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林(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
《全元文》誤收作家考甄
陳開林(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摘要:斷代總集的編纂都存在作家收錄標準的界定問題。元代立國不足百年,上與南宋、金國交集并立,下接明代,以致《全元文》作家的收錄標準頗為復雜。通過考辨作家生平、作品,確知《全元文》誤收其他朝代作家共計25人,其中,唐代1人、宋代8人、金代5人、明代9人、清代2人。本文予以甄別。易代之際的作家,朝代歸屬存有爭議,則不予討論。
關鍵詞:《全元文》;誤收作家;總集;考甄
由北京師范大學古籍所李修生先生主編的《全元文》,自1999年出版第一輯,至2004年全部出齊,共60冊。作為有元一代的文章總集,《全元文》的出版為元代文學研究提供了極大便利,對于推動元代散文研究的發(fā)展和深入有著重大意義。然而,總集的編纂要求“巨細兼收,義取全備”,[1]1721編纂難度較大。職此之故,《全元文》的編纂也存在不少問題。
編纂斷代文章總集,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一是確定收錄作品文體的范圍,一是確定收錄作家之時限?!拔摹钡慕缍ū容^容易,但時限的界定頗為復雜。元代立國時間較短,處于朝代交錯時期,上與南宋﹑金朝交集并立,下與明代相接,部分作家身歷兩個朝代,其作品究竟歸為哪個朝代,爭議較大。盡管《全元文》在“凡例”中指出原金朝管轄區(qū)作家以金朝滅亡時間(1234)﹑原南宋管轄區(qū)作家以南宋滅亡時間(1279)為上限,以元朝滅亡時間(1368)為下限,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標準難以掌握。因此,與先行整理出版的《全宋文》《全遼金文》而言,《全元文》作家的收錄與二書多有重合。如重見于《全宋文》的作家有鄭思肖﹑胡次焱﹑董嗣杲﹑鄧剡﹑鮑云龍等,重見于《全遼金文》的作家有元好問﹑李俊民等。而《全元文》①本文所引《全宋文》均據(jù)上海辭書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全元文》(53﹑55﹑59冊)均據(jù)江蘇鳳凰出版社2004年版。第59冊收錄的作家如高巽志(95頁)[2]、陶振(310頁),[3]據(jù)相關典籍記載,二人均親歷明成祖朱棣發(fā)動的“靖難之役”(1399~1402)。其時距元代亡國已逾30年,其朝代歸屬當以明代為宜。
對此類易代之際的作家,其歸屬存有爭議,本文不作辨析,將另撰文討論。通過史料的稽考,茲就明顯不屬于元代的作家及其作品予以考甄辨正,以就教于方家。
張?zhí)N古。按:《全元文》第59冊(621頁)據(jù)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魏縣志》錄張?zhí)N古《大寶箴》一文。小傳稱“張?zhí)N古,生平不詳”。今考唐代吳兢《貞觀政要》卷八《刑法第三十一》載“張?zhí)N古”事,記其“貞觀二年以幽州總管府記室兼直中書省,表上《大寶箴》”。[4]所附《大寶箴》文字與《全元文》所收相同。并載其貞觀五年“為大理丞”?!杜f唐書》卷一百九十列傳第一百四十《文苑上》有傳,云:
張?zhí)N古,相州洹水人也。性聰敏,博涉書傳,善綴文,能背碑覆局。尤曉時務,為州閭所稱。自幽州總管府記室直中書省。太宗初即位,上《大寶箴》以諷,其詞曰……太宗嘉之,賜以束帛,除大理丞。[5]
而《新唐書》中對張?zhí)N古記載頗為簡略。對此,南宋洪邁《容齋五筆》卷第七《張?zhí)N古大寶箴》有所考辨,稱“《新唐史》附其姓名于《文藝·謝偃傳》末,又不載此文”﹑“《舊唐書》全載此箴,仍專立傳,不知宋景文何為削之也?”。[6]《大寶箴》亦見錄清代董誥等編《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四。[7]據(jù)此,可以確知張?zhí)N古為唐太宗時期人物。
2.1鐘世美
按:《全元文》第53冊(571頁)據(jù)明代王崇《嘉靖池州府志》錄鐘世美《新修郭西昭明廟碑》一文,以清康熙《池州府志》﹑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池州府志》﹑民國九年(1920)《杏花村志》參校。今檢《全宋文》第93冊(248頁)亦載此文,題為《元祐廟記》,據(jù)清抄本《昭明天子事實》卷下﹑《民國安徽通志稿》卷三錄文。
文首“元初元年夏六月初吉”一句,諸本文字有異。“元初”乃漢安帝年號,而《嘉靖池州府志》卻明注鐘世美為元人,未解何據(jù)?!度摹窊?jù)以收錄,失之考辨?!墩衙魈熳邮聦崱贰睹駠不胀ㄖ靖濉分小霸酢本鳌霸v”。元祐乃宋哲宗年號,共八年(1086~1093),故《全宋文》收錄此文??滴酢冻刂莞尽?、乾隆四十四年(1779)《池州府志》亦作“元祐”。清代趙紹祖《安徽金石略》卷四亦載:“宋《新修昭明太子廟碑》,元祐元年鐘世美撰。在貴池,佚文載《貴池縣志》。”[8]
宋代陳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二十六載:“(崇寧元年)十一月,詔:‘元符之末下詔求言,比以章疏付有司,考其邪正。其言當于理,陳父子兄弟友恭之義者為正等三,自鐘世美以下四十一人悉加旌擢’?!保?]并云“于是,世美已卒”。則崇寧元年(1102),鐘世美已卒。
此事亦載《宋史》卷十九云“(崇寧元年九月)乙未,詔中書籍元符三年臣僚章疏姓名為正上﹑正中﹑正下三等,邪上﹑邪中﹑邪下三等”;[10]364“庚子,以元符末上書人鐘世美以下四十一人為正等,悉加旌”,[10]365所記時間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稍有不同。清代何紹基《光緒重修安徽通志》卷二百二十六有鐘世美傳。傳云[11]:“鐘世美,字公實,旌德人。元豐初游上庠,獻書萬言,大略論教化未宣,法制未備,守令不擇,舊疆未復。書入,上亟嘉獎,出示大臣,授將仕郎,充學正。累遷至諫議大夫。著有《陵陽集》。子邦直,通判舒州”;卷三百四十三著錄鐘世美“《陵陽集》二十卷”。綜上,鐘世美為宋人,當無疑義。
2.2皇甫選
按:《全元文》第59冊(224頁)據(jù)清宣統(tǒng)三年(1911)本《涇陽縣志》卷十六錄皇甫選《復修三白渠議》。今檢《全宋文》第13冊(250~252頁),錄有皇甫選《言水利疏》一文。比較《復修三白渠議》與《言水利疏》,《復修三白渠議》文本節(jié)略不全,而《言水利疏》首尾完整。
據(jù)《全宋文》載,《言水利疏》見錄于宛委別藏本《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宋會要輯稿·食貨》﹑《玉?!肪矶p《宋史》卷九十四《河渠志》﹑《續(xù)通典》卷四,并將此文系年為“至道二年二月丁酉”。至道為宋太宗年號,至道二年即公元996年。故皇甫選顯為北宋初期人。
2.3黃沔
按:《全元文》第59冊(304頁)據(jù)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滑縣志》錄《孚濟王廟》一文。而《全宋文》第138冊(343頁)據(jù)《民國重修滑縣志》亦收此文,題作《重修孚濟王廟記》,且文末尚有題署,曰“崇寧五年”。崇寧乃宋徽宗年號,崇寧五年即1106年,則黃沔當為北宋徽宗時期人。
2.4許洞
按:《古今圖書集成·經(jīng)濟匯編戎政典》第二百七十一卷《金鼓部藝文》錄《釁鼓文》,題署“元許洞”,《全元文》第59冊(335頁)據(jù)以收錄。北宋許洞《虎鈐經(jīng)》卷二十第二百○九篇,有《釁鼓文》,[12]其文不全,闕后半?!豆沤駡D書集成》所錄,與《虎鈐經(jīng)》相較,文字全同,且漏收文末“今則五兵暴露,群丑維橫(下文缺)”二句。許洞,字淵夫,吳郡人。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中進士。《自序》言成書于景德元年(1004)。《古今圖書集成》誤題許洞為元人,《全元文》率爾錄文,失之考辨。
2.5王元渤
按:《全元文》第59冊(561頁)據(jù)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南康縣志》錄王元渤《南康鼓樓上梁文》。小傳稱“王元渤,生平不詳”。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摘其“睠維南埜小邑”四句,注云“元王元渤《南康鼓樓上梁文》”。[13]《雍正江西通志》卷四照錄《天下郡國利病書》,未加考訂。今考《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六著錄《東牟集》云:
《東牟集》十四卷,宋王洋撰。洋字元渤,山陽人,以省試第二名中宣和六年甲科。紹興初,累官起居舍人,知制誥,直徽猷閣,歷典三郡。其事跡不見于《宋史》,惟周必大所作集序略紀其行履大概?!都味ㄉ疥栔尽分杏醒笮?,亦皆采必大序中語,不能有所增益。今考韓淲《澗泉日記》,稱洋在信州城居有荷花水木之趣,因號王南池,辟宴坐一室,號半僧寮。清貧,衣服窶甚,善詩篇云云?!督魍ㄖ尽芬喾Q洋僑寓上饒與,曾幾相唱和。以二書所載與集序參考之,蓋亦南渡之清流也。[1]1351
據(jù)此,則王元渤即王洋,字元渤?!犊偰俊贩Q“曾幾相唱和”,今檢曾幾《茶山集》、劉一止《苕溪集》中有關王洋的寄懷、倡和之詩較多?!赌峡倒臉巧狭何摹罚端膸烊珪繁尽稏|牟集》失收?!度挝摹返?77冊錄其文章十二卷,卷十二據(jù)清同治《南康縣志》輯錄此文。卷首敘其小傳甚詳,考定其生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卒于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故王洋顯為兩宋之交的人物。
2.6萬規(guī)
按:《全元文》第59冊(372頁)據(jù)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溫州府志》錄萬規(guī)《萬橋記》。今復檢萬歷三十三年(1605)《溫州府志》卷二《輿地下》載樂清縣橋梁,云“萬橋,縣東二十五里,宋萬規(guī)建,故名。有記”。[14]明言萬規(guī)乃宋人,《全元文》編者可謂失之眉睫?!队赫憬ㄖ尽肪砣拴p《欽定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二百三十五﹑《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卷三百○四均載萬橋乃“宋萬規(guī)建”?!度挝摹返?5冊錄其文二篇,含《萬橋記》,小傳考其為北宋熙寧年間人。
2.7朱昂
按:《全元文》第59冊(398頁)據(jù)明萬歷十九年(1591)刻本《湖廣總志》錄《閑情賦》。今考《宋史》卷四百三十九《文苑傳一》有《朱昂傳》,傳云:
“朱昂,字舉之。其先京兆人,世家渼陂,唐天復末,徙家南陽?!纬?,為衡州錄事參軍。嘗讀陶潛《閑情賦》而慕之,因廣其辭曰……。”[10]13006
《宋史》于“因廣其辭曰”下全錄其賦文,內(nèi)容與《全元文》所載《閑情賦》全同?!度挝摹蜂浧湮娜?,含此文,題為《廣閑情賦》。《全宋文》小傳考其生卒年為925~1007年,即由五代入宋之人。
2.8鐘必萬
按:《全元文》第59冊(405頁)據(jù)《古今圖書集成》錄《社壇記》。文中稱“信安徐民瞻始來領縣事”,興建設壇。今考《正德松江府志》卷二十二《守令題名》,載淳熙三年(1176)至淳祐八年(1248)華亭縣縣令,共38人,中有“徐民瞻”;[15]699同書卷十二《學校上》載“慶元末徐令民瞻始為堂于學,祀晉陸機陸云,名其堂曰二俊”。[15]551據(jù)此可知徐民瞻乃南宋人。且《正德松江府志》卷十二亦載鐘必萬,稱“嘉泰中,嘉興守鐘必萬復學田之侵于民者千八百畝有奇”。[15]552慶元﹑嘉泰均為宋寧宗年號,慶元為1195~1200年,嘉泰為1201~1204年,前后相承。時間﹑地點俱相符合,故鐘必萬乃南宋寧宗時人物。
《全宋文》第293冊(225頁),收其文5篇,含《社壇記》;同冊(350頁)收徐民瞻文二篇。
3.1楊漢卿
按:《全元文》第59冊(219頁)據(jù)清雍正十二(1734)年《山西通志》錄《重修微子廟記》。此文亦見《全遼金文》,文末題為“天德三年”,而文題下系年誤為天德二年(1150)”。[16]1406-1407清嵇璜《續(xù)通志》卷一百七十《金石略》﹑清李光?!督鹗目悸浴肪硎濠p清孫星衍《寰宇訪碑錄》卷十均稱此文作于“天德三年”。另楊漢卿尚有《重書韓愈伯夷頌》,書于“皇統(tǒng)己巳秋七月(1149)”。清孫星衍《寰宇訪碑錄》卷十﹑清葉昌熾《語石》卷十均有記載,著錄為“皇統(tǒng)九年”。清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卷十九對此有辨正,稱“是年十二月海陵弒熙宗,改元天德。碑立七月,故仍稱皇統(tǒng)”。[17]
皇統(tǒng)乃金熙宗年號(1141~1148),天德乃金海陵王年號(1149~1152),前舉楊漢卿二文于此期所撰,當為金代人物。
3.2宋九嘉
按:《全元文》第59冊(325頁)據(jù)清雍正十年(1732)刻本《高陵縣志》錄《集種師道趙天祐馮叔獻諸作勒石序》。宋九嘉,字飛卿,山東夏津人。至寧元年(1213)進士。王慶生《金代文學家年譜》有《宋九嘉年譜》,[18]天興二年(1233)卒。據(jù)此,則宋九嘉當為金代作家。其詩見《全遼金詩》。
3.3石為楷
按:《全元文》第59冊(343頁)據(jù)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山西通志》錄《文水龍?zhí)糜洝贰4宋囊噍d明代胡謐《成化山西通志》卷十四,文題下注“石為楷,金醋務都監(jiān)”,當為金人。重收《全遼金文》,[16]3720-3721據(jù)康熙十二年《文水縣志》卷十錄文。
3.4孔天鑒
按:《全元文》第59冊(549頁)據(jù)清雍正十二年(1734)《山西通志》錄《洪洞縣學藏書記》。薛瑞兆《<全元文>校讀》一文[19]125對其人其文均有考辨??滋扈b當為金人。
3.5曹望之
按:《全元文》第59冊(555頁)據(jù)明成化十一年(1475)《山西通志》錄《清白堂記》。小傳稱“曹望之,生平不詳”。薛瑞兆《<全元文>校讀》一文[19]125曾略有補充,并對文中所提及的聞喜令楊子益(字德裕)的資料亦有考辨。曹望之乃金人,作品見《全遼金文》。[16]1111
4.1王洪
按:《全元文》第55冊(92頁)據(jù)《古今圖書集成·學行典》錄王洪《學訓》,小傳云“事跡未詳”。今考《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七十著錄《毅齋詩文集》八卷﹑《附錄》一卷,云:
明王洪撰。洪字希范,錢塘人。年十八,舉洪武丁丑進士,授行人,尋擢吏科給事中。[1]1483
“年十八,舉洪武丁丑進士”,洪武丁丑乃洪武三十年(1397),據(jù)此可推王洪生年為1379年,顯為明代人物無疑。傅璇琮主編《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明清卷)》對《毅齋詩文集》亦有相關介紹。
4.2姜昺
按:《全元文》第59冊(233頁)據(jù)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本《平陰縣志》卷四錄姜昺《崔侯去思碑》。今考《平陰縣志》卷三《選舉志》有姜昺,為“成化乙酉”舉人。[20]307卷二《職官志》,有表備列自宋至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官員,崔姓太守僅有崔冕一人,正德七年(1512)任,嘉靖元年(1522)由于樸代。任職時間為九年,與《崔侯去思碑》中“茲者九載秩滿,北轅如京”、“奏績九載兮,一誠無替”恰相符合。惟《職官志》官員表中注崔冕為“直隸薊州舉人”,[20]279與《崔侯去思碑》文中稱“涇陽崔公”稍有不合。
4.3吳崧
按:《全元文》第59冊(238頁)據(jù)1923年本《許昌縣志》卷十六錄吳崧《許守華侯去思碑》。今復檢《許昌縣志》,文題下署“元吳伯通”。然卷九《官師下》中,許昌華姓太守僅有成化年間華山一人。名下有注文,“華山,江南無錫人。進士。字仁甫”。[21]則吳伯通當為明人。
4.4錢謐
對照組患者應用含鉍四聯(lián)療法,口服奧美拉唑腸溶膠囊(20 mg/d,每天1次;國藥準字:H20046430;生產(chǎn)廠家:石藥集團歐意藥業(yè)有限公司;規(guī)格:20 mg×21粒)、阿莫西林膠囊(0.25 g/d,每天1次;國藥準字:H32022937;生產(chǎn)廠家:江蘇豪森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0.25 g)、左氧氟沙星膠囊(0.2 g/d,每天2次;國藥準字:H20066206;生產(chǎn)廠家:安徽萬森制藥有限公司;規(guī)格:0.1 g×12粒/盒)與枸櫞酸鉍鉀膠囊(220 mg/d,每天1次;國藥準字:H20033756;生產(chǎn)廠家:湖南華納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規(guī)格:0.3 g×12?!?板)進行治療。
按:《全元文》第59冊(244頁)據(jù)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松陽縣志》錄錢謐《道學發(fā)明序》。文中稱“余承乏教諭斯邑”?!度摹沸鲹?jù)此言“錢謐,松陽縣教諭”。今考清光緒元年(1875)刊本《松陽縣志》卷七《官秩》,錢謐乃明正統(tǒng)年間任松陽縣教諭。其顯為明正統(tǒng)時期人。
另《道學發(fā)明》的作者為王文煥,《松陽縣志》卷九《人物》有傳,稱“王文煥,一名子敬,字叔恭。少負雅操,夙承家學。以元末之亂,不屑仕進。學者稱之為西山先生”。生平著述,除《道學發(fā)明》外,尚有《大學發(fā)明》《中庸孟子解》《心鏡圖》《治心銘》等。[22]663則王文煥為元末明初人。而錢謐文中稱“余承乏教諭斯邑,暇日詢異時儒彥有光吾道者,得文煥焉”,并捐俸付梓。則其后于王文煥可知,亦可證其為明代人物。
4.5俞汝為
按:《全元文》第59冊(249頁)據(jù)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汝州志》錄《八蠟廟正祀議》。今考《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匯編職方典》卷三百五十六,連續(xù)錄有俞汝為三篇文章,分別為《介之推辨》《重建通元先生廟碑記》《八蠟廟正祀議》。《介之推辨》題下署名“俞汝為”,后兩文題下署“前人”,據(jù)此可以斷定三篇文章的作者為同一人。
《重建通元先生廟碑記》文中稱張仙廟“歷唐至宋,燼于元”﹑“明初,改祀漳河廟”,則寫作時間顯為明代。
侯清柏,張培榮在《介之推與寒食清明節(jié)》一書中錄有俞汝為詩《綿山吊介子推》:“身將隱矣又焉文,何事龍蛇惕晉君。本為求賢憂若渴,翻令延禍痛如焚。民間禁火寒為節(jié),綿上遺封莽未耘。秋色不知人去遠,蕭條林木自煙云?!辈⒃谛髦醒云溆小督橹票妗贰S崛隇?,字毅夫,江南華亭人。隆慶五年(1571)進士。萬歷間以進士官山東僉事,萬歷三十年(1602)任沁州知府。其傳見明代何三畏《云間志略》卷二十一。
4.6趙維屏
按:《全元文》第59冊(264頁)據(jù)清光緒二十七年(901)《赤城縣志》錄《龍門峽舍身崖烈女贊》。今考清乾隆十三年(1748)《赤城縣志》卷七《人物志》載:
田氏,千總田坤女。正統(tǒng)己巳之變,坤戰(zhàn)歿。女年十九,明君擄父亡,不勝義憤,遂投龍門峽死,即所謂舍身崖也。土人穴石壁瘞焉。天順初特旨旌之。[23]
己巳之變,即“土木之變”,事發(fā)于明英宗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對于田坤之女的英勇行為,后世文人多有題詠。如《赤城縣續(xù)志》卷八《藝文志》就載有司馬楓與其妻張可貞的聯(lián)句詩《題烈女田氏墓》。趙維屏所詠亦為此人,則顯為明正統(tǒng)以后人。
4.7朱箎
按:《全元文》第59冊(405頁)據(jù)《古今圖書集成》錄《顧孝子祠記》,文中提及“余始官泰興”,故《全元文》小傳中言“朱箎,官泰興尹”。今考《光緒泰興縣志·秩官志》中有《古今官屬年表》,載朱箎于明代嘉靖十一年(1532)任泰興縣知縣,表中注明“浙江山陰人,由進士”。十五年由周尚忠代任。[24]則朱箎為明代嘉靖年間人。
瞿冕良編著《中國古籍版刻辭典》有其介紹,稱:“朱篪,明浙江山陰人,字守諧,嘉靖五年(1526)進士,任泰興令。刻印過茅大方《希董先生遺書》五卷”?!都尉高|東志》卷一《地理志》有其《九日游千山》詩一首,題署“山陰朱箎,監(jiān)察御史”,《次東巖北郭初亭韻》三首、《羅漢洞》一首。[25]
4.8童軒
按:《全元文》第59冊(444頁)據(jù)明成化八年(1472)《文翰類選大成》錄童軒《補余氏潮汐對》一文,小傳稱“生平不詳”。今檢黃宗羲《明文?!罚珍浲幬?6篇。其中,《補余氏潮汐對》見《明文?!肪硪话偃模c《全元文》所收為同一篇文字。
童軒(1425~1498),字士昂,鄱陽(今屬江西)人。登景泰二年(1451)進士,授南京吏科給事中。著有《清風亭稿》八卷,收入《四庫全書》。另著有《枕肱亭文集》二十卷﹑《紀夢要覽》﹑《海岳涓談》﹑《諭蜀稿》等。生平事跡見《國朝獻徵錄》卷三十六。[26]
4.9周如砥《漢諫大夫王公祠銘》
按:《全元文》第59冊(571頁)據(jù)清同治十一年(1872)刻本《即墨縣志》錄周如砥《漢諫大夫王公祠銘》。元代確有周如砥其人,《新元史》卷二百四十六列傳一百四十三《烈女下》載:
周如砥,女,年十九,未適人。至正二十年(1360),鄉(xiāng)民作亂,如砥與女避于新昌西之客僧嶺,女為賊所執(zhí)。賊曰:“吾未娶,當以汝為妻。”女曰:“我周典史女也,死即死,豈能從汝耶!”賊遂殺之。如砥時為紹興新昌典史。[27]
然《全元文》所收周如砥乃明代萬歷年間人物,字季平,號礪齋。即墨(今屬山東?。┤恕Hf歷十七年(1589)進士。歷任京官,官至國子監(jiān)祭酒。著有《青藜館集》四卷﹑《道德經(jīng)集義》二卷?!稘h諫大夫王公祠銘》一文見錄于《青藜館集》卷四。
5.1徐旭旦
按:《全元文》第59冊(405頁)據(jù)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刻本《瀏陽縣志》錄《凌云閣賦》,小傳言“徐旭旦,曾任官瀏陽”。今查考《同治瀏陽縣志》卷十五《職官一》,“縣丞”類中有徐旭旦,名下附注“浙江錢塘副榜,康熙四十二年任”,其下任為鄭開泰,“直隸宛平監(jiān)生,康熙五十一年任”。[28]434卷二十二《藝文志》錄有其《岐源寺碑記》、[28]581卷二十三《藝文志》錄其七言律詩二首[28]623(《題道吾寺》《石霜寺》)﹑詞三闋[28]630(《惜春容·巨湖山偶憩》《漁家傲·題楓浦魚者》《瀟湘夜雨·瀏陽喜雪》)。
今人編《全清詞》(順康卷)收徐旭旦詞530首,這三闋詞均見收錄?!断Т喝荨ぞ藓脚柬奉}為《木蘭花·攬芳亭》、[29]1798《瀟湘夜雨》題為《詠雪》、[29]1823《漁家傲·題楓浦魚者》文題同。[29]1861則徐旭旦為清人無疑。
徐旭旦(1659~1720),清代散曲家﹑詩人。字浴咸,號西泠﹑圣湖漁父。錢塘(浙江杭州)人。10歲舉神童,以《燕子賦》及《榴花》詩受知于權要??滴跏荒辏?672)拔貢,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儒。曾久在大將軍尚善幕府,以開導中河功補興化縣丞。歷興化知縣﹑連平知州。康熙南巡曾召對,應制作《西湖賦》等。有詩文集《世經(jīng)堂集》三十卷,見錄于《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七輯29冊。
5.2托庸
按:《全元文》第59冊(415頁)據(jù)清光緒十二年(1886)《虞鄉(xiāng)縣志》錄托庸《虞鄉(xiāng)縣學壁墨刻》。然而文中提及:“舊諺有云:‘湖廣熟,天下足’”,頗值檢討。這一民諺究竟何時在民間出現(xiàn),今不可考。據(jù)現(xiàn)有資料來看,這一民諺最早見錄于明人何孟春《余冬序錄》。該書卷五十九載:“湖蕃轄府十四﹑州十七﹑縣一百四,其地視諸省為最巨。其郡縣賦額,視江南﹑西諸郡所入差不及。而‘湖廣熟,天下足’之謠,天下信之,蓋地有余利也。”[30]此后,明清文獻屢見征引。明代如申時行《綸扉簡牘》﹑沈一貫《敬事草》﹑朱國達《地圖綜要》﹑張萱《西園聞見錄》﹑鄭若曾《江南經(jīng)略》等。清代征引此諺語的文獻則不勝枚舉。
方志遠《江西通史》(明代卷)中指出:“宋元時期流行著‘蘇常熟天下足’或‘蘇湖熟天下足’的民諺。長江三角洲或者說太湖流域以其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在兩宋時期成為全國經(jīng)濟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糧食的單位面積產(chǎn)量也居全國前列。自明中期以后,隨著該地區(qū)的經(jīng)濟轉型,取代蘇?;蛱K湖在糧食供給上地位的,則是面積遠為廣袤的湖廣地區(qū)?!保?1]則由此諺語可見,此文不當為元文。
而清代有一托庸,生卒年不詳。姓富察氏,字師健,號瞻園,滿洲鑲黃旗人。雍正初由筆帖式授主事。乾隆中,官廣西巡撫;不久調(diào)任粵東及山西巡撫,政跡甚著。后坐事奪職,尋授安徽布政使。官至吏部尚書。卒謚誠慤。著有《瞻園詩鈔》。[32]虞鄉(xiāng)縣,今屬山西永濟縣,而其任山西巡撫亦相符。
[參考文獻]
[1](清)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清)朱彝尊.曝書亭序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272.
[3](明)焦竑.國朝獻征錄第5冊[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4:3032.
[4](唐)吳兢.貞觀政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240.
[5](后晉)劉煦.舊唐書第1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75:4992-4993.
[6](宋)洪邁.容齋隨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83-884.
[7](清)董誥.全唐文第2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3:1574.
[8](清)趙紹祖.安徽金石略[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12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229.
[9](宋)陳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6:665.
[10](元)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1](清)何紹基.光緒重修安徽通志[M].清光緒四年(1878)刻本.
[12](北宋)許洞.虎鈐經(jīng)[M]//叢書集成初編第946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194.
[13](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第5冊[M]//顧炎武全集第1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622.
[14](明)湯日昭,王光蘊纂修.萬歷溫州府志[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21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6:499.
[15](明)陳威,顧清纂修.正德松江府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6.
[16]閻鳳梧.全遼金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
[17](清)胡聘之.山右石刻叢編[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907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442.
[18]王慶生.金代文學家年譜[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572-577.
[19]薛瑞兆.《全元文》校讀[C]//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元代文獻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9.
[20](清)李敬修.光緒平陰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65.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21]王秀文修;張庭馥纂.許昌縣志[M]//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第103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501.
[22](清)支恒春纂修.松陽縣志[M]//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190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75.
[23](清)孟思誼纂修.乾隆赤城縣志[M]//中國方志叢書:塞北地區(qū)第22號.臺北:成文出版社, 1968:109.
[24](清)楊激云修;顧曾烜纂.光緒泰興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51.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1:141.
[25](明)畢恭,等修;任洛,等重修.嘉靖遼東志[M]//續(xù)修四庫全書第646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26]傅璇琮.中國古代詩文名著提要(明清卷)[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59.
[27]柯劭忞.新元史[M]//元史二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946.
[28](清)王汝惺,等修;鄒俊杰,等纂.同治瀏陽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湖南府縣志輯13.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29]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全清詞》編纂研究室.全清詞(順康卷)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2002.
[30](明)何孟春.余冬序錄[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第102冊.濟南:齊魯書社,1995:160.
[31]方志遠.江西通志(明代卷)[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61.
[32]錢仲聯(lián).中國文學家大辭典(清代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6:138-139.
動態(tài)·資料
銀川市圖書館舉辦首屆“寧蒙陜甘青圖書館數(shù)字化發(fā)展論壇”
2015年12月30日上午,由銀川市文化新聞出版廣電局主辦、銀川市圖書館承辦的首屆“書香銀川·悅讀精彩”新年讀書節(jié)在銀川市美術館拉開序幕。作為讀書節(jié)系列活動之一的首屆“寧蒙陜甘青圖書館數(shù)字化發(fā)展論壇”于當天下午隆重召開,來自寧蒙陜甘青毗鄰城市圖書館及寧夏各公共圖書館的同仁共120余人參加,銀川市圖書館館長強朝輝主持論壇。
杭州市圖書館館長褚樹青、東莞圖書館副館長杜燕翔、國家圖書館網(wǎng)絡技術部主任王樂春、陜西省圖書館副館長陸路以及超星集團副總經(jīng)理葉艷鳴受邀分別就圖書館數(shù)字化發(fā)展相關議題作了主旨發(fā)言。
褚樹青認為,數(shù)字化給傳統(tǒng)圖書館帶來的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物理圖書館需要運用互聯(lián)網(wǎng)資源發(fā)展為脫離傳統(tǒng)形態(tài)的數(shù)字圖書館,并將讀者發(fā)展為用戶。杜燕翔在當今國民閱讀方式趨向數(shù)字化網(wǎng)絡化的趨勢下,就圖書館如何向“互聯(lián)網(wǎng)+”的方向發(fā)展提出了建議,并從東莞圖書館的發(fā)展經(jīng)驗出發(fā),講解了東莞市民中心建立的基礎環(huán)境及其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王樂春講了國家圖書館通過數(shù)字圖書館推廣工程正在搭建起覆蓋全國公共圖書館的基礎設施云,并呼吁公共圖書館隨著社會信息環(huán)境的改變作出相應改變,將其肩負的信息、文化、教育職能得以更好的發(fā)揮;陸路介紹了陜西省圖書館數(shù)字化建設的主要做法和經(jīng)驗以及“十三五”陜西省數(shù)字圖書館發(fā)展規(guī)劃。最后,葉艷鳴從大方向闡述了“十三五”規(guī)劃以及公共圖書館發(fā)展趨勢。
現(xiàn)場,受邀嘉賓還就圖書館數(shù)字化發(fā)展相關問題與參會代表進行了互動交流。
首屆“寧蒙陜甘青圖書館數(shù)字化論壇”對進一步推進“書香銀川·銀川書香”全民閱讀活動深入開展,倡導全民閱讀,使圖書館事業(yè)搭載上數(shù)字化的快車,步入快速發(fā)展的新航道起到積極作用。
(戴茜張婕)
Inspection of the Authors Included by Mistake in
Chen Kai-lin
Abstract:There is dispute on the issue of writer inclusion standard while compiling the whole literature of certain dynasty. Yuan dynasty, founded for less than one hundred years, connected Nansong dynasty and Jin dynasty to Ming dynasty, which resulted in the complexity of writer inclusion standard. This paper, by identifying the writers and their works, affirms that there are 25 writers included by mistake inAmong these writers, 1 belongs to Tang dynasty, 8 belongs to Song dynasty, 5 belongs to Jindynasty, 9belongs to Ming dynasty and2 belongs to Qing dynasty.The writers bornduring dynasty alteration is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paper for the controversy on the generation.
Keywords:Authors Includedby Mistake;the Whole literature;Inspection
[收稿日期]2015-03-27[責任編輯]李海燕
[作者簡介]陳開林(1985-),男,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國古代文學專業(yè)博士,研究方向:宋元明清文學與文獻。
中圖分類號:G256
文獻標志碼:E
文章編號:1005-8214(2016)01-01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