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語
注意慎眾
吳 語
所謂慎眾,就是要謹慎在大庭廣眾下的言行。
在日常的交流中,人們更多強調(diào)的是慎獨。獨身自處,缺了外部的壓力和監(jiān)督,其一言一行可以說是“存乎一心”,這個時候,自我約束如何的確是最能檢驗其修為的。
但僅僅強調(diào)慎獨是不夠的,特別是我們國土人,做的是服務和管理工作,干的是陽光下的事業(yè),土地執(zhí)法、登記發(fā)證、征地拆遷、耕地保護、宅基地管理等等,哪項工作不是在群眾的面前進行的?其舉止形貌、一言一行,不僅顯現(xiàn)著個人的修養(yǎng)修為,也直接關(guān)系著黨和政府的形象。所以,相對于慎獨,慎眾對于我們國土人同樣重要。
慎眾,首先要慎的是“從眾”。紅燈照著斑馬線,眼看著沒車、不少人過了,你過不過?朋友來了,打麻將三缺一,叫你,你打不打?朋友聚會酒足飯飽后,大家要進歌舞廳,你去不去?群體心理學認為,個體行為容易受群體的意識、情緒和選擇的影響。法國作家勒龐所著的《烏合之眾》一書,精致地描述了群體心態(tài),書中指出:“群體中的個人,不過是眾多沙粒的一顆,可以被風吹到任何一個地方”。所以,當自己處于某一個群體之中,要十分小心謹慎,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為“環(huán)境”所牽,不為氛圍所擾,不為情緒所亂,不為“生態(tài)”所染。有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在世道紛亂的宋元之際,學者許衡外出游覽,正遇酷暑,口渴無比。路過一片梨樹時,其他游人紛紛摘梨解渴,唯許衡不為所動。有人問他怎么不摘吃,他說:“此非吾梨,豈能亂摘?”眾游人笑他迂腐:“亂世梨無主?!痹S衡正色地回答:“梨雖無主,而吾心有主?!?/p>
慎眾,其次要慎的是大眾場合的言論。央視某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在一飯局上演唱京劇《智取威虎山》選段“我們是工農(nóng)子弟兵”時進行不良評論,引起全國網(wǎng)民激烈批評,導致“下臺”;某市公安局副局長在微信朋友圈轉(zhuǎn)發(fā)一篇文章,并發(fā)表評論評擊否定“一國兩制”,受到當?shù)丶o委的嚴肅處理;原美國總統(tǒng)里根在一次國會開會前,為了試試麥克風,張口便說:“先生們請注意,5分鐘之后,我將對蘇聯(lián)進行強烈轟炸。”此語一出,眾皆嘩然,為此,蘇聯(lián)政府提出了強烈抗議。以上事例說明,言論自由雖說受憲法保護,但言論如果突破自己身份底線,將必受到相應的懲罰。工作在國土戰(zhàn)線上的我們,大量的時間要做群眾工作,大量的業(yè)務在與管理服務對象交流中進行,能講什么不能講什么、該講什么不該講什么,要時刻做到心中有數(shù)。
慎眾,還要慎的是公眾場合時的形象。外表形象有時比內(nèi)在還要重要。西方學者馬伯藍比教授研究的[7/38/55]定律,證明了這個看法:在整體表現(xiàn)上,旁人對你的觀感,只有7%取決于你真正的談話內(nèi)容,而有38%在于輔助表達這些話的方法,也就是語氣、手勢等等,卻有高達55%的比重決定于你看起來夠不夠份量、夠不夠有說服力,也就是你的“外表”。群眾來辦事,看到你穿著過分休閑、花里花哨,怎么能放心你?業(yè)主來咨詢,看到你翹著二郎腿,一副浮夸樣,怎么能信任你?到現(xiàn)場執(zhí)法,調(diào)查取證馬馬虎虎、隨隨便便,人們怎么相信你?作為一個國土人時刻要記住:我們的形象不再是個人的了,展現(xiàn)在群眾面前的,一定要是對得住自己身份的形象!
慎眾,說到底是一個做好自己的問題,是一個修身修心的過程。有了堅強的內(nèi)心、堅定的自我、堅實的修為,無論環(huán)境如何變幻、身在何地何處、處理何種問題,就都能秉持一名共產(chǎn)黨員、一名政府工作人員的道德原則,守住本心,做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