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茫漁,郭長江
(1.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上海 200233; 2.上海師范大學 基礎教育發(fā)展中心,上海 200234)
初中物理教學有效性課例對比研究
吳茫漁1,郭長江2
(1.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上海 200233; 2.上海師范大學 基礎教育發(fā)展中心,上海 200234)
隨著上海二期課改的逐步深入,實驗教學已被大多數(shù)教師認可,并積極應用于課堂。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往往只注意到實驗的應用與否,而忽略了教學的有效性。文章以“光的折射”一課為例,討論如何在課堂內讓學生體驗實驗的過程,消除實驗的神秘感,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入手設計教學,使實驗的功能充分發(fā)揮,進而提高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有效教學;課程標準;實驗教學;初中物理
郭長江,山東東阿人,上海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發(fā)展中心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物理課程與教學論研究。
在物理教學中,實驗對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和規(guī)律、理解物理知識、培養(yǎng)學生能力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實驗教學既是物理知識教學的基礎,也是物理課堂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一種主要渠道和有效手段。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動作記憶效率比語言文字記憶效率要高好幾倍。因此,中學物理課堂需要為學生展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物理現(xiàn)象和物理情景。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的有效性往往沒有充分體現(xiàn)。基于此,筆者以“光的折射”一課為例,分析比較兩種不同教學設計思想和效果的異同,進而討論如何提高實驗教學的課堂有效性。
“光的折射”一課是滬教版二期課改《物理》八年級第一學期第二章第二節(jié)的內容,這一節(jié)內容在整個光學部分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此之前,教師已經(jīng)介紹了光沿直線傳播的知識。本節(jié)課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光的折射概念,而折射概念也是后續(xù)透鏡成像內容的基礎知識。因此,這一節(jié)課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教材的流程安排是從認識生活中的一些光現(xiàn)象開始,對光的折射及其規(guī)律逐步介紹,最后運用光的折射規(guī)律解釋這些簡單現(xiàn)象。經(jīng)歷從生活提煉物理知識,再讓物理知識回歸生活的過程。
筆者針對“光的折射”一節(jié)內容,嘗試了兩種教學設計,并于課堂上實施。第一種教學設計(以下稱為教學設計1)相對比較傳統(tǒng),中規(guī)中矩。學生也經(jīng)歷“叉魚”實驗,但學生的思維是在教師的嚴格預設下,一步一步推進的,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逐步達成教學目的。第二種教學設計(以下稱為教學設計2),是在認真研讀教科書、教參、課標、其他的課外資料和上網(wǎng)查閱各種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尋找新教學的思路,即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用問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從而更多地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學生體驗實驗的過程,消除實驗的神秘感,從而提高課堂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1.教學目標的對比分析
兩節(jié)課上完后,為了比較兩節(jié)課的差別,筆者首先依據(jù)課程標準,對兩種不同的教學設計在教學目標上進行了對比分析,具體見表1:
表1 兩種教學設計的教學目標對比
在知識技能方面,兩種不同的教學設計基本一致,都略高于課程標準的要求;在過程與方法方面,兩種教學設計均對課程標準加以了豐富:教學設計1邏輯性較強,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一步步體驗學習的過程,建立起光的折射概念。教學設計2對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及自主思考提出了要求,更多地強調學生的思維參與,體現(xiàn)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性。從課堂教學實施的實際情況看,學生參與熱情很高,思維也比較活躍,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課程標準的目標清晰明確。兩種教學設計均將實際生活與物理教學相聯(lián)系,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觀察生活的能力,當然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合作學習的有效機制。
2.教學重點、難點的對比分析
兩種教學設計在重點、難點方面的對比,見表2:
表2 兩種教學設計的重點、難點對比
兩次教學設計所要突出的重點及難點都是:理解光的折射規(guī)律,但所用的方法不同。教學設計1主要用講授練習法突出重點和難點,而教學設計2主要用實驗探究法。教學設計1是教師普遍采用的方法。在教學設計2中,教師根據(jù)學生已有的光的反射的知識,在課堂上先做好光的折射的演示實驗,然后通過教師設計的活動卡引導,將重點完全放在學生實驗上,著重突出讓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和交流總結,以具體生動的感性認識為基礎掌握知識,同時在觀察中培養(yǎng)能力,開展思維訓練,重視知識的應用,使理論緊密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并由他們總結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guī)律、聯(lián)系實際,運用規(guī)律解決問題。
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教學設計1考慮到了“學生容易誤把光線與界面的夾角當作入射及折射角,從而將大小關系寫反”這一現(xiàn)象。主要針對這些錯誤加強講授和練習,能夠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是課程氣氛一般,學生雖然學會了解題,但對于概念的理解未必精準。教學設計2從“學生是否真正理解光為什么會發(fā)生折射”這一問題出發(fā),將課堂重點放在學生實驗上,著重讓學生進行實驗觀察和交流總結,突出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讓學生體驗認知規(guī)律:從實踐到理論,又從理論到實踐,進而達到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的目標。從實際教學效果看,課程氣氛活躍,學生參與學習熱情高,提高了教學有效性。
3.教學流程的對比分析
與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等相對應,兩次教學設計的流程也有一些不同,具體見圖1:
圖1 兩種教學設計的流程對比
對比兩次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教學設計1的主要不足在于:第一,在引入折射現(xiàn)象時,原本讓學生提出猜想的定義被部分學生說出,其他學生也就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再提問原因時,由于基本沒有進行猜想,所以學生無法充分討論,課堂氣氛沉悶,無法達到教學預期效果。第二,在探究光的折射規(guī)律環(huán)節(jié),由于此前環(huán)節(jié)的影響,學生的積極性也不高,對于規(guī)律總結也顯得無從下手。
教學設計2主要進行兩點修改:第一,原本的教學設計把“叉魚”游戲作為整節(jié)課的教具,不僅研究折射現(xiàn)象,并且探究折射規(guī)律?,F(xiàn)在修改為僅作為折射現(xiàn)象的引入,隨后利用教師自制的新的實驗裝置探究折射規(guī)律,將現(xiàn)象與規(guī)律分開探究,并在規(guī)律探究環(huán)節(jié)使用更為明顯的教具,為學生的探究做鋪墊,提高了學生參與探究的積極性;第二,充分利用引入部分的提問,增加了一個環(huán)節(jié),做到提問之后有鞏固。教學設計2實施中,學生能發(fā)現(xiàn)許多規(guī)律,如光的折射規(guī)律的角度大小關系、變化規(guī)律,甚至有學生發(fā)現(xiàn)了全反射。整節(jié)課流程順暢,學生思維活躍,教學效果良好。
4.主要設問的對比分析
兩種教學設計在設問上也有所不同,以下述幾個主要設問為例,進行詳案對比,見表3:
表3 兩種教學設計的主要設問對比
通過對教學錄像的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在問題的設計上,提出的問題越開放,學生的思考空間越大。教師在提問時,如果要打開學生的思維,應該讓學生先發(fā)散式回答,再通過教師進行科學性的精細、正確的引導,這樣的教學效果更好。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應該體現(xiàn)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引導學生能夠在主動參與、積極探究中構建新知,從而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以上通過對同一主題兩節(jié)課例的研究,比較分析了兩種教學設計在教學效果上的差異。通過研究,我們感受到: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多提供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的機會,消除物理實驗的神秘感,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通過對比研究,我們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的建議如下:
其一,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要體現(xiàn)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學生不僅要跟著教師的思路,在課堂上完成教師預設的實驗,而且學生要主動思考實驗的目的、過程和意義,成為實驗的主體,讓實驗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服務,并發(fā)揮應有的作用。
其二,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要強調學生學習的體驗性。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許多物理結論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之上的。初中生由于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對于一些問題理解比較困難,教師更應該通過實驗教學,鼓勵學生體驗實驗的過程,消除實驗的神秘感,提升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和信心。
其三,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學習的思維性。實驗的過程不僅是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還應該是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教師在實驗過程中應該多問幾個“為什么”,引導學生思維,將動手和動腦結合起來,為學生建構起正確的物理概念奠定基礎。
初中物理的大部分知識來源于生活中的各種物理現(xiàn)象,學生有了體驗,才能有學習的動力。因此,不能僅僅為做“叉魚”題目而做“叉魚”實驗。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實驗的功能,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角度入手,改進教學設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上海市中學物理課程標準[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66-70.
[2] 上海市中小學(幼兒園)課程改革委員會.物理(八年級第一學期)[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33-35.
[3] 張民生.上海市中學物理課程標準解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133-136.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s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WU Mangyu1,GUO Changjiang2
(1.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Middle School, Shanghai 200233; 2. Fundament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Center,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34)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 curriculum reform in Shanghai,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has received popular recognition and has been used in the classes by most of the teachers. However, many teachers focus onl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xperiments, while igno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Therefore, taking the lesson “l(fā)ight refraction”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help students experience the process of the experiments in the class, how to eliminate the mystery of the physics experiments, and how to desig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based on training students’ thinking ability. Finally, several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s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are presented .
effective teaching, curriculum standard, experimental teaching, middle school physics
吳茫漁,上海市人,上海市世界外國語中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中學物理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