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鴻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沈陽 110136
?
“信達雅”在散文翻譯中的應用
傅鴻*
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沈陽110136
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翻譯的三個基本原則是翻譯的精髓之處,在譯作中應遵循這三個基本原則才能使譯作脫穎而出,更加地道自然。本文聯(lián)系散文作品的翻譯,將“信達雅”在譯作中的三個角度,分別為細節(jié)處理,句子優(yōu)化,修辭藝術進行分析,將翻譯原則應用與實際中,最終作出地道的作品。
信達雅;細節(jié)處理;句子優(yōu)化;修辭藝術
“信達雅”的三項翻譯標準是由嚴復提出的,在翻譯界廣受關注與認可,在翻譯實踐中,“信”和“達”是“雅”起到基礎和前提作用,其中“信”要求譯者必須忠實于原文,不可望文生義。“達”則要求譯者的譯作通順自然。譯文與原文如連體嬰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回味無窮的“雅”。首先,從“信”和“達”這兩個方面來說,譯者的翻譯可以說不僅要忠實于原文,也得翻譯得通順流暢,自然通暢,譯者必須要有一定的文字功底,才能順利達到這兩個方面的要求,在文學翻譯中,譯者就必須要在“雅”方面具有突出的表現(xiàn),在表達的藝術型和美學型方面技壓群芳。下面從細節(jié)處理,優(yōu)化句子,修辭藝術的三個角度審視散文翻譯中的譯文與原文的差距與聯(lián)系。
相對于修辭藝術而言,“對原文的細節(jié)處理上和句子優(yōu)化方面譯文能更多地表現(xiàn)“達”原則,進而使譯文在原有直譯的基礎上更加合理,通順,自然,流暢卻沒有“翻譯腔”,我們應該努力使譯文符合目標語讀者的閱讀習慣,審美習慣,在美學上與翻譯的標準相匹配;并且在“達”的基礎上幫助譯文更接近“雅”的要求。中國自古有俗語“細節(jié)決定一切”,這句話同樣可以生動地應用與文學翻譯中,細節(jié)的處理若能恰當?shù)剡\用,就能體現(xiàn)出譯者對于語言的把握。例如:“或許這真的就是千年等一回、除卻巫山不是云了”通過適當?shù)睦斫饪梢苑g為:“Maybe it’s a once in a lifetime feeling and you are never gonna find it again.” 通過細節(jié)處理,譯文的句子明顯具有明朗直接之感,尤其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譯文也因此獨具活力,更好地透視出原文深刻的內(nèi)涵。
漢語思維根深蒂固地存在著,中國人表達習慣,說話方式和思維方式直接決定了表達的重點,這使得漢語的重點多數(shù)出現(xiàn)在句末;英語的表達習慣則正好相反,英語句子的重點往往是在句子開頭就有直接的表達,開門見山。因此,在翻譯時,調整語序就成個完成“達”的關鍵之處。句子得到優(yōu)化才能使整個譯文看起來沒有翻譯的痕跡,這也是提高翻譯質量的關鍵。例如:“因為有人以人為伴,也有人以書為伴,所以一般來說看一個人讀什么書就能知曉其為人,如同看一個人的交往對象就能知曉其為人一樣.”翻譯時合理地調整語序:“A man usually be known by the books he reads as well as by the company he keeps;for there is a companionship of books as well as of men.” 由此可見,這樣的處理更為成功,翻譯就是通過將句子優(yōu)化使譯文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成功的譯作必須要遵守信達雅這三個方面的原則,缺一不可。
與細節(jié)處理和句子優(yōu)化相比,修辭藝術則更多更好地體現(xiàn)了譯文的“雅”,“雅“能使譯文在“達”的基礎上,更優(yōu)美,大方,深入,在意境、精神、語氣、話風等較為抽象的方面使其更接近原文的意境和精神,注重修辭藝術就能使譯文成為一種適合目標語讀者的作品,這也是譯文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修辭藝術有特殊的美感,能體現(xiàn)出譯者的主體特征。在讀書界有句名言:“好書常如最精美的寶器,珍藏著人生的思想的精華,因為人生的境界主要就在于其思想的境界?!痹倪\用比喻的修辭,在譯文中也應運用暗喻的修辭手法,“A good book is often the best urn of a life enshrining the best that life could think out;for the world of a man’s life is,for the most part,but the world of his thoughts”,通過對譯文修辭的再現(xiàn),體現(xiàn)出了原文的特點和的美感。通過閱讀原文能夠感受到,作品即譯文要想在文中表現(xiàn)出簡練,自然的特點,非一般散文的鋪陳記敘,就要在修辭上大下功夫,所以優(yōu)質的譯文也必須沿襲了這種風格,全篇語言精煉,優(yōu)雅,和諧,通俗易懂,并且多使用簡單的詞匯及短句,從而在最大程度上表現(xiàn)原文的簡單之美。
譯者在翻譯作品時是受各方面條件因素制約的,所以在進行翻譯時應該作出適當合理的改動,不僅是在句式的選擇上,還是在詞語的運用與刪減上,翻譯過程中的信達雅三原則是始終不能置之不理的。當我們進行文學翻譯中的散文翻譯時,由于受到原文所有信息的制約,所以我們的譯作不僅準確譯出忠實于原文的譯作,還要有理有據(jù),不能因一味追求與原文的形式與內(nèi)容的絕對統(tǒng)一而產(chǎn)生死譯、硬譯的現(xiàn)象,譯者應要讓散文譯文的精神,態(tài)度準確地傳遞給讀者,要求與原文高度一致,保留原滋原味。在進行散文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應該在譯作語中表現(xiàn)出原文的精神與深入內(nèi)涵,從而成功復制出原文的情態(tài)與意境。從某種程度上說,譯者既是一個精通源語的“作者”,也是一個能夠忠實于原文并且熟練駕馭目標語來重現(xiàn)譯者從某種程度而言就是原文的“再生作者”。大部分翻譯散文的譯者,本身也能理解體會散文的精妙之處,并且能對散文的內(nèi)容與情感提出獨到的見解。由此才能真正做到將原文中深刻而富有影響力的詞匯語言融于譯文,融于翻譯之中。通過信達雅的翻譯技巧,譯者才能夠從中了解翻譯精髓,從而地道地進行翻譯。
[1]張志建.嚴復思想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
[2]孫致禮.翻譯:理論與實踐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
[3]王壽蘭.當代文學翻譯百家談[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傅鴻,女,漢族,遼寧沈陽人,遼寧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筆譯專業(yè)碩士生。
H315.9;I046
A
1006-0049-(2016)15-00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