◆李 敏 李亞妮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外語系;南京東山外國語學校)
基礎階段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隱喻能力的路徑研究
◆李 敏1李亞妮2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外語系;南京東山外國語學校)
介紹了概念隱喻理論及隱喻能力與外語學習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討論了基礎階段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隱喻能力的具體做法,以期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引起更深入的思考。
基礎階段英語教學 概念隱喻 隱喻能力
學習外語的目的是獲得語言運用能力。這一能力包含了語言能力及交際能力兩個層面。喬姆斯基認為語言能力是理想的語言操用者關于其母語的知識。然而,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一些語言學家發(fā)現(xiàn)對語言系統(tǒng)的知識的掌握并不等同于對語言運用技能的掌握。為此,Widdowson(1978)提出了語言技能(linguisticskill)和交際技能(communicative skill)兩個概念。他指出交際能力包含了語言能力,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不排斥語言系統(tǒng)知識的傳授,它強調的是在實際的交際情境中運用恰當?shù)恼Z言形式參與構建語篇的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夠提高學習者參與構建語篇的能力呢?Danesi(1993)指出構建語篇超越了語言范疇,只能從認知領域來理解。人類的認知機制是隱喻性的。隱喻能力的發(fā)展與認知機制的完善程度呈正相關。那么我們有理由認為目標語言系統(tǒng)隱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目標語認知思維方式的建立。事實上,隱喻能力對外語教學的重要性已經為眾多語言學家和教育工作者所了解。是人們熟練掌握一種語言的標志,本族語使用者語言能力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喻化表達。嚴世清(2001)認為隱喻性認知機制的互動屬性和文化屬性表明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外語教學來說應該是至關重要的??梢?,培養(yǎng)隱喻能力已經為第二語言教學的重要任務。
(一)通過分析隱喻性表達,使學生了解隱喻式思維的普遍性
要建立較強的隱喻意識,學習者必須首先認識到隱喻,作為這一人類賴以生存的認知工具,普遍存在于人類的日常語言中。語言的隱喻性不僅體現(xiàn)為修辭性的語言,還反映了人類在特定的社會文化中認識客觀世界的結果。例如,吃的本意為:“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經過咀嚼咽下去”。教師可以讓學生描述有關“吃”的表達,除了“吃飯”,學生可能會找到:“吃虧”“吃苦”“吃老本”“吃不消”“吃官司”“吃豹子膽”“吃里扒外”等一系列包含了與上述本意不符的“吃”的表達,這時教師需要告訴學生們這諸多關于“吃”的隱喻性表達正是人們將“吃”這一簡單具體,易于理解的概念映射到了抽象,復雜甚至未知的概念上去的結果,語言的隱喻性使人們不必通過無窮盡地增加詞匯去表達新的、抽象的、難以理解的事物。最后,教師尤其要強調隱喻性是普遍存在與人類語言系統(tǒng)的,要學好一門語言必須認清并善于利用這一點。
(二)將隱喻式思維的培養(yǎng)貫穿于詞匯教學
據(jù)筆者考察,大部分教師的詞匯教學都以教授詞匯的指示意義為目標,很少涉及其內涵意義和隱喻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不利于學生詞匯量的增長,也無法使他們形成英語語言系統(tǒng)的意象圖示。筆者認為,隱喻的含義可以擴大到泛指一般的比喻。當詞匯意義以隱喻思維呈現(xiàn)時,這多重含義之間必然會具有某種聯(lián)系或者相似性。他們的意義不在同一域中,但卻具有映射關系。挖掘并凸顯這種映射關系應當成為詞匯教學的重點。如在教授bridge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出2個例句:(1)Her glasses left marks on the bridge of her nose.(2)It is unlikely that the two sides will be able to bridge their differences.然后與同學們一同分析bridge的本義在其中的涵義。對語言隱喻性的理解會幫助學生快速猜出(1)脊、梁,(2)彌合、消除等2種含義。最后,嘗試讓學生分別運用2種含義造句。對詞匯意義隱喻性的理解結合詞匯隱喻意義實際運用的做法不僅能有效幫助學生形成相對完整的詞義概念,而且,對詞義概念的記憶由于詞義間的隱喻關系而占據(jù)較少的認知資源,便于記憶,且隨著語用實踐的積累極其容易由短時記憶轉換為長時記憶。如果教師能以培養(yǎng)英式隱喻思維這一導向展開詞匯教學,學生的詞匯記憶量將會大大減少,詞匯記憶效果會顯著提高,最重要的是這種對詞匯意義隱喻式的理解,能夠使學習者在寫作中的措辭及表達變得流利、自然、地道。
(三)注重文化導入,明確漢英隱喻表達的差異
隱喻是社會文化在語言上的集中體現(xiàn)。不同的民族文化會產生不同的隱喻概念。這在我國外語學習實踐中的則體現(xiàn)為母語對目標語在隱喻機制上的負遷移,即漢英語言隱喻概念的不重合。這是學習者的英語表達不夠流利、準確和地道的重要原因。漢英文化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地理環(huán)境、宗教信仰、習俗以及歷史典故等方面。作為一個島國,英國的漁業(yè)和航海業(yè)在經濟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此英語習語中就大量出現(xiàn)了與航海和捕魚有關的習語,如“l(fā)ike a fish out of water”“all at sea”“spend money like water”。中國乃歷史悠久的農業(yè)國家,“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斬草除根”“瓜熟蒂落”等與農產品相關的習語居多。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和道教是中國兩大宗教,“醍醐灌頂”“五體投地”“借花獻佛”“頂禮膜拜”等習語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的說法。在英美國家大多數(shù)人信奉基督教,“thorn in the flesh”“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Job's patience”等喻化的表達方式對于不了解基督教的人來說是費解的。另外,習俗差異也是中西文化差異的重要方面,比如,狗在傳統(tǒng)的中國人眼中是一種卑微的動物,漢語中因此有“走狗”“狗腿子”“痛打落水狗”等說法。而在西方國家,狗被視為人類最忠誠的朋友。因此,英語諺語中會有“l(fā)ucky dog”“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his day”等習語。如果在具體的英語教學實踐中,教師能將這些常用的隱喻表達差異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學習者對漢英隱喻表達差異的理解,注重英式隱喻思維在詞匯學習、篇章理解及寫作中的運用,促進語言圖示系統(tǒng)的構建,那么英語學習將是有趣且有效的。
綜上所述,自從概念隱喻理論被納入到認知語言學的范疇以來,便立刻展現(xiàn)出了極強的生命力。本文僅從提高隱喻意識、隱喻思維與詞匯教學、文化與漢英隱喻差異等方面進行了簡單論述,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激發(fā)更深層次的研究。
[1]王寅,李宏.語言能力、交際能力、隱喻能力“三合一”教學觀[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6):140-141.
[2]嚴世清.隱喻能力與外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1,(2):60-61.
[3]Gardner,H. & Winner,E.The Development of Metaphoric Competence Implications for Humanistic Disciplines[J]. Critical Inquiry, Special Issue on Metaphor,1978,(1):130-132.
[4]Lakoff,G.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Widdowson,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