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 軍事思想及軍事歷史系;江蘇 南京 210003)
高度重視基層組織建設,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一大政治優(yōu)勢。長征期間,盡管面臨軍事斗爭、后勤保障和地理環(huán)境上的諸多困難,但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仍根據當時的特殊環(huán)境和形勢需要,全面分析基層組織中存在的問題,從多個方面對加強紅軍基層組織建設做出了指導和規(guī)定。這些舉措,強化了基層組織的功能作用,為連隊健康有序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保證了長征的最終勝利。
由于倉促出行,長征初期的紅軍未能對軍隊基層組織進行及時有效地調整,缺乏充分準備[1],導致基層組織存在較多問題。
長征初期,紅軍基層組織出現(xiàn)了機構重疊、重復設置等情況,不少組織之間存在職能交叉,既浪費了資源,又降低了工作效率。一些組織不僅沒有發(fā)揮實際效能,反而影響了連隊的正常運轉。1934年6月,總政治部在對紅一、三、五軍團的檢查中發(fā)現(xiàn),連隊中“政治組織的名目繁多,極不一致,而且許多組織的工作又多有重復……使連隊中的干部與積極分子擔任了許多政治組織的工作,無法兼顧”[2-1]。1935年4月,總政治部再次對紅軍基層組織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仍存在“連隊中組織名目很多,有些組織差不多完全沒有工作”[3-1]的情況。更為嚴重的是,黨支部在連隊中的核心地位凸顯不夠。黨支部是黨在連隊的基層組織,是連隊的領導核心和戰(zhàn)斗堡壘,黨支部工作的好壞,決定了基層連隊的建設質量。1927年,毛澤東領導的三灣改編從組織上確立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此后紅軍開始執(zhí)行“支部建在連上”的組織制度,這一建軍原則被沿承下來,黨支部在連隊建設中一直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長征初期,紅軍總部在檢查中發(fā)現(xiàn),不少黨支部工作“薄弱而松懈”[2-2],“在鞏固部隊,在保障戰(zhàn)斗任務的完成上以及在解決連隊實際生活上,都沒有起他應有的最高度的作用”[3-2],導致黨支部“在連隊中的核心作用減弱了”[3-2],黨支部統(tǒng)一領導和團結連隊的核心作用沒有發(fā)揮出來。
長征開始后,紅軍面臨的環(huán)境和任務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由穩(wěn)定的根據地建設與斗爭轉變成為一次大規(guī)模、長距離、無依托流動作戰(zhàn)的戰(zhàn)略轉移行動,存在著“得不到廣大群眾像蘇區(qū)群眾那樣熱烈的擁護與配合,人力財力比較難有計劃的補充”[4-1]等困難。面臨新的環(huán)境和形勢,長征初期的紅軍并未對基層組織工作進行有效地計劃和調整,導致部分基層組織功能發(fā)揮不全,工作效果不明顯。如一些黨支部存在“思想斗爭還沒有提高到原則的高度,自我批評還停滯在日常生活的范圍上;不善于經過各種群眾組織的杠桿來更積極地推動全連工作,政治戰(zhàn)士、列寧室等工作尚不健全;對墻報領導不夠,沒有把墻報真正建立成為支部在本連上的集體宣傳者與組織者”[5]等問題,還有一些黨支部“缺乏工作經常性與自動性,只進行一些應付臨時發(fā)生問題的工作與依靠上級派人來才進行工作的現(xiàn)象,黨的基本教育幾乎完全停頓了,黨的發(fā)展也忽視了”[5]。由此可見,長征初期的黨支部存在領導力不強、忽視政治教育、缺乏工作經常性等諸多問題。在青年團的工作中,則存在著“領導方式與工作方式尚無徹底的轉變,缺乏具體的領導,缺乏工作的督促與檢查”[2-3]等弱點。同時,連隊地方工作組的工作也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地方工作組成員基本是“蘇區(qū)內培養(yǎng)出來的干部,他們習慣于在基本蘇區(qū)內進行群眾工作,而不善于在白色區(qū)域的群眾中進行工作”[6],存在“不了解地方工作之群眾路線的特點……不懂得發(fā)動群眾,不懂得組織工會、貧農發(fā)動群眾斗爭,與地方的聯(lián)系不健全”[6]等不足??傉尾棵鞔_指出,地方工作組的“工作方式也不適合于新的環(huán)境的工作方式”[2-4]。此外,針對宣傳小組的工作,總政治部指出,“我們的宣傳方式,還沒有很明顯的了解到我們前面的群眾是白色區(qū)域的群眾,同蘇區(qū)內的群眾有極大的不同”[6],宣傳小組“還沒有真正開始在群眾中進行宣傳鼓動工作”[6]。
可見,長征初期,黨支部、青年團、地方工作組、宣傳小組等基層組織的工作還存在較多弊端,其根本原因在于“本身的領導方式與工作方式沒有適合于這是其在白區(qū)長途行軍作戰(zhàn)的新環(huán)境”[5],大部分基層組織的工作思維很大程度上還停留在蘇區(qū)根據地建設與斗爭的環(huán)境中,導致部分基層組織的工作未能很好地適應長途戰(zhàn)略轉移的要求。
協(xié)調好基層組織與上級組織,基層組織與基層組織之間的關系,使之形成嚴密的組織體系,是紅軍軍隊建設的重要內容。長征初期,紅軍連隊中基層組織數(shù)量較多,各自為政,缺乏相互間的協(xié)調,導致部分上下級組織或同級組織之間關系混亂,聯(lián)系不夠緊密。
一方面,團黨委、總支委、政治機關等上級組織缺乏對基層組織的有效領導。一些部隊存在“團政治委員、政治處、團黨委會及營政治委員沒有切實去領導支部,大部指導員沒有積極幫助支部,支部干事會無工作計劃”[3-2]的情況,總支委“對于支部工作缺乏具體領導與實際幫助,在領導方式上偏于超過或代替支委的工作”[3-2],團黨委缺少對支部工作的檢查與領導,而總支委則沒有充分尊重支部工作的獨立性。同時,各級政治機關“對這一基本工作①“這一工作”指連隊黨支部工作。忽視,未經常的檢查與討論這一工作,隨時給支部工作以具體指示”[3-2]。由此可見,上級黨組織和政治機關對黨支部領導力的減弱是導致其工作薄弱的重要原因。此外,部分政治機關對地方工作組的工作領導不夠,沒有及時總結地方工作的經驗,為地方工作組的工作提供借鑒。
另一方面,同級基層組織之間聯(lián)系不夠緊密,存在脫節(jié)現(xiàn)象。如反逃跑斗爭委員會與十人團在防止跑兵逃兵的工作上存在著職能上的互補,理應密切聯(lián)系、相互合作,但“反逃跑斗爭委員會與十人團之間聯(lián)系的并不是十分緊密,反逃跑斗爭委員會都沒有盡到他應有的作用……從來很少開會,甚至組織都不健全,十人團長多數(shù)不知道反逃跑斗爭委員會的主任是哪個人,這是一個嚴重的缺點”[2-5]。同時,反逃跑斗爭委員會也沒有對十人團的工作進行指導,也不聽取十人團關于跑兵逃兵問題的相關匯報,基本是相互隔離的狀態(tài)。青年團工作中則出現(xiàn)了“團的工作形成許多地方的代替黨,組織上與黨混亂”[2-6]的現(xiàn)象??梢姡L征初期的基層組織相互間權責不明晰,缺乏緊密聯(lián)系。
鑒于長征初期紅軍基層組織中存在的問題,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對基層組織的類目、工作方式以及相互間的關系進行了規(guī)范,推動了紅軍基層組織建設的正規(guī)化,有效加強了紅軍基層組織建設。
針對紅軍基層組織名目繁多的問題,紅軍總部首先對基層組織的種類進行了規(guī)定,將職能重疊的機構進行撤銷與整合,減少了組織冗余??傉尾肯掳l(fā)了《關于統(tǒng)一連隊政治組織問題的命令》,要求各部隊統(tǒng)一并健全連隊的各種政治組織,各連隊“除必須建立黨的支部、列寧青年小組、十人團、列寧室、反帝擁蘇同盟、互濟會的組織外,只準成立下列三種組織”[2-1],即地方工作組、宣傳隊和經濟協(xié)助委員會,并強調“各部隊政治機關應即遵照上列命令,取消非本命令規(guī)定的連隊的各種政治組織,以后非得本部批準,不得任意增加或減少”[2-1],將長征初期紅軍眾多基層組織整合為九種。1935年4月,總政治部再次對紅軍基層組織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連隊中仍存在組織名目較多,與長途行軍實際不相符合的狀況。為此,總政治部“根據目前的環(huán)境的需要”[3-1],重新對連隊中的組織進行了精簡和規(guī)范,要求連隊中“除建立黨支部、列寧青年組、政治戰(zhàn)士外,只建立十人團與地方工作組,其他如宣傳隊、列寧室干事會、墻報委員會、經濟協(xié)助委員會,均暫行取消……宣傳隊工作合并于地方工作組,列寧室干事會、墻報委員會由支部文化娛樂干事?lián)?,經濟協(xié)助委員會工作,直接由連指導員、政治戰(zhàn)士負責進行”[3-1],將基層組織中重疊和交叉的工作進一步整合集中,使得連隊中基層組織數(shù)量進而精簡為五種,各個組織及其成員的責任更加明確,提高了連隊的工作質量和效率。
紅軍總部還對各類基層組織的編制及其人員分工進行了規(guī)范,明確了組織規(guī)模和人員職責。1935年4月,總政治部下發(fā)《關于團總支委、團青年委員會及連隊支部干事會的組織的規(guī)定》,指出“連支部黨員在十人以上十五人以下的,設立三個人的干事會,即書記一人、組織干事一人、宣傳干事一人……連支部黨員在十人以下的只設立支書一人,不設立干事會……連支部黨員在二十人以上的,設立五個正式委員,兩個候補委員,分工為書記、副書記兼職組織、宣傳委員、地方工作委員、青年委員、破壞委員、文化娛樂委員……在只有一個支書三個干事的支部,關于青年工作、地方工作、破壞工作、文化娛樂工作,須由支書與干事會指定黨員專門負責進行”[3-3]。對黨支部干事會的人員編制及其崗位設置做了詳細規(guī)定,強化了黨支部干事會各項職能的發(fā)揮。在支委會的設立上,規(guī)定“黨團員不滿十人的不成立支委會…亦不成立黨的小組(如有三個以上團員則成立列寧青年組),小組人數(shù)以六人至十人為限”[3-3]。同時,總政治部還規(guī)定了地方工作組的人員編制及其分工,“由三人到五人組織之……以支部委員會地方工作委員為組長”[3-1],還“必須有一得力團員參加”[3-1]。紅軍總部對各類基層組織的具體規(guī)范,使得基層組織建設有章可循,有力推動了基層組織的正規(guī)化建設。
從紅軍總部的系列規(guī)定來看,黨支部建設是整個紅軍基層組織建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傉尾繉B隊黨支部建設作了明確而詳細的規(guī)定,指出“健全支部工作,是目前黨的最中心的任務之一”[2-7],強調了黨支部在連隊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建設的重要性,并要求連隊的一切事務均由黨支部決定。1935年5月,為加強連隊黨支部建設,總政治部發(fā)文指出,“要最高度的提高支部在連隊中的領導作用,為要使支部在連隊中起最高的領導作用,必須保障在連隊中的一切政治動員與運動,首先經過支部黨員中深入的解釋與討論……支部要經常討論連隊的紀律、部隊的鞏固、軍事政治教育狀況,及連隊的各種日常生活與實際問題”[3-4]。此外,總政治部還規(guī)定,“支委要經常推動連隊各種群眾組織(如十人團、地方工作組)中的負責黨員向支部作工作報告,經過他們實現(xiàn)對群眾的組織領導”[3-4]?!爸Р恳洺D軌蜃プ↑h員活動分子(黨員指揮員、政治戰(zhàn)士、十人團長、地方工作組長、列寧青年組長、小組長等)來進行一切工作,支部要依靠這些活動分子來團結一切黨員在自己周圍……經過連上的各種組織(政治戰(zhàn)士、十人團、地方工作組、青年團)來推動連上的各種工作?!盵3-4]可見,各類基層組織必須圍繞在以黨支部為領導核心的周圍來展開工作,黨支部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傳達到各類基層組織中,使之轉變?yōu)楦鱾€基層組織的實際行動,這也是黨的領導在基層連隊中的具體體現(xiàn)。
隨著長征環(huán)境、形勢的變化,中共中央及紅軍總部及時調整和規(guī)范了各類基層組織的工作方式和職責,改變了一些基層組織有名無實的狀況,并拓展了部分基層組織功能,使之作用得到充分發(fā)揮。
在黨支部建設上,總政治部頒發(fā)了《關于支部工作的訓令》,對長征以來連隊黨支部中存在的缺點和不足進行了客觀分析,并從七個方面對加強黨支部工作的任務和方式進行了規(guī)定。指出“部隊正面臨著新的沒有后方的大規(guī)模的游擊戰(zhàn)爭創(chuàng)造新蘇區(qū)的條件下,需要全體紅色戰(zhàn)士具有最高度的艱苦犧牲的精神與相信自己的絕對信心,并且團結在黨的任務與意志周圍,來克服一切困難與爭取戰(zhàn)斗的勝利……對于新戰(zhàn)士的爭取、紀律的鞏固,以及最近時期來部隊中發(fā)生個別機會主義的動搖與不滿意的現(xiàn)象,對這些現(xiàn)象的克服,都要求我們目前要特別加強部隊中黨的支部工作來達到”[3-4]。其中特別指出,要注重“轉變支部的領導方式與工作方式”[3-4],黨支部“須要以新的觀念、新的認識、新的方法,有步驟有計劃分段地去執(zhí)行復雜的、繁重的與艱巨的工作”[3-5]。同時指出“支部的會議在目前條件下支部大會應盡可能減少,而多開排的小組會,事前都要有很好的準備。此外,無論在小組會上或支部大會應消滅專門由上級派人作報告,或指導員、支書作報告,報告后又不討論的現(xiàn)象,來提高黨員對政治的興趣與積極性”[3-4],黨支部“要經常利用一切行軍中的一切停止時間進行各種比較簡單的工作,如小組會黨員對小組長的匯報、支委對小組長的工作指示檢查等,而不應等待宿營或休息日再來進行”[3-4]。由此可見,紅軍總部積極推動黨支部工作方式的轉變,使之充分利用行軍間隙開展工作,既提高了黨支部的工作效率,也保證了部隊的行軍時間。此外,根據長征中嚴酷形勢的需要,紅軍總部強化了黨支部的部分職能,如開展反對機會主義斗爭,保障黨內思想上一致;加強對擴大與鞏固部隊領導;加緊爭取群眾及赤化工作;擴大黨組織;加緊對黨員的布爾什維克教育等。
地方工作組的任務也在長征期間得到了調整和拓展。長征初期,地方工作組主要“負責進行地方工作、密切部隊與群眾的聯(lián)系,檢查部隊群眾的關系”[7-1],其工作側重于在群眾中宣傳紅軍,增強紅軍的社會影響力。而在1934年11月,總政治部發(fā)文指出,“關于(地方工作組)工作方式轉變的問題,目前我們在運動戰(zhàn)中大量的消滅敵人,因此瓦解白軍的工作方式應該適合于新的運動戰(zhàn)的環(huán)境。以前我們(地方工作組)在陣地戰(zhàn)堡壘戰(zhàn)中,所創(chuàng)造的許多瓦解白軍的宣傳方式及方法,現(xiàn)在有些是不能適用了”[7-2],要求地方工作組要創(chuàng)新宣傳方式。鑒于長征期間出現(xiàn)的跑兵逃兵以及傷亡嚴重現(xiàn)象,紅軍總部對地方工作組的職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地方工作組應切實負責進行宣傳與爭取群眾擴大紅軍的工作……積極發(fā)展在居民中的工作,特別要注意發(fā)動群眾幫助紅軍,加入紅軍……應廣泛的進行居民中的工作”[2-8]。這樣,擴大紅軍、爭取群眾加入紅軍成為長征中后期地方工作組的首要任務,與長征初期有不同的側重,這也是根據形勢變化對地方工作組職責做出的調整。正是地方工作組在這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大批農民、工人和地方青年加入了紅軍隊伍。紅二、六軍團在黔西、大定、畢節(jié)期間,二軍團就爭取了約三千新戰(zhàn)士補充部隊(六軍團亦有二千余)[8],在隴南地區(qū)也吸引了5000多名青年加入紅軍[9]。不少少數(shù)民族同胞也在地方工作組的號召下加入到紅軍隊伍中,紅一方面軍在經過四川時共有45000人加入了紅軍,少數(shù)民族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阿壩自治州的少數(shù)民族就有超過5000人參加了紅軍[10],極大的擴充了紅軍隊伍。除了上述主要任務外,地方工作組還要“對本連隊的紀律嚴格檢查”[3-1],紀律工作也成為地方工作組的工作內容之一。
針對長征期間的跑兵逃兵現(xiàn)象,中共中央及紅軍總部加強了十人團的工作,對其工作做了重新部署與安排。要求十人團“每班必須有一人”,其主要工作除了遵循過去紅軍總部規(guī)定的“積極參加和領導部隊中的政治教育及文化娛樂工作,從政治上去興奮鼓舞全體指戰(zhàn)員的戰(zhàn)斗情緒”[11]外,應特別注重“幫助連指導員對個別政治落后分子和新戰(zhàn)士,進行政治解釋教育,解答其疑難,解決其困難,使部隊更加團結鞏固來消滅逃亡掉隊落伍以及個別投敵現(xiàn)象”[12],強調了十人團要在減少跑兵逃兵的過程中發(fā)揮作用。隨著十人團工作的加強,紅軍中逃亡的現(xiàn)象大大減少,不少部隊甚至連續(xù)很長時間沒有出現(xiàn)逃兵。如“無”團九連,一年都沒有逃兵;“前”團機連,一年零一個月沒有逃兵,“進”團機連,十個月沒有出現(xiàn)逃兵。同樣,紅軍總部根據形勢變化,也強化了青年團、列寧小組等青年組織的職能,要求它們加強對團員的思想教育,以消滅青年團員及青年戰(zhàn)士的逃亡、掉隊及個別投敵現(xiàn)象。其中列寧小組除了要“進行黨的政治教育工作”[13]外,還要幫助青年加緊體育運動,以提高青年戰(zhàn)士的軍事技能,這些規(guī)定在保證紅軍隊伍穩(wěn)定,提升戰(zhàn)士軍事、政治素養(yǎng)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面對各組織之間關系混亂的現(xiàn)實,中共中央及紅軍總部注重理順組織間關系,強化了上級組織對基層組織工作的檢查與指導,同時保證各基層組織各司其職,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嚴密的整體。這大大提高了基層組織工作的實效性。
在處理黨支部與上級黨委的關系上,中共中央規(guī)定,上級黨委要成為“領導黨支部的第一組織……黨委會應成為非常健全的黨的領導骨干……主要是直接指導連支部工作,在有計劃與經常工作方式中應著重深入支部去領導各支工作,經常召集支書、干事或黨員會議來保障黨的決議之執(zhí)行”[3-6]。同時,“黨、團委會、營政委必須根據上級黨的決定與團政治委員指示直接領導支部,團黨委會應派遣得力委員去直接巡視與整理支部工作”[4-2],強調了上級黨委對黨支部的直接領導。此外,總政治部還要求必須改善總支委對黨支部的領導,要糾正“政治處代替總支委工作的現(xiàn)象”和“政治處分配總支書的工作時常不是總支書應做的工作的現(xiàn)象”,以防止削弱總支委對黨支部工作的領導,總支委要“對支部工作經常檢查、督促,要經常派委員巡視各支部工作,而不是有某種政治動員、戰(zhàn)斗動員才派人去巡視……巡視支部工作時在于具體幫助支部的工作,而不是只能批評或超過支部委員會去工作……所屬支部工作的領導,要特別注意對薄弱支部以及對支部工作中薄弱部門工作的領導而不是一般的?!盵3-4]可見,總支委作為黨支部最直接的上級組織,要對支部工作展開經常的具體的廣泛的指導。在加強政治機關對支部工作的領導上,總政治部指出,“政治機關必須把黨的工作放在整個政治工作的最前面,必須對支部工作有經常的專門的檢查與討論,而及時給支部工作以具體指示,在檢查連隊工作時,必須首先檢查支部工作,要使連隊中的一切工作由支部工作出發(fā)”[3-6]。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的這些規(guī)定,強化了上級組織對黨支部的領導。
在處理上級黨委、機關與其他基層組織的關系時,總政治部規(guī)定,“各部隊的政治機關不論在何種情況下都須保證上下級最密切的聯(lián)系……應加強對連隊工作直接的活的領導,派遣政治工作人員到連隊中去,隨同連隊在行軍中和陣地上進行工作”[2-9],要求政治機關加強對連隊基層組織的直接的靈活的領導。在地方工作組的工作中,總政治部指出,“各級政治部與政治處對于地方工作團與地方工作小組的領導必須大大的加強起來,利用每一領導群眾斗爭的經驗,來教育我們自己的同志,提高他們刻苦耐勞的精神,不疲倦的到群眾中去”[2-4]。對于青年隊的工作,總政治部則要求團政治處、總支委應幫助和指導團青年委員對各連隊的青年隊進行整頓,使之按照規(guī)范建立起來,“政治機關與團總支委必須加強對青年隊工作的領導,克服與糾正過去認為團與青年隊工作只是由幾個青年干部去做就了事,而政治機關與某些政治干部不去過問的錯誤了解”[3-7]。凡此種種,都從不同層面強化了上級黨委、機關對基層組織的政治領導和業(yè)務領導。
在處理同級組織間關系時,紅軍總部指出要強化各基層組織之間的聯(lián)系和溝通。在紅軍總部的重視下,各基層組織之間強化了交流與協(xié)作,形成了整體的合力。在青年工作和群眾工作中,總政治部指出,“指導員和支部須切實負責檢查、督促與領導……支部要成為領導青年工作和群眾工作的核心”[14],強化了黨支部對青年工作和群眾工作的領導。再如,調整后的反逃跑斗爭委員會與十人團“保持了極密切的聯(lián)系,建立了活的領導”[15],反逃跑斗爭委員會經常給十人團工作以個別的具體的指示,并經常檢查各個十人團的工作,找個別十人團來談話,或到連隊去找十人團談話,并在可能時舉行匯報,兩個組織之間的關系大大加強了。
此外,紅軍總部還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提出了連隊基層組織在工作中要保持相對獨立性的問題。總政治部指出,必須“培養(yǎng)與提高支部工作的自動性與獨立工作能力,這是建立支部工作的中心問題”[3-6],黨支部的一切工作“均由支部自己討論、計劃與執(zhí)行,上級政治機關與黨的機關,去幫助指導推動而絕不應去代替包辦支部工作……須經常的教育支部每個黨員特別是支委委員對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每個時期中,要使支部了解與抓住當前的中心問題……支部的工作有錯誤與缺點時,要耐心解釋錯誤與缺點在哪里,并指示如何糾正,使他們不因錯誤與缺點而灰心,隨時注意提高支部每個黨員的積極性”[3-6]。這些規(guī)定充分體現(xiàn)了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對于加強上級領導與保證基層工作獨立性二者關系的辯證認識,要求基層組織在堅持上級領導的同時,根據本連隊實際獨立自主處理連隊事務,既保證了上級決策的落實,又調動了黨支部成員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基層組織建設是軍隊建設的重要內容,而基層黨組織建設則是這個重要內容中的核心環(huán)節(jié)。從長征期間紅軍基層組織建設的實際來看,基層黨組織建設是重中之重,正是通過基層黨組織的持續(xù)發(fā)力,才帶動了其他基層組織的建設與發(fā)展。
習主席指出,“只有把基層黨支部建設好了,才能帶好兵、管好部隊”[16]。2015年,新頒布的《軍隊基層建設綱要》規(guī)定,連隊要“加強以黨支部為核心的組織建設,堅持‘支部建在連上’的重要原則,以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為主線,以創(chuàng)先爭優(yōu)為抓手,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把黨性原則牢固立起來,依靠以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開展工作”[17],強調了黨支部在連隊中的核心領導地位。在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入發(fā)展的背景下,面對“軍隊非黨化”“軍隊國家化”的謬論,更要大力加強黨支部建設,從基礎上強化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無論在什么時候,軍隊都要始終堅持黨支部在連隊中的領導核心地位不動搖,把黨支部建設作為基層組織建設的重點來抓,不斷增強黨支部的領導力、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通過黨支部加強對連隊的組織領導、政治領導和思想領導,發(fā)揮其戰(zhàn)斗堡壘作用,這對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推動基層建設全面發(fā)展全面過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面臨的環(huán)境和形勢不同,基層組織的結構、功能、工作方式等也應加以改變。長征初期,正是由于基層組織的種類、任務等未能適應新的環(huán)境和形勢,導致紅軍基層連隊出現(xiàn)了一系列問題。對此,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根據時勢的變化加強了紅軍基層組織建設,使得基層組織的工作逐漸適應了長途行軍的要求,保證了長征的最終勝利。
在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深入發(fā)展的過程中,尤其是在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關鍵時期,基層組織建設更是要注重把握時代特點,注重用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引領自身建設與發(fā)展,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不斷更新自身工作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著力解決目前存在的與改革不相適應的矛盾和問題,注重在事關改革的核心和重點問題上下功夫,尤其要在事關連隊戰(zhàn)斗力生成和提高的重要領域和關鍵環(huán)節(jié)改革上發(fā)力,以高度的歷史自覺和強烈的使命擔當,推動基層組織的工作更好地適應時代特點和軍隊現(xiàn)實需要,在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中發(fā)揮更大作用。
長征時期紅軍基層組織建設不是在封閉的連隊內部展開的,而是在密切聯(lián)系群眾中進行的,這也是黨和紅軍最大的政治優(yōu)勢。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高度重視軍隊基層組織工作的群眾性,強調了基層組織要依靠群眾、發(fā)動群眾。要求黨支部“必須是真正的與群眾的連環(huán)”[2-10],并強調地方工作組、青年小組和十人團等要深入到群眾中去開展工作。正是如此,黨和紅軍贏得越來越多群眾的信任和支持,擴大了黨和紅軍在群眾中的影響力。
習主席指出,“軍政軍民團結是實現(xiàn)富國和強軍相統(tǒng)一的重要政治保障”[18]。密切聯(lián)系群眾,保持軍隊和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是基層組織工作取得實效的重要途徑。在國防和軍隊現(xiàn)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尤其是在國防和軍隊改革深入推進的過程中,基層組織更要在構建良好軍民關系上下功夫,不斷加強與群眾的聯(lián)系,努力探索密切軍民關系的新途徑,拓展密切軍民關系的新空間,推動軍民間的有機融合。軍隊各基層組織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特點和優(yōu)勢,積極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與地方群眾開展軍民共建與和諧創(chuàng)建活動,爭取得到民眾的支持,從而形成全社會支持國防和軍隊改革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