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宏大
?
“微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回歸生活世界”的思考*
蔣宏大*
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46
“微時代”的悄然到來呼喚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回歸生活世界”教學理念的轉向,通過挖掘“微時代”生活素材、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開展“生活化”的新媒體社會實踐,創(chuàng)新教學平臺等方式,實現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的“回歸生活世界”目標,切實提升高校思政理論課的實效。
微時代;思政理論課;回歸生活世界
2015年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微”事物忽如一夜春風來一般登上大眾的社會生活,人類正在悄然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微時代”。①而代表國家未來希望的大學生群體,已經逐漸將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融入到了他們的生活和學習中,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越來越受到這些微媒體的影響。截至2015年6月,學生中上網的人數與全國網民群體的占比比例最高,為24.6%。②在此背景下,思考和探討如何提升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效果,對進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所謂“微時代”,是指伴隨著互聯網絡技術的日益完善、移動終端的使用門檻降低與應用的日益普及,在社交媒體發(fā)展迅猛的趨勢下,將數字通信技術作為基礎,通過手機等顯示終端即時獲取使用文字、圖像和音視頻等多種方式傳播信息的活動時代。按照傳播學大師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的說法 “每一種新媒介的產生與運用,都宣告我們進入了一個新時代”。③2016年1月22日,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發(fā)布?!秷蟾妗分赋?,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6.8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guī)模6.20億,有90.1%的網民通過手機上網。只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達到1.27億人,占整體網民規(guī)模的18.5%。隨著手機屏幕尺寸的越來越大和不斷提升的手機應用體驗,網民將手機作為主要上網終端的趨勢愈加明顯。
作為現象學的創(chuàng)始人,胡塞爾提出了“回歸生活世界”的思想,對海德格爾、薩特等20世紀的許多思想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胡塞爾眼里,世界應該是由“意向對象”構成的,而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客觀存在”世界,當然“意向對象”也不是我們通常所理解的實證科學中“客體”的概念,而是指一種觀念的本質存在。他強調,世界如何對意識而存在比世界是否存在的問題更重要。因為這種純粹主觀的東西決定了客觀的意義,科學知識的意義基礎就在于生活世界當中。只有徹底地追溯這種主觀性,“才能達到世界的最終的存在意義”④。也就是說,一切經過科學研究證實的成果意義基礎,都必須回溯到“生活世界”這一“原初的自明性領域”當中。因此,在胡塞爾眼里“生活世界”概念提出的“唯一任務和功能在于闡明這個世界的意義”⑤。在現實生活中,科技的迅猛發(fā)展往往容易造成一種錯覺,只要通過嚴謹的科學實驗就可以認識整個客觀世界,而遺忘了任何人類活動的“成果”都必須最終回歸于對人的“意義”——這是對人性的重新審視和覺醒。從這個意義上說,胡塞爾的“生活世界”理論成為哲學史上的一次劃時代變革⑥。
令人遺憾的是在胡塞爾那里,他所強調的復歸對人重視的“人”是脫離現實生活世界的“抽象的人”,秉持的是一種抽象的人性論,實現不了對人的真正尊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則關注的是現實人的生活世界,其強調哲學回歸生活世界,本質上是一種向“人的現實”和“現實的人”的歷史性回歸,是對人性的真正尊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出發(fā)點秉持的是現實的、感性的和歷史的從事實踐活動的人性論。教育回歸生活不僅在于教育場域中客體的"物"回歸,更重要的在于主體的"人"的復歸。這為我們“微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學“回歸生活世界”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高校思政理論課作為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其追求的核心價值就是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高?!皟烧n”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學生不能僅扮演聽眾角色,應讓他們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去分析、體驗現實生活中的問題。換言之,用生活理解知識,更讓知識為生活服務,這是思政理論課教學“回歸生活世界”的要求和目標。
(一)挖掘“微時代”生活素材,實現教學目標“回歸生活世界”
精心備課是將鮮活的生活題材融入到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前提。作為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要在備課中重點思考如何拉近同學生活中的“熟悉場景”與思政理論課課堂的距離,這是思政理論課教學與同學產生共鳴的前提和基礎。首先,從高校思政理論課教師的角度,我們認為應當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老師要想方設法融入到同學的“微時代”生活中去備課。近年來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日益融入到當代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作為思政理論課教師可以以微信、微博等各種微媒體為媒介,與同學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互動過程中了解和熟悉學生生活,觀察學生特有的視野來理解看待社會生活,從而把握同學們所關注的熱點話題,通過教師對所獲素材的二次加工,因地制宜地將教學與大學生的生活實踐有機整合,將大學生現實生活中的素材轉化為課堂理論教學的內容,絲絲相扣,從而幫助同學在最短的時間內學習、理解教材中理論問題。
其次要將備課融入到教師的“微時代”生活中去?!皟烧n”教材內容更新快,作為“兩課”教師應該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看、多聽、多記,善于洞察生活,在微生活中發(fā)現思政理論課的教學線索。不放過任何異?;蛐迈r的現象,用職業(yè)眼光去審視它們。有時,一次偶然微信中的聊天,背后就有可能隱藏著有價值的課堂案例素材,老師可以從中發(fā)現大量富有時代感的教學素材,將同學們熟悉的生活元素與全新的教學內容有機整合起來,幫助同學在理解抽象道理的時候輔助于豐富的感性材料,讓高深的理論,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從而實現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以生活化、形象化的方式表現出來。
(二)演繹生活場景,在“回歸生活世界”中把握教學內容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和學生的注意力的投入有著密切的關系。導入與同學們相關的熟悉生活場景案例往往能極大地調動大家學習的熱情。因此,我們通過同學熟悉的生活場景素材導入新課,往往能使同學迅速融入課堂教學中來。
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第四章學習道德理論注重道德實踐”內容為例,為幫助同學更深刻理解道德的概念,給學生展示了針對這章內容創(chuàng)設的導入情景——南京中學生公交車上集體不讓座引爭議的公德狀況探討。
【情景再現】7名中學生在南京公交車上“集體不讓座”,漠視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大爺站在身邊。這組照片與另外一篇“老人給孕婦讓座,學生無動于衷”的帖子,受到近2萬名網友關注。有網友說“90后沒素質”,有網友說“讓座不是義務”,還有學生上網跟帖說“我們比他們這些老人累多了!”?!拔也皇遣幌胱?,我有時太累了!每天學習到大半夜,早晨五點就起來。你們來拎一拎我們背的書包,有一二十斤!兩手空空什么都不拎的老人,早鍛煉的時候,勁頭比誰都大,我為什么要給他讓座?”你怎么看?⑦
就“南京中學生公交車上集體不讓座引爭議的公德狀況探討”這個話題,同學們爭論的焦點在于,讓座與否是不是可以用法律來規(guī)范,另外,讓座是不是一種道德義務,是不是該給所有的老人讓座等等,這些問題引起同學們的強烈共鳴,使同學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
(三)利用新媒體,開展“生活化”的社會實踐活動,使教學形式“回歸生活世界”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知行合一,提出生活是教學的源頭活水。在教學中,我們引導同學“回歸生活世界”,鼓勵同學利用新媒體積極投身微時代的社會實踐。微博的好友圈、微信的朋友圈、手機QQ群部落、百度貼吧的吧友群、豆瓣的各種活動小組等大家熟悉的網絡人際溝通交流社交平臺,它們都是以手機為媒介,微媒體為平臺,以共同的興趣、愛好、社團等為依據組成不同的群體,思政理論課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平臺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交流,讓這些溝通對話平臺成為大學生成長的社會支持網絡,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等等,基于微平臺的各類活動都是微時代生活化的社會實踐形式,是大學生傳統(tǒng)社會實踐活動形式的有益延伸,作為思政理論課教師要善于引導,因地制宜的利用新媒體,開展“生活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實現教學形式“回歸生活世界”。
(四)創(chuàng)新教學平臺,使教學過程“回歸生活世界”
隨著互聯網絡時代的到來,手機、平板電腦日益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必需品,隨之而來的新媒體應運而生。手機對于大學生的影響,是好是壞,如同人類歷史上碰到的高科技產品一樣,都曾經引發(fā)社會一次次的的爭論,其實,科技對人類的影響,如同一把雙刃劍,關鍵是人類如何正確的運用好。
當代大學生,人手一部手機,甚至2——3部。低頭族隨處可見,上課玩,下課玩,路上玩。作為高校教師應該分析這一現象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多從正面的角度去思考!比如,能不能開發(fā)出適合在手機上學習的課程形式?開辟移動學習論壇,讓同學隨時隨地能夠方便快捷無障礙的進行學習、交流。能不能充分利用手機的特點,調動同學的主動、互動、參與熱情?而實際上,網絡新媒體的出現,讓這一切成為可能!限于篇幅原因,這里主要以微信為例。
根據目前大家對微信的教學研究,我們可以發(fā)現一方面微信作為高校思政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教學手段順應時代,教學氣氛更加活躍,教學空間得以擴展,教學質量得以提升,展示了思政理論課課程的新形象,大大激發(fā)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增強了思政理論課課程的實效性。另外一方面微信也拉近了老師和同學的距離,增加了高校思政理論課的親和力。“90”后大學生,在網絡環(huán)境包圍下成長起來,形成了他們特有的人際溝通和心理特點,比如他們更愿意在網絡世界中談論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更喜歡通過網絡使用網絡語言與周圍的老師和同學交流。我們通過微信平臺這個暢通互動迅捷的渠道,更好地“走近學生,貼進心聲”,從而增加學生對老師的認同感,增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親和力。而這一切就使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真正實現了教學過程“回歸生活世界”,即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時效性、便利性、可視化性等優(yōu)點,將思政理論課的教學情境由固定程式化轉換為24小時、360度全時空的生活化。即無壓力、無拘束、隨時隨地的接收教育場景,從而化解學生對思政理論課的抵觸心理,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隨風潛入夜”!在教學實踐中,首先,我們開通一個課程微信公共賬號平臺,請同學們加關注。內容多以和課程主題相關的傳播社會正能量的文章,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特別是采用大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同時,開以申請QQ部落的形式,通了課程討論空間,QQ部落的最大亮點在于將微信和QQ無縫接的打通,特別是給同學提供了一個通過手機在隨時隨地參與課程學習的路徑。當然,微信參與思政理論課的方式還包括,充分挖掘微信的已有功能,方便快捷的為教學服務,例如通過微信掃碼點名,利用微信投票功能,在課堂上進行問卷調查,很好實現與學生的互動,極大調動同學的參與熱情。通過微視頻、微漫畫、微段子、微公益和微競賽的方式在網上征集學生所關心的熱點、難點話題,為我們備課提供第一手的原始資料。另一方面,我們可以通過課程微信公共號的建立,收集優(yōu)質教學資源來滿足同學們的學習需要。把社會上的熱點話題、事件進行有機整合,成為思政理論課的移動學習素材;同時,我們還利用智能機器人功能,實現對同學的心理咨詢的服務,很好實現和同學的良性互動!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于2015年1月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意見》強調要著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等教育全過程,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微時代為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工作帶來機遇和挑戰(zhàn)。作為一名思政理論課教師只有抓住“微機會”不斷的探索新的教育內容與方法,才能為高校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工作開拓出一個嶄新的局面。
[ 注 釋 ]
①【今天起,開車打電話刷微博發(fā)微信等,都要被記分!】上半年,南京超過五成交通事故是由“有影響安全行車行為”引發(fā),也就是說,超過一半是因為開車打電話、玩手機、低頭撿物品等影響安全行車行為導致。今天起,南京交管部門將對開車打電話、抽煙等妨礙安全駕駛行為進行集中整治[話筒]via江蘇新聞http://overseas.weibo.com/user/2106435821/3882585341868314,最后訪問時間2015年9月5日.我們從此類新聞中可以發(fā)現微媒體對大家的影響是如此之大,從側面也反映了人類微時代的到來.
②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第11頁.
③[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37.
④[德]胡塞爾.歐洲科學的危機與超越論的現象學[M].王炳文.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87.
⑤[德]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M].李幼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459.
⑥李榮.理性的重建與人性的復歸——胡塞爾生活世界理論旨趣辨略[J].學習與探索,2006:262-265.
⑦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wMTM4MTY4NA==&mid=204796160&idx=1&sn=0cae07bc71796978c531972008bcb3c1#rd,2016-8-5.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43.
[2][美]謝爾·以色列.《微博力》.任文科,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97.
[3]張耀燦.《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9.
[4]楊敏.《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研究》.《思想理論教育》,2012(11):74.
[5]周序.《教育中的生活世界:從“回歸”到“超越”》.《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5(3):19-27.
南京財經大學2015-2016學年校級教學改革立項課題“微時代高校思政理論課‘回歸生活世界’實踐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優(yōu)化——以南京財經大學為例(項目編號:JGY1640)”;南京財經大學2015年度校級高教研究課題“‘微時代’下高?!畠烧n’教學新媒體平臺研究與運用(項目編號:GJ201524)”;2012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江蘇省電子商務企業(yè)社會責任內涵、途徑與政策研究”(項目編號:2012SJB720006)部分成果。
蔣宏大(1970-),男,漢族,江蘇丹陽人,碩士,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經濟倫理。
G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