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國
(西安文理學院 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 710065;陜西師范大學 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西安 710062)
?
終南山隱士文化初探
王建國
(西安文理學院 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西安710065;陜西師范大學 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西安710062)
終南山地理環(huán)境優(yōu)美,是我國古代隱士的天堂,其形成的隱士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影響深遠。終南山隱士歸隱原因包含了避世求道、專心致學、尋醫(yī)問藥、急流勇退、終南捷徑等方面。終南山隱士歸隱則可著書立說,惠澤后世;或弘道揚法,開宗立道;出仕則可輔佐君王、匡扶天下,均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圍繞這些出現(xiàn)的終南山隱士及形成的隱士文化更是中國隱士文化的代表,在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這種現(xiàn)象和影響也還在繼續(xù)。
終南山;歸隱原因;隱士文化
隱士就是指潛居避世或隱居不仕的人,他們多隱居于山林、草野,以不求聞達、不入仕途為主要特征。隱士也被稱為“處士”“高士”“隱民”“處士”“方士”等,據(jù)學者考證其別稱達23種之多[1]。終南山*終南山的含義有廣義、中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終南山即指整個秦嶺山系;中義的終南山指代秦嶺在陜西境內(nèi)的部分;狹義的終南山指秦嶺的中段,自西向東包括太白山、終南山、驪山、藍田山等。本文取中義之說。作為一系列山脈的組成,除了自然美景,最讓人高山仰止的還是它源遠流長的隱士文化。從某種意義上說,終南山是中國傳統(tǒng)隱士文化的符號,也是傳統(tǒng)歸隱文化的發(fā)祥地。古人云:“自古神仙出終南”,這句話盡管有些夸張,但是也并非全無道理,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古代隱士與終南山的不解之緣。儒釋信徒、佛道弟子、名人志士、文人雅客經(jīng)由終南山或隱或仕,或仕或隱,或隱居終生,使終南山隱士文化大放光彩。從古至今,終南山一直是隱士的天堂。從上古時期“許由浮瓢,巢父洗耳”*許由也作許繇,字武仲,又字道開,是上古時代的高節(jié)之士、堯舜時代的賢人。帝堯知道許由賢德,故欲禪讓君位給他。許由辭而不就,后讓他做九州長官,他到潁水邊洗耳,認為聽到這種話是一種污辱,后隱居山林。許由被奉為隱士的鼻祖。據(jù)說,他曾經(jīng)做過堯、舜、禹的老師,因此,后人稱他為“三代宗師”。許由與同時代的隱士巢父并稱為巢許或巢由,指隱居而不愿做官的人。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荀子曾稱贊許由說:“許由善卷,重義輕利行顯明”。的隱士傳說,到現(xiàn)代社會的終南山隱士及修行者,都說明終南山的隱士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影響深遠。
終南山,又名中南山、太乙山、地肺山、周南山、橘山,簡稱南山,是秦嶺山脈的核心地段,西起陜西寶雞眉縣,東至陜西西安藍田縣,千峰疊翠,橫亙百里,地形險阻、道路崎嶇,如宋敏求撰《長安志》載:“終南橫亙關中南面,西起秦隴,東至藍田,相距八百里,昔人言山之大者,太行而外,莫如終南”。加之風光秀美,環(huán)境清幽,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稱。唐代詩人李白曾寫詩道:“出門見南山,引領意無限。秀色難為名,蒼翠日在眼。有時白云起,天際自舒卷。心中與之然,托興每不淺?!盵2]1772唐太宗李世民也認為進入終南山就如同入瓊樓仙宇,其詩著意頌揚道:“重巒俯渭水,碧峰插遙天。出紅扶嶺日,人翠貯巖煙。迭松朝若夜,復岫闕疑全。對此恬千慮,無勞訪九仙?!盵2]7終南山不僅自然風光秀麗,而且物產(chǎn)豐富?!稘h書·東方朔傳》載:“夫南山……其山出玉石、金、銀、銅、鐵、檀、柘,異類之物,不可勝厚,此百工所取給,萬民所仰足也。”[3]《雍錄》曰:“終南多處物產(chǎn),故《禹貢》曰‘終南厚物’也?!盵4]終南山一帶是我國原始農(nóng)業(yè)文明的發(fā)源地之一,西安半坡、臨潼姜寨、寶雞北首嶺、藍田猿人等遺址的出現(xiàn),充分證明了該地區(qū)適宜農(nóng)耕與生產(chǎn)生活。物產(chǎn)富饒、水源豐沛、環(huán)境優(yōu)美,能滿足基本的生存與生活,這些條件使終南山成為古代隱士歸隱的首選之地。
除此之外,終南山與繁華的都市相比,可以說是一個世外桃源。詩人高蟾曾以長安與終南山作對比,認為:“唯有終南寂無事,寒光不入帝鄉(xiāng)塵”[2]7001。從平地遙望終南山,其頂峰似與天連接。王維曾詩贊曰:“太乙近天都,連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晴眾壑殊?!盵2]1277隱士文人士大夫們往來長安城與終南山之間,或隱或官,或官或隱。唐朝進士盧藏用曾隱居在終南山以求顯名,后來終于做了高官,留下了“終南捷徑”之說。
總之,終南山絕佳的地理環(huán)境是古今文人雅士的向往之地,詩人騷客的吟誦之地,更是隱士們的心靈歸宿之地,他們在這里或終生精心修煉,明理悟道,成為一代大師;或潛心修行,等待時機,以期有朝一日走出秦嶺,聞名于世,流芳千古;或歸隱山林,縱情山水,釋放自我,悠然自得。因此,唐代大詩人王維留下了“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2]1242的千古名句,孟郊發(fā)出了“即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2]4224的感慨。
隱逸之風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文化心理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先秦諸子的思想中就已出現(xiàn)了這種趨勢。孔子曾說:“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薄墩撜Z·泰伯》中有“有道則現(xiàn),無道則隱”的原則,孟子說過“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隱”,“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肚f子》更是主張逍遙于天地之間,走隱居避世的道路。《后漢書·逸民列傳》則把隱士分為六類:“或隱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zhèn)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盵5]從這些分類可以初步歸納出古代隱士歸隱的原因。隱士代表了中國最古老的價值觀,他們尋遁于山野林谷中,去尋找天人合一、永恒固定的規(guī)律,專心于個人的修為,修心養(yǎng)身。隱士們選擇終南山歸隱,除了這座山綿延不斷,傳承深厚的隱逸傳統(tǒng),獨特個性的地理環(huán)境優(yōu)勢,有“王者之氣”*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的弟子、終南山佛教律宗祖庭凈業(yè)寺主持本如法師論終南山為何多隱士時曾說:“終南山有王者之氣,王者之氣為道氣?!蓖猓€包括以下共性與個性的原因:
(一)避世求道
避世是指逃避或脫離現(xiàn)實生活,避免與外界接觸。終南山素有“天下修道,終南為冠”之稱。這里山谷河流分布密集,間有溫泉分布,森林茂密,植被豐富,具有“雄、奇、秀、幽”的特點,加之遠離都市,是避世求道理想之地。終南山是我國道教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中國佛教十大名山圣地之一,也是中國佛教傳播的重要策源地。自古以來就是佛教圣地,有“長安三千金世界,終南百萬玉樓臺”,“一片白云遮不住,滿山紅葉盡為僧”的稱譽,幾乎是“無地不寺,無寺不奇”。我國佛教宗派中有六大宗派的祖庭或中心寺院都在終南山中?!陡呱畟鳌贰独m(xù)高僧傳》《宋高僧傳》中記載有近百位高僧大德在終南山常年隱居修道。佛教典籍中記載的迦舍佛道場在終南山,至今仍有迦舍佛說法的三會道場在終南山。對后世影響較大的就有鳩摩羅什、善導、智儼、義湘、法藏、道宣、澄觀、密宗、圓測等人。
道教有老子、尹喜等人在此避世求道。道教的一些主要派別如樓觀派、全真派的祖庭也在終南山中。相傳尹喜曾來到終南山周至境內(nèi),發(fā)現(xiàn)這里北臨渭河,南靠秦嶺,山水相依,古樹參天,是一個適合潛心修道的清幽之境,遂結草為樓,觀星望氣,后人因此稱其修道之處為樓觀。后老子來樓觀臺為尹喜講說《道德經(jīng)》,尹喜記錄、整理后,又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加以發(fā)揮,著成《關尹子》九篇(亦稱《文始真經(jīng)》),被歷世樓觀道派奉為經(jīng)典,從此奠定了中國道教的基礎,這里也就成為了中國道教重要的發(fā)源地之一。
當然,在這些避世求道的隱士們之中,大多數(shù)終生避世不出,終老山林。但是,部分卻是避亂世,避一時境遇之需。秦末漢初的著名隱士“商山四皓”*“商山四皓”即東園公唐秉、甪里先生(又作角里先生)、綺里季吳實、夏黃公崔廣。據(jù)《史記·留侯世家》載:“園公,姓庾,字宣明,居園中,因以為號。夏黃公,姓崔,名廣,字少通,齊人,隱居夏里修道,故號曰夏黃公。甪里先生河內(nèi)軹人,太伯之后,姓周名術,字道元,京師號曰霸上先生,一曰甪里先生?!彼娜诵薜罎嵓?,非義不動,隱居商山,須眉皓白,人稱“商山四皓”。,由于秦始皇實行“焚書坑儒”等一系列殘暴的政策,他們不愿意為官,便長期隱居在商山(今陜西丹鳳縣境內(nèi)),后來曾出世。北周武帝進行聲勢浩大的滅佛運動時,靜藹法師心知佛教大法必然要廢滅,便帶著30多個門徒躲避進終南山,在山中建造“七十二茅蓬”(此后以茅蓬作為隱居者居住的一種特殊形式,便成為終南山的一個傳統(tǒng),至今未見間斷),依附在險峻的山巖旁,使那些逃跑來的僧徒能夠有棲身之所,從而保存了法脈。明代,著名隱士孫一元曾辭家入太白山,棲于山巔,因自號太白山人。自稱秦人(陜西人),亦有云其本安化王宗人,因王犯法被誅,故變姓名避難。
(二)專心治學
專心治學,是古代文人雅士的畢生追求。終南山幽遠靜謐、世外桃源般的環(huán)境,為古代隱士提供了良好的讀書、治學條件。東漢時,摯恂隱居南山,用儒術教授門徒,馬融也入其門,不應州郡征聘,名垂關西。后鄭玄又拜馬融門下,創(chuàng)立了鄭學。一生半官半隱的王維在藍田輞川縱情山水,據(jù)《舊唐書·王維傳》載,“輞水周于舍下,別漲竹洲花塢,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6]5052。王維曾與好友裴迪在其輞川別業(yè)互相唱和,為輞川二十景各作五言絕句一首,共計40首,王維親自結集作序,這便是流傳千古的《輞川集》。除此之外,王維在輞川留下的最為珍貴的歷史資料當屬《輞川圖》。據(jù)說此圖“長二三丈”,“江鄉(xiāng)風物,靡不畢備,精妙罕見”[7]。北宋時,張載曾在終南山讀書講學,名動關內(nèi)外。金末元初的楊奐在終南山下建紫陽閣,收門人弟子百余人,植柳千株,號曰柳塘。
不少外國僧人也前來終南山學習,其中“以古代朝鮮、韓國為最多,有名字可考的達二百余人。名氣比較大的有神昉、圓測、智仁、勝莊、義寂、玄范、順憬、元曉、圓安、慧超、慧昭、慈藏、孝忠、勝詮、道亮、寶壤等”[8]。
(三)尋醫(yī)問藥
終南山主峰太白山,一稱太乙山或太一山,自古以來,就以高、寒、險、奇、秀、神秘的特點聞名于世,被譽為中國人的中央國家公園和亞洲的天然博物館。
太白山大約有中草藥千余種,素有“草藥王國”之稱,獨有的藥材就有數(shù)百種。民謠唱道:“太白山上無閑草,滿山遍野都是寶”等。正是由于這些原因,一些隱者,選擇長期隱居在終南山,終年采集藥物,尋訪當?shù)孛t(yī)或者藥農(nóng),豐富自己的醫(yī)學實踐,藥王孫思邈就是一例。據(jù)《舊唐書·孫思邈傳》載:“周宣帝時,思邈以朝廷多故,隱于太白山中?!盵6]5094《本草綱目·序例》載:“孫思邈隱于太白山,隋唐征拜皆不就,年百余歲卒。”明《耀州志》載“太白、終南、峨嵋、五臺山皆有真人隱居處,而在太白最久,故史稱隱居太白山?!薄杜f唐書》還記載說他長期隱居太白山,不僅在隋朝時稱疾不赴征召,而且入唐以后還多次拒絕做官。唐太宗知道孫思邈在醫(yī)學界久負盛名,乃“召詣京師,嗟其容色甚少將授以爵位,固辭不受”。孫思邈經(jīng)歷了北周、隋、唐三代,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等多次給他封官加爵,他都拒絕了,所以人們又稱他為“孫處士”。
(四)急流勇退
以終南山作為自己的退身之地,認清形勢,急流勇退,以隱求保,當以漢代張良為代表。
楚漢戰(zhàn)爭結束,劉邦定都關中后,張良的身體越來越差,所以劉邦沒有讓張良擔任具體官職,仍然讓他充任顧問和參謀。張良雖仍為劉邦出計獻策,但他也知道劉邦生性疑忌心較強,要想與這樣的君王共享安樂和榮華富貴是很難的。從這樣的認識出發(fā),張良謝絕了劉邦的三萬戶封賞,請求做一個小小的留侯。并且在家養(yǎng)頤身體,修仙學道。他曾對身邊的人說:“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傳說中的仙人)游。”[9]2048于是他隱居在紫柏山專心修道。
張良身體不好,這是事實,但也是托詞,他閉門不出,整天在家修煉道家養(yǎng)身之術的真正原因是要明哲保身。這一點,北宋史學家司馬光看得非常清楚,他曾曰:“夫生之有死,譬猶夜旦之必然;自古及今,固未有超然而獨存者也?!盵10]363但張良卻表示要與赤松子云游天下,他的用意不難看出,那就是功成名就之后,很難做到君臣相得相安?!敖仆盟溃吖放搿?,被劉邦所稱道的“漢初三杰”,淮陰侯韓信被誅殺掉,蕭何也曾被打入大獄,他們難道不是因為功勞太高而又不知適可而止嗎?是以張良假托求仙學道,不愿過問人世間的一切事務,把功名利祿、榮華富貴置之度外。因此,司馬光又言:“以子房之明辨達理,足以知神仙之為虛詭矣;然其欲從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首臃客杏谏裣桑z棄人間,等功名于外物,置榮利而不顧,所謂‘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盵10]363
作為漢初三杰之一,張良不僅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為自己贏得了爵位功名、富貴利祿,同時,更以洞若觀火的明哲,在漢初統(tǒng)治集團的矛盾中激流勇退,在人們的崇敬和哀惋中得以壽終。張良以自己的一生樹立了封建社會中帝王之師的一種典型,將超人的智慧與明哲結合在一起,既能建功立業(yè),又能避禍防患,因而深得后人稱贊,被尊為千古良輔。
(五)終南捷徑
隱士及其時代發(fā)展逐漸形成的隱士文化對我國古代社會影響很大。隱士們的社會名聲和社會地位不僅沒有因他們逃名避世、隱而不仕而淹沒無聞,反而愈隱愈大。無論帝王將相還是公侯大臣,平民百姓更是都把隱士當作有德有行的君子加以敬重和對待。由于隱士具有一定的社會聲望,許多士人便利用這一點,從中漁利,獲取利益?!敖K南捷徑”便成為一些人以隱求顯、獲得聲名與地位的法門。《舊唐書·隱逸傳》對這類人有所概括:“即有身在江湖之上,心游魏闕之下。托薜蘿以射利,假巖壑以釣名,退無肥遁之貞,進泛濟時之具,山移見誚,海鳥興譏,無足多也”[6]5115-5116。這種身在江湖、心游魏闕的隱士,以唐代最為著名。
《新唐書》記載了唐朝時,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有個讀書人叫盧藏用,“始隱山中時,有意當世,人目為‘隨駕隱士’,晚乃徇權利,務為驕縱,素節(jié)盡矣。司馬承禎嘗召至闕下,將還山,藏用指終南曰:‘此中大有嘉處。’承禎徐曰:‘以仆視之,仕宦之捷徑耳?!盵11]4375盧藏用一心想做官,假為隱士,住京城附近的終南山以求被朝廷召用,司馬承禎對當官不感興趣,嘲笑他借終南山走捷徑。后來,盧藏用被朝廷召用,但毫無政績。實際上,在盧藏用之前,隋朝的隱士杜淹就曾用過這一招法。開皇中,杜淹與其友韋福嗣謀曰:“上好用嘉遁,蘇威以幽人見征,擢居美職?!盵6]2470于是二人入太白山,為不仕者。隋文帝聽說后“惡之,謫戍江表”。杜淹聰明過人,發(fā)現(xiàn)由隱士入仕是一條便捷之徑,便想效仿,不料隋文帝眼中不揉沙子,識破了杜淹的真實用意。因此,他官沒當成,反而成了囚徒,實在是自取其辱。
“終南捷徑”就是從盧藏用的故事演變而來的,后來人們就用“終南捷徑”一詞來形容謀官職、求門路的最近便的方法,也比喻達到目的便捷途徑?!敖K南捷徑”雖有貶義,但終南山卻是無辜的。因為終南山是沒有選擇讓誰來不讓誰來的權力。
《新唐書·隱逸傳》中分析了古代和唐代隱士的具體情況,將古代的隱士分為三等。上等隱士“身藏而德不晦”[11]5593,雖身居草野,卻聲名遠揚,就連九五之尊的皇帝也去聘請他們輔佐國政;第二等隱者則懷抱經(jīng)綸之志而無由施展,志行高潔而不同流合污,雖然有時也不拒絕出仕,但視爵祿如浮云,“泛然受,悠然辭,使人君常有所慕企”[11]5593;最下等的隱者,自認其才不能為時所用,故視隱居山林為賞心樂事,“逃丘園而不返,使人常高其風而不敢加訾焉”[11]5594。終南山古代隱士雖包含以上所述情況,但他們無論歸隱亦或出世,大多都留下了良好的聲名,且對其所處時代及后世產(chǎn)生了以下影響:
(一)輔佐君王、匡扶天下
隱士,“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居”[12]。我國古代知識分子向來就有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理想抱負和人生態(tài)度。宋代關學大儒張載先生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道出了我國古代知識分子一種勇于擔當?shù)娜松砟詈颓榻Y。南懷瑾先生曾說:“中國歷史政治上常有這樣的情形:凡在撥亂反正的階段,或建國創(chuàng)業(yè)的時期,身為中國文化幕后的‘隱士’們道家的人物,就見危受命,挺身而出,代表一般山林在野的志士們的精神,輔翼命世之主而創(chuàng)造新的時代和歷史。到了治平的時期,便又默默無聞,把成果與責任,付之自命為儒生們的手里。”[13]作為知識分子的一員,終南山古代隱士在他們的人生軌跡中大多或隱或仕,或官或隱,只是在等待最佳時機出世,而一旦達到這個契合點,他們就會或輔佐君王、匡扶天下;或運籌帷幄,直言國事;或為官一方,造福百姓,名垂后世。姜子牙隱居磻溪谷,直鉤垂釣,等待時機。后周文王在磻溪遇到了姜子牙,拜為太師,尊為“太公望”。李白曾詩贊曰:“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苯友篮笥州o佐武王率兵伐紂滅商一統(tǒng)天下。武王封姜子牙于齊(今山東省中南部),他就成為后來齊國的始祖。姜子牙治理齊國,確立了“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yè),便魚鹽之利”[9]1480的治國方針,在齊國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史上,代代相傳,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他也成為齊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秦末漢初,著名隱士“商山四皓”長期隱居在商山,后因劉邦繼承人選爭執(zhí)不下而出山,一語定漢室江山。曹植寫有一首《商山四皓贊》:“嗟爾四皓,避秦隱形。劉項之爭,養(yǎng)志弗營。不應朝聘,保節(jié)全貞。應命太子,漢嗣以寧。”[14]北宋時,隱居在終南山的種放,在真宗時出仕任諫議大夫,敢于直言進諫,大中祥符四年(1011),真宗西祀至河中府(今山西永濟西),長安父老請皇上臨幸。真宗意猶未決,便召來種放商量?!胺N奏大駕此幸,有不便三。上玉色悚然日:‘臣僚無一語及此者?!旁唬骸嫉胳枨遨嫞袝绲?,文頌聲。陛下當自悟于清衷也。’”次日,真宗便傳詔起駕返京。于是,這次勞民傷財?shù)拈L安臨幸因種放的直言進諫而終止。
(二)著書立說,澤惠后世
著書立說,簡言之就是著書寫文章,創(chuàng)立自己的學說。著書立說是古代文人士子共同的追求,把自己的所思隨想、所悟所感,或一家之言以書稿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傳之后世。隱士之所以為后世人們所稱道,一是他們高尚的人格,一是他們精深的學問。終南山的古代隱士也不例外,他們在自己的隱居生涯中,不忘著書立說,澤惠后世。終南山的佛道隱士的佛道書作數(shù)不勝數(shù)。除此之外,王維隱居輞川時所著《輞川集》,對后世的山水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孫思邈撰寫了《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書籍,被譽為我國古代的醫(yī)學百科全書,在我國醫(yī)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對國內(nèi)外醫(yī)學界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他(孫思邈)一生拒絕了隋文帝、太宗、高宗所授予的官職,但從未拒絕過病人的求救?!边@一點實在值得我們今人學習;有“關西夫子”之稱的楊奐著有《還山集》60卷、《正統(tǒng)書》60卷等;“關中三李”之一的李雪木終身不仕,立志“歸老空林隱此身”,長期隱居太白山“力耕心田忙讀書”[15],一生著有《槲葉集》《一笑集》《勤學通錄》等?!堕稳~集》7卷,1至3卷收文266篇,4、5兩卷,收詩483首,按詩體分類。并附《南游草》1卷,文14篇,《南游詩草》1卷,詩45首,《槲葉集》中總計收詩528首。余堃在《學憲余公履邑侯》中說:“《槲葉集》逸情高韻,托旨遙深,不謂永嘉之末,復聞正始之音,關中元氣醇厚,代有絕學,典型不墜,端在斯人?!盵15]袁行云《清人詩集敘錄》將李柏詩與顧炎武、黃宗羲等十二家明遺民詩集列為“不廢江河萬古流”[16]者;清末民初隱士高鶴年曾著《名山游訪記》,全書所記名山一百余座,佛教寺、院、庵約五百余所,道教官觀21所,訪問僧俗約三百四十余人,是一部重要的人文地理著作。
(三)弘道揚法、開宗立道
古代隱士在終南山弘揚佛法,誦經(jīng)悟禪,開宗立道,使這里成為我國儒佛道許多教派的誕生地和祖庭之所在。我國佛教宗派中有六大宗派的祖庭或中心在終南山。產(chǎn)生于樓觀臺的樓觀道,奉老子、尹喜為祖師,在我國道教發(fā)展史及佛道斗爭史上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金朝,王重陽云游終南山,后又在戶、杜(今陜西戶縣、長安區(qū))之間進行修道活動,修道不是王重陽的最終目的,他的目標是建立新的道教派別,并將之推廣普及,他曾說:“吾將來使四海教風為一家耳”,后創(chuàng)立全真教。王重陽的全真教,汲取佛家和儒家思想,主張三教平等、三教合一。他說:“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王重陽把儒家的心性學說、佛教的寺院制度巧妙地吸收到全真教內(nèi),就像道教發(fā)展到全真,佛教發(fā)展到禪宗,儒學發(fā)展到理學一樣,是中國多元思想文化逐漸趨于一元化的標志[17]。除前文述及,終南山還吸引了外國隱者前來。唐朝時,新羅人金可記曾在終南山子午谷中隱居求道。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曾說過:“中國幾千年影響最大的是什么人?不是孔孟,也不是老莊,是隱士?!盵18]“二十四史”中,大多有專門為隱士作傳的章節(jié),各種方志、集子、志怪、筆記小說中還有許多名不見史傳的隱者包含其中,也充分證明了隱士及隱逸之風在我國古代先民心目中的重要性。他們或許是厭離俗塵的無名隱者,或是志慕仙佛的修道者,或是筑廬讀書著述者,或是結爐煉汞服丹者,或是終身不仕者,或是輔佐君王平定天下功成身退者……他們結合時代和個人所需,選擇了“時隱”“義隱”“朝隱”“學隱”“道隱”“佛隱”等諸多隱逸方式,卻又一致與田園詩、山水畫、茶道、醫(yī)藥、園林、農(nóng)學、書志、奇行等脫不開干系。據(jù)蔣星煜先生研究:“自從巢父許由以下,一直到民國初年的哭庵易順鼎輩,中國隱士不下萬余人,即其中事跡言行歷歷可考者亦數(shù)以千計。”[19]在我國歷史發(fā)展的漫漫長河中,中國隱士創(chuàng)造出了世界上獨特、個性、多樣的隱士文化,他們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終南山隱士及其形成的隱士文化更是中國隱士文化的代表,對國內(nèi)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這種現(xiàn)象和影響也還在繼續(xù)。
[1]胡翼鵬.古代隱士的稱謂分類及其身份特質(zhì)研究[J].唐都學刊,2007(3):60-65.
[2]彭定求,等.全唐詩[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2849.
[4]程大昌.雍錄[M].北京:中華書局,2002:105.
[5]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2755.
[6]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7]王維.王右丞集[M].長沙:岳麓書社,1990:242.
[8]史飛翔.終南隱士[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3:25.
[9]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10]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1956.
[11]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12]陳傳席.隱士和隱士文化問題[J].書屋,2001(6):61-65.
[13]南懷瑾.禪宗與道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148.
[14]曹植著,趙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89.
[15]李柏.槲葉集[M].民國二年(1913)郿縣李象先重刻本.
[16]袁行云.清人詩集敘錄[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299.
[17]陳正奇.長安學人評傳[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2:141.
[18]南懷瑾.莊子講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23.
[19]蔣星煜.中國隱士與中國文化[M].北京:中華書局,1947:1.
[責任編輯賈馬燕]
Analysis of Ancient Hermit Culture in Zhongnan Mountain
WANG Jian-guo
(CenterofChang’anHistoryandCuluture,Xi’an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CenterforHistoricalEnvironmentandSocio-economicDevelopmentinNorthwestChina,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Zhongnan Mountain was a paradise for ancient Chinese hermits due to its profound and far-reaching hermit culture of long standing and its magnific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ir seclusion in Zhongnan Mountain could be concluded as the following unique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being pessimistic and withdrawn from society, being committed to learning and research, consulting healthcare and medicine, getting retired at the height of the official career and being a shortcut to high office. The hermits in Zhongnan Mountain, regardless of being officials or living in seclusion, all had exerted greater influence, some assisted in the state affairs, some wrote books to expound doctrines for the sake of later generations; others upheld just and justice doctrine. Based on these facts, the hermits in Zhongnan Mountain and its culture fully represented the Chinese hermit culture, having produced far-reaching effect at home and abroad even up to this day.
Zhongnan Mountain; reason for seclusion life; hermit-culture
G122
A
1001-0300(2016)05-0084-06
2016-05-18
西安市曲江新區(qū)重大橫向課題:“秦嶺智庫”(HW2013-32)階段性成果
王建國,男,陜西洋縣人,陜西師范大學西北歷史環(huán)境與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西安文理學院長安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實習員,主要從事歷史城市地理和長安歷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