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瑋亞
(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知行不一”現狀、影響因素及教育對策研究
陳瑋亞
(安徽師范大學政治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3)
當前大學生的道德狀況從主體上看,大部分是積極健康的,但是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總結而言即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實踐與我們公認的道德認知不符,出現了“知行不一”的情況。出現這種情況,其影響因素主要有當前學校道德教育體制的缺陷、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這三個方面。針對這些影響因素,可以相對應地提出解決對策,即改變當前學校德育的模式,由知識化德育轉變?yōu)樯罨掠煌瑫r關注社會大環(huán)境,加強對社會大環(huán)境的凈化與引導;最后,要立足于學生自身,切實解決學生實際問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大學生;道德“知行不一”現狀;影響因素;對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21世紀的中國步入了更加開放的全球化時代。全球信息的共享一方面給中國帶來了無限的機遇,另一方面也對國人的思想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尤其對當代大學生,這種沖擊更甚。
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與接班人,擔負著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使命,其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系著中國未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因此,我們更應該關注當代大學生的道德現狀,把握其道德發(fā)展的狀態(tài)。
當前大學生的道德狀況從主體上看,大部分都是積極健康的,他們具有正確的道德認知。但是,正如《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所指出的:“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積極、健康、向上,但也面臨嚴峻挑戰(zhàn),還存在不少薄弱環(huán)節(jié)”,仍然有部分學生的道德狀況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
當前全球信息共享帶來了各種社會思潮,多元的社會思潮給了人們更多的選擇空間,使人們在道德認知與實踐上開始出現問題。這個問題在大學生身上表現得更為明顯。當代大學生生活在“網絡學習時代”。網絡帶來的信息全球化充分地拓寬了他們的視野,增長了他們的見識。但是,大學生處于思想未定型的階段,在這種情況下,多元的社會思潮會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其中最明顯的影響直接表現為大學生道德認知與實踐之間的脫節(jié)。
中國的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以正面教育為主,其目的在于使學生將正面的道德認知內化為道德信仰并最終在生活中踐行,以實現知行合一,但部分學生卻出現了知行不一的狀況。例如,道德規(guī)范強調誠信的重要性,但在生活中大學生卻屢屢違反誠信原則,考試中作弊的情況屢禁不止;大學生都知道要樂于助人,但是“不扶”、“不救”的新聞依然不時地被報導;大學生也都知道在婚姻中需要擔負重要責任,但在大學階段卻抱著“不求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的態(tài)度肆意地玩愛情游戲,單純地追求感官的刺激與異性同居,對其可能帶來的倫理后果不加考慮。這些事例不勝枚舉,有些行為已經不是“知而不行”了,而是“知而錯行”。那么,為什么大學生的道德知行會存在這些問題呢?這需要我們對影響其道德知行的因素進行詳細分析。
當代大學生道德知行總體狀況積極健康,但是越來越多的“知行不一”的案例讓我們不得不去重視。對于其影響因素,筆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道德教育體制的缺陷
這種情況與當前道德教育體制有著很大關系。道德教育是通過道德課程使學生將道德認知經過自我內化轉化為道德信仰最后付諸道德實踐的過程。這是一個完整的從知到行的過程,但當前的德育只完成了道德認知這個步驟。當前的道德教育可以說是知性德育,它用道德知識的傳授與記憶替代了真正意義的道德教育,人們更加注重道德知識的熟記。這樣的德育與我們實際的生活相脫離,學生接受道德教育,只是為了完成最后卷面之上的道德知識的考核。道德教育最終的目的應該是使人成為道德的人并給學生帶來價值觀念與態(tài)度的轉變,但是當前的道德教育沒有真正完成其目的,它浮于表面,變成了一種道德表態(tài)或道德表演。
此外,德育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對學生的道德知行也有重要影響。當前高校的德育課程為基礎課,與專業(yè)課程相比這些課程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德育教師良莠不齊,很多為輔導員或在讀研究生兼任,這些老師缺乏專業(yè)素質與技能,在教學方法上照本宣科地進行灌輸式教育,使得課堂枯燥乏味,因此教學效果差,學生厭學情緒嚴重。在這樣的情況下,道德認知尚且存在問題,更談不上道德實踐了。
(二)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
社會大環(huán)境的發(fā)展也對學生的道德知行有著重要影響。21世紀知識全球化使各種社會思潮紛紛涌入中國,這些社會思潮對人們的思想造成了極大的沖擊。而大學生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尚未完全成型的特殊階段,這種情況下,學生在猝不及防中接受了大量西方社會思潮的影響,這些社會思潮與中國傳統(tǒng)的社會思潮有著很大區(qū)別,東西方兩種截然不同的價值觀給大學生帶來了極大的沖擊。大學生對其缺乏辯證的判斷力,在西方有意的文化入侵之下,很容易造成自身價值觀混亂,原有的價值觀念動搖。
同時隨著大眾傳媒在中國的廣泛普及,中國進入了信息泛濫的時代。網絡給人們帶來機會的同時,也有著不小的負面影響,各種負面新聞、垃圾信息泛濫,使人們對其真假無從判斷。大學生還未步入社會,他們對于社會的認知了解基本來源于大眾傳媒,對比學校道德教育的正面教育,社會泛濫的負面新聞對大學生的沖擊更大,學生容易對社會現實和學校德育產生懷疑,最終產生所謂的5+2<0的情況,即五天的學校教育抵不過兩天的社會生活實踐。
(三)大學生自身存在問題
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問題也是導致大學生“知行不一”的重要因素。當前大學生基本屬于獨生子女的一代,特殊的家庭情況使得其成長條件格外優(yōu)越,但是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同時也有負面的影響。由于是獨生子女,家庭對其多溺愛有加,在生活上各種條件都盡量滿足,因而在學習生活中很少遇到挫折。而大學時代是踏向社會的最后一級階梯,大學生活開始與社會生活接軌,除了學習,人際交往和社會工作等都需要他們去適應。適應的過程勢必會有挫折與失敗,而他們一旦很難正視自己的失敗,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就容易引發(fā)悲觀、抑郁、自暴自棄等現象。
另外,當前大學生的個人意識強烈,在其進行道德選擇的時候,主要是以“我”作為出發(fā)點,強調的是自我的利益,個人利益是處于社會利益和集體利益之上的。為了滿足自我利益,在道德實踐中往往會違背道德認知,例如考試為了高分作弊,評選弄虛作假等等,這也就導致了學生在道德方面“知行不一”。
通過對道德“知行不一”問題影響因素的分析,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出相關的解決對策。
(一)改變當前學校德育的模式
當前知識化德育方式存在很大問題,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改變。這并不是意味著道德教育不需要道德知識的傳授,只是這種傳授方式需要改變,教師傳授知識并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務必使兒童和青少年所獲得的觀念——是指導行動的活動的觀念,是動力。這樣道德觀念最終是能夠影響行為,使行為有所改進和改善的觀念。為了達到此種目的,我們需要借鑒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教育觀點。我們不能把教育與生活分立開來,教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要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那么,學校的德育教育必須不再拘泥于課本上的理論知識,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社會生活著手,發(fā)掘課本與社會生活案例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道德觀念來分析生活案例,讓道德教育走向生活化。這樣一來,道德教育才能真正引發(fā)學生道德態(tài)度的變化,最終實現知行合一。
高校德育的教師隊伍也需要走向專業(yè)化。高校的道德教育課程非常重要,個人的道德素質比其他專業(yè)素質更為重要。正如蔡元培所說“人之所以為人者,在德與才。而且以德為先,德之將失,才由何而來?”大學生的道德素質直接關系著中國未來的發(fā)展,因此,這就要求德育教師隊伍必須走向專業(yè)化,為大學生進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提供必要條件。
(二)凈化社會環(huán)境,加強引導
中國當前處于改革開放的復雜環(huán)境中,這種情況下更不能片面地從正面對大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而應該從社會生活本身出發(fā),凈化社會環(huán)境,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大學生當前獲取信息的渠道基本都是大眾傳媒,網絡的影響尤其之大,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對網絡等大眾傳媒加強監(jiān)管,盡量保證網絡新聞的真實性,杜絕網絡謠言,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虛假信息泛濫的問題。同時,對于真實出現的造成社會惡劣影響的案例,學校、家庭和社會都要積極從各個方面對大學生進行引導,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社會生活中積極的方面和消極的方面,理性地分析,不能一味地正面宣傳,正反結合的分析與引導更加貼近實際,也更容易為學生接受。
(三)切實關注學生自身,促進其健康成長
當代大學生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特征,因此與大學生的接觸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切實解決大學生實際問題和困難,贏得廣大學生的認可,這樣的思想道德教育才是有效的、可行的。
首先,需要對學生進行充分了解,針對學生特點,著重關注其心理健康問題。一方面通過舉辦各種心理健康活動,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培養(yǎng)其形成健全的道德人格;另一方面可以建設高校心理咨詢機制和學生心理健康追蹤機制,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長遠的跟蹤把握,積極進行預防和干預。
其次,對于當代大學生道德選擇功利化的問題要及時疏導,要指導他們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競爭與協(xié)作、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關系,讓他們?yōu)槿嗣穸嘧龊檬?,逐步消除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同時加強學生的法制觀教育,引導學生合法地爭取個人利益。
[1]葉松慶.守望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底線[J].青年研究,2003 (6):32-41.
[2]約翰·杜威.學校與社會·明日之學校[M].趙祥麟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36.
[3]葉玉清.新時期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及對策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92-94.
[4]蔡炎斌,劉鐵芳.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及對策分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6(1):74-78.
G641
A
1673-0046(2016)8-0050-02
安徽師范大學2016年度研究生創(chuàng)新與實踐項目“以人為本視野下的生活化德育研究”(項目編號:2016yks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