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芳*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430079
?
淺析蘇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現(xiàn)實價值
王艷芳*
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摘要:被稱為“教育思想泰斗”的蘇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是前蘇聯(lián)偉大的教育思想家,《公民的誕生》一書是其重要著作,全書以培養(yǎng)公民為教育目的,道德教育作為教育內容的核心,是公民誕生的基礎。在《公民的誕生》一書中,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道德素養(yǎng)主要包括慎獨、自尊心、感恩和公民的眼光等內涵,并且著重強調了德育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習慣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對于當前我國加強青少年的德育工作有重要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公民;德育;道德信念;道德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誕生》一書中花了很大的篇幅對孩子在少年時期的道德形成過程、道德素養(yǎng)等進行論述,正如作者所言:“道德教育的作用在于它能使一個人在整個少年時期以及青年初期想看到自己祖國的強大、美好和幸福這一愿望,完全體現(xiàn)在勞動中,這種勞動能明顯地體現(xiàn)出公民的傾向。產(chǎn)生愛主義責任感的源泉就在這里?!保?]247正是道德教育使得人在勞動中能夠產(chǎn)生公民的傾向,對公民的誕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道德教育在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內容體系中處于核心的地位,其他方面的教育似乎都是在服務于道德教育,所以對少年進行道德教育就有了緊迫性。
道德教育對一個人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就顯得如此重要和緊迫,正如作者提出,“如果一個人不具備作為道德素養(yǎng)基礎的各種知識,那他的精神素養(yǎng)也將是不完美的。”[1]204那么道德教育的內容應該有哪些,道德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側重哪幾方面這都不是沒有規(guī)定的,要使道德教育有的放矢和卓有成效,對于道德教育的內容必須有所要求??傮w而言,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yǎng)一個人有道德教養(yǎng),何為道德教養(yǎng)?作者明確表明,“道德教養(yǎng)歸根結底就是指一個人努力做好事,不去做壞事。人的行為的最大動力是深信善良是道德財富的頂峰。”[1]25所以道德教育歸根到底就是要培養(yǎng)人們要努力做好事而不去做壞事。
道德素養(yǎng)有一個豐富的內涵,作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論述。
(一)慎獨
道德作為一種內化于心的規(guī)范,不是靠外在的約束,更重要的是要看內心的自覺性。所以,一個人在人前表現(xiàn)出高尚的道德令人欣慰,但是人更需要講究的是要有一種自我約束和自律的情操,即在無人在旁的時候,也能夠堅持高尚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這才是少年真正需要培養(yǎng)的道德素養(yǎng)?!皢为氁粋€人的時候誠實,是對人們、對社會盡責的表現(xiàn),這是在童年期和少年期必須培養(yǎng)的重要的道德特征?!保?]27道德教育就是要教育少年樹立這種慎獨的意識和行為,如果能夠培養(yǎng)出孩子們養(yǎng)成慎獨的習慣,道德教育才算是真正取得效果。
(二)自尊心
在少年時期培養(yǎng)人的自尊心,也是道德教育內容的一個方面。就像作者所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尊心,就不能成為一個道德上純潔和精神上豐滿的人。我們最重要的一個教育手段是十分尊重自己學生的人格?!保?]36自尊心對于一個人的道德純潔和精神健康至關重要,所以教育要培養(yǎng)孩子們的自尊意識和自尊感,因為一個人只有懂得自尊自重,才會讓這份自尊心向外“輻射”,從而懂得尊重他人,才能夠有高尚的道德。
(三)感恩
感恩也是應該培養(yǎng)的道德素養(yǎng)之一。既然道德素養(yǎng)是努力為別人做好事,那么首先需要有這種意識,作者認為,“對人們感恩——這是同責任感、義務感和公民自尊感一致的,這是道德教養(yǎng)的基礎。”[1]213正是處處懷有感恩的心態(tài),這催使我們遵從良心的召喚去做好事。在此,作者認為要教育少年珍惜和感恩前輩為我們創(chuàng)造的財富,正是對這種對前輩的感恩,能夠培養(yǎng)作為一個公民的責任感和義務感,有利于培養(yǎng)公民,所以感恩的道德素養(yǎng)不可缺乏。
(四)以公民的眼光觀察世界
少年時期人們的特點要求人們要觀察世界,正如作者指出,“一個人對周圍世界了解得愈多,他對人也就應當愈了解。如果忽視這一條極為重要的規(guī)律,就會破壞知識和道德之間的協(xié)調。我把這種現(xiàn)象稱做道德上的無知。”[1]204道德教育就是要教育人們觀察世界,而且是以一種公民的眼光觀察世界,因為“公民對世界的觀察,是道德的具體體現(xiàn)?!保?]201當然,以公民的眼光觀察世界與道德教育是相互的,這種素養(yǎng)當然需要道德教育的培養(yǎng),而道德教育也是在公民觀察世界的基礎上進行的。
鑒于道德素養(yǎng)就是努力做好事而不做壞事,所以在整個道德教育過程中,“教育中最細致的方法是表揚好的行為,贊揚好人好事,鼓勵人們作出從本質上表現(xiàn)人類高尚情操的行動?!保?]27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教育中要培養(yǎng)學生不能以得到表揚為目的,而應該就是以做好事為目的,孩子應當是以從做了好事而收獲快樂而不應是因為做好事受了表揚而快樂。給予表揚只是激勵學生做好事的手段,學生內心的快樂來源于做好事本身,并非是因為得到表揚而快樂。
道德素養(yǎng)作為一種內心自覺的行為規(guī)范,慎獨作為一種依賴道德良知的促使,所以作者提倡道德教育要側重少年內心的思想情感的豐富,而不是外在的手段的約束和促使?!安荒芡ㄟ^某些外來的手段在師生的相互關系中進行道德素養(yǎng)的教育。道德素養(yǎng)的基礎在于人們精神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深度,在于思想是否豐富,感情是否細膩和高尚?!保?]223
(一)樹立道德思想和觀念
認識是行為的先導?!暗赖陆逃幕A是道德信念?!保?]230道德教育的實施首先應該是道德知識的普及,讓學生樹立起道德觀念和政治觀念,為道德行為樹立準則和規(guī)范。
作為要轉化成道德信念的道德思想,思想的獲得也是要有條件的,對于這一點,蘇霍姆林斯基任務道德思想應該用辯證的方法得到的,只有這種情況下的思想才能變成信念?!爸挥杏棉q證的思維方法從大量的事實和現(xiàn)象中形成思想,這種思想才會變成信念?!保?]237
當然,要使道德思想轉化成為觀念,蘇霍姆林斯基不主張死記硬背的轉化方法,而是認為應該把這些思想融入到感情當中,在具體的實踐中得以轉化?!爸挥型ㄟ^積極的活動,信念才能起作用,才能得以鞏固,才能變得更加堅定?!保?]240
道德信念的確立需要借助外在的周圍環(huán)境。最好的狀態(tài)莫過于周圍人們的道德行為與少年自己內心的道德原則一致,不沖突,從而加深道德準則的鞏固?!盀榱藥椭倌陚兇_立善良的信念和進步的愿望,恐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他們周圍的人們的道德品質符合他們已經(jīng)認識的道德原則、道德規(guī)范和道德理想?!保?]251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要發(fā)揮集體的教育力量,“如果一個集體的活動是在崇高的道德和社會目標的鼓舞下進行的,那么一個人處在這樣良好的集體里,就會像在鏡子里一樣看清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保?]252人們問了共同的目標,在高尚的道德素養(yǎng)的推動下采取的共同的行動,這時集體就會成為一種向上的合力——教育力量。當然,集體是一個特定的詞,““集體”這個詞對于我們來說,既表示學校集體,又表示家庭中一起生活的人和生產(chǎn)勞動中一起工作的人;它表示與少年有各種聯(lián)系的一切人?!保?]251在教育過程中,要全面地認識集體,充分地發(fā)揮的教育作用。
(二)培養(yǎng)道德習慣
在樹立了道德信念的基礎之上,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yǎng)人們的道德習慣,在文中也是花了很大的篇幅進行論述道德習慣。
首先,作者揭示了道德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性。道德習慣的培養(yǎng)和踐行對樹立道德信念至關重要。“道德習慣是確立道德觀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礎?!保?]224。道德習慣可以升華道德準則,使之融入到一個人的精神層面,成為他的的精神財富,有助于增強人們的自豪感,而自豪感是成為一個公民必備的素質?!坝捎谟辛说赖铝晳T,社會覺悟和社會道德準則才成為一個人的精神財富。沒有道德習慣,就不可能作出自我肯定和進行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尊感?!保?]224正是道德習慣如此重要,所以作者明文規(guī)定了培養(yǎng)道德習慣的三大規(guī)律。
首先,培養(yǎng)道德習慣的第一條規(guī)律就是要把自覺性和道德感統(tǒng)一起來?!暗赖铝晳T的源泉,在于把高度的自覺性和個人對各種現(xiàn)象、對人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他們的道德品質的感情評價統(tǒng)一起來?!保?]224所以,在日常就要培養(yǎng)學生關注周圍的一切并對此表現(xiàn)出情感并付出行為,久而久之成為習慣?!拔遗κ刮业膶W生對周圍所發(fā)生的一切事情表示關切和同情,……而且從感情上來理解它們?!保?]225在道德習慣成為傳統(tǒng)的基礎上,培養(yǎng)他們作為公民的責任感?!肮竦呢熑胃惺窃诨镜牡赖铝晳T中形成的?!保?]226在少年時期,通過正確的教育,能在人的心靈中牢固地形成這種這種習慣,這就是幫助別人的習慣,不管別人是否主動提出要求,都會去幫助他。
其次,道德習慣的形成需要人們的評價,這種評價包括對自己和對別人。“培養(yǎng)道德習慣的另一條重要規(guī)律,是要求少年對自己的行為,特別是那些能反映出一個人對勞動、對親人、對集體里的成員的態(tài)度的行為,作出情感上的評價和產(chǎn)生親身感受?!保?]226評價不僅包括對好的行為的評價,更重要的是對那些不允許的行為有一個客觀正確的評價。這種道德評價是公民將道德概念內化于心,進而外化于行,即道德習慣的重要前提。
然后,培養(yǎng)道德習慣的第三條規(guī)律就是學生需要言行一致。用道德信念指導道德行為,使道德行為加深道德信念,使二者如出一轍。“要使少年的良知和意志成為推動他作出良好行為的動力,這是道德教育這一細致工作中最重要的方面?!保?]229蘇霍姆林斯基人為地公民的道德習慣、道德行為的發(fā)生絕不是偶然的或一時興起,這種行為必須是“根正苗紅的”,必須是在正確的道德信念的指導下養(yǎng)成的道德習慣。
此外,尤其忌諱的是,道德習慣的培養(yǎng)禁用懲罰的消極的手段。“哪里廣泛采用懲罰手段或規(guī)定了一套相應的懲罰辦法來對付可能產(chǎn)生的不良行為,哪里就談不上道德習慣的培養(yǎng)?!保?]229道德素養(yǎng)決不是在棍棒底下形成的,也不是在“胡蘿卜+棍棒”戰(zhàn)術形成的,正如以上所示,道德素養(yǎng)應該在高尚的道德信念的指引下,在能夠獨立地進行全面的道德評價的基礎上久而久之形成的道德習慣。
道德教育是人們在少年時期重中之重的一個方面,德育對人的一生影響深遠。少年兒童作為少年兒童是今天的驕陽,明天的棟梁,未來的二三十年能否擔起社會主心骨,要看現(xiàn)在對其的教育。中國一直提倡的素質教育中德育為先、均衡發(fā)展等理念都與蘇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德育思想作為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冰山一角”,無論對當時的蘇聯(lián),還是對如今我們對少年兒童進行德育都有很大的啟示。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著,黃之瑞等譯.公民的誕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蘇霍姆林斯基著,謝惠芳譯.關于人的思考[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
[3]蘇霍姆林斯基著,蔡汀譯.怎樣培養(yǎng)真正的人[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
[4]鄭冰.蘇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對高校德育的啟示[D].閩南師范大學,2013:12-39.
[5]陳新宇.蘇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在當代德育中的價值[J].貴州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3) :10-13.
*作者簡介:王艷芳(1990-),女,江西贛州人,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生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04-00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