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瑞華 曹丹丹
1.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2.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7
?
從唐代民俗詩看唐代民俗
朱瑞華1曹丹丹2
1.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7;2.河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河南新鄉(xiāng)453007
摘要:民俗是一個民族代代相傳、久而久之形成的特定文化內容,通過對民俗的了解與分析,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地展開對某個特定年代、特定地點歷史的研究探索。唐詩中有一大類稱為民俗詩,內容真實活潑,很有研究價值,通過研究民俗詩,可以探索出唐代民俗特色,從而使我們對中國古代民俗有更好的認識,了解傳統(tǒng)文化,提升文學修養(yǎng)。
關鍵詞:唐代;民俗;民俗詩;傳統(tǒng)文化;影響
唐詩是中國文學的一座燦爛的巨星,民俗詩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將《全唐詩》中的有關于唐代民俗的詩文整合出來,分類研究,通過對詩文內容的分析為大家呈現(xiàn)出唐代風俗特色,從而對比傳統(tǒng)文化,分析唐代風俗對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遠影響。唐代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代表著我國古代的輝煌,從唐代民俗中研究我國古代歷史文化是一個另辟蹊徑的巧妙方法。本文主要從生產民俗和生活民俗這兩個方面進行探究,研究特色是每個方面都代表了唐朝極具特色的民俗點。生產民俗包括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活民俗包括服飾民俗和飲食民俗,從以上幾點我們便可大致還原出唐代民俗的基本特點。
一、生產民俗
(一)農耕詩與農耕民俗
我國是以農業(yè)為主的國家,農業(yè)在全國經(jīng)濟比重中占據(jù)重要位置。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不斷積累經(jīng)驗,比如耕耘、灌溉、收獲等等的農耕制度,代代相傳,于是,通過農耕我們便可以看到唐代農耕民俗的傳承和農民的生產狀態(tài)。
儲光義的《田家雜興八首》中“種桑百余樹,種粟三十畝”,這是唐代小農戶家必須的勞作。古人農耕對天氣的依賴程度很大,播種的適合時宜,來年就可以大豐收;戴叔倫的《女耕田行》中“無人無牛不及犁,持刀斫地翻作泥”又顯示出唐代農耕民俗的另一個特色:牛耕。牛耕是我國封建社會農耕文明的重要標志,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雙手到機器的轉變,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最根本特點;劉禹錫的《插田歌》中“齊唱郢中歌,嬰寧如竹枝”顯示出農耕文明的又一特點:對唱。歌曲大多采用方言,表達了農民在插田時的歡樂,十分具有生活情趣,也是唐代民俗的亮麗部分。
(二)手工業(yè)詩與手工業(yè)民俗
早在夏商之際,我國便出現(xiàn)了手工業(yè)生產,西周以后發(fā)現(xiàn)開始加快,在封建經(jīng)濟文化發(fā)達的唐代,手工業(yè)也更加完備,尤其是在江浙等地區(qū)有獨特地域特征的地方,也發(fā)展出一套套具有獨特地域特色的手工業(yè),以下就幾個特色手工業(yè)進行分析。
王建的《織錦曲》中“大女身為織錦戶,名在縣官供進簿”描寫的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手工業(yè):紡織。這首詩是官營紡織作坊,織錦戶要將紡好的樣品上交給管理審查,官吏同意后方可紡織,這里也批判了社會階層的黑暗面;詩仙李白的《秋浦歌》中“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描述了唐代的冶煉壯觀景象。邊煉邊唱是唐代人民勞作的習俗,這是在有意識地相互勉勵,從而調節(jié)工作氣氛,減輕工作壓力,從而提高工作效率,看來唐代人就有了科學的工作方法了;李群玉的《石潴》中“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為我們描述了陶器業(yè)的發(fā)展,反映了唐朝湖南地區(qū)制造業(yè)的盛況。湘江一帶在唐朝有著規(guī)模龐大的制陶業(yè),這也暗示出了唐代經(jīng)濟的繁榮。
二、生活民俗
(一)服飾詩與衣著民俗
服飾習俗是最能外化顯示生活民俗的民俗符號。中國自古以來對服飾便十分講究,不同地區(qū)不同地位的人都有特定的服飾搭配。服飾包括發(fā)飾、珠寶首飾、佩戴用具、頭巾手帕等等,具有護身和裝飾這兩個民俗性格。
李嶠的《綾》中“金縷通秦國,為裘指魏君”描寫的是極具有中國元素的布料:絲綢。唐代的絲綢在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了更大的創(chuàng)造,唐綾潔白輕柔,種類繁多,體現(xiàn)了唐人在衣著方面的品味;鄭谷的《錦二首》中“文君手里曙霞生,美號仍聞借蜀城”描寫的是彩色大花紋絲織物:錦。唐朝的錦以蜀錦最為出名,人們學習蜀錦的織法,然后傳往世界各地,所以在中國蜀錦變成了錦的統(tǒng)稱,也是當時貴族重要的服飾布料;韓僱的《屐子》中“珍愛屐子,優(yōu)游林下”說的是木屐。木屐在我國兩千多年前就出現(xiàn)了,春秋時期的晉文公就身踏木屐。在唐朝,隱士尤其偏愛木屐,木屐的習俗在我國傳了千年,如今卻在日本最為流行,實在令人惋惜。
(二)飲食詩與飲食民俗
人類的飲食生活中,前一個階段是自然飲食階段,通過尋找植物動物來維持生活,而當人類開始用火并不斷探究出新的烹飪方式后,飲食文化的大門才真正打開。
中國飲食之考究、烹飪技藝之高超早已聞名于世界,不僅當代美食總量位居世界第一,早在一千多年前飲食就不斷演進,成為了我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唐代的飲食文化詩中可以看到關于飲食民俗的大量描寫。
唐彥謙的《蟹》中“充盤煮熟堆琳瑯,橙膏醬渫調甚嘗”為我們顯示了唐代人吃蟹的高超技術。古人好吃蟹,在唐代更為顯著。詩中描寫了捕蟹的時間和方法,好蟹的形狀與價錢,反應出了唐代人吃蟹的民俗;姚合的《乞新茶》中“嫩綠微黃碧澗春,采時聞道斷葷辛”道出了我國茶文化,古人十分講究茶的采摘制作,早期采摘的叫茶,晚期采摘的叫茗,而在唐代人們根據(jù)時間將茶分得更為細致,體現(xiàn)出唐代人民對于品茶的認真與喜愛;詩圣杜甫的《飲中八仙歌》中“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詩圣在夸贊詩仙才華的同時,也為我們展示了酒文化。中國自古有著悠久的酒文化,在唐朝酒的品種有很多,可惜有些釀酒的方法在南宋已經(jīng)失傳,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在唐詩中一睹唐代酒民俗的風采。
總結下來,文學與民俗自古以來便有著不可分割的血肉聯(lián)系,一個民族孕育了民俗,民俗又反過來影響整個民族。民俗反映出的民族意識、民族心理以及它所形成的文化傳統(tǒng),也潛移默化地對后世產生影響。
當然,唐代民俗中亦有著惡風陋習,但是我們重新審視唐代民俗的真正目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警于世人。
[參考文獻]
[1]何立智.唐代民俗和民俗詩[M].北京:語文出版社,1993.6.
[2]張安鳳.唐代服飾民俗探析[D].東南大學,2009.
中圖分類號:K2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049-(2016)14-018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