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燕翔
屠夫耿弇
文/董燕翔
耿弇,祖籍陜西扶風,河北生長,云臺二十八宿中排名第四,是劉秀河北集團的中堅人物。耿弇幼年好學,文能兼及儒、道兩家,武則“好將帥之事”。21歲起跟隨劉秀搶奪天下,35歲時被迫退休,做了二十多年的寓公。在有限的14年征戰(zhàn)中,耿弇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軍事奇跡,成為后世敬仰且鮮能企及的著名軍事家
上期有關(guān)馬援的文章涉及到云臺二十八宿。出刊后有朋友問,云臺二十八宿是什么,為什么位列其中就無尚榮耀,名落孫山就倍感羞慚呢?對此,我做了一點小“科普”。東漢明帝仿效漢宣帝的做法,把跟隨劉秀一同開國、戰(zhàn)功卓著的二十八位將軍搜羅起來,一一畫像,并將畫像懸掛在云臺閣上,對應二十八星宿的天象,取天人感應之意,說明這些將軍都是天星下凡,一同幫助天之驕子劉氏奪取政權(quán),據(jù)此表彰“咸能感會風云,奮其智勇,稱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其實說到底,就是一個懸掛在云臺閣上、被神話了的將帥英雄譜。位列其中馬上就半人半神,身價倍增,惠及后代,庇蔭子孫,當然也就無尚榮耀。只是“志能之士”雖然匯聚,各自功勞差異卻非常明顯。比如云臺“星宿”之中有一將軍,名叫萬脩。史書傳記只有區(qū)區(qū)81個字,事跡也不過是“迎世祖”、“從平河北”,病死軍中三件事。事跡寥寥,內(nèi)容殊微。這與傳記近兩萬字、戰(zhàn)績好評如潮、甘愿馬革裹尸的馬援如何相較?但萬脩就為“星宿”(居然還不是最后一位),馬援卻與此失之交臂,難道還不冤么。
朋友悵然:看來劉秀父子真是輕視我們陜西人。我大笑:非也。劉氏雖然并不待見“圈外”的馬援,卻成就了馬援的鄉(xiāng)黨——“圈內(nèi)”的耿弇,使之成為貫通古今戰(zhàn)神一樣級別的人物。
耿弇,祖籍陜西扶風,河北生長,云臺二十八宿中排名第四,是劉秀河北集團的中堅人物。耿弇幼年好學,文能兼及儒、道兩家,武則“好將帥之事”。21歲起跟隨劉秀搶奪天下,35歲時被迫退休,做了二十多年的寓公。在有限的14年征戰(zhàn)中,耿弇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軍事奇跡,成為后世敬仰且鮮能企及的著名軍事家。近代改良代表鄭觀應稱其為“才將”,即兼有文韜武略之才的將軍。從他的表現(xiàn)來看,當之無愧。
先說文韜。新莽政權(quán)末年,匝地煙塵,蜂狂蝶亂。起義、割據(jù)、擁兵稱帝、家園自保等亂象叢生,大有中原逐鹿、舍我其誰的架勢。在風云莫測、瞬息萬變的情形下,耿弇,一個21歲的小青年,慧眼獨具,洞幽察微,不去投靠坐擁幾十萬兵馬的各路軍閥,偏偏選擇幾近光桿司令的劉秀作為自己成就輝煌的依靠。此等眼光,何人能及。只是精彩之處尚不只此。面對紛繁復雜的格局,投靠劉秀后,耿弇先后提出三策,為劉秀大定天下提供了重要的戰(zhàn)略支撐??梢哉f,這三策與前世韓信的漢中對、后世諸葛亮的隆中對相比毫不遜色。第一策為初謁對。耿弇初見劉秀,就提出了平定河北的方略。當時,河北是軍閥王郎的地盤,劉秀雖有長安更始皇帝的圣諭,公差在此,卻也只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如何能與精兵數(shù)十萬的地頭蛇抗衡?所以計策雖出,劉秀卻不屑一顧,還順便給了耿弇一句酸溜溜的話:“小兒曹乃有大意哉!”的確,一個毛頭小伙子一番不著調(diào)的議論,誰敢信以為真?但很快,耿弇經(jīng)過不懈努力,就將宏圖變成了現(xiàn)實,劉秀也順利拿下河北,有了一個站腳的地方。第二策為床前對。劉秀勢力日漸膨脹,更始皇帝自然疑慮,于是下令劉秀返回長安,以便解除其兵權(quán),留在身邊看管起來。這就給劉秀出了一道難題:奉命返京,必然功敗垂成。如若抗命不遵,則鐵定為亂臣賊子。此時的劉秀心煩意亂,坐立不安。干脆大白天賴在床上不起來。耿弇知道后,進殿來到劉秀床前。一番宏論,精辟入里,最終得出“以義征伐,發(fā)號響應,天下可傳檄而定”的結(jié)論。劉秀聽后,霍然醒悟,翻身下榻,立刻晉升耿弇為大將軍,不久又自稱皇帝,開始了自我經(jīng)營的歷程。第三策為舂陵對。河北、河南平定后,東西方向尚有三大勁敵。在舂陵,耿弇提出重兵向西,自己單獨平定東面勁敵的計策。劉秀雖然允諾,卻根本不信能夠成功。但耿弇出神入化的軍事表演,使山東很快成為劉秀的囊中之物。對此,劉秀曾首肯心折地感慨道:“有志者事竟成”。一句箴言,流傳至今。利用三計定鼎中原,大局把握清晰可辨,戰(zhàn)略步驟按部就班,在有限的時間里事半功倍,最終預期全部兌現(xiàn)。聽上去,怎么也不像是一個20多歲的青年人所為,但這就是耿弇。由此也可以得知“自古英雄出少年”所言不虛了。
再看武略。耿弇追隨劉秀,“所平郡四十六,……,未嘗挫折”,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百戰(zhàn)常勝將軍。要知道,當時全國總共才有八十八個郡,耿弇一人便攫取過半。這其中,雖以河北戰(zhàn)事居多,平定山東卻最為典型。舂陵對后,耿弇整理行裝,帶著三萬精兵來到山東,準備與擁兵二十余萬的軍閥張步一決雌雄。單從兵力數(shù)量對比上看,耿弇血氣方剛的氣質(zhì)便已躍然紙上。而從實戰(zhàn)中看,耿弇一系列連環(huán)計策更是妙筆生花。第一戰(zhàn),渾水摸魚計。耿弇初到山東,直接攻取祝阿城。之后,便渾水摸魚,“開圍一角,令其(敵)眾得奔歸鐘城。鐘城人聞祝阿已潰,大恐懼,遂空壁亡去?!崩米0傩盏幕艁y心理,造成鐘城城中的恐懼,不費一槍一彈便占領(lǐng)該城。第二戰(zhàn),圍點打援計。占領(lǐng)鐘城后,耿弇進逼巨里,聲言并力攻城,暗中卻窺探著敵之援軍。在得知敵援軍將到時,迅速調(diào)動部隊圍點打援。以泰山壓頂之勢,四面出擊,全殲援軍,斬獲敵軍統(tǒng)領(lǐng)首級,“遂定濟南”。這一仗,開了我國軍事史上圍點打援計策的濫觴。第三戰(zhàn),聲東擊西計。名曰進攻西安(山東地名),聲勢浩大,實則偷襲臨淄,計劃“臨淄出不意而至,必驚擾,吾攻之一日必拔”,結(jié)果只用半天就將其拿下。第四戰(zhàn),瞞天過海計。在敵張步親率重兵準備決戰(zhàn)臨淄時,耿弇先“示弱以盛其氣”,然后突發(fā)奇兵,大破敵軍。戰(zhàn)斗中,耿弇大腿中箭,自拔佩刀將箭割斷,左右竟然無人知曉。第五戰(zhàn),伏擊追殲計。見攻取臨淄不成,張步?jīng)Q定撤退。而耿弇則“豫置左右翼為伏以待之”。最終伏擊加追擊,致敵“八九十里僵尸相屬”,真可謂是尸橫遍野,血流成河。此一戰(zhàn),一舉擊垮張步主力,最終逼迫張步投降。此時,降軍尚有十余萬,仍是耿軍的三倍。五戰(zhàn)定山東,仗仗用奇,處處機關(guān),如果將《孫子兵法》所云“凡戰(zhàn)者,以正合,以奇勝。故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海?!敝梢詰?zhàn)與不可以戰(zhàn)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放到耿弇身上,可以看出是多么的貼切。
看到部下文韜武略如此過人,劉秀當然喜不自勝。于是,借山東獲勝勞軍之機,劉秀便直接拿耿弇與韓信做了一個比較:當年韓信收取山東,是在對方已經(jīng)投降、軍無斗志的情況下取得的,張步據(jù)守山東有年,兵精糧足,以逸待勞,而耿弇兵少將寡,又無后援,取勝談何容易。但“將軍獨拔勁敵,其功乃難于信也”。耿弇攻取山東難度大于韓信,這本是至論。劉秀對耿弇贊譽有加、并將其與韓信類比也屬正常。但后人據(jù)此沒有得出耿弇勝過韓信的結(jié)論,反而將其稱為韓信第二,這恐怕就非常不妥了。從對比上看,兩者雖然均為才將,百謀千計且戰(zhàn)功卓著,議論戰(zhàn)法也各有所長,不好區(qū)分伯仲。但雙方不同之處也格外分明。首先,耿弇忠誠并堅韌,跟定劉秀后絕不動搖;韓信則瞻前顧后,狼顧狐疑。平定趙國后,便與劉邦離心離德。攻占齊國后更是裹足不前,公然違抗劉邦命令。其次,耿弇白手起家,靠戰(zhàn)功累遷至大將軍;韓信則直接拜將,一步登頂,功勞全在為帥之后。就一般作戰(zhàn)意義來說,當比耿弇更加容易。其三,耿弇直接參戰(zhàn)數(shù)量遠多于韓信,光取得的城池就有三百座。其四,耿弇雖早早退休,但以善終了結(jié)人生。他的后人繁衍茂盛,不斷涌現(xiàn)大將軍、將軍等,繼續(xù)為東漢政權(quán)建功立業(yè);韓信則最終身首異處,禍及子孫。由此看來,耿弇名列韓信之下確有貶黜之嫌。史學家范曄將韓、耿并列,“淮陰(韓信)延論項王,審料成勢,則知高祖之廟勝矣。耿弇決策河北,定計南陽,亦見光武之業(yè)成矣。”恐怕更加符合實際。
但韓信聲名遠揚,無人不知,早已成為中國歷史軍魂般的代表。耿弇則主要在軍界或史學界中名聲斐然。如諸葛亮曾說:“張良、陳平之流,鄧禹、耿弇之輩,皆有匡扶宇宙之才”(實為羅貫中語)。明代葉居升說:“世間奇才,罕有如顏回、耿弇、鄧禹者?!贝髮W問家王夫之則說,光武所與興者,南陽崛起之流輩,而其收河北以為根本,則唯得耿弇、寇恂、吳漢而大業(yè)定。唐、宋兩朝所列中國古代名將錄,耿弇的名字均赫然在列。但從更加廣泛的角度看,知道耿弇的人就很少。有些人甚至連他的名字(弇,音、義均同“掩”)都叫不上來。這就讓一些人狐疑了,何以會出現(xiàn)如此大的反差呢?我以為,這其實就是民族傳統(tǒng)所致。戰(zhàn)功連連且悲情謝幕的人往往被人流傳。如伍子胥、白起、岳飛、袁崇煥等都為世人所熟知。韓信最終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自然就會有人鳴不平,坊間就會長久議論,名聲鵲起亦在情理之中。杜甫針對諸葛亮的一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就完整地道出了這種民族心態(tài)。而對于功成名就且最后善終者,大家眾口一詞,缺少言人人殊的題材,連說評書的都缺少跌宕起伏的“包袱”。時間久了,自然容易被淡忘。很不幸(對耿弇本人來說其實是大幸),耿弇就屬于這類人物。
扶風縣城關(guān)鎮(zhèn)馬援雕像
當然,還有一點,也直接影響了耿弇的聲譽。史書記載,耿弇在整個戰(zhàn)爭年代,“屠城三百,未嘗挫折”。這就使問題陡然嚴重起來。許多人,甚至一些學者都認定耿弇隨意殺戮,妄為做人。不錯,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隨意殘殺同類必然引來眾口交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何況于慘絕人寰的“屠城”呢。比如,幾乎被后人奉若“完人”的李世民曾經(jīng)“屠城”一次,都遭致了千古詬病,而耿弇干脆“屠城三百”,這不成了典型的屠夫了么。千夫所指,亦不為過。只是如果細細推敲,恐怕別有蹊蹺,耿弇又有躺著中槍的嫌疑了。首先,這里的“屠”不是殺,而是攻破的意思。對照前后文即可明了?!顿Y治通鑒》有一句話也可以做腳注:“今屠南城,不足以破北,若盡銳以拔北城,則南城不麾自散矣。”顯然,這里的“屠”與“破”、“拔”同義,共同修飾同一件事情,都是攻取的意思。再看一例,更能說明問題。曹操手下歌頌曹操本人的曲子,有一句“屠柳城,功誠難?!奔仁歉桧?,當然滿篇都是夸贊之詞。哪有歌頌之余,還往他身上潑臟水的道理。實際上,“屠”在這里是一個褒義詞。
其次,與理不通?!逗鬂h書》作者范曄所記耿弇,通篇都浸有洋溢之詞,贊美之聲不絕于口。雖然耿弇在二十八宿中只排名第四,但卻是唯一一個享受獨立成傳的人物。殊榮之下怎么會用一個貶義的“屠”字來惡心他。第三,與實不符。作為戰(zhàn)將,屠一城都會遭致其他城池兵眾的殊死抵抗,連續(xù)“屠城三百”,即便就是一比十的對殺結(jié)果,耿弇的兵丁恐怕也早已同歸于盡了。張步所剩十余萬兵馬焉用投降?何況以耿弇戰(zhàn)功論,東漢獲取的半壁江山都出自他手,那豈不是要殺掉當時的一半人口?第四,與情不合。耿弇在給劉秀獻計時,分明說“以義征伐”,天下可定。這樣思想的人怎么會掄起大刀,隨便殺人呢?劉秀作為中興之主,見到自己的兵馬在成都隨便搶劫都會厲聲訓斥,難道會見到一城一城的殺人而不置一詞么?由此可見,本意想褒獎耿弇,卻不料適得其反,一個真正的英雄就這樣被后人扭曲地玷污了。
這可真是,望文生義害死人吶!
(作者單位:陜西省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