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欣
(湖南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長沙 410081)
?
【博士論壇】
論《老百姓》報的“百姓”情結(jié)與成功啟示
施欣
(湖南師范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長沙410081)
摘要:《老百姓》報是抗戰(zhàn)時期在西安創(chuàng)刊并得到群眾普遍贊賞的通俗報紙,它的“百姓”情節(jié)、群眾情懷是制勝的法寶和成功的秘籍。具體而言,其濃郁的“百姓情結(jié)”體現(xiàn)在:堅持“人民辦報、辦人民報”、“一切為了老百姓、為了老百姓的一切”的編輯思想和辦報特色;牢牢把握“依靠百姓,面向百姓,服務百姓,贏得百姓”的創(chuàng)刊理念和出版方針。該報堅守“替老百姓說話,說老百姓的話”的鵠地,抱持“面向識字不多的底層讀者”的南針,對當下報紙的轉(zhuǎn)型升級和報業(yè)的改革鼎新亦大有裨益。
關鍵詞:李敷仁;《老百姓》報;辦報理念;編輯思想;百姓情節(jié);成功啟示
李敷仁(1899—1958),陜西咸陽人,原名李文會,字敷仁,筆名老百姓、勞百星、護仁、村長等,老百姓親切地稱其為“公民專家”“農(nóng)民導師”。他于192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6年被國民黨特務秘密逮捕,并執(zhí)行槍決(所幸大難未死),被當?shù)厝罕娋然?;幸免于難后,也是在群眾的資助下得以投奔延安,受到中共及同志們的歡迎,任延安大學校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后,任陜西省人民政府委員等職。1928年,李敷仁在上?!渡A》期刊做校對、編輯時,初步接觸到了報館的經(jīng)營與報紙的運行,他頭腦活絡、勤勖黽勉,堅持邊學邊干、邊干邊學,積累了辦報經(jīng)驗,增加了編輯能力,也漸漸產(chǎn)生了從事報業(yè)的濃厚興趣。嗣后,李敷仁受邀出任陜西省國民黨黨部機關報《中山日報》校對、宣傳科長、報社總編輯等職,從參與民營報刊到主持一省“喉舌”的機關報,進一步提升了其辦報水準與編輯素養(yǎng),以及對新聞事業(yè)更加深刻與透辟的理解和認識,為其之后獨立創(chuàng)刊辦報打下了堅實基礎。
1937年11月,李敷仁延續(xù)文人論政、針砭時弊、評騭人事的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本性與特色,秉持書生辦報、文章救國的理念,憑著一股強烈的愛國情感和感時懷民的憂患意識,毅然在西安創(chuàng)辦了一份特色鮮明的報紙——《老百姓》報*根據(jù)《新聞界》《炎黃春秋》《新聞大學》等刊物均寫作為“《老百姓》報”;而根據(jù)《新聞知識》《當代傳播》《陜西檔案》等又認定為“《老百姓報》”。分析其原因:第一,因報紙報頭為“老百姓”字樣,而其他版面的刊頭又為“老百姓報”字樣,報紙原始版面自身的不統(tǒng)一而造成混淆;第二,李敷仁創(chuàng)辦的《老百姓》報??螅浜笏擞殖霭媪肆硪环蓊愃频摹独习傩請蟆?,而按照刊物上“民國三十七年”即1948年來看,肯定不是李敷仁創(chuàng)辦的,故導致與之前的《老百姓》報混為一談。至此,經(jīng)翻閱影印版原件和考察知網(wǎng)微縮版,經(jīng)過比較而言,宜為“《老百姓》報”更為妥當,即報紙名稱為“老百姓”,加“報”字以示與期刊區(qū)分,同時予以適當?shù)膹娬{(diào)。。顧名思義,該報顯然是一份面向老百姓、以老百姓為目標讀眾的通俗報紙。也就是說,該報主要以底層群眾為閱讀對象和讀者群體,以老百姓的話說老百姓的大事小情、用老百姓的話傾訴老百姓的心聲與疾苦,擅長采用老百姓喜聞樂見、寓教于樂的形式發(fā)表文章、進行闡釋或評論,形式活潑,內(nèi)容充實,文章淺顯,文字通俗,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歡迎和共同喜愛,風行陜西、甘肅、寧夏等西北地區(qū),乃至于后來擴展到國內(nèi)其他省份、甚至連國外也有不少訂戶,一度成為抗戰(zhàn)時期發(fā)行量較大、在全國影響較大的報紙之一,正應了著名作家、詩人臧克家那句話:“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人民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后因該報言論觸犯國民黨當局利益,于1940年4月被勒令???。
一、平民喉舌,以抗權貴
在狼煙四起、烽火連天的全面抗戰(zhàn)的歷史背景下,一介書生李敷仁懷著文章救民、言論報國的理想和覺醒民眾、喚起大眾的旨歸,把自己新生兒子滿月的一百多元“喜酒錢”作本錢,以滿腔熱情和愛國激情毅然創(chuàng)辦了《老百姓》報*所謂“老百姓”或者說“平頭百姓”,是中國人常常掛在嘴邊的自謙與自稱,意思是普通大眾和基層平民,與皇權、貴族相比是“草民”、“草根”,剔除卑微低賤的含義以外,讓人感覺溫馨親切。。因此,他視該報為自己的親生“兒子”,團結(jié)和帶領一群和他有著同樣辦報旨趣、報國熱情的熱血青年教師們利用工作之余進行采寫編評,甚至出版發(fā)行也親力親為。報社及編輯部一般就設在李敷仁的家中,因戰(zhàn)亂多次搬遷,條件簡陋,設備奇缺,人手不夠,環(huán)境惡劣(如報社經(jīng)常遭到日軍飛機的轟炸而損失慘重)。編輯們饑一頓、飽一頓,四處奔波、采寫新聞且時常受到國民黨當局(新聞檢查所)的克扣詢查、無故刁難和國民黨黨報的打壓。條件艱難,環(huán)境險惡,并沒有嚇倒李敷仁及其同仁,他們沒有絲毫畏懼、沒有任何畏難、沒有一句抱怨,以強烈的事業(yè)心和愛國情艱辛地維持著報紙的運行,堅持創(chuàng)辦和經(jīng)營一份以民間、本土、愛國為特色的抗日救亡報。在報紙最艱難的時期*用于辦報的紙張主要依靠從加拿大和英國等國進口,而沿海大城市的淪陷造成外貿(mào)渠道中斷,導致紙張嚴重短缺,加上國民政府推行的戰(zhàn)時白報紙統(tǒng)制政策、配給制度,實質(zhì)上是變相地加強對民營報刊的控制;戰(zhàn)時的交通補給遭到極大破壞或被敵人蓄意切斷,報紙發(fā)行、運輸、采集、流通等均不方便,尤其是西部偏遠鄉(xiāng)村更是發(fā)行的盲區(qū)。,李敷仁通過個人募捐和本省開明紳士、有名望的知識分子的支持與贊助,克服辦報經(jīng)費難題,逆勢而上,主動作為,增加分銷處、建立閱報點、組織講報社、購買機器設備及紙張、擴充通訊員隊伍、擴大讀者來信范圍等,終于將《老百姓》報辦得紅紅火火、風風光光??梢哉f,《老百姓》報作為老百姓自己的報紙,是靠老百姓一點一滴的力量辦起來的,是靠老百姓“乳汁”哺育、吃“百家飯”長大的。毋庸置疑,它必定代表老百姓的立場和利益。
二、宗旨明確,立場清晰
《老百姓》報的辦報宗旨十分明確,在其創(chuàng)刊號上即鄭重宣稱:“宣傳抗戰(zhàn),反對投降,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宣傳民主,宣傳團結(jié),反映勞苦大眾的痛苦生活,促成和維護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盵1]該報始終堅持民主和進步的立場,號召團結(jié),呼吁抵抗,揭露國民黨的腐敗無能、達官貴人的荒淫朽敗,批評其“不抵抗”、“攘外必先安內(nèi)”的荒謬政策與舛誤論調(diào)。所以,《老百姓》報從誕生之日起,就因特色鮮明、文字淺白、評論到位、愛國進步贏得了百姓的贊許,獲得了民眾的認可,從而一紙風行。李敷仁多次重申和反復強調(diào),該報的辦報理念和編輯方針:“我們的報紙要徹底交給人民,真正成為人民的報紙,說老百姓心中要說的話”[2]。李敷仁等人在具體的辦報過程中,不懼威逼利誘,不怕艱難困苦,立足愛國團結(jié)、民主進步、反抗侵略、服務百姓的立場,以通俗化、大眾化、淺白化、流行化見長,緊扣“老百姓”這個主題詞和關鍵詞,用老百姓的話說老百姓周圍的事、身邊的事,把老百姓心里的訴求、愿望和想法、心聲統(tǒng)統(tǒng)說出來,就像是老百姓的一位伙計和知己。同時,該報牢牢把握“抗戰(zhàn)救國”的主旋律,積極推動和大力維護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形成與鞏固,為抗戰(zhàn)服務,為百姓立言,樹立必勝信念,抨擊敗北主義,以新聞為全民抗戰(zhàn)的利器向日本侵略者猛烈“開火”,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語言把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道理、民族主義大義、共產(chǎn)黨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政策和國際國內(nèi)大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給老百姓說清楚講通透,把抗戰(zhàn)情況、世界形勢、政府法令等簡明扼要說給老百姓聽,以喚起民眾抗擊日本的決心和信心,成為廣大愛國民眾的精神食糧和力量源泉。此外,該報還大力宣揚建立新中國、構建新社會的民族精神和美好藍圖,促使普通百姓形成和強化國家意識和民族意志,從而自覺參與到救亡圖存的抗戰(zhàn)大業(yè)中去。
三、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
《老百姓》報出版周期準確科學、符合實際,定為周報,既避免了月報日報的短處,又兼得了日報月報的長處;《老百姓》報的形式合理,初為小報,隨著形勢的發(fā)展,從起初的八開兩版擴充到后來的四開四版;《老百姓》報內(nèi)涵豐腴,看似“土鱉”的報紙,“肚子”里可有很多“貨色”:社評、時評、短評、述評、一周戰(zhàn)事、防空防毒知識、社會情況、讀者來函等一應俱全,內(nèi)容豐富、包羅萬象、精彩紛呈、愛不釋手,其政論、雜文、漫畫針砭時弊、切中肯綮、可讀性強、令人揶揄。此外,《老百姓》報還有富于濃厚陜西地方特色的秦腔唱詞、數(shù)來寶、快板等,引用了大量民謠民歌民諺,夾雜了不少方言土語俚語,使得該報宣教形式活潑、版面新穎獨特、文字生動有趣,為老百姓增添了精神食糧。加上它敢講真話敢說實話,替百姓出氣伸冤、反映百姓苦楚心聲,不怕得罪權貴、不懼開罪當局,更受到老百姓的喜愛,甚至連許多不識字的老百姓也喜歡“聽”報。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僅僅在一年多的時間里《老百姓》報發(fā)行量逾一百萬份,這在當時是了不起的報業(yè)傳奇,其暢銷程度可想而知,這與其豐富的內(nèi)容和多樣的形式密不可分。
四、嬉笑怒罵,皆成文章
作為《老百姓》報的“總舵手”,李敷仁堅持團結(jié)反對分裂、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堅持抵抗反對妥協(xié),以“作人民的喉舌,作民眾的號炮”為圭臬,以“咱老百姓自己的報紙”為指南,用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通俗淺顯的文字、辛辣犀利的筆鋒,揭露“大發(fā)國難財、悶聲發(fā)大財”的貪污腐敗,批判“前方吃緊、后方緊吃”的腐朽黑暗,駁斥亡國論、速勝論等無恥讕言的荒謬可笑,痛斥奸商的囤積居奇、哄抬物價,批駁漢奸的無恥嘴臉、賣國求榮,嘲笑少數(shù)愚昧民眾的麻木不仁,譴責日偽的暴虐獸行,論說往往切中時弊、擊中要害、一針見血。《老百姓》報在替老百姓說話、說老百姓的話、站在百姓的立場上說話的同時,嬉笑怒罵中宣傳抗戰(zhàn),褒貶抑揚中激濁揚清、懲惡揚善,敢說其他報紙不敢說的話,敢揭破其他報紙不愿涉足的內(nèi)幕,起到了較好的宣傳抗日和輿論監(jiān)督的效果,也產(chǎn)生了其他報紙所產(chǎn)生不了的作用與影響。正如《新聞學季刊》*該刊由國民黨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創(chuàng)辦主持并出版發(fā)行,是抗戰(zhàn)時期乃至民國時期影響較大、思想較新、研究較深的新聞學術專業(yè)刊物。中精辟評論的那樣:“《老百姓》報,內(nèi)容文字皆十分通俗,直接深入民心,影響可謂不小?!盵3]由此可知,該報頗得人心、深孚眾望,在組織、引領和鼓動、動員老百姓時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當然,這也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不滿、嫉妒和忌恨,刪除查扣、禁發(fā)禁郵等粗暴干涉和嚴重制約《老百姓》報的事情時有發(fā)生。
五、不懼威逼,不怕利誘
因《老百姓》報影響大,國民黨千方百計地籠絡李敷仁,希望他和他的《老百姓》報能為其所用:一方面,邀請他去國民黨陜西省黨部、戰(zhàn)區(qū)司令官政治部等處當官或任職,將《老百姓》報轉(zhuǎn)手給國民黨新聞機關或宣傳部門,或者希望他“識時務”地接受政府派員指導和津貼,輿論引導和言論方向須以《中央日報》《民國日報》為標準,企圖通過金錢、權位等手段收買《老百姓》報,或者至少服從國民政府的管制,但李敷仁抵住收買的誘惑,堅決不予合作,嚴拒派員指教。另一方面,國民政府重點“關注”李敷仁,三番五次地邀請他到廬山接受蔣介石的親自接見或訓導,對其進行黨義教導和洗腦教育,并且封官許愿、關懷備至,但是他也只是置之一笑,婉言謝絕。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國民黨見“拉”不成就來“打”了,“軟”的不行便來“硬”的,“蘿卜加大棒”政策是其慣用伎倆:一方面,國民黨當局(如新聞檢查所)便用檢扣、禁郵、??欢螘r間等手段扼制、鎮(zhèn)壓、打擊《老百姓》報,妄圖致該報于死地,直至最后予以查封和取締;另一方面,將《老百姓》報領導人李敷仁及骨干列入黑名單,試圖像對待著名報業(yè)家史量才那樣予以肉體上的消滅,對其他愛國記者、編輯則進行野蠻迫害(如逮捕拷打、審查判刑)。在這樣的高壓政策和白色恐怖下,《老百姓》報所處形勢相當嚴峻、環(huán)境非常不利,最終被迫停辦,正如李敷仁自己所說:“(國民黨)中宣部下令新聞檢查所,調(diào)驗報社、通訊社的登記證,……登記手續(xù),從此屢辦不成,奉長安縣轉(zhuǎn)省政府令,即日停刊”[4]。盡管在這樣的惡劣政治氣候下,李敷仁仍然堅持自己的辦報原則和宗旨,在《老百姓》報被迫??螅麤_破重重阻力,又創(chuàng)辦了另一份“老百姓報”——《農(nóng)村周刊》,仍然堅持和延續(xù)《老百姓》報的辦報原則和宗旨、編輯方針和特色。
六、堅持真實,語言質(zhì)樸
《老百姓》報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說真話、道真情、講道理,就像一位樸實的老百姓那樣,老老實實做人、老老實實說話,這樣的報紙怎么會不得到人民的信任呢?!樸實無華、老實巴交的老百姓,怎么不叫人感到親切和親近?!正如李敷仁坦誠敘述的那樣:“老實話,也許沒有大道理,但像一陣微風拂面,最能感動人”。所謂“老實話”,指的就是老百姓的日常語言,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假藻飾,不會夸張,絕不矯情,亦不避諱,始終如一地做到實話實說、親切自然。這樣的大白話貼心悅耳,對于老百姓來說就是鄰居、親朋在說話,家長里短,娓娓道來,自然而然地入耳入目、入腦入心。這一點,與國民黨主辦的千篇一律、千報一面、千文一辭的黨報黨刊有著天壤之別,那些炮制出來的新聞,粉飾過的消息,不痛不癢的言論,隔靴搔癢的時評,面目可憎、味如嚼蠟,除了強行攤派或者依靠黨務津貼以維持外,又有什么市場價值和意義呢!綜觀整個《老百姓》報,發(fā)表在其上的文章或者言論、新聞或者報道,決然見不到假話、大話、空話、官話、套話、虛話、洋話、文言以及官樣文章、黨八股,它的社論、時評、要聞等致力于“做百姓舞臺、唱百姓心聲”,從不會板起生硬的說教的面孔,道貌岸然、高高在上地坐而論道。在整個抗戰(zhàn)時期,哪怕是最艱難最黑暗的時期,它也始終保持樂觀向上的信心和積極進取的勁頭,告訴人民堅持就是勝利的道理和正義必然戰(zhàn)勝邪惡的公理。就《老百姓》報的全部辦報歷史時期而言,無論時局如何變化、形勢如何改變、條件如何窘困、國事如何窳敗,它終究不改其平實和質(zhì)樸的本色和面貌,在簡單實在、質(zhì)樸純凈中傳達出普通老百姓的愛與憎、苦與樂、需與求、鼓與呼??梢哉f,正因為《老百姓》報新聞報道方式和語言敘述表達上,堅持真實客觀的原則和構成了自己大眾化、平民化及通俗化的鮮明特色,才彰顯出卓爾不鶴立的“老百姓”風格,最終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對于當前報紙的“走轉(zhuǎn)改”活動亦有啟示。
七、小結(jié)
《老百姓》報以宣傳抗戰(zhàn)、反擊日偽、號召團結(jié)、呼吁民主為主基調(diào)和主旋律,大力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民族精神的大義、一致對外的口號和民主主義的思想。全面抗戰(zhàn)時期的《老百姓》報,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和輝煌的成績,與其愛國主義宣傳與民族至上的立場密不可分,其基本經(jīng)驗與資鑒之處如下:
第一,質(zhì)樸無華?!独习傩铡穲蟪錾暗臀ⅰ保簵l件差,篇幅小,四開兩版,顯得小里小氣;初為油印旬刊,后改為鉛印周報,又顯得其貌不揚、土里土氣。《老百姓》報樸實無華、淳厚質(zhì)真:它一身“土氣”,毫不起眼,猶如陜西穿羊肚皮、戴頭手巾的土生土長的普通老百姓,草根味十足,泥土氣息濃厚,卻令人自然親近、充滿信任與內(nèi)心欣賞。然而,正是這張“土里土氣”的“小”報卻在萬分艱難的抗戰(zhàn)時期,克服方方面面的困難、排除各式各樣的阻礙,在身處諸多不利條件或因素中,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成為發(fā)行量超百萬*訂戶包括蘇聯(lián)、美國、日本等國,其客觀報道、公正評論、淳樸厚道亦獲得外國新聞界及同行的尊重與認可。的“大報”,甚至可與身處沿海、人才濟濟、報業(yè)發(fā)達的大城市的傳統(tǒng)大報如《大公報》《申報》《新聞報》等名報平起平坐,令人嘆服與衷心欽佩??梢韵胍?,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年代取得這樣的驕傲成績,的確難能可貴、殊為不易。
第二,根植百姓?!独习傩铡穲笕〉贸晒Φ拿卦E就在于其宗旨的確切與清晰,亦即“報紙要交給人民,成為人民的報紙,說老百姓心中要說的話”、“它用老百姓最能了解的話,幫助教給老百姓抗戰(zhàn)工作及上前線打日本的法子,使每個多少識幾個字的老百姓都能看懂,不識字的也能聽得懂,不像其他的報紙,說些老百姓都不能懂的話”(原國家外文局副局長穆欣語)?!暗搅四淖奖愠氖赘琛?,面向百姓就要講百姓話語,學會百姓的方言土語,懂得基層群眾的俚語行話。否則,過不了語言關、報紙便會失去生命力與創(chuàng)造力,背離了群眾,報紙便失去了根基與土壤。
第三,立足群眾。不管社會怎么進步、環(huán)境怎么改變、媒體怎么進化、老百姓這一群體怎么變化,但有一點是始終不變的,那就是媒體要想生存和發(fā)展,必須符合受眾需求并與受眾融合,懂得與受眾互動并接受其反饋。離開了受眾的支持及其喜愛,媒體必將逐步凋敝、顯示頹勢,難以在激烈的媒體市場上站穩(wěn)腳跟??梢钥隙ǖ氖?,無論媒體如何現(xiàn)代化、如何數(shù)據(jù)化、如何勃興與發(fā)達,其發(fā)展與壯大必須立足群眾、面向受眾、根植大眾、接受受眾檢驗、順應受眾好惡且符合報業(yè)自身嬗變衍進的規(guī)律。對于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古老”又“時興”的報紙來說,其“說老實話、說百姓話”的傳統(tǒng)和定位一刻也不會改變,其“對人民群眾的要求、愿望、心靈的反映和回應”的使命和責任一刻也不會改變,其引導和教化百姓的功能與作用一刻也不會改變,以及報紙和讀者之間的平等對話和交流感應的價值取向,一刻也不會改變。
第四,強烈使命感和事業(yè)心。一份刊物的成功,離不開編輯人員的集體智慧及其公正無私與精益求精??梢哉f,報紙編輯者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事業(yè)心任何時候都不可或缺,它既是報紙求得生存與發(fā)展的不二法門、也是報紙從業(yè)人員安身立命之本。所謂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是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奉獻精神和愛國精神的體現(xiàn),是作為民眾導師、國民燈塔的報紙崇高理想和高尚情趣的表現(xiàn);所謂新聞事業(yè)心,是對新聞事業(yè)由衷的熱愛與忠誠堅守,是報紙工作者實現(xiàn)自己理想與抱負以及社會價值的前提與基礎。質(zhì)言之,沒有李敷仁的正確主持、費心操持,及其同仁們的執(zhí)著與堅韌,沒有報紙編輯們的強烈事業(yè)心、視報紙事業(yè)為終生職志而用心去經(jīng)營,《老百姓》報難以取得成功。反觀當前,在市場經(jīng)濟日益成熟和完善的今天,報刊的生存環(huán)境和面臨的種種問題早已不是抗戰(zhàn)烽火中的動蕩和物質(zhì)窳劣、民眾貧困*缺少資金、設備、物資和人員等。而當代報刊的讀者,早已不是抗戰(zhàn)時期文化程度較低、思想觀念較保守的老百姓了,其文化水平、思想觀念、欣賞能力、審美情趣等空前提升,對媒介駕馭老百姓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的局面,而是媒體叢林中日益殘酷和激烈的爭奪市場和受眾的競爭,報業(yè)之間、報紙與新媒體之間“競合”、“融合”日趨激烈,同質(zhì)化、重復化、虛無化現(xiàn)象日趨嚴重。那么,在報業(yè)轉(zhuǎn)型升級、在集團化產(chǎn)業(yè)化的道路上負重前行的中國報紙,面對種種社會因素和新媒體的沖擊,報紙編輯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持久的自制和見微知著的眼光、冷靜沉著的心態(tài),懂得受眾的心理需求。
總之,在促動和推進當代報業(yè)轉(zhuǎn)型升級、改革鼎新的“走轉(zhuǎn)改”實踐和大力開展、穩(wěn)步落實的媒體“三貼近”活動中,《老百姓》報的成功之處、制勝法寶是非常值得珍視、參考和鏡鑒的。
參考文獻:
[1]傅國涌.文人的底氣——百年中國言論史剪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11.
[2]李敷仁.憶老百姓報及其與讀者的結(jié)合[N].老百姓報,1946-09-01.
[3]曹晶晶.報紙“通俗化”的典范:抗戰(zhàn)時期老百姓報——兼談報紙的民眾動員[J].新聞界,2013(8):70.
[4]李敷仁.與讀者告別[N].老百姓報,1940-04-06.
[責任編輯王銀娥]
Ordinary People’s Complex forLaoBaixingNewspaper andits Enlightenment of Success
SHI Xin
(College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s,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410081,China)
Abstract:Lao Baixing Newspaper was established in Xi’an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received great popularity among ordinary people, its key to success was at that time its affection and appreciation from the common people. Specifically speaking, its popularity could be attributed to its editing idea and unique publishing feature of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People’s newspaper should run by the people and serve the people” as well as “All is for the people and for people’s all”, and to its publishing concept and principle of “Relying on, being oriented towards, serving and winning the favor of ordinary people”. The newspaper was aimed at standing in the side of and being a mouthpiece for ordinary people and its readers were those little educated and uneducated people, whose successful experience was very helpful and beneficial for the contemporary newspaper’s upgrading, transformation and reform.
Key words:Li Fu-ren;Lao Baixing Newspaper;publishing concept;editing idea; ordinary people’s complex; enlightenment of success
作者簡介:施欣,男,江西宜春人,湖南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新聞傳播史研究。
基金項目:2013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民國新聞史”(13&ZD154)子課題“民國新聞倫理學”階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12-06
中圖分類號:G219.29;K26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300(2016)01-0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