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克隆
?
厚重而傳統(tǒng)的政治說理
——梁世堂先生《資治詹言》淺議
梁克隆
摘要:《資治詹言》采用先引經據(jù)典而后講解、闡發(fā)的方式,即以古代先哲的思想、事跡、言談等開宗明義,然后再作深入解說,聯(lián)系當時的社會實際,從而力求使中下級官員,能夠以負責任的態(tài)度和勤勉的精神面貌,刷新吏治,實現(xiàn)所謂“清明政治”的目標。其強烈的“民本思想”,實行“仁德”政治的主張,深重的憂患意識,以及“多難興邦”見解認識,都表現(xiàn)出撰寫者的政治追求與思想愿望。作為馮玉祥將軍主政河南時期對政府內部廳、處級官員的培訓教材,《資治詹言》在當世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關鍵詞:《資治詹言》;政治說理;民本思想;仁德政治;多難興邦
馮玉祥(1882—1948)將軍是西北軍的領袖,也是能夠影響當時歷史風云變幻的重要人物之一。馮將軍能夠從普通的士兵開始,最后成為帶領幾十萬大軍的統(tǒng)帥,固然有眾多的歷史原因;但是他的重視學習,重視教育,尤其善于對自己部下進行傳統(tǒng)的培訓教育,無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盡管馮將軍自己的幼年時代,沒有機會讀書,也沒有接受過正規(guī)的文化教育,但他一直崇尚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尊敬有文化的讀書人,并且堅持自學,持之以恒地追求新知,實踐了“活到老,學到老”的誓言,從而最終成就了他“走向新中國”的歷史輝煌。
1927年6月,馮玉祥將軍率領西北軍“北伐”至河南,被當時的南京政府任命為河南省政府主席。①馮玉祥任河南省政府主席(1927.6.13—1928.12.20),后由韓復榘接任(1928.12.20—1930.10.20),但在韓復榘公開背叛馮玉祥之前,一直依延續(xù)著“馮式”治理。面對繼續(xù)完成“北伐”革命與建設“新河南”的雙重任務②1922年5月,馮玉祥曾任河南省督軍,開始第一次主豫。在任期間,他興利除弊,移風易俗,重視教育,廉潔從政,從而引起一些軍閥的不滿,同年10月遭解職。,特別是面對西北軍由貧瘠地區(qū)到相對富庶的都市與鄉(xiāng)村轉移的巨大變化,馮將軍集中了很大的力量用于自己的“官員隊伍”建設。具體來說,一方面采取了大量吸收有文化的年輕學子之舉措,希圖以新鮮血液來充實自己的官員隊伍。③馮玉祥的高等顧問王瑚先生,被任命為河南省考試院院考督查兼考試委員會主任委員,負責縣長的考試、遴選工作。另一方面則積極開展較為深入的官員培訓,力求使中下級官員,能夠以負責任的態(tài)度和勤勉的精神面貌,刷新吏治,實現(xiàn)所謂“清明政治”的目標。尤其是后一舉措,特見功力,以河南省政府名義所舉辦的廳、處級官員培訓班,為當時省級政府的培訓之冠。
由于馮玉祥將軍所接受的傳統(tǒng)文化之影響更為直接與深厚,所以他希望自己政府內的各級官員也應當通過接受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過程,特別是從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中,提煉和體味出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政治理念與精神。于是,馮將軍把自己的這種思考與認識,寄托于他的高等顧問梁式堂先生身上。
梁世堂先生則以自己的才學和政治理想,特別是他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與現(xiàn)實政治實踐的體會與理解,撰寫了《資治詹言》①《資治詹言》,大城梁式堂著,1929年1月由河南省政府內部出版發(fā)行。本文所有引文,均見此書。讀本,并以此作為培訓教材,親自講座,很好地完成了培訓任務。
《資治詹言》由《序言》《璧厚》《在莒》《蒓器》《振過》《貴天》《辨訟》《扁鵲》等八個部分組成,共計八千多字。盡管不是鴻篇巨制,也沒有最終完稿,但就一般框架與主要內容而言,作為專門的學術研究著作與官吏培訓教材,《資治詹言》已經相當成型。
《資治詹言》的《序言》為全書總綱,也是撰寫者的政治思想,特別是社會治理思想的闡釋與說明。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三層意思。
首先,撰寫者強調了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并且以為只有固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是政治與社會治理的強大武器。而儒家的經典與“諸子百家之說”,乃是政治與社會治理的理論基礎,具有“千載常新”的生命力。諸多先哲的“片言只語”,不僅能夠發(fā)人深思,而且還能產生“奮然以興”的效果,發(fā)揮“以小見大”的作用。
其次,撰寫者又強調了(治理)“人”的思想與精神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無論是社會政治,還是社會治理,都是依靠(治理)“人”自身所具有的思想與精神,才能進行。就像所有機器的運行都是依靠“發(fā)動機”一樣,這些人的思想與精神制馭著社會的政治與社會的治理;而好的“發(fā)動機”,就能產生最佳的運行效果。所以,無論如何不能排斥(治理)“人”的主觀能動性,實際上正是他們決定了事物的成敗。
再次,撰寫者通過講述自己的研究,以及“博稽慎取之故”的嚴謹,表現(xiàn)出對“未嘗無補于為治”的自信,以及古為今用的理所當然。他還順便解釋了“資治詹言”的含義:那就是對“具資政云者”的“所論小言”,即撰寫者對可以“資”當時“政治”的有關內容所做的認識與闡發(fā)。
《資治詹言》的其余七個部分,均采用先引經據(jù)典而后講解、闡發(fā)的方式,即以古代先哲的思想、事跡、言談等開宗明義,然后再做深入解說,把所要談清的問題以及有關的重點、難點引申開來,聯(lián)系實際,融會貫通,給人以教益和啟發(fā)。
《新序》中“梁嘗有疑獄”的一節(jié)文字是《璧厚》的開始部分,它通過“朱公”對薄厚之璧價值不同的典型事例說明,要了解一個具體的事物,必須要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進行本質的考察、分析,才能夠得出正確的結論。表面上看,雖然兩塊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徑相如也,其澤相如也”,但“側而視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顯示出兩者之間的不同。于是,“梁王”因此受到了啟發(fā),采取“獄疑則從去,賞疑則從與”的措施,結果“梁國大悅”。所以,“故有國蓄民施政教者”,都應當遵循“宜厚之而可耳”的原則。
在引援了典故之后,撰寫者又分四個層面進行了結合實際的講解。
第一層,作者強調“以厚道治天下,實握萬化之本”的根本方針,并且從哲學的角度進行了分析、闡釋。在此基礎上,執(zhí)政者所遵循的“為政之道”,就應當朝著“以培養(yǎng)其厚氣,而能得眾心”的方向發(fā)展。
第二層,援引莊子、墨子的論述,用以證明發(fā)動民眾之力的重要性;因為只有集思廣益,才可以取得“博厚而高明”的治理效果。
第三層,結合實際,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判斷,即“欲救貧弱,即謀富強,一在修內政,一在御外侮”。而要真正解決這些問題,就“不能不望諸舉國之人民”,只有全民動員,共同努力,才有光明的前途。
第四層,在引述了堯、伊尹及孔子的言行、事跡之后,強調要熱愛人民,相信人民。具體說就是:“吾國之民,本易向化,其在黃河流域者,尤有樸厚之風。因勢利導,其效固可以逆睹?!?/p>
《璧厚》之外的其他六個部分,如果根據(jù)撰寫者所引用的材料,以及論述的重點,可以歸納出的大致主題為:《在莒》強調了“多難興邦”,即所謂“雖曰在蹉跎困頓之中,而功業(yè)即由此起矣”,而《蒓器》所標舉的是“不自滿者”的積極進取,“故不自滿者,蓋有蒸蒸日進之功,為后人所當取法也”;《振過》雖然也是“戒自滿”的,但“所謂莫己若者,非必真不若也,或使之有所不敢進耳”,則要求正確地對待別人的意見,要敢于接受批評,而《貴天》所重視的是“以百姓為天”的道理,尤其是“身為民上,而使害民之人不能去,病民之政不能除,利民之事不能興,疾苦而不聞,愚蒙而不教,賞罰之不當也,號令之不公也,誘導之非度也,皆足以致怨”;《辨訟》與《扁鵲》則從“刑罰”與“政教”的關系入手,前者強調了“欲民之正,則微邪不可不禁也。微邪者,大邪之所生也。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無傷國,不可得也”,而后者則著重于“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其危也,有所由危;其亂也,有所由亂,亦在執(zhí)政者有小辨之于早耳”,共同之處是要求從點滴開始,“杜漸防微”。總之,各篇的舉例與論述,既有高屋建瓴的見解認識,又有鞭辟入里的分析述評;既有大刀闊斧的寫意勾勒,又有娓娓道來的細致入微;既有智慧哲理的純然點畫,又有實踐經驗的總結梳理;既有文獻經典的深入解讀,又有古為今用的聯(lián)系實際,頗多真知灼見,體現(xiàn)出“厚重而傳統(tǒng)的政治說理”的意義,具有極大的啟示作用。
縱觀全部的《資治詹言》,可以清楚地看到,強烈的“民本思想”是非常明顯而突出的。這一方面體現(xiàn)在撰寫者所援引的典故上,一方面則體現(xiàn)在對具體問題的解說、闡發(fā)中。
《貴天》首先援引《韓詩外傳》(卷四)中的:
齊桓公問于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非蒼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倍之則亡。詩曰:‘民之無良,相怨一方?!窠跃右环?,而怨其上,不亡者未之有也?!?/p>
這是古代關于“民本”思想較早而有代表性的集中表達之一。管仲所強調是,一切的帝王都應當把自己所統(tǒng)治的百姓,看作是自己頭頂上的“天”,因為正是他們決定自己的生死存亡。而所謂“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倍之則亡”,已經把帝王的“天論”實質,概括得無以復加了。所以,帝王無論如何都要把百姓放在自己的最高位置上。不僅如此,帝王還要特別認識到,如果自己沒能夠做到以德服人,讓原本善良的人變得怨怒不已,既多凌厲暴躁之氣,又把仇恨之劍對準了君王自己,那么他的命運就只有徹底滅亡了。這樣的說法非常直接,也特別的尖銳深刻。因為如果按《毛詩》的說法,“《角弓》,父兄刺幽王也。不親九族而好讒佞,骨肉相怨,故作是詩也”,那么“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于己斯亡”[1]490,也就根本沒有辦法避免。
在援引了《韓詩外傳》之后,撰寫者接著又說:“書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管仲言天者,以百姓為天。有以也夫!民之所以怨其上者,非必虐之也。身為民上,而使害民之人不能去,病民之政不能除,利民之事不能興,疾苦而不聞,愚蒙而不教,賞罰之不當也,號令之不公也,誘導之非度也,皆足以致怨??鬃釉唬壕戎垡?,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執(zhí)國之柄,履民之上,然以腐索御奔馬,此言其可危也。今欲防危去怨,奈何?曰:在善政善教。”
這里,撰寫者一方面強調了百姓作為“天”的重要性,因為從《尚書》時代起,帝王就已經明確認識到百姓的巨大存在價值。另一方面,則繼續(xù)深入分析“民之所以怨其上者”的諸多因素,點明“君比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的規(guī)律,告誡只有“善政善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在對于援引典故的闡釋上強調“民本”的同時,撰寫者對待現(xiàn)實中的民眾態(tài)度與其分析上,也強調“民本”。尤其是在對百姓的態(tài)度上,其說法似乎更值得肯定。在《璧厚》中,撰寫者說:“今之民,于兵燹殘破之余,而又承數(shù)百千年之惡習弊俗,不免放惰愚頑,茍不革新,難言富強。當是之時,重在化導。胼手胝足,以為之勤勞;蠽口嘵音,以為之勸諭。此而不聽,加之以懲戒,可也;去其害馬者,亦可也。惟欲行吾匡救誘掖之心,而或出以凌侮輕蔑之態(tài),則大不可。何則?以其有昧哀矜之誠,是薄也,非厚也。果如是,則民將不以為愛而以為欺,不以為德而以為怨矣。夫為政茍使民交相為怨,則靖內尚恐不足,遑言御外。是不可不慎矣?!?/p>
如此深切的情感,拳拳之心,殷殷之意,溢于言表。不僅如此,撰寫者還以為“自待厚而因以厚愛其民者”,應當非常認真地加以實行,并且要貫穿始終。
強調實行“仁德”政治,是撰寫者貫穿于《資治詹言》中的又一鮮明政治主張。撰寫者是深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的讀書人,一個服膺儒家“仁政”學說的現(xiàn)代政論家,他依舊高揚傳統(tǒng)的仁義道德旗幟,表現(xiàn)出對于試圖融合傳統(tǒng)文化精神與結合實際而創(chuàng)造新思想的努力。
孔子是一個主張和強調實行“仁”的偉大思想家。不管是“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2]131,還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72,總之,是沒有離開“愛人”的“仁”的根本。正是由于強調“愛人”,孔子才譴責“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2]170的現(xiàn)象,才不滿意“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2]180的行為,才號召弟子“鳴鼓而攻之”[2]126那些胡作非為,才表示出與不行仁義統(tǒng)治者的勢不兩立。孟子更是從孔子的“仁”出發(fā),強調應該發(fā)揚“惻隱之心”,推恩愛民,“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2]237,張揚“仁政”的理想。同時,孟子又將“仁政”的諸多方面,具體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清不能以自行,此有德而必有法,有法而必將之以德,方為善教,善政也。”[2]237
撰寫者正是從孔孟之道的這些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出發(fā),強調“厚道治天下”;而所謂的“厚道治天下”,就是對廣大民眾應當實行“仁德”政治。這種政治要以“厚德載物”[3]19的“坤”為行動范本,以“至誠無怠”的“誠”為具體途徑,并且聯(lián)系實際加以應用?!敖窦匆詾檎庵7舶僭O施,將之以誠,進而不息,不規(guī)近利,不責急效,不顧一時之毀譽,不避一世之艱難,如是則能久矣。惟其能久,則道能堅,成效著而信可征。一人信焉,一鄉(xiāng)信焉,一邑信焉,一國信焉,其道豈不悠且遠哉!能悠且遠,則所建樹者宏”,從而實現(xiàn)“仁德”的政治理想。
深重的憂患意識,也是撰寫者貫穿于《資治詹言》始終中的政治主張之一。面對災難深重的國家、民族,他痛心疾首,慷慨激昂?!懊駠氐?歷十余年,變亂相乘,舉國鼎沸,人之所處,何在非至困之境,與至危之機”,“今帝政既革,專制之弊已除,然用人之間,事上接下,猶在也”,“其危也,有所由危;其亂也,有所由亂,亦在執(zhí)政者有小辨之于早耳”,所有的痛陳指摘,分析敘述,無不充滿深切的情感。而撰寫者講授、寫作《資治詹言》本身,就是憂患意識的一種表現(xiàn):“今也大難初平,謀新為度,吾人坐享其成,相與聚首一堂,從容講學,可云幸矣。然一回思昔日之困?,則不宜一刻求安,奮其志,勤其力,求其學,舉平日之所聞見,參互考證,以期身體力行,務盡厥職,必能相與有成”,可見其心情與懷抱。
當然,《資治詹言》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多難興邦”的認識與堅定的民族自強的追求,也是非常明顯的。一方面,撰寫者鑒古知今,堅信中華民族不會沉淪,必有偉大復興的那一天。另一方面,他又強調重在建設。如果所有的人,不管是最高的執(zhí)政者也好,各級、各類的官員也好,普通的平民百姓也好,都能夠拼盡自己的力量,從每一件小事開始做起,那么繁榮昌盛的國家與和諧美好的社會,是一定可以實現(xiàn)的。
梁式堂先生之所以能夠承擔起培訓任務,并撰寫出《資治詹言》這樣的著作,是與他的從政經歷、政治思想,與馮玉祥將軍和西北軍的關系,都有著極為密切的影響。特別是梁先生所具有的傳統(tǒng)文化的造詣,可以說又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梁式堂(1871—1937),名建章,河北省大城縣人。早年曾入保定蓮池書院學習,授業(yè)于清末桐城派大家吳摯甫(名汝綸)先生。吳先生對于梁的為人、懷抱非常賞識,其詩文也被稱之為“一代逸才”之作。
考中滿清庚子辛丑并科舉人(1902)之后,梁先生曾被保定武備學堂(保定軍官學校前身)錄為教習(教師);隨后,又經嚴范孫先生(名修)推薦,官費留學日本法政大學(1904)。在日期間,梁先生曾編譯、出版(日本)《地方法制通覽》,試圖以“明治維新”后日本所建構的都、縣、市、町等各級政府的法制框架與特點,作為中國政治革新及地方政府建設的參考。
1908年,梁先生學成歸國,先后就職于直隸省巡撫署、浙江省巡撫署,擔任參事、參議等。雖然時間不長,但為梁先生積累了一定的政治改革經驗。
中華民國成立以后,梁先生擔任過北京政府的總統(tǒng)府秘書、國務院秘書等職務。
1913年,梁先生調任直隸省實業(yè)司司長,在任期間卓有成效地籌辦了天津紡紗廠、天津煉鋼廠及內河航運等項實業(yè)。
1914年,梁先生又調任浙江省寧波道道尹,任職期間亦積極推廣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浙江寧波,一度為中國工商業(yè)發(fā)展的模范。
1916年以后,梁先生又先后擔任過國務院顧問、國會事務局局長、國會選舉委員會委員長等職務。
“五四運動”的爆發(fā),使梁先生的思想受到不小的震動,他開始厭惡軍閥之間的戰(zhàn)爭,并離開了北洋政府。至此,梁先生的從政經歷告一段落,然而如此上上下下、地方中央的仕途之實踐,為他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驗。①本章節(jié)所引文獻,參見李印剛:《梁建章傳略》,大城文史資料(第四輯),1995年。
1925年春,馮玉祥將軍慕名而訪問梁先生,相互交談,引為知己,馮將軍特聘梁先生為西北軍高等顧問。第二年,梁先生又應馮將軍之邀,赴綏遠擔任西北開發(fā)委員會委員長,并在察哈爾和綏遠兩地倡辦移民墾殖事業(yè),興辦農林試驗場,成績頗為顯著。
1926年9月,馮玉祥將軍率西北軍在五原誓師,宣布參加國民革命,梁先生亦隨西北軍出征。先生以五十五歲的年齡,在荒漠的大西北跋涉幾千里,因而贏得“華山三老”的美譽(“華山三老”為王瑚,字鐵珊,稱“鐵老”;谷鐘秀,字九峰,稱“九老”;梁建章,字式堂,稱“式老”),世人也開始尊稱梁先生為“式老”。
馮將軍一直是以師禮而待梁先生的,梁先生亦以顧問、幕僚及師友等身份幫助馮將軍和西北軍。尤其是在危急關頭,馮將軍信任先生,并且依靠梁先生的奔走為自己打開局面(特別是在后來馮玉祥被閻錫山軟禁山西期間,梁先生周旋于閻與其他各方面勢力之間,為馮將軍的自由與促成“馮閻合作”多有成就)。
馮玉祥將軍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后,梁先生即被聘為河南省政府高等顧問。時值河南省大旱,赤地千里,民不聊生,梁先生依靠自己對水利方面的知識,提倡“鑿泉”,興修水利,在輝縣創(chuàng)辦“鑿泉訓練班”,編寫了《鑿泉淺說》一書,成就不凡。與此同時,梁先生又授命于馮將軍,積極參與和領導了河南省內的各廳、處級官員的培訓。于是,與馮將軍和西北軍的機緣巧合,促成了梁先生《資治詹言》的撰寫。
梁先生是受傳統(tǒng)禮教培養(yǎng)教育出來的知識分子,所以,傳統(tǒng)的“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追求,理所當然地成為其遠大的政治抱負。特別是面對災難深重的社會現(xiàn)狀,也就更激發(fā)起梁先生報效祖國的強烈愿望。
為了追求真知和改變國家的落后面貌,梁先生曾遠涉重洋,赴日留學,一心要為民族的復興而努力貢獻自己的力量。所以,梁先生的政治理想盡管仍舊帶有濃厚的儒家傳統(tǒng)色彩,但已有所變化:一定程度上的資本主義教育,留學的生活與經歷,都影響到了梁先生的政治理想,使其不乏現(xiàn)代氣息與諸多的新理念。尤其是清末革新政治倡導者的身份,北洋政府時代的中央機關與地方政府的從政經歷,又都使得梁先生的政治理想變得更加厚重與切合實際了。
不僅如此,梁先生還自覺地遵循“學以致用”原則,重視并擔當起可以實踐的機會,對于“水利學”如此,對于“政治學”亦是如此。梁先生希圖通過自己對先哲的解讀,影響和啟發(fā)到身居政府內廳、處一級的官員,使他們能夠真正站在民眾的立場上,做一些對人民及社會國家有益的事業(yè),達到“未嘗無補于為治”的目標,實現(xiàn)《資治詹言》的價值。
當然,梁先生撰寫《資治詹言》的成功,還與其蓮池書院的學習經歷,與自身的研究興趣有非常大的關系。蓮池書院作為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發(fā)揚的重鎮(zhèn),“日以高文典冊摩歷多士,一時才俊之士奮起云興,標英聲而騰茂實者,先后相望不絕也”,培養(yǎng)出眾多的杰出人才。梁先生亦為其團體中的一員,因而無論是在對傳統(tǒng)經典的研究上,還是在詩文的創(chuàng)作上,都有相當?shù)脑煸?,這無疑為他撰寫《資治詹言》奠定了基礎。雖然“英豪卓犖之士,懷抱蘊蓄磊磊軒天地者,其意量之雄豈區(qū)區(qū)文字所能概”,但所具有的“誇奇斗麗,驚才絕艷之作,實足振蕩一時”[4]1的才學與功力,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由于歷史的原因與梁世堂先生思想的局限,《資治詹言》遠非盡善盡美。雖然如此,作為反映梁先生思想政治研究的成果,以及馮玉祥將軍主政河南時期對政府廳、處級官員的培訓教材,《資治詹言》在當世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啟示意義。
【參考文獻】
[1]阮元.十三經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影印版).1979.
[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尚秉和.周易尚氏學.[M].北京:中華書局.1980.
[4]吳北江.吳門弟子集.[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賈春
Analysis of Zi Zhi Zhan Yan by Liang Shitang
LIANG Kelong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 of stating the ideologies, deeds and discourses of ancient sages in the opening chapters and a further explanation in the followings, the book, Zi Zhi Zhan Yan, strives to make mid-and-junior officials responsible for and work hard in their administrations with social realities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o-called honest and clean government. The author, using“People-oriented”thought, kindheartedness political ideas, strong sense of anxiety, as well as the insight of“a country will emerge stronger from adversities”, expresses his personal political pursues and long-cherished wishes. Zi Zhi Zhan Yan is of certain significance of reference and enlightenment as training materials for officials of internal office of government, or, middle-ranking officers in the period of General Feng Yuxiang in charge of Henan’s administrations.
Key words:Zi Zhi Zhan Yan;people-oriented thought; kindheartedness political idea; a country will emerge stronger from adversities
DOI:10.13277/j.cnki.jcwu.2016.03.017
收稿日期:2016-03-08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98(2016)03-0108-06
作者簡介:梁克隆,男,中華女子學院漢語國際教育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