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美
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淺析金庸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的文學特色
楊玉美*
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遼寧錦州121000
《射雕英雄傳》又名《大漠英雄傳》,是金庸中期武俠小說創(chuàng)作的代表著作,是“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曲,下接《神雕俠侶》、《倚天屠龍記》。這部小說一經問世就受到了大眾的捧愛,同時它的發(fā)表也奠定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這部小說在武俠世界里堪稱經典,無論是從它的創(chuàng)作特色,還是它在小說中體現的“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愛國情懷,都在中國文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射雕英雄傳》;結構;情節(jié);語言;藝術特色
這部以描寫南宋抗金,蒙古興起為歷史背景的《射雕英雄傳》,場景變化千奇,氣勢雄偉壯觀,具有鮮明的“英雄史詩”風格。這部小說,篇幅宏大,人物眾多,其新奇的創(chuàng)作技巧,豐富的思想內涵,令人稱贊不已。在小說的結構上,堅持以人生故事和歷史視野的結合為中心,使其整體結構既完整宏大而又不失靈巧;在小說的情節(jié)安排上,打破一般模式,獨辟蹊徑,使其情節(jié)既曲折離奇,出乎意料,又盡情盡理;在小說語言上,突出的是雅俗共賞和情景結合的特點;在對“武”的藝術描寫上,大膽發(fā)揮藝術的想象力,將其創(chuàng)作地生動逼真,使人大開眼界。
金庸所寫的武俠小說與其他人創(chuàng)作的武俠小說相比,最突出的區(qū)別在于小說有一條人生主線,就是故事的構成,同時它也是小說結構的主線。在金庸創(chuàng)作的眾多武俠小說中,《射雕英雄傳》的創(chuàng)作體現著作者在各個方面走向了成熟,作為金庸小說人生故事創(chuàng)作模式的第一部成功之作,這部小說結合了前幾部小說的優(yōu)點,創(chuàng)造出一種新的結構形式。主要體現在以對主人公郭靖的人生歷程的描寫作為全書的敘述主題,這樣使得整部小說思路清晰,脈絡明確。作者始終以主人公為敘事視點,以主人公的具體經歷和遭遇而展開故事敘述,這也使得小說的內容精彩豐富而又不雜亂無章,結構既龐大又緊湊,情節(jié)曲折離奇而又不失靈巧,一氣呵成,神奇充沛。
《射雕英雄傳》中所體現的具體結構的方法是以歷史的發(fā)展潮流作為人物命運的背景,從而讓人物與歷史發(fā)生關系,參與到歷史發(fā)展的大事件中。
作者將英雄傳記與人生故事合二為一,在歷史的大背景下構造具體的英雄人物的人生故事。小說中,郭靖的父親郭嘯天祖籍是在山東省,后因戰(zhàn)爭的殘害,淮河以北地區(qū)被金兵占領了,而山東省便淪為異族的統(tǒng)治下,這才被迫隱居到江南臨安城外的牛家村,這正體現著特定歷史環(huán)境中的特定的人物歷史命運,但同時也使這故事的場景延伸了。因此,小說中的人物故事便順其自然地與歷史發(fā)展的格局相結合了。
可大可小,可長可短的人生故事,并以人生經歷作為故事的主線,這便促使小說故事具有完整性;而寬闊的歷史視野,既可以是一定空間的拓展,也可以是時間上的持續(xù),可以說正是有鮮明生動的人生故事與宏偉廣闊的歷史視野的完美結合,才促使小說形成這樣一個既完整又宏大的故事結構。
金庸創(chuàng)作的小說最讓人著迷的是他的武俠小說,看到開頭了,便不知不覺地吸引著你繼續(xù)往下閱讀,因為他的小說無法通過開頭就能猜透結尾,往往最后給大家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而且金庸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里,就情節(jié)技巧方面而言,很少了相似的地方,這也是能吸引廣大讀者喜愛的魅力所在。
小說的成功之處在于情節(jié)設計的合理而又新奇,情節(jié)組織的嚴密而又曲折。
第一,打破模式,別出心裁。武俠小說一般有固定的模式構架,在人物設計上,分成兩類:一類是正義化身的英雄,剛正不阿,充滿著正義感;另一類是邪惡化身的壞人,狡猾奸詐,人人對之深惡痛絕。而最后的結局是“邪不壓正”,邪惡的勢力總是要被正義的力量所消滅。然而金庸卻打破這一框架,別出心裁地設計出另一小說模式,使其情節(jié)曲折,波瀾起伏,升華了主題思想。
武俠小說的敘事模式有“復仇模式”、“搶寶模式”、“抗暴模式”等。而金庸在創(chuàng)作這小說時并不單用某種模式,他跳出模式,推陳出新,在這幾種模式中交替著使用,把武俠小說中的不同模式結合在一起,《射雕英雄傳》正是不同模式相結合而著成的作品。
第二,小說在情節(jié)上的另一突出的特點是“出乎意料”而又“在人意中”,不僅體現了構思的大膽新奇,小說情節(jié)還有根有據,入情入理?!啊渡涞裼⑿蹅鳌防锏臍W陽鋒,練功練到最后竟然一切都顛倒過來,倒立著用手走路,內氣逆轉運行,神智錯亂,面對著自己的影子卻害怕之極,大叫‘別追我,別追我!’這樣的結局非常獨特,誰能料想得到,然而回味過來以后,又會覺得歐陽鋒落到如此下場很合情理,因為太急于在武林稱王稱霸,不擇手段地按顛倒了的《九陰真經》練功,終于走火入魔,不久于人世?!苯鹩剐≌f的許多情節(jié),就是這樣既曲折離奇,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在人意中。
從總體來看,小說情節(jié)緊張、熱鬧而又曲折、合理,這就是金庸小說的一大成就,也是其他武俠小說家難以企及的典范。
我們認為,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詩歌、戲曲、戲劇、散文的創(chuàng)作都是語言的藝術,同樣小說的創(chuàng)作也是語言的藝術,用不一樣的語言風格來描述同一件事,便會產生不一樣的藝術效果。
在《射雕英雄傳》中體現了金庸小說語言兩方面的藝術特點:
一方面,小說中的敘事語言體現了雅俗共賞的藝術特色,它也是金庸小說語言里最突出的特點,在雅俗之間,金庸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華和利用自己的語言天賦來表達自己的主題思想,展現寫景、敘事、狀物等小說內容,并且兩者在小說的語言形式及敘述過程中又能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射雕英雄傳》的開頭,作者以張十五說書的表演引出正文內容,這樣將說書人、聽眾等自由結合在一起的說書技巧,借鑒中國古典的詩詞、歌賦,創(chuàng)設靈活靈現的場景,具有身臨其境之感,對于讀者把握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激發(fā)讀者欣賞小說的興趣。在小說中,雅俗的完美使用,既為小說內容增添了許多韻味,也豐富了小說的語言特色。
另一方面,在小說語言中體現了情景結合的藝術特點。
王國維先生曾這樣表述詞、曲語言的意境,“寫情則沁人心脾,景則在人耳目,敘事則如出其口?!倍鋫b小說主要是以敘事為主,但在整部小說中,除了有敘事部分,在其敘事過程中,也要有寫景、抒情的內容,我們不僅可以從寫景、抒情之中,看出作者的藝術素養(yǎng)和功底,而且可以“情語”與“景語”之中,看出小說語言的藝術特征及其表現力。
小說的敘事語言正是體現了這一點,景語與情語往往是相輔相成的,情語是景語,景語也是情語。金庸對于造景與寫情都非常擅長,并且更善于描寫情景交融的故事場景。他的語言的表現力和再現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統(tǒng)一,這也就構成了語言的藝術特色。
總而言之,金庸小說語言吸取了中國新文學和傳統(tǒng)小說的精華,文字既通俗易懂而又簡練利落,語言既華美流暢而又傳神生動。
在眾多武俠作品中對其武功部分的描寫最為盡心認真地作家是金庸,在創(chuàng)作武俠小說時,他花了大部分的精力來描寫武打場景,并且將其寫得精彩萬分、美妙絕倫,千姿百態(tài)。在《射雕英雄傳》中,出現了許多武功打斗的場面,但都是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出來,可以說對“武”的成功描寫,也使得小說風靡于人間。
小說中,作者對“武”的藝術描寫具體表現在:
其一:金庸在小說中描寫的武功各式各樣,這并不是他自己會武功,恰恰相反,他一點也不會武功,而是得利于作者的文功,通過自己的藝術想象描寫武功??勺x卻不可練。
小說中的武打世界之所以這樣異彩豐富,使人欲罷不能,是由于作者把對“武”的描寫當成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的過程,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文學藝術在其本質上是一種可以想象的藝術,通過采用藝術通感的原則,將琴、棋、書、畫,詩、舞、樂等不同的藝術形式及其美感融入到小說的武打之中,充分利用自己藝術想象的才華,使其產生一種神奇而又千變萬化的美學境界和藝術效果。《射雕英雄傳》中,作者寫道黃蓉的武功,便是有藝術的韻味,與舞蹈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蘭花佛穴手”看到這武功的名稱,馬上便能讓人想到像一種舞蹈的姿勢,“落英掌”也使人聯(lián)想到落花般飛舞的俏曼身姿。還有在洪七公教黃蓉學“逍遙游掌法”時,小說是這樣描寫的:“兩人并肩,一個左起,一個右始,回旋往復,真似一只玉燕、一只大雁翩翩飛舞一般。”這樣一套流水般動作與現代雙人舞毫無違和感。同樣,在描寫黃藥師吹簫,歐陽鋒彈箏,在大家看來,這是一種音樂體驗,但把它放到武打場景中來,卻是一種神奇的,被作者所獨創(chuàng)的武打技巧,它不僅僅是一種純音樂的演奏和交響,同時也是一種內力的斗爭,如此樂與武的完美結合可以說是金庸所獨創(chuàng)的。
其二,作者在小說中極力創(chuàng)造出適合武功打斗的場景,并牢牢扣住武技較量的具體特定環(huán)境,從而使得對武功的描寫具有立體化和情景化的藝術效果。武俠小說里的武功打斗并不是單純指雙方在拼命比武打斗,而是在這個特定的具體環(huán)境中,包括人們的體力、心理、智慧等多方面的綜合較量。
像金庸這樣創(chuàng)作經驗豐富的小說家,將武功打斗置于具體的特定情境中,不但描寫出打斗雙方所使得武功招式及武技發(fā)揮的情況,而且還有雙方在武打過程中隨時產生變化的情感波動、心理描寫,以及包括旁觀者在內的各方面因素對他們產生的影響,這樣對于讀者來說,像在欣賞活人比武打斗,具有真實性,富于靈活靈現的畫面感。
其三,金庸筆下“武”的描寫另一特征是小說中的習武打斗往往與人物的刻畫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對武功的描寫具有趣味性、形象性、性格化和具體化的特點。小說中,作者所描寫的武功,常采用因人而制,因地取材的方法,與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獨特的人生歷程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主人公郭靖是個憨厚、淳樸、忠厚、木訥剛毅的人物形象,這樣的性格要想通過習武成才,堪比登天難,但作者獨辟蹊徑,打破常人固有的思維模式,讓他練習“降龍十八掌”這種光明磊落、剛柔并濟的武功,這種武功想要學精透,就必須付出比尋常武功更多的努力,拿出勤學苦練的勁頭,正是作者這種將主人公性格與武功相統(tǒng)一的藝術技巧,才得以將郭靖這一“大俠”的形象塑造的偉岸而富有特色。在小說中,對“武”描寫得繪聲繪色,算是武打中的黃蓉,在寫到她與候通海武打較量中,全程覺得生動有趣,頗有幽默感,這是因為作者緊抓住了黃蓉聰明靈秀、任性刁蠻的性格,在小說第十回關于黃蓉與候通海的武打場景是這樣描寫的:“黃蓉仗著身子靈便,東一躲,西一閃,侯通海哪里抓得到她頭發(fā)?……反過手臂將蛾眉鋼刺從腦后插入了頭髻,探頭出來叫道:“我在這里!”侯通海大喜,一把往她頭頂抓去,叫道:“這可抓住了你這臭小……”黃蓉這樣不一樣的打斗路數和她的性格有很大的關聯(lián),作者正是抓住了這一點,將人物的神情、心理狀態(tài)、動作在武打之中一一展現出來了,這為小說增添了無限的樂趣。
在小說界,有真正的小說家和冒牌的小說家之分,真正的小說家用他自己的生活經驗,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想象能力去創(chuàng)造人物和描寫武功,而冒牌的小說家只按照他現實生活中固有的途徑去創(chuàng)造固定的人物,武俠小說家也是這樣的,當我們熟讀金庸小說后,不難發(fā)現他當屬于真正的小說家行列,在武俠世界里,他的創(chuàng)作達到了巔峰的境界。
[1]金庸.《射雕英雄傳》.廣州出版社,2002.
[2]嚴家炎.《金庸小說論稿》.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3]陳墨.《藝術金庸》.北京海豚出版社,2014.
楊玉美(1995-),女,漢族,江西贛州人,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
I207.42
A
1006-0049-(2016)15-0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