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祥
四川省邑州監(jiān)獄
一例申報假釋引發(fā)焦慮的咨詢報告
凌祥
四川省邑州監(jiān)獄
本文是一例在押服刑人員焦慮情緒的心理咨詢報告。兩月前,該求助者因確有悔改表現,監(jiān)區(qū)依程序為其申報假釋獎勵。假釋申報名單公示后,求助者因擔心別人從中使壞,使自己不能順利假釋及假釋后如何適應社會而出現緊張,煩躁不安,睡眠差,注意力不集中,與人相處敏感猜疑,精神痛苦,已明顯地影響到了改造生活。經過對求助者的臨床資料整理分析之后,就求助者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嚴重程度進行了歸類診斷,初步診斷為以焦慮情緒為主的嚴重心理問題。咨詢師運用合理情緒療法,通過8次咨詢,實現了讓求助者建立正確認知,消除焦慮情緒、改善睡眠,咨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焦慮情緒 嚴重心理問題 合理情緒療法
1.1 人口學資料
求助者:陳某某,男,30歲,無重大疾病,無家族遺傳病及精神病史,漢族,初中文化,因搶劫罪判處有期徒刑10年,現在四川省邑州監(jiān)獄服刑。
1.2 個人成長史
該求助者自幼身體健康,家庭條件比較好,自幼嬌生慣養(yǎng),形成了事事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遇事魯莽沖動,不能自我控制。在校學習成績差,父母工作繁忙,沒有太多的時間對其進行教育,從小便和周圍不良少年混在一起,喝酒、抽煙、上網成為常事。2007年,求助者糾集三個好兄弟“分工協(xié)作”持刀威脅搶劫受害人現金200元,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入獄后,求助者以自己不是主謀且量刑過重為由,多次申訴未果,2008年10月曾因不服管教,辱罵管教民警被處罰。2016年1月,鑒于求助者確有悔改表現,監(jiān)區(qū)依法對其申報假釋獎勵。
1.3 精神狀態(tài)
求助者神志清晰,情緒焦慮,緊張、煩躁不安,主觀感受痛苦。
1.4 身體狀態(tài)
自述無任何嚴重疾病史,身體健康,經監(jiān)獄醫(yī)院體檢未見器質性病變。近段時間睡眠不好,精神狀態(tài)差。
1.5 社會功能
求助者近期在改造生活中不愿意和他人交流,人際相處差,勞動時無精打采,不能完成任務,學習注意力不集中。
2.1 主訴
近兩個多月來,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心里難受,煩躁,注意力無法集中,擔心假釋獎勵能否順利裁定下來及假釋后怎樣適應社會。對改造生活前途失去信心。以前聽過心理健康教育課,所以來求助。
2.2 個人陳述
小時候家里條件不錯,我跟著父母長大,但他們都在單位上班,陪我的時間非常少,從很小時候開始我就經常一個人上學、放學,回到家里也是一個人,所以就只有跟著院子里的比我大的娃娃一起玩。高中時和我玩得比較好的幾個哥哥都已經在混社會了,所以我也經常跟著他們去玩,一起喝酒、抽煙、上網,學了不少的社會習氣,這也是后來犯罪的原因。
入獄后,我覺得判刑過重,一直尋求法律途徑想申訴。管教民警認為我不認罪服法,對我評價很差,我因此曾辱罵過管教民警,并受到處罰。近幾年來自己心態(tài)平和了許多,想反正都這樣了,不如面對現實把精力放在了改造上。這次監(jiān)區(qū)認為我確有悔改表現,依法按程序申報假釋獎勵。
最近兩月來,尤其申報假釋公示后本應該是高興的事,但卻只高興了一兩天就高興不起來了。一方面擔心曾經被我辱罵過的管教民警報復我,私下使壞,讓我不能假釋。另一方面擔心假釋出獄后,怎樣面對社會生活。所以現在我很痛苦,每天都格外小心再小心,在乎他人的眼神和談話。晚上睡不著,早上醒的早,擔心、害怕、頭疼,感覺度日如年。自己覺得這種狀態(tài)很不好,但是無法擺脫內心焦慮,時常因一些小事與他人發(fā)生爭吵,甚至是其他人討論到有關減刑、假釋的話題也引起我的不快。所以今天過來想請心理老師幫我指導一下,讓我不這么痛苦,能夠順利地走出高墻。
3.1 監(jiān)區(qū)干警反映
求助者,性格偏內向,人際關系差。最近兩個月經常晚睡早起,白天勞動時總是走神,與其他服刑人員交往、交流比以前也少了,也不愿和管教民警談心,不知道在想什么,是不是與前不久呈報了假釋獎勵有關。
3.2 咨詢師觀察了解到的情況
求助者意識清楚,衣服整潔,談話有條理,自知力完整,有明確的求助愿望。談到有關假釋時,面部表情痛苦、焦慮、不安,不時唉聲嘆氣。
3.3 其他服刑人員反映
求助者近期喜獨處,心神不寧、煩躁、敏感,很在意別人對他的看法,我們與他交往都很小心,怕他生氣。睡眠困難,無精打采,勞動學習不好。
3.4 心理測驗結果
3.4.1 SCL—90自評量表測試結果分析(九十項癥狀清單):(1-5級評分)
評定因子 軀體化 強迫 人際關系 抑郁 焦慮 敵對 恐怖 偏執(zhí) 精神病性 其它 總分因子分 1.7 1.8 2.2 2.4 3.0 1.8 1.6 1.1 1.5 2.1 179
總分高于160,其中焦慮、抑郁、人際關系及其他因子均高于2分,可篩選為陽性。量表顯示,該求助者有較強的焦慮癥狀,抑郁癥狀輕微、人際關系稍顯緊張。
3.4.2 SAS(焦慮自評量表):標準分68分,表明求助者存在中度焦慮。
3.4.3 SDS(抑郁自評量表):標準分57分,表明求助者存在輕度抑郁。
4.1 各類資料之間的關系
咨詢師觀察、監(jiān)區(qū)民警介紹情況、其他服刑人員的反映、心理測驗結果、求助者自己陳述的情況十分相符,證明以上資料具有可靠性,可根據此做出初步診斷。
4.2 對心理狀態(tài)的評估
該求助者的成長環(huán)境造成了其不健全的人格特征,近十年的監(jiān)獄生活形成了典型的監(jiān)獄型人格。申報假釋獎勵公示后,求助者一方面擔心曾經被自己辱罵過的管教民警報復,私下使壞,讓其不能順利假釋。另一方面擔心假釋出監(jiān)后,如何面對新的社會生活。故而產生了強烈的焦慮、孤僻、不安情緒,出現頭疼、入睡困難、無精打采等生理現象,影響到了現實改造生活。
求助者有良好的自知力,認知、情緒和情感、意志活動是協(xié)調一致的,人格穩(wěn)定,屬于心理咨詢的工作范疇。
5.1 診斷與診斷依據
5.1.1 初步診斷
嚴重心理問題。
5.1.2 診斷依據
(1)求助者經監(jiān)獄醫(yī)院體檢,無器質性病變,無家族遺傳病及精神病史。
(2)根據區(qū)分心理正常與異常的心理學原則,該求助者產生情緒困擾有明顯的原因,情緒性質和強度與現實處境相符合,有良好的自知力,也有求治愿望;心理活動協(xié)調,人格沒有發(fā)生明顯變化,心理狀態(tài)正常,沒有出現精神病性癥狀,可排除精神病性問題。
(3)該求助者的內心沖突來自兩個方面:第一,假釋獎勵材料雖然正在申報過程中,但是又擔心自己曾經辱罵過管教民警怕他人計較,從中壞事。第二,雖然希望獲得假釋獎勵,早日出獄,但是又擔心出獄后不能適應社會生活。這些沖突,都具有現實意義的心理沖突,屬于常形沖突,可排除神經癥性問題。
(4)該求助者的不良情緒已經泛化到一般人際交往中。
(5)該求助者的主導癥狀是焦慮,情緒反應尚在正常范圍內;但持續(xù)時間已經2個月;社會功能受到較大影響。
(6)根據以上分析,初步診斷為嚴重心理問題。
5.2 鑒別診斷
5.2.1 與精神病相鑒別
根據郭念鋒(1986、1995年)教授的病與非病三原則,求助者對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的認識是統(tǒng)一的;心理活動是協(xié)調的;個性也是相對穩(wěn)定的;且求助者自知力完整,主動求助,未表現出幻想、妄想、邏輯思維紊亂及行為異常等精神病的癥狀,因此可排除精神病。
5.2.2 與一般心理問題相鑒別
一般心理問題反應程度不強烈,無泛化,對社會功能未造成影響,病程小于兩個月。而該求助者受生活重大事件刺激,反應強烈,對社會功能造成較大影響,癥狀已泛化,持續(xù)時間為兩個月,因此可排除一般心理問題。
5.2.3 與神經癥性心理問題相鑒別該求助者的焦慮情緒受現實刺激引起,因此心理沖突類型為常形,可以排除神經癥性心理問題。
5.3 主因與誘因
5.3.1 生物學因素
求助者:陳某某,男,30歲,無重大疾病,無家族遺傳病及精神病史。
5.3.2 社會學因素
(1)求助者家庭條件較好,從小嬌生慣養(yǎng),形成了做事任性、沖動魯莽、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
(2)求助者從小混跡于不良少年的群體,對社會的認知片面、偏激,社會能力發(fā)展受到阻礙。
(3)求助者犯罪入獄近十年的改造生活讓其形成了典型的監(jiān)獄人格,應對事件刻板,看待問題思路狹窄,遇事退縮,缺乏應對社會的能力,產生強烈的恐懼感,故而感到焦慮。
5.3.3 心理學因素
(1)求助者的監(jiān)獄性人格,致使看待問題的思路很狹窄,對待問題比較偏激,不容易信任人,遇事退縮,在面對人生發(fā)生大的事件時,無法駕馭對自身心理造成的沖擊,導致心理失去平衡。
(2)求助者性格內向、情緒不穩(wěn),遇事沖動,面臨挫折時沒有正確的應對模式,自我體驗深刻,感到沮喪、壓抑,進而導致情緒焦慮。
(3)存在不合理信念:認為自己曾經辱罵過管教民警,所以這次假釋獎勵,可能管教民警會從中壞事,報復自己。另一方面,認為自己長時間在監(jiān)獄里服刑改造已與社會脫節(jié),擔心假釋出獄后無法適應社會生活。
根據以上的評估和初步診斷,依據有效咨詢目標的構成要素,經雙方共同商定,確定以下咨詢目標:
6.1 近期及具體目標
6.1.1 改善求助者的睡眠狀況。
6.1.2 降低其焦慮程度。
6.1.3 改變不合理認知。
6.1.4 恢復社會功能。
6.2 長遠及最終目標
促進求助者的自我成長。
7.1 主要咨詢方法和原理
7.1.1 方法:合理情緒療法。
7.1.2 原理:合理情緒療法,也稱“理性情緒療法”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chuàng)立的,其理論認為引起人們情緒困擾的并不是外界發(fā)生的事件,而是人們對事件的態(tài)度、看法、評價等認知內容,因此要改變情緒困擾不是致力于改變外界事件,而是應該改變認知,通過改變認知,進而改變情緒。他認為外界事件為A,人們的認知為B,情緒和行為反應為C,因此其核心理論又稱ABC理論。其重要的方法是對不合理的信念加以駁斥和辯論,使之轉變?yōu)楹侠淼挠^念,最終達到新的情緒及行為的治療效果。
7.2 雙方的責任、權利、義務(略)
7.3 咨詢次數與時間安排及費用
咨詢時間定為每周一上午10:00至11:00,每周一次,每次60分鐘,按照四川省邑州監(jiān)獄相關規(guī)定,不收取任何咨詢費用和心理測驗費用。
咨詢過程分為四個階段(共8次咨詢)
第一階段:診斷與咨詢關系建立階段,攝入性談話,了解情況、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第二階段:領悟階段,分析問題、探尋根源,找出錯誤觀念、改變認知。
第三階段:修通階段,與不合理的信念做辯論。
第四階段:再教育階段,促進健康、鞏固效果。
1、初診階段,了解基本情況,收集資料,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進行咨詢分析,發(fā)現不合理信念。(第1次)(2016年3月25日)
咨詢過程:
給求助者宣講咨詢的原則和雙方的義務(強調保密原則),了解求助者生物學的、社會的、心理的基本資料。在會談中對求助者表示了充分尊重、理解、關注。通過積極關注和傾聽,求助者把內心的真實體驗表達出來,使其感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納,信任得以建立。以理論的解釋與指導,使求助者感到自己的困難有了可以求助的場所,從而感到安慰,對下一步的咨詢更有信心,通過求助者的敘述,發(fā)現引起焦慮的不合理信念。本階段咨詢師深入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況、成長經歷,尤其是重大生活事件,并進行相關心理測驗。主要運用傾聽、共情等參與性技術來建立良好的咨詢關系。
附咨詢摘錄:
咨詢師:我能幫你做些什么?
求助者:最近兩個月來,睡眠很不好,煩躁得很,不想和別人說話,他們說我變得孤僻了,我感覺現在很痛苦,腦袋里的神經都要崩斷了,我想盡快擺脫現在這種痛苦的狀態(tài),你能幫幫我嗎?
———(基本情況和咨詢計劃討論略)
通過這次面談,發(fā)現求助者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于申報假釋后引發(fā)的一系列焦慮情緒,通過與求助者的溝通,建立了良好的咨訪關系,確定了咨詢的目標,制定了咨詢計劃。
2、分析、領悟階段(第2次、第3次、第4次)(2016年3月30日、4月4日、4月9日)
咨詢過程
和求助者談論其心理現狀的誘因,讓其認識到誘發(fā)心理問題的深層次原因,取得求助者的認同,引導其產生改變錯誤認知的動機,通過此次交談,向求助者解說合理情緒療法關于情緒的ABC理論,使其認識到ABC之間的關系,讓求助者認識到一個人的看法和態(tài)度是如何影響其心情及行為的。
讓求助者達到三種領悟:①使他認識到是信念引起了情緒及行為后果而不是誘發(fā)事件本身;②他因此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負有責任;③只有改變了不合理信念,才能減輕和消除他目前存在的各種癥狀。
布置家庭作業(yè),要求求助者積極注意改造生活中種種不良情緒,找出錯誤觀念,進行自我反省和體會,并進行記錄。
附咨詢摘錄:
咨詢師:你好,這個星期來感覺怎么樣?
求助者:上周給你說了那么多,感覺要輕松點,但是也沒什么明顯變化,成天還是很緊張,睡得還是很少。
咨詢師:坦率地說,上次你給我說了那么多,我感覺到其實讓你憂心的不是假釋這件事本身,假釋只僅是你生活中的一個事件,我們稱之為誘發(fā)事件,但這些可不是直接原因。
求助者:那會是什么樣的原因呢?
咨詢師:就是你對這些事的一些看法,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是不合理的,這些不同的看法就會導致不同的情緒結果。假如你認識到你現在的情緒狀態(tài)是你頭腦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你的情緒就會有所好轉。
求助者:……(沉默)。
咨詢師:這就是說人們對同樣一件事,會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有的看法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不同的看法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如果你能意識到你現在的情緒是你頭腦中的一些不合理的想法造成的,那么你也許就能控制你的情緒。
求助者:哦,有些道理。
3、修通階段(第5次、第6次、第7次)(2016年4月16日、4月23日、4月30日)
咨詢過程
反饋作業(yè),與求助者進行探討,讓求助者明白他的問題在于對一些事件的認識上出現了較大偏差,并鼓勵求助者換個角度去認識問題。
采用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式”辯論技術,與求助者就自身不合理信念展開辯論。通過運用“黃金規(guī)則”來反駁求助者對別人和周圍環(huán)境的絕對化的要求和糟糕至極的不合理信念。
讓求助者對自己當前狀態(tài)重新進行思考和認識,引導求助者建立一種新的建設性的認知行為模式,鼓勵其積極面對改造生活,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才能理性交往,善于自省才使人成長。
附咨詢摘錄:
咨詢師:為什么擔心別人從中使壞,影響假釋獎勵呢?
求助者:管教對自己印象不好,自己曾經辱罵過管教。
咨詢師:你的意思是說管教對你印象不好,所以就會做不利于你的事。
求助者:對。
咨詢師:按你所說,管教應該在討論假釋時提出反對意見,拒絕簽字才是?
求助者:哦······
咨詢師:現在監(jiān)區(qū)已經依程序申報了假釋材料,并進行公示,說明管教民警對你近期的改造表現是肯定的,沒有偏見,態(tài)度是公正的,不是嗎?
求助者:好像是這樣的,難道是我看待問題絕對化了。
······
咨詢師:你為什么既想提前假釋出獄又擔心出獄后不能適應社會生活呢?
求助者:我與管教民警處不好關系,發(fā)生過矛盾,以后出獄后一定會與他人處不好關系,這樣的話就無法生存了。
咨詢師:你的意思是說,處不好關系就一切都完了。當初你與管教民警發(fā)生矛盾,但后來你改正了不是也順利獲得假釋獎勵了嗎?
求助者:······(沉默)
4、再教育階段。(第8次)(2016年5月7日)
(1)方法:會談法、心理測驗。
(2)咨詢過程
求助者已經開始在積極自省。對求助者的思考、領悟和進步,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以鞏固前期的咨詢效果。咨詢師針對其如何面對出獄后的生活予以指導,鼓勵求助者積極面對未來,鼓勵他勇敢溝通,承認自己曾有過怨恨、猜忌,求得對方理解和原諒。
附咨詢摘錄:
咨詢師:你最近心情怎么樣?
求助者:好多了,晚上睡得也好多了,躺下一會兒就能睡著,早上也不醒得那么早了,白天感覺精力比以前充沛。
咨詢師:你和民警、同改之間的關系如何?
求助者:還好,我按你說的主動去和他們溝通過了,原來他們并不是想害我,是我多心了。
咨詢師:對出去后的生活有什么打算,能說一說嗎?
求助者:雖然不知道具體怎么做,但是我想我已經做好了心理準備,我也在跟家里聯(lián)系,談一談我出獄后該做什么的問題,我想不管做什么,至少我可以以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去面對外面的社會了,就象你說的,把監(jiān)獄當學校,我想我在這里學到的最有價值的東西就是怎么認識自己·····
9.1 求助者自我評估
求助者反饋說目前自己情緒平和多了,睡眠有明顯的改善,和同改的關系也有所改善,能夠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現狀了,對即將出獄雖然還是有所擔心,但是能夠客觀地認識和理性地對待,對出獄后的生活也有了信心。
9.2 求助者社會功能恢復情況
睡眠改善,能主動與人交流,學習、勞動效率提高。
9.3 求助者監(jiān)區(qū)民警、他犯對其評定
求助者現在情緒好多了,能主動找人聊天,晚上入睡正常,學習、勞動效率提高,還向其他人請教關于出獄后該怎么辦。
9.4 心理測驗評估
9.4.1 SCL—90自評量表測試結果分析(九十項癥狀清單):(1-5級評分)
評定因子 軀體化 強迫 人際關系 抑郁 焦慮 敵對 恐怖 偏執(zhí) 精神病性 其它 總分因子分 1.7 1.7 1.6 1.5 1.3 1.2 1.4 1.1 1.2 1.1 129
焦慮、抑郁、人際關系及其他因子均已正常,總分下降50分,總減分率為28%,說明對該求助者的心理咨詢有效。
9.4.2 SAS(焦慮自評量表)再測驗結果:標準分為48分,正常。表明求助者焦慮情緒明顯緩解。
9.4.3 SDS(抑郁自評量表)再測驗結果:標準分為49分,正常。表明求助者抑郁情緒基本消除。
由以上測驗的結果可以看出,求助者之前明顯的焦慮情緒已明顯緩解,抑郁情緒基本消除,人際關系有所改善,達到了預期的咨詢目標。
9.5 咨詢師的觀察與評估
求助者現在已能夠認識到自己以前錯誤的認知模式,焦慮情緒有明顯改善,睡眠質量增加,人際關系有所改善,對事情的評價也比較客觀,增加了求助者心理包容度,提高了其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促進了求助者心理的成長,使求助者心理更加健康、成熟。
9.6 求助者某些癥狀的改善程度
求助者情緒平和多了,睡眠改善,人際關系緩和,注意力集中,學習、勞動效率提高。
[1]郭念鋒、虞積生,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民族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2]郭念鋒、虞積生,國家職業(yè)資格培訓教程——《心理咨詢師(二級)》民族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
[3]林秉賢,《罪犯改造與心理矯治》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4]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林秉賢主編,《犯罪心理學綱要》,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
[6]天津騰龍學院主編,《二級心理咨詢師——論文與成長報告精編》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