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立英 顏 南
(沈陽醫(yī)學院醫(yī)學應用技術學院康復教研室,沈陽110034)
多元智能理論在傳統(tǒng)康復方法學教學中的應用
杜立英 顏 南
(沈陽醫(yī)學院醫(yī)學應用技術學院康復教研室,沈陽110034)
傳統(tǒng)康復方法學是一門具有自身課程特點的學科,它既需要中醫(yī)基礎理論知識作為背景,又強調臨床實踐性。本研究著重從傳統(tǒng)康復方法學的教學實踐出發(fā),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于該學科的理論及實踐教學中,利用優(yōu)勢智能帶動劣勢智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理論知識水平,培養(yǎng)臨床實際動手能力,全面開發(fā)學生智能,提高教學質量。
多元智能;傳統(tǒng)康復方法學;教學改革
多元智能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縮寫成MI)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Dr.Howard Gardner)1983年在他的專著《智能的結構》一書中提出的[1]。多元智能理論指出每個人身上的智能是各不相同的,當面臨解決問題或難題時,個體就會調動自身所蘊藏的智能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之所以會有殊途同歸或另辟蹊徑,就是因為個體的智能系統(tǒng)并不相同。多元智能理論認為人的智能系統(tǒng)是由語言智能、數(shù)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音樂節(jié)奏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這8個板塊構成,而個體在這8個板塊的能力表現(xiàn)上卻千差萬別,這就為教育者針對不同智能水平的個體進行綜合智能潛力的開發(fā)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實踐可能[1]。近年來,多元智能理論在我國教育科研領域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重視,它被應用在高等教育的課程改革中,對素質教育的理論改革、學生智力評價的改革、課程教學改革、教師培訓的改革等多方面產生了積極的影響[2-3]。然而,將該理論應用在康復醫(yī)學的教學改革上卻很鮮見,《傳統(tǒng)康復方法學》是康復治療學專業(yè)的主干課程,它在中醫(yī)理論的指導下,包括中醫(yī)針灸、推拿、中藥內外治法以及傳統(tǒng)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tǒng)治療方法和措施。鑒于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不能滿足對現(xiàn)代康復治療師的培養(yǎng)要求,將多元智能理論應用在《傳統(tǒng)康復方法學》的教學改革中,以期開發(fā)優(yōu)勢智能帶動劣勢智能,既提高學生理論水平又注重臨床實踐能力,旨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
《傳統(tǒng)康復方法學》是康復治療學專業(yè)大三上學期的考試課,因為之前他們對中醫(yī)學知之甚少,缺少中醫(yī)思維,所以對建構在中醫(yī)理論基礎之上的這門學科感到很難學習,因此,利用多元智能理論,首先構建《傳統(tǒng)康復方法學》理論知識背景顯得尤為必要。
《傳統(tǒng)康復方法學》的理論基礎是中醫(yī)學,因此,把中醫(yī)基礎理論的核心內容,即陰陽五行學說、藏象學說作為背景知識進行建構是學生學好這門課程的前提。以“五行學說”為例,它屬于中國古代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范疇,與“藏象學說”密切相關。對于康復專業(yè)的學生來說,這是很難理解的新知識。首先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關系圖在多媒體課件上呈現(xiàn)出來,通過教師的語言表述并配合多媒體課件的圖示,使學生自覺運用語言智能及視覺空間智能掌握五行的特性及歸屬,明確人體五臟、五腑、五官、五體、五華、五志、五液、五神、五聲與五行的配屬關系。比如,肝之性喜舒展而主升,故肝歸屬于木;肝與膽相表里,主筋,開竅于目,故膽、筋、目等屬肝,肝屬木[4]。前者體現(xiàn)了直接歸類法,后者為推演絡繹法,這兩種方法都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數(shù)理邏輯智能,才能初步建立起中醫(yī)思維。
其次,講授“五行生克制化”的關系,相鄰兩行是相生的關系,間隔兩行是相克的關系,即,木生火,木克土,五行制化實質就是五行相生相克關系的正常聯(lián)系。當相克的關系發(fā)生異常變化時,就會出現(xiàn)相乘、相侮的反?,F(xiàn)象。比如,木這一行太強,就會發(fā)生“肝木乘土”,即肝氣過強橫逆犯脾胃;或者肺虛出現(xiàn)肝木侮肺的病理傳變,稱為“木火刑金”。這一教學過程必須要調動學生的數(shù)理邏輯智能才能進行推理,獲得結論,進而理解《傳統(tǒng)康復方法學》治未病的思想[5]。
經絡腧穴這一章包括經絡腧穴總論及分論,奇經八脈及其常用腧穴,常用經外奇穴。針對康復專業(yè)學生的特點,強調未來康復工作中的實用性及操作性,既要滿足學生對一些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的掌握,又要從整體上了解腧穴所在經脈的循行路線,從人體的整體性原則上形成一個經絡系統(tǒng)。因此,在教學中遵循這樣一個教學思路:從一個個點——穴位開始,形成一條條線——經脈,最后經脈、絡脈縱橫交錯,內達臟腑,外行體表,形成運行全身氣血的網絡系統(tǒng)。
以“足陽明胃經”為例,先播放教學視頻,利用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直觀而形象地呈現(xiàn)該經絡的循行路線,它上接手陽明大腸經,起于頭面,循行于下肢外側前緣,進入足大趾內側端,與足太陰脾經相接續(xù)。接下來采用教師口授與教學視頻相結合的方式,重點介紹該經絡的重要穴位,例如,足三里穴的定位,結合視頻中介紹“當外膝眼下3寸是穴”,示范學生用“橫指同身寸法”定位該穴,同時與學生保持良好互動,使每位學生摸到解剖標志與準確的腧穴定位,做到模仿取穴,模仿過程即是身體運動智能在發(fā)揮作用的學習過程。在實驗課上,要求學生分組練習,相互在對方身體取穴,教師在各組之間巡視,考察所定穴位是否準確,手法是否規(guī)范,并隨時糾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6]。這一過程又是利用了人際溝通智能,在溝通過程中正確取穴,完成該教學內容。據此思路依次介紹該經絡的其它穴位的定位及主治,這些重點穴位連線,形成該經絡——足陽明胃經。進而完成整個人體網絡系統(tǒng)的講授。
康復專業(yè)的學生以掌握傳統(tǒng)的推拿療法、針灸療法為康復工作服務為宗旨,所以對《傳統(tǒng)康復方法學》的學習更側重實踐操作能力的把握。利用多元智能理論,才能完成學生對中醫(yī)傳統(tǒng)技能的學習和應用。
推拿療法的教學包括兩個方面:理論知識的講授及手法技能的訓練。教師首先在課堂上講授手法的定義、操作方法、動作要領、注意事項、適用部位、功效及應用。利用多媒體教學,通過圖片及視頻,發(fā)揮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初步掌握上述內容,形成感性認識。比如對“法”的講解,從著力部位上,手背近小指部或小指、無名指和中指的掌指關節(jié)部。教師示范,結合課件圖片及視頻,指導學生準確掌握著力部位,培養(yǎng)了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從施術部位上,著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使學生明白“法”在臨床應用的廣泛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我觀察智能。從動作要領上,強調通過腕關節(jié)的連續(xù)屈伸外旋活動,連同前臂的內外旋連續(xù)動作,手背呈滾動狀。從功力的釋放上,“法”產生的功力輕重交替、持續(xù)不斷地作用于施術部位,培養(yǎng)了學生的身體運動智能。學生通過對感性認識的思考加工上升為理性認識,然后在實驗課上開展手法技能的訓練。首先通過回看教學視頻及教師示范,通過調動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在頭腦中形成該操作的圖式,然后按照圖式進行手法分解練習,學生先在沙袋上或選定肢體某一部位上進行訓練,充分發(fā)揮學生已有的身體運動智能,掌握動作要領及操作注意事項。為了讓學生深刻領會手法的操作,將學生分為兩人一組,互相充當“施術者”與“受術者”,在進行手法訓練的同時,彼此隨時交流對手法的感悟,教師及時逐個進行手法指導。這個過程使學生的語言智能及人際溝通智能得到充分的鍛煉。課堂也因為師生間、生生間的有效互動變得生動活躍,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已經基本掌握動作要領后,教師要提出更高的要求,指出某些推拿動作連續(xù)操作的韻律性,比如拿法、法、拍法、捏法、推法等,使學生在臨床推拿技能的訓練中能充分調動其音樂韻律智能,使學生的智能得到全面發(fā)展。
利用多元智能理論,在臨床常見功能障礙的傳統(tǒng)康復治療的教學中,綜合提高學生的自我認識智能及自然觀察智能。《傳統(tǒng)康復方法學》為康復治療師提供傳統(tǒng)的康復治療方法,配合現(xiàn)代康復方法如物理治療(PT)、作業(yè)治療(OT)、言語治療(ST)、心理輔導與治療等,在臨床常見功能障礙的康復工作中發(fā)揮作用,共同提高康復療效。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臨床思維和及時觀察康復效果的能力。
以腦卒中后偏癱的傳統(tǒng)康復為例,引導學生運用現(xiàn)代康復評定的方法正確地判斷患者處于運動模式的哪一個階段,是否適宜傳統(tǒng)康復的強刺激手法或針法,如果適宜,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做如下思考:用推拿療法,其治療原則——常用手法——操作方法——注意事項,其中針對偏癱的操作方法可以帶領學生進行討論,如果要點穴通經,可以選哪些常用穴位,哪條經絡;要舒筋通絡,可以選哪條經絡,分別用什么推拿手法;要關節(jié)助動,施用什么手法;要摩腹助動,注意大小之分,補瀉之別。并且要討論注意事項,擬定出操作思路。課堂上,學生在與同學討論,教師評價的過程中不斷調整思路,不斷重新認識自我,實際就是培養(yǎng)學生自我認識智能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過程。在臨床帶教的實習中,學生可以通過觀察患者在不同療程的康復效果,重新判斷治療原則、常用手法、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項的使用是否恰當,并且根據需要適時做以調整,達到最佳康復目的,這一過程鍛煉了學生的自然觀察智能。
《傳統(tǒng)康復方法學》作為康復治療學專業(yè)的主干課程,在教學過程中,除了一些語言智能及身體運動智能較好的學生外,其他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理想。理論知識掌握一知半解,實際操作更是差強人意。鑒于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在教學實踐中針對多元智能理論的應用研究取得了較好的成果[7],筆者認為,利用多元智能理論對《傳統(tǒng)康復方法學》的教學進行改革時機已經成熟。本研究結合《傳統(tǒng)康復方法學》的課程特點,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從知識的傳輸途徑上,給予不同優(yōu)勢智能的學生以多種傳輸渠道,包括語言、圖片、視頻、動作等;從創(chuàng)建課堂氛圍上,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不同智能優(yōu)勢,采用演講式、討論式、糾錯式、點評式等;從實踐技能的訓練上,既注重實驗室的親身體驗,又強調課外的重新自我認識及自然觀察??傊瑢⒍嘣悄芾碚撘搿秱鹘y(tǒng)康復方法學》教學中,發(fā)揮了學生的優(yōu)勢智能,鍛煉了劣勢智能;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氛圍;提高了理論知識水平,培養(yǎng)了實際動手能力;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了教學質量。
[1]霍華德·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56.
[2]何莉.我國多元智能理論應用研究綜述[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20(11):67-68.
[3]于華.境外多元智能理論的研究進展及其啟示[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2(3):92-95.
[4]高鵬翔.中醫(yī)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5:40.
[5]陳立典.傳統(tǒng)康復方法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40.
[6]徐基民.康復治療學專業(yè)本科生針灸推拿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5):498-499.
[7]鄭豐杰.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中醫(yī)院校高年級大學生專業(yè)思想教育模式探索[J].中華中醫(yī)藥學刊,2010,28(4):743-744.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in the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Methodology
DU Liying,YAN Nan
Rehabilit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College of Medical Applied Technology,Shenyang Medical College,Shenyang 110034,China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methodology is a course that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s.It needs both the basic theory of TCM knowledge as a background,and emphasizes the clinical practice.This research focused on starting from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methodology,and applying the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eory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he discipline of teaching.Using the advantages of intelligent driving inferior intelligence,we stimulated students'interest,active classroom atmosphere,the students'theoretical knowledge level,training of clinical practical ability,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intelligence and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multiple intelligence;traditional rehabilitation methodology;teaching reform
10.3969/j.issn.1672-2779.2016.20.011
1672-2779(2016)-20-0023-03
楊杰 本文校對:呂愛平
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