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孟軍 張 瑋
黨報數據新聞報道特色分析
——以《人民日報》兩會報道為例
文/張孟軍 張 瑋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數據新聞以其獨特的優(yōu)勢獲得了讀者的青睞。今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的數據新聞基本貫穿于兩會報道的全過程,可圈可點,頗有特色。本文以《人民日報》在2016年兩會期間的數據新聞報道為例試做分析。
數據新聞是將傳統(tǒng)新聞報道與數據技術相結合,通過分析挖掘有價值的信息,用可視化方式呈現給受眾的一種新聞報道模式。數據新聞不僅開拓了新聞報道的內容,也創(chuàng)新了報道的形式。黨報作為我國以時政新聞為主要內容的報紙,在引導輿論,詮釋黨的方針政策,指導群眾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尤其在我國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的轉型期,《人民日報》在今年兩會期間充分考慮讀者需求,利用數據本身的特點,大幅拓寬數據來源,精準分析百姓熱點,凸顯了數據新聞的報道特色。
一方面,在數據新聞的選題上,《人民日報》更側重于選擇群眾關心的話題。比如,《人民日報》在3月4日的第16版,推出了數據新聞報道“兩會來了,八大話題很火”,從社會保障 、醫(yī)療改革、打虎拍蠅和環(huán)境保護等8個方面分析群眾關心的話題。此外,《人民日報》在3月7日的第10版和第11版,推出了數據新聞報道“暢想十三五 生活更美好”,用可視化數據和文字相結合的分析形式,對“收入達到中等偏上”“飯碗端得更加踏實”“更多農民工變市民”“老有所養(yǎng)安享晚年”“高鐵出行更加便利”“天空變藍河水變清”等群眾關心的問題進行了解讀。
另一方面,在實踐操作中,《人民日報》充分發(fā)揮其新聞專業(yè)人才的敏感和策劃優(yōu)勢,通過數據挖掘與分析,呈現獨家報道,給群眾留下“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例如,3月3日的“新發(fā)展理念落地生根 我從基層來(代表委員議國事)”報道,就是通過大數據分析、挖掘,結合兩會代表的建議把2015年的工作和成績用數據進行直觀、有條理的展示。同日,《人民日報》的“百姓眼中的‘十二五’(兩會@你)”也充分利用數據分析,通過圖文形式,理性展現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取得的成就。正是這些成就的可視化呈現,讓群眾清楚認識到收入高了,保障好了,崗位多了,既滿足了受眾的信息需求,又宣傳了黨的方針政策。這種通俗易懂的呈現形式,不僅貼近群眾,貼近生活,也更加符合群眾的需求。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黨報編排技術已越來越具藝術性。傳統(tǒng)的報紙編排,基本上都是以含蓄委婉的手法,通過花線、題花、圖表和圖片等手段,達到對稱、均衡的藝術效果。這種方法契合了黨報嚴肅的特色。但是,數據新聞的出現,使黨報版面編排有機會走出傳統(tǒng)的思維限制。數據新聞的“可視化”與傳統(tǒng)編排方式的有機融合,成為黨報在編排上緊跟時代,滿足讀者需求的有效手段之一。今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充分發(fā)揮數據信息的優(yōu)勢,用圖表、圖解、圖形、地圖等,豐富信息的“可視化”形式,并結合傳統(tǒng)美學藝術,展現版面魅力,不僅給讀者美的享受,還使兩會的信息深深鐫刻在讀者的記憶之中。
2016年的兩會報道,《人民日報》在整體編排上更加突出 “可視化”特色,版式風格和色彩運用也更獨具匠心。在版式風格上,《人民日報》的“兩會e客廳”均使用了復合式標題,每期都配有深度數據。這樣就把版面的文字、數據、圖表結合在一起,使之成為有組織、有戰(zhàn)斗力的“正規(guī)化部隊”,達到了形式為內容服務的目的。同時,《人民日報》數據新聞自身的“可視化”呈現及色彩的合理運用,也使傳播效果增色不少。比如,呈現綠化環(huán)境的用綠色,呈現發(fā)展成果的用紅色等。色彩與數據圖示的結合,使版面風格有了豐富的內涵,色彩選擇也更簡潔、樸素、大氣、穩(wěn)妥而具個性,成為主流報紙的一大特色。
報紙編輯排版是一門綜合藝術,是報紙各種要素編排布局的整體表現形式?!度嗣袢請蟆窋祿侣動谩翱梢暬睂祿畔⑦M行解讀和表達,獨具匠心并具有視覺藝術,讓群眾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視覺認知與美學洗禮,喚起了群眾的精神覺醒抑或審美思考。
在大數據時代,數據新聞不但改變了傳統(tǒng)的新聞生產方式,也促使新聞報道的呈現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在數據新聞產生之前,黨報大都以文字為主,對數據運用得很少。由于數據新聞“可視化”的出色表現,使黨報新聞的報道方式正在悄然發(fā)生改變。今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憑借自身擁有的兩會數據優(yōu)勢,不斷挖掘出極具新聞價值的報道。比如,刊發(fā)于3月7日第11版和第12版的《暢想十三五 生活更美好》一文,就是在對“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草案信息進行深入分析和梳理的基礎上,形成的可視化圖形信息和文字報道,使讀者對“十三五”描繪的藍圖一目了然。再如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在一版設置的“代表委員議國事”專欄,陸續(xù)刊登了《新發(fā)展新理念落地生根》《決勝全面小康 邁向偉大復興》《協(xié)調發(fā)展 奏響民族復興協(xié)奏曲》等文章,這些新聞報道就是結合代表委員的議案,配以經過數據分析制作的精美圖表或圖示,以此來增強文章的可讀性,使讀者方便地讀出數據背后的事實。
當今已經進入了讀圖時代,“圖述新聞”成為新聞可視化的重要呈現方式。這種呈現方式以圖代文,用圖來闡釋事實,捕獲讀者的視線和注意力,使讀者接受信息方便易懂,有效地提升了新聞的趣味性、可讀性?!度嗣袢請蟆吩诔尸F數據時,多以“一圖讀懂××”的標題出現,比如,3月3日第10版的“一圖讀懂創(chuàng)新發(fā)展”、第11版的“一圖讀懂協(xié)調發(fā)展”、第12版的“一圖讀懂綠色發(fā)展”等。也有以“數說××”的方式呈現,比如,3月3日第11版的“數說協(xié)調”、3月13日第10 版“數說公安改革”等。這種以直觀新聞圖表或圖示形式所呈現的新聞報道,不但為讀者提供了輕松愉悅的閱讀體驗,還增強了新聞報道的趣味性和可讀性。
多媒體信息傳播是以網絡為基礎,在電子媒體上展現的一種傳播形式。但對于紙媒來講,實現數據新聞的多媒體信息傳播似乎是不可能的事。但是,《人民日報》在歷年的兩會報道中,充分利用了其全媒體平臺的“中央廚房”,量身定制特色各異的新聞產品,形成了多品種、規(guī)模化、多層次的傳播形式。
2016年兩會期間,《人民日報》在往年“兩會e客廳”欄目的基礎上,把“點贊榜”改為相關話題的有關數據,以幫助群眾更加直觀地了解事實信息。在3月13日的第8版,《人民日報》“兩e會客廳”邀請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與代表、專家進行對話,報道中清晰易讀的數據信息,不僅展示了“十二五”氣象成果,還展望了未來的氣象發(fā)展趨勢。當然,如果讀者要想更為深入生動地了解相關信息,還可以通過下方的二維碼觀看視頻信息,或者在網絡電子版上點擊“兩會e客廳”圖片,鏈接到會客廳視頻。其中視頻鏈接說到“氣候變暖”也是使用視頻數據圖表傳遞給受眾的。
此外,以數據新聞帶動網絡版,是紙質版和網絡版共同擴大媒體影響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國內紙質媒體大都建有自己的官方網站,但大部分是紙質版的翻版?!度嗣袢請蟆方⒌摹爸醒霃N房”,不僅在報紙上活用了數據新聞,而且還使用二維碼深挖了更多的數據信息,使紙質版和網絡版相互補充。這種形式,一方面,擴大了黨報數據新聞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另一方面,也與受眾形成互動關系,體現了多媒體融合發(fā)展的良好態(tài)勢。
數據新聞時代,黨報也要緊跟時代,與時俱進。黨報盡管是以傳播和宣傳主流價值觀為己任,是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路線的報紙。但是,黨報完全可以加強與新技術的融合,創(chuàng)新新聞的生產與傳播方式。從今年的兩會報道看,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黨報,充分利用數據技術,遵循新聞生產的基本流程,利用數據“可視化”呈現的方式,利用“圖述新聞”的報道形式,充分滿足了“讀圖”時代受眾的需求,深受群眾喜愛。
作者張孟軍系河北傳媒學院講師張瑋系中國食品安全報社副社長 、河北傳媒學院副教授
本文系2015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課題項目“數據新聞的商業(yè)模式研究”(項目編號為:2015030521)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