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軍
(銅仁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貴州 銅仁 554300)
論《儒林外史》的悲劇意識及形成原因
王德軍
(銅仁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人文學(xué)院,貴州 銅仁 554300)
作為一部18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命運紀實小說,《儒林外史》蘊含著吳敬梓濃厚的悲劇意識。作者敏銳觀察眾多儒生名士的行為生活,揭露其骯臟、虛無的內(nèi)心世界,作者尋求出路的理想徹底破滅,并結(jié)合當時科舉取士的社會制度及作者本人的遭遇等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儒林外史》;悲劇意識;形成原因
吳敬梓的《儒林外史》諷刺了清朝前期科舉社會中的知識分子。讀了這部小說,曾有人說:“余友云:‘慎毋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此如鑄鼎像物,魑魅魍魎毛發(fā)畢現(xiàn)?!?/p>
吳敬梓是一位在功名利祿所誘惑的世俗社會中的悟世者和醒世者,他已經(jīng)深刻地意識到這個社會造成的悲劇,作為一名有社會責(zé)任感、有擔當精神的知識分子,他在探索這個悲劇社會的出路。因此,他懷著悲天憫人的心情描寫這個時代文人的悲慘命運,同時又融入了自己理想破滅的悲哀和無力補天的無奈,充滿了深沉的悲劇意識。
(一)“一代文人有厄”。在這部小說的開篇,吳敬梓借王冕的話預(yù)言出“一代文人有厄”,營造出了一種陰森恐怖的氣氛,“話猶未了,忽然起一陣怪風(fēng),刮得樹木都颼颼的響,水面上的禽鳥格格驚起了許多”。小說一開始就籠罩著濃厚神秘的悲劇意識,人物的悲慘命運好像被某種力量控制著。在封建社會里實行的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控制著封建士子的精神和肉體,讓這些封建士子喪失了人類最基本的意識,使他們成為一群可嘆可悲的傀儡。
還是老童生的周進在參觀貢院的時侯,觸景生情,悲從心生:“哭了一陣,又是一陣,直哭到口里吐出鮮血來”。落魄的范進考了三十四年,落榜了三十四年,在街上突然得到了考中的消息又一笑而瘋。這一哭一笑之間包含了多少的辛酸和悲苦!他們已經(jīng)沒有了自我的尊嚴和獨立,他們在追求人生價值的時候卻淪為了科舉考試的奴隸。王玉輝,一個三十年的秀才,在他女兒殉夫死后,竟然大笑:“死的好,死的好!”這些知識分子好像進入了一個神秘的怪圈,他們異化的人性、扭曲的靈魂達到極點。
“一代文人有厄”,可是這些文人只是厄運的承受者,而非厄運的制造者,作者對這些文人懷著深深的憐憫和同情?!度辶滞馐贰愤@部小說的第二回,這樣描述周進出場時的樣子:“頭戴一頂舊氈帽,身穿元色綢舊直綴,那右邊袖子同后邊坐處都破了,腳下一雙舊大紅綢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痹诘谌剡@樣描述范進:“面黃肌瘦,花白胡須,頭上戴一頂破氈帽”“那童生還穿著麻布直綴,凍得乞乞縮縮”。周進對范進產(chǎn)生極大的同情,主要是因為他們之間有著相同的經(jīng)歷,吳敬梓在這樣相近的描寫中蘊含著無限的悲憫和辛酸。
(二)人性的扭曲和蛻變?!度辶滞馐贰分忻枥L了許多道德上極其丑惡敗壞的知識分子,作者對他們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和諷刺。范進在守孝期間赴宴,表面上做出行孝的樣子,不用象牙筷子和銀筷子,最后卻用竹筷子“把一個大蝦丸子送到嘴里”,表現(xiàn)其“不孝”的真面孔。王仁、王德兩兄弟整天吹噓“全在綱常上做工夫”,為了金錢不惜放棄自己妹子正妻的身份,正如他們的名字一樣“亡德”“亡仁”。嚴貢生是書中最卑鄙可惡之人,他圈人豬崽,強占其弟遺孀的家產(chǎn),對人家的船錢耍賴,惡貫滿盈??锍艘婚_始也是淳樸善良、好學(xué)知禮,可是一旦沾上名利,就成了一個私舍人命、充當槍手、休妻再娶、忘恩負義的無恥文人。他們雖然都曾經(jīng)讀過圣賢之書,卻不能對照書中的道德準則約束自己,任由自己腐化墮落,充分揭露了功名利祿對知識分子的腐蝕,扭曲了他們的人性。落魄的老童生周進在聽說商人們同意幫他捐個監(jiān)生時說:“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迸吭诘厣暇涂南聨讉€響頭。功名富貴把他折磨得瘋瘋癲癲,怎么會顧得上人格尊嚴?作者借高翰林評價杜少卿之父罷官,其實暴露了高翰林一味孝敬上司、不顧百姓死活的丑惡嘴臉。
吳敬梓通過這些士人們丑惡的形象來揭露他們思想上的腐化、道德上的墮落、人性上的扭曲,并通過對他們言行上的諷刺和否定,把批判的矛頭指向了造成士人墮落的社會風(fēng)氣。
(三)知識分子美好理想的破滅。吳敬梓是一位具有責(zé)任心和使命感的知識分子,他將人文理想和現(xiàn)實人生結(jié)合起來,在對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中發(fā)現(xiàn)生命的悲劇,努力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他筆下的真儒體現(xiàn)了作者理想化的人格:德行并重,講操守,有學(xué)問,不矯情,真誠坦蕩,不貪圖功名利祿,不阿附權(quán)貴,不降節(jié)辱志,有清醒意識,有獨立人格尊嚴。
但是祭奠泰伯祠以后,郭孝子尋找父親,他的父親不僅不敢相認,反而被驚嚇而死;蕭云仙在青楓城建立禮兵樂農(nóng)的偉大功績,實現(xiàn)了祭祀泰伯祠中的理想,卻遭到罷官,還要傾其所有來償還“虧空”;湯奏本想保衛(wèi)邊疆,殺敵報國,建功立業(yè),卻冤殺苗人,犯下重罪;鹽商迫害沈瓊枝,沈瓊枝被囚于黑暗的衙門之中,雖然有杜少卿書信求情,也難解救;在五河縣抗爭的余家兄弟和虞秀才到達南京。但是此地的真儒賢士們早已離去,莊尚志過上隱士生活,虞育德被調(diào)走,杜少卿也不知下落,只剩下遲衡山,卻孤木難支。不過遲衡山說出了現(xiàn)實的真相:“而今讀書的朋友,只不過講個舉業(yè),若會做兩句詩賦,就算雅極的了,放著經(jīng)史上禮樂兵農(nóng)的事,全然不問,”在衰敗的泰伯祠面前,這些理想破滅的真儒奇人只好寂寞又無助地堅守著。
最終,伴隨著禮樂大業(yè)的失敗,吳敬梓的理想破滅了。但他對理想又有著永恒的懷念和執(zhí)著的追求,悲劇意識于是就產(chǎn)生了,因為這個充斥著偽善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與他的理想人格是相沖突的,作者無奈地說:“人生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求他,及至到手之后,味同嚼蠟。自古及今,那一個是看得破的。”
(一)封建專制制度下的八股科舉取士。中國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創(chuàng)立于隋唐時期,是朝廷選拔人才的方式之一,從此打破了豪門貴族對官吏選拔的壟斷,取消了門第出生的限制。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為出身貧苦、地位低下的讀書人提供了做官的機會,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實現(xiàn)個人價值、報效國家的機會,由于有更多的有才之士的加入,鞏固和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的專制統(tǒng)治,科舉制度對選拔人才參與國家統(tǒng)治起了極大的作用。
但是,隨著歷史的變化,到了明清時期,為了加強文化專制,束縛讀書人的思想,統(tǒng)治者嚴格以理學(xué)家朱熹等注釋為標準,把答題形式變得固定化、程式化,要求必須采用八股文體,具體的寫作方式和內(nèi)容刻板僵化,科舉考試完全成為束縛讀書人思想的工具。而對于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來講,讀書、考試、做官是他們謀求社會地位、改變?nèi)松\最主要的一條途徑。通過參加科考,中舉、入仕、做官成了大多數(shù)知識分子追求的目標,士子們往往窮其畢生精力以求取功名,“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一旦中舉,功名富貴隨之而來??婆e制度誘使著讀書人不斷地拼命向上爬,他們在科舉的路上神魂顛倒、顛沛流離,在追名逐利價值觀的引領(lǐng)下,大部分讀書人的人性發(fā)生了扭曲和蛻變,思想變得迂腐不堪。科舉制度不僅造就了一批批愚昧的無才無德的官員,而且還摧殘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
(二)個人的苦難與儒家思想、魏晉情懷、顏李思想的影響。吳敬梓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名門望族的家庭里,可是他的一生卻經(jīng)歷了幼時出嗣、至親去世、無所依憑、家族爭產(chǎn)、科舉受辱、家道中落、為子弟戒等的痛苦生活,至死也是與窮困相伴,其家人、子孫經(jīng)受饑餓凍餒的苦難,嘗盡了人間的辛酸悲苦。舉家遷到南京后的吳敬梓對自身所處的黑暗社會已經(jīng)有了最為本質(zhì)的認識。客死揚州,他這苦難艱辛而又偉大的一生結(jié)束了。他的朋友程晉芳在《懷人詩》中云:“外史記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边@個“悲”才是吳敬梓生命真正偉大的地方。吳敬梓的一生經(jīng)歷了許許多多的挫折和苦難,尤其在精神上更是飽受摧殘,他把自己的痛苦和悲憤寫進自己的小說里,成為與黑暗社會決裂最堅決的力量。
另外,吳敬梓從小就沉浸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學(xué)世界中,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吳蒙泉、樊明征、程廷祚等正統(tǒng)真儒對他也有著深刻的影響。其次,吳敬梓還有較深的魏晉情懷和顏李思想。魏晉情懷,就是魏晉六朝知識分子豪放不羈、憤世嫉俗的行為思想。他的朋友如朱卉、李莬等不慕功名、任情放達,也對吳敬梓具有一定的影響,同時,吳敬梓所經(jīng)歷的家族爭奪家產(chǎn)和科舉失敗也是他魏晉情懷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顏李思想,指清人顏元及其弟子李塨所宣揚倡導(dǎo)的政治學(xué)術(shù)思想主張,包括反對理學(xué)的唯心主義思想,提倡經(jīng)世致用,廢除八股取士,改為薦舉制等。這些錯綜復(fù)雜的思想在他的心里,直到去世都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這讓他一生都承受著精神上的折磨:儒家積極入仕與魏晉情懷相矛盾,渴望科舉考中,光宗耀祖,可又看透黑暗的官場,寧可辭去鴻博廷試也要保持自己的節(jié)操。魏晉情懷又和顏李思想相沖突,魏晉情懷看重的豪放灑脫,可是卻違背了經(jīng)世致用的顏李主張。
[1]張雨良.《儒林外史》的悲劇意蘊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xué),2013.
[2]翟士巖.《儒林外史》看科舉制度[J].時代文學(xué),2009(9).
[3]胡益民,周月亮.儒林外史與中國士文化[M].合肥:安徽大學(xué)出版社,2008.
[4][清]吳敬梓.儒林外史[M].李漢秋,輯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5]孟前莉.也談《儒林外史》的悲劇意義[J].青海民族學(xué)院學(xué)報,2008(7).
G718.5
A
1673-0046(2016)7-01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