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超
(江蘇省農墾崗埠農場,連云港 222344)
?
淺談工廠化純白金針菇栽培要點
姜 超
(江蘇省農墾崗埠農場,連云港 222344)
摘要:純白金針菇是一種低溫結實性菌類,具有菌柄脆嫩、菌蓋黏滑、味道鮮美等特點,它富含18種氨基酸,尤其賴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較多,故被稱作“增智菇”,現(xiàn)在已經在我國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和種植。文章旨在介紹工廠化栽培純白金針菇的生產工藝流程,栽培措施以及技術要點。
關鍵詞:純白金針菇 工廠化 栽培技術
純白金針菇是一種低溫結實性菌類,具有菌柄脆嫩、菌蓋黏滑、味道鮮美等特點,它富含18種氨基酸,尤其賴氨酸和精氨酸的含量較多,食用金針菇能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和智力發(fā)育,故被稱作“增智菇”,金針菇子實體內含有“樸菇素”,是一種堿性蛋白質,有顯著的防癌作用。同時,金針菇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之功效,經常食用能夠很好地預防高血壓、治療肝臟及胃潰瘍等病癥,既是高品質營養(yǎng)蔬菜又是名貴的“保健食品”, 深受國內外消費者喜愛。
20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利用各種自動化控制設備形成一整套周年工廠化生產金針菇的體系。1984年,日本長野縣通過生物工程方法育出白色金針菇新品種,自80年代后期經中國臺灣進入大陸,現(xiàn)在已經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和種植。所謂的工廠化食用菌栽培就是人為利用工業(yè)技術控制溫、濕、光、氣等環(huán)境要素,使食用菌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于人工環(huán)境,從而實現(xiàn)食用菌生產周年化的食用菌生產模式,工廠化食用菌栽培歷史鑒于從氣候環(huán)境和經濟效益兩個方面考慮,目前絕大多數(shù)的純白金針菇主要是以工廠化栽培為主,主打反季節(jié)產品。
以下就純白金針菇工廠化生產為例,概述一下它的生產流程和管理要點。
工廠化栽培白金針菇,生產流程主要有:培養(yǎng)基配置、攪拌→制包→滅菌、冷卻→栽培種接種→菌絲培養(yǎng)→菇房出菇→采收、包裝。
1.1 培養(yǎng)基配置
培養(yǎng)料主要原料及配用比例:主要原材料有:麩皮(約占20%)、棉籽殼(約占19%)、鋸末(約占27%)、玉米芯(約占25%),玉米粉、過磷酸鈣、碳酸氫質鈣、石灰粉等(約占9%)。培養(yǎng)料的制備,其中料的含水量最為關鍵,生產之初,也不易把握,需要多次的實踐對比,才能掌握,培養(yǎng)基含水量一般控制在61%~63%在這個范圍內,菌絲生長最好最快,含水量過高過低,菌絲生長緩慢,甚至不生長。
1.2 攪拌
規(guī)?;a,一般培養(yǎng)料的攪拌均采用機械攪拌,雙螺旋攪拌機效果更均勻,不會發(fā)生死角,在機械外力作用下,各種原材料充分攪拌吸收水分,攪拌均勻度直接影響制包效果甚至發(fā)菌出菇好壞,因此一次拌料不宜過多,料子太多,就有可能使料子溫度上升過快,出現(xiàn)酸敗現(xiàn)象。
1.3 制包
工廠化制包填料為機械填料,即用金針菇專用沖壓式打包機,配置好的培養(yǎng)料通過料斗落入菌包袋中,調料高度一般為14~15 cm,除了手工套筒、手工取包外,全部由機器自動完成,基本上能滿足金針菇栽培的質量要求,最后對打好包的菌棒,進行封口,一般的方法有棉花塞法、塑料蓋法、折疊法和扎包法等,該文發(fā)明的菌包扎口操作法獲得江蘇省職工十佳先進操作法。
無論是是哪種栽培模式(菌包、瓶栽)制包完成后,要迅速放入滅菌鍋滅菌,時間控制在4 h以內,高溫季節(jié)控制在3 h以內。過去企業(yè)都是采用常壓滅菌,滅菌時間約為10 h(滅菌時間以常壓鍋內溫度達到100℃時開始計時),現(xiàn)在為了降低栽培包的污染率,都改為高壓滅菌,滅菌時間約為3 h,或者更短,滅菌效果卻比常壓滅菌理想。次日將已滅菌過的菌包推出,一般情況下自然冷卻即可,遇高溫季節(jié),需推入預冷間,打冷降溫,次日要注意對菌包內溫度的抽查,一般包內溫度低于28℃,即可接種,溫度過高或過低會導致發(fā)菌過慢,甚至不發(fā)菌。
主要流程包括有:熏箱、裝箱、接種、出箱、進出菇房發(fā)菌,其中熏箱時間約為30 min,每箱的接種時間一般也規(guī)定為30 min,一般每瓶原種接種在25包左右,另外在接種時,接種人員尤其注意對自身和接種設備的消毒工作,確保接種是在無菌的條件下完成。
接完種后即可將菌包送往發(fā)菌室,并將每個菌包內菌種充分搖勻再上架.發(fā)菌室最適溫度為18~20℃,室內適度控制在65%~70%,濕度過高,菌包生長緩慢或者容易滋生雜菌,造成菌包污染,濕度過低,則會導致菌絲生長過慢,甚至菌絲干死,菌絲培養(yǎng)一般為30 d左右,一般接種10 d以后,菌包將釋放熱量和二氧化碳,15 d以后發(fā)熱量最大,20 d左右菌絲發(fā)透,以后發(fā)熱量逐步減少,發(fā)菌期間,一定要密切關注溫度變化,屆時這段要注意室內通風換氣,保證適宜的二氧化碳和氧氣含量。
目前,金針菇栽培出菇階段管理工藝主要有再生法、搔菌法,以下以再生出菇管理法為例。
5.1 開口
開口就是當菌包成熟后,一般是發(fā)菌30 d左右,發(fā)菌情況好的,第25 d即可降溫催蕾,將室溫調至14~16℃,促使菌包內由營養(yǎng)生長轉入生殖生長,誘導菇蕾的形成,當菌包內形成密集的菇蕾叢,拔出棉花塞和套環(huán),用刀片將菌包頂部隔開,即“開口”。
5.2 出菇
出菇溫度一般為5~8℃,空氣濕度控制在85%~90%,而且每天要保證2~3 h的光照刺激,并加強通風次數(shù),每天換氣4~5次,每次20 min,開過口的菇蕾,在制冷機組的風力作用下,針狀菇蕾很快倒伏,枯死。
5.2.1 套包
一般毛菇進出菇房約7 d,就可以看到新的再生菇,也稱“毛菇”,第10 d可以看到毛菇出現(xiàn)整齊小帽頭,且菇柄長度約為3 cm,菇柄相互之間出現(xiàn)一定空隙,不再緊湊,即可用19.5 cm×40 cm×0.005 cm的聚乙烯塑料袋套袋,套袋高度約7 cm高。套好袋的金針菇放在最上面的兩層架子上,便于利用頂層光、風等優(yōu)勢條件,利于出菇的質量和整齊度。
5.2.2 吊包(下架)
吊包也叫下架,一般套包后第5 d,將菌包從最上面兩層,轉移到底層,經過5 d左右的低溫管理,就可以采收了。
當下架后7~10 d左右,金針菇子實體發(fā)育達到商品標準,即可采收了,在包裝車間內,切去菇頭,每包按2.5 kg包裝好,每8包1箱(20 kg1箱),放置在冷藏室,便于發(fā)運,現(xiàn)在根據(jù)市場消費者的需求不同,按照成品質量好壞,進行分類包裝,即A級、B級和次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