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無
人人都有心,但善理心卻是一門大學問。
心這東西,千變萬化。常有不足心,貪欲心,狂妄心,悲觀心,懷恨在心,等等,而知足心和常樂心卻難得。一失足成千古恨,看似在行為,根本在心思、心理和心態(tài)。
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在一次會上講道:本省有一位原廳長,2015年3月中旬被雙規(guī),從他身上、車上、辦公室和多處住所起獲巨額人民幣和各類外幣,現(xiàn)金、銀行卡、存折、黃金,光這些真金白銀就是1.5億元,還有大量字畫、玉器、古董和多套房產(chǎn),涉案金額不下兩個億。他的家財都以億計了,可是還找私營企業(yè)家借車,車開一段開舊了,再換新的,直到審查前還先后收受了五個人20多萬元。這位原廳長斂財已經(jīng)到了瘋狂的地步,大小通吃,甚至在公開的飯桌上5萬、10萬、數(shù)十萬地收受委托人的錢財,這種赤裸裸的權錢交易讓人嘆為觀止。辦案人員追繳贓款時,在該廳長家內隨處可見成箱成袋的現(xiàn)金,上面落滿灰塵,有的發(fā)霉變質。錢都多到這樣了,當了巡視組長仍在貪,貪無止境,無法無天。由此可見,這位巨貪廳長的貪欲心、奢華心、狂妄心都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可謂是一個最不善理心的反面教員。
孔夫子為歷代尊奉,上至帝王,中至文人學士,下至平民百姓,都愿意尊奉他為“至圣先師”,就在于他善于理思,善于理理,善于理政,還善于理心。在他眼里,七十二賢中最著名的弟子,子夏嚴肅,曾參沉重,子路勇敢,子貢聰明,冉求多才多藝,子張才高志大,卻均沒有他的快樂。能夠得夫子快樂之旨并受到夫子特別夸贊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曾點,一個是顏回。這當中固然有性格所使,偏重所然,但是否善理心,則是夫子所強調的側重點。曾子在大家緊張的時候,知道放松;在大家浮躁的時候,比較淡定;在大家功利心重的時候,能夠超脫;在大家過于執(zhí)著的時候,知道放下。因此夫子喟然嘆曰:“我贊成曾點?!鳖伝厮坪趵硇母?,境界更高。夫子曾贊嘆:“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在孔夫子心目中,還有一位善于理心、知足常樂的榜樣,他就是衛(wèi)國公子荊。這位公子荊善理家業(yè),開始有些財產(chǎn)時,他便說:“差不多合于我的要求了”;財產(chǎn)稍有增加時,他就說:“差不多完備了?!?到財產(chǎn)富足時,他又說:“差不多是非常美好了。”為此孔夫子夸贊他始終有個好心態(tài),在始有、少有、富有三種情況下,一直是快樂的。
歷代有志為官的文人學士中,能夠貫徹孔夫子這一思想精髓,理心比較到位的,首推蘇東坡??梢哉f,蘇大學士學問最好,政績卓著,磨難最多,卻最善理心,常安常樂。他一生充滿坎坷曲折,屢遭政治迫害,卻都能坦然面對,采取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每到一處,總能發(fā)現(xiàn)“良辰美景”,找到“賞心樂事”,做出常人難以企及的創(chuàng)造。黃州雖然貧瘠,他卻能喜耕東坡,泛舟江上,寫下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等驚世之作,并創(chuàng)制了東坡肉;嶺南盡管荒涼,他尤其樂于“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文學上的創(chuàng)獲和對當?shù)氐拈_發(fā)之功不說,還釀造出了“嶺南萬戶酒”;宦海兇險,他卻能超然面對,在常人看來一個個難過難熬的坎坷,他都能以平常心持之,從中找到生活的樂趣,創(chuàng)造的源泉,貢獻的天地。他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難能可貴亦讓人欽佩羨慕的可餐可用之物——曠達的心態(tài)。無怪乎有人說,陶淵明太淡泊,他那份“心遠地自偏”的超然心境令俗人難以體驗;李白太飄逸,他那份“手可摘星辰”的豪氣讓常人心生可望不可即的距離之感;杜甫太沉重,他的“路有凍死骨”讓人感到敬畏,生怕自己的命途也會沾染舛運;歐陽修太高貴,連蘇舜卿、梅堯臣、王安石都是他的后學晚輩,還有幾人敢列入其中?所以,比來選去最喜歡蘇東坡。
習總書記反復強調: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為官為政,持之以德,善理吾心,得失“不改其樂”,賢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