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琴,王珍燕
(1.重慶城市職業(yè)學院,重慶 402160;2.四川文理學院人文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0)
微博語境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變革研究
文國琴1,王珍燕2
(1.重慶城市職業(yè)學院,重慶 402160;2.四川文理學院人文學院,四川 達州635000)
在網絡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代,以微博、微信為典型的互聯(lián)網交互媒介對大眾有著極大的號召力,進而構成微博語境,其話語媒介的透明化、民眾化,話語發(fā)布的快速、方便、碎片化,話語傳遞的交互化、隱藏化對高校青年的思政教育話語權形成了猛烈的沖擊。筆者將在本文中闡述微博語境中青年思政教育話語權變革的難題,并給出對策。
微博語境;青年;思政教育;話語變革;探討
伴隨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大眾的話語傳遞模式被徹底改變,微博、微信等先進的互聯(lián)網交互媒介宣告著“微時代”的來臨,“每位均有話筒”“每位都能說話”的開放式話語場域,讓大眾話語權的獲得不再是空談,這導致了大眾話語權的延伸。批量化、碎片化、多樣化的話語傳遞模式對我國高校青年的思政教育來說,是契機與困難并存,要維持其話語傳遞的優(yōu)勢地位以及教學活動的主導地位,則必須研究與判斷高校思政教育話語權的變革渠道,用好微博語境這把雙刃劍。
話語權是通過創(chuàng)設、表述、設立、傳遞以及應用既定的話語來左右或誘導人的思想以及舉止的權利、權力。思政教育話語權的實質以價值為導向,是特殊教育主體對青年學生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進行駕馭的主要形式。
微博語境下,青年學生的思政教育話語表述有著濃郁的時代氣息,并以科技為平臺進行話語傳遞,有別于傳統(tǒng)的話語平臺,其話語發(fā)布以及話語傳遞更富時代氣息。
(一)話語平臺的公開性、大眾化
微博等微媒體是以客戶關系為核心的信息共享、傳遞以及獲取媒介,用戶能夠通過WEB、WAP和各類客戶端構建個體社區(qū)。微博有著即時共享、強涵蓋率以及高傳導率等特征,也逐漸變成常規(guī)的信息平臺。微博的媒體效應正在彰顯,對大眾的信息取得模式也是一種顛覆,廣泛運用于大眾的交往溝通、休憩娛樂等方面,變更了大眾的工作、學習以及生活模式,而年紀不大、學位卻高的職業(yè)群體是微博的主要客戶。在微博語境下,實現(xiàn)信息的迅速傳遞,是信息網絡中科技革命的必然結果,對大眾的社會交際時間和空間是一類拓展。
全世界任意一個地區(qū)的民眾都能通過網絡形成交流,并對信息進行傳遞,同時又期望自身得到網民的重視,突破以往社會中親緣、業(yè)緣、地緣等空間約束,在微博平臺,大眾能夠暢所欲言。微博強烈沖擊了高校思政教育以課程教學為核心的模式以及社會實習第二課堂為輔助的話語傳播系統(tǒng),以往形勢下,“一元話語權”的角色定位、主動優(yōu)勢以及管控能力被消除,民眾又能夠在微博上“發(fā)聲”。相異的性格特點以及態(tài)度理念等在各種微網媒介中肆意傳遞,迎合了大眾依照自身的愿望第一時間發(fā)布言論的需求。發(fā)布言論的民眾既能夠貫徹實名制,也能夠是虛擬的名字;無論其有名氣與沒有名氣,都能夠發(fā)布自由言論,并且成為議程設立人,左右輿論的風向。這讓以往傳媒年代中的沉默群體有了闡述言論的自由。而對青年來說,老師與學生間的對等交流、自由抉擇已是思政教育的常規(guī)形態(tài)。
(二)話語發(fā)布的方便性、碎片化
微博語境下,話語發(fā)布與傳媒時代最大的差別在于方便性以及碎片化。微博等微媒體的信息發(fā)布途徑,都能夠讓媒體與終端設施進行捆綁,讓大眾能夠通過筆記本、4G手機等,在任意時空發(fā)布任意話語、言論或圖片,表明自身的態(tài)度。其傳遞迅速、涵蓋面廣、信息數(shù)目龐大等均為傳媒所望塵莫及——特別是信息傳遞流程中的裂變效應以及群體極化效應,讓信息呈爆炸式傳遞。在此類廣闊的信息場域內,大眾的角色發(fā)生了變化,信息的發(fā)布要遠快于報刊、電視等傳媒,大眾的知情權以及表述權在話語發(fā)布中得到完整的體現(xiàn)。
微博語境下話語發(fā)布的便利性傳遞,也會作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公共話語權,兼顧老師與學生的話語權,供應了方便、迅速、效果理想的話語表述媒介。而與傳遞的方便性相配套的就是話語發(fā)布的碎片化特征。碎片化是微博語境下的特殊產物。在微博語境下,網絡行為人以閑散的時間、高頻度的發(fā)布行為,讓傳媒的“核心——個體”的輻射類局面被打得“粉碎”。信息發(fā)布人往往比較散亂,發(fā)布對象的需要亦是多元化的,而信息的冗余與泛起,分離的、積極的、裂變的主體溝通模式讓碎片化成為大勢所趨。
??略f道:“話語權不能單純地看成是一種所有權,其應歸入戰(zhàn)略一類;其支配效應不能被歸入占有,而應被歸入協(xié)調、謀略、技術、行為等內容中?!痹谖⒉┱Z境中,針對持續(xù)變革的技術媒介,高校思政教育者應實現(xiàn)話語權的主導功能,以兼容并蓄的思維模式進行接收,并使用合理的模式進行控制,制定長遠的戰(zhàn)略部署。
(一)用兼容并蓄的思維模式,合理研究與判斷微博對思政工作的影響
以微博等為表率的微媒體是即時、交互傳遞的媒體,教育工作者不能畫地為牢,意圖將青年圈定在缺乏網絡通訊條件的信息“孤島”上,這實際上無法做到。教育工作者應秉承開化、兼容并蓄的思維,接受微博對青年學生的思政教育學習的影響。目前,青年在受到外部信息影響的階段,亦在微博中傳遞著新思維以及新理念。
青年的政治視角與預判會呈現(xiàn)出多樣化、變更性,其對社會整合以及政治整合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客觀來講,有關微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的影響深度以及廣度都是教育工作者始料未及的。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對微博的發(fā)展形勢、傳遞途徑以及傳遞模式等實施合理研討,在思政教育層面發(fā)現(xiàn)新課題、新任務;考查青年對微播的接觸情況、認知情況、影響的深度以及廣度等元素,研討怎樣運用微博來為思政教育服務;解析高校在微博語境下思維品德形成的阻力與管控模式,為創(chuàng)建以微博為媒介的簡單、開化、高效、交互的高校思政教育話語新媒介鋪平道路。
(二)運用合理的工作模式進行控制,致力于培育、誘導微博中的“意見領袖”
微媒體的信息傳遞盡管是批量傳遞,其傳遞的實效以“秒”為單位,然而這并非說明其是不能控制的,重點是解讀其信息傳遞定律,以合理的、理智的模式對其進行控制,而不應以“封閉”“刪除”等粗暴方式對其進行抵制。其實,在微博中構建互聯(lián)網空間,各群體的話語權與其號召力不盡相同。一般的民眾在全部議題內的號召力并不大,必須形成人海戰(zhàn)術,方可構成一定的影響力;社會精英在社會公務性議題中號召力較強,而娛樂明星在商業(yè)議題以及娛樂議題中號召力極強。
從目前微博的信息傳遞與影響的情況來看,培育、誘導“意見領袖”極有必要。以粉絲數(shù)量、關注度以及被轉發(fā)、被@次數(shù)為基礎數(shù)據的“意見領袖”是在微博中一呼百應的人物;這部分“意見領袖”不但傳播信息,亦能夠傳遞言論,提供意見。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教育工作者應運用微博的話語媒介,形成有利于自身的“話語領袖”。因此,教育工作者應培育微博“話語領袖”,讓互聯(lián)網輿論不再變得不可控制,從而誘導互聯(lián)網輿論。教育工作者在挑選“話語領袖”的過程中,應挑選一部分有知識、有操守、有名譽度、有號召力的個體或集體,第一時間誘導在突發(fā)情況中有著輿論引導功能的事件當事方和隱藏的輿論制造人,規(guī)避淺薄的說教與鼓動,以超群的輿論控制能力誘導互聯(lián)網輿情,形成對青年的再教育。
(三)實現(xiàn)長遠發(fā)展戰(zhàn)略,構建新式媒介運用制度
微博的快速進步,不但對電視、報紙刊物等傳媒形成影響,也作用于BBS、QQ空間、博客以及人人網,大部分網絡民眾對青年的關心都向微博集中,微媒體就是思政教育活動的前沿陣地。然而,在高校思政教育活動中使用微博,不應用運動的、“三分鐘熱度”等模式魯莽推動,必須以長遠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現(xiàn)為目標,有效應對,在質量、水準的提升上下苦工;不應僅僅關注數(shù)目,而不關注是不是被關注、被認同,如此的陣地構建還不如不構建,其教育的方向與當初的教育目標是相悖的。
此外,在互聯(lián)網技術快速發(fā)展的如今,新式媒介紛紛涌現(xiàn),我們能夠看到:微博等微媒體在未來一段時間,可能會被它類形態(tài)的新媒介取代。因此,教育工作者在目前運用微博構建高效思政教育前沿陣地的同時,應以長遠發(fā)展規(guī)劃的實現(xiàn)為目標,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的開展與進步,創(chuàng)設高校思政教育活動的微媒體應用系統(tǒng),構建與思政教育活動定律吻合的新媒體預估制度、運用制度、發(fā)展制度以及管控制度,自始至終地占領微博語境下的話語主導位置。
[1]古瑋瑋.大眾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微博對大學生政治觀的影響[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 (9):40-41.
[2]金妍.新媒體沖擊下電視的自我救贖:DNA傳承與重組—以電視與微博的融合傳播為例[J].新聞知識,2014 (5):15-17.
[3]李彪.微博中熱點話題的內容特質及傳播機制研究—基于新浪微博6025條高轉發(fā)微博的數(shù)據挖掘分析[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3,27(5):10-17.
[4]蘆何秋,楊澤亞.公共事件中微博意見領袖的話語策略與文本框架—基于新浪微博的實證研究[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0(5):142-147.
[5]李曉靈.民間與大眾:災難危機傳播中的微博話語表述及傳播—以新浪“kayne”微博為例[J].新聞大學,2014 (1):105-109.
[6]趙星植.“微博事件”的微觀話語公共性建構策略探究—以“羅永浩砸西門子牌電冰箱”維權事件為例[J].當代傳播,2013(4):39-41.
[7]尹連根.微博空間與參與性受眾—基于對深圳“5·26”飆車案網民評論的框架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2(2):76-85.
G718.5
A
1673-0046(2016)7-0058-02
重慶市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自媒體價值觀傳播機制研究》(15SKG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