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勛, 崔永盛
(云南大學 人文學院,昆明 650091)
?
中國古代莊園的類型及歷史演進
林文勛, 崔永盛
(云南大學 人文學院,昆明650091)
摘要:作為一種經濟社會形態(tài),莊園組織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四個發(fā)展階段的歷史演變:西周時期的封建貴族莊園、西漢豪強莊園、魏晉門閥士族莊園和唐宋富民莊園。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的變革與消長,導致了莊園在不同時代的不同歷史風貌。
關鍵詞:莊園類型;封建貴族;豪強地主;門閥士族;富民社會
崔永盛,筆名崔籬,男,彝族,云南玉溪人,云南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唐宋史、經濟史研究。
一、西周封建貴族莊園
封建是一種源自中國古代天子依爵位高低將領土分封給宗室或功臣作為食邑的制度。與西歐中世紀的莊園一樣,中國莊園最初也是天子“封邦建國”的產物。柳宗元在《封建論》中寫道:“彼封建者,更古圣王堯舜禹湯文武而莫能去之……夫堯舜禹湯之事遠矣,及有周而甚詳。”[1]說明中國封建制的起源,可能更早。錢穆認為:“西周三百年歷史,最重要者為封建政體之創(chuàng)興”[2]。薩孟武認為,“殷亡周興,國家又進步了,即由原始國家進化為封建國家……農民束縛于土地上,同時農民不得買賣土地,故其狀況與西歐中世紀的農奴相差無幾”[3]。
主張莊園起源于西周的另有范文瀾、翦伯贊、呂振羽等學者。與西歐的莊園一樣,中國最早的封建領主莊園也隨著諸侯分封的推進而廣泛建立。“井田”一詞,最早見于《榖梁傳·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為里,名曰井田?!薄睹献印る墓稀份d:“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yǎng)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周禮·地官·小司徒》載:“乃經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都,以任地事而令貢賦,凡稅斂之事?!边@些國土之上大大小小的“邑”“丘”“甸”“縣”由周天子封授給不同等級的貴族經營和管理,正是貴族領主莊園的雛形?!按笾T侯、大領主領地的邑就是莊園……大諸侯的首邑如臨淄、曲沃和江南的吳等,都逐步成為中國早期的都市”[4]。范文瀾認為:“上推到周朝,貴族領主所有的邑,也就是后世地主的莊”[5]。曹貫一也認為:莊園“最早起源可上溯至西周封建領主制經濟時的封邑。因為人們總是需要集中在一個住處,才好進行生產活動,這個封邑即住處就是后來的莊……”[6]。傅筑夫認為“西周時期的土地制度與莊園型的土地制度之所以基本相同……兩者都是在進行農奴制剝削,因而不得不有這樣一種與之相應的土地制度”[7]。
因此,西周實行封建制,從周天子到諸侯、卿大夫,層層分封,天子和諸侯王的收入主要用于滿足自身的需求,體現為一種較為分散的莊園經濟形態(tài)。那些諸侯無論從政治、軍事,還是經濟上,都是皇室的支柱,天子依靠他們拱衛(wèi)京師。從這一點上,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諸侯,與中世紀歐洲的眾多封建領主是較為相似的。
與西歐的莊園一樣,早期的莊園主通常為貴族或武士階層,其政治和經濟上的特權來自國王的封賜。莊園中的勞動者為農奴或佃農。侯家駒認為“在這方面,西周的封建制度(與西歐)亦有幾分類似之處,諸侯類似大莊園主,其土地來自周天子的封賜,大半則似小莊園主,其土地來自諸侯的分封向下授田……其主佃共榮的莊園制度,使地方政局得以安定,政情得以和諧”[8]。
二、漢唐豪強地主莊園
秦代以后,隨著土地私有化的推進,莊園的發(fā)展動因一改前代的封建授田因素,而代之于土地兼并,整個漢唐時期,莊園的類型以“豪強莊園”為主。秦始皇“使黔首自實田”[9],喻示著中國莊園開始出現與歐洲中世紀莊園不同的組織結構和經濟形態(tài)。隨著“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和“郡縣制”的確立,莊園組織擺脫了以往“家國一體”的形態(tài),成為與“大一統(tǒng)”政治相適應的經濟結構。與統(tǒng)一和分裂相伴的,是莊園經濟與小農經濟的此消彼長?!霸谥袊f園被歷代王朝抑制,又被歷次農民戰(zhàn)爭摧折,但總是死而復生,形成中國式的歷史循環(huán)”[10]。
“井田制所以能夠存在,是因為它可以抑制兼并。然而它又是落后生產力的產物,無法容納發(fā)展著的生產力,而成為經濟增長的障礙”[11]。井田制下的古代社會,出現了“秦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的現象,生產力無法得以正常釋放。秦國廢井田,開阡陌,并借此形成強大軍力橫掃六國。然而,新的社會制度也帶來新的社會問題,土地私有化必然帶來土地兼并。正如錢穆所言:“井田制既廢,民間田畝得自由買賣,于是而有兼并”[12]22。
兩漢交疊的戰(zhàn)亂,使劉秀為代表的豪強地主全面登上歷史舞臺。與此相應,豪強地主莊園得以廣泛發(fā)展起來。例如《漢書·灌夫傳》記載的“灌夫莊園”、《漢書·田蚧傳》記載的田蚧莊園、《后漢書·樊宏傳》記載的樊重莊園等等。“從前漢末進入后漢,個人的大土地占有發(fā)達起來。它的形態(tài)類似西洋的莊園……”[12]2關于漢代莊園的類型,有學者認為大致經歷過四種類型的演進:最初是軍功貴族田莊的發(fā)展,隨后是官僚貴族和地方豪強的田莊崛起,西漢后期富商大賈們的田莊得以發(fā)展起來。[13]這種莊園形式一起延續(xù)到中唐以前。就是說,整個漢唐社會,豪強地主莊園都有不同規(guī)模的發(fā)展。在政權多元或戰(zhàn)亂時期,表現為豪強莊園的變形形式——門閥士族莊園或塢壁莊園。
三、塢壁莊園和門閥士族莊園
隨著大一統(tǒng)崩潰之后動亂時代的到來,中國經歷了近五百年的軍事割據和政權多元化時期。漢政權瓦解后,鄉(xiāng)、亭、里均成為各種軍事割據力量擄掠財富與人口的目標,為免遭兵災,百姓在鄉(xiāng)里大族的率領下,逃往山林陂澤,聚眾憑險自衛(wèi),從而形成軍事割據條件下的塢壁莊園。史載馮魴“聚賓客,招豪杰,作營塹,以待所歸”[14]卷33;第五倫聚眾,“宗族閭里爭往附之。倫乃依險固筑營壁,有賊,輒奮厲其眾,引強持滿以拒之”[14]卷41。由此可見,塢壁莊園早在漢末就已出現,此后,每逢戰(zhàn)亂就加速發(fā)展,如曹操部將李典和許褚都是塢壁主,董卓的郿塢“高厚七丈,與長安城相埒……塢中廣聚珍寶,積谷為三十年儲”[14]卷72,是一個典型的塢壁莊園。
塢壁的分布范圍極廣,并不限于中原或漢族地區(qū)。馬援“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賓客多歸附者,遂役屬數百家”[14]卷24?!岸鼗偷亟游饔?,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寺塔”[15]。塢壁莊園發(fā)展最快是在五胡亂華時期。在五胡鐵蹄的摧殘之下,中原傳統(tǒng)社會組織隨著一個個城邑的陷落而分崩離析,塢壁莊園成為人們最后的避難所。“永嘉之亂,百姓流亡,所在屯聚”[16],這種自衛(wèi)性質的塢壁莊園大多建于易守難攻的山川險要地帶。例如,洛水流經的檀山,“其山四絕孤峙,山上有塢聚,俗謂之檀山塢”;一合塢,“城在川北原上,高二十丈,南、北、東三箱,天險峭絕,惟筑西面即為固”[17]。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壁莊園宜守宜農,既可以憑地勢和壁壘防衛(wèi),又可進行農耕經營。世家大族或地方豪強成為塢主,或稱宗主。他們組織地方割據武裝,莊園內的宗人鄉(xiāng)親實際上是塢主的私人部曲。此外,也有以流民結集的方式出現的塢壁,塢主由流民公推有才能者或宗族勢力強大者任之。堡塢莊園在軍事割據時期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以堡塢莊園為經濟社會基礎的宗法共同體,大大強化了鄉(xiāng)村豪族的政治地位,形成了南北朝門閥士族政治的主體。
魏晉時期莊園發(fā)展的另外一種形式是世族大家在南渡拓殖中形成的門閥士族莊園?!耙鹿谀隙伞敝螅铣耐?、謝、、恒等大家族都占據有規(guī)模巨大的莊園,連皇帝都必須依靠他們。東晉司馬睿登基時,竟讓王導同坐御床,受百官朝拜。依托強大的莊園勢力,中國經過了一段較為典型的門閥士族政治時期,形成所謂的“王與馬”“與馬”“桓與馬”“謝與馬”共天下的格局。
相關研究顯示:晉代“孔靈符在永興的莊園有田265頃,王導在鐘山的莊園有田80余頃,張孝秀在尋陽匡山的莊園有田數十頃,韋載在江乘白山的莊園有田十余頃,這反映了大、中、小三種類型的世族莊園的規(guī)?!盵18]。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莊園經濟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期,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社會的動蕩加快了地方豪強聚族而居,推進了塢壁莊園的發(fā)展。與此同時,統(tǒng)治者對佛教的推崇,也導致了寺院莊園盛行。永嘉喪亂以來,五胡鐵騎馳騁北方,戰(zhàn)亂促成了大量塢壁型莊園。大量流民擁入塢壁,莊園主閑時率眾耕耘,戰(zhàn)時“率宗黨作壘以自?!盵19]。
四、唐宋時期的富民莊園
歷經戰(zhàn)亂之后,莊園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疤扑问俏覈糯唐方洕挠忠粋€大發(fā)展時期,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時代”。[20]17中唐以后,商品經濟發(fā)展進一步沖擊和動搖了“先王之制,貴者始富,賤者不富”的社會傳統(tǒng),代之以“貧富貴賤,離而為四”[21]的分化轉移。從制度上,北方“三長制”、“均田制”和隋初的“大索貌閱”等都進一步瓦解了士族莊園。隨著門閥士族逐步退出歷史舞臺,莊園失去了世襲的超經濟特權。與此同時,通過市場化的土地交易,富民在獲得貴族土地的同時,也改變了莊園的階級形態(tài)?!八^‘富民’,是指那些僅僅占有財富而沒有任何社會特權的群體”。[20]17“富民”階層的興起,使莊園的階級關系,主要體現為以土地租佃為主的經濟契約關系,即所謂的“主戶之與客戶,皆齊民”。[22]作為社會的中間層、穩(wěn)定層和動力層,“富民社會”的形成,使中國代社會形成了從先秦的“部族社會”到漢唐的“豪民社會”,再到唐宋的“富民社會”的演進過程。
隨著“豪民社會”向“富民社會”轉型,中國歷史上出現了莊園發(fā)展的第二個高峰期。與此相應,人們對莊園與財富的觀念和看法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所謂“門高則自驕,族盛則人窺嫉”。[23]中唐以前,經營莊園的豪門貴富,常常成為世俗譏諷的對象,如《冊府元龜》和《資治通鑒》所載:晉代司徒王戎“廣收八方田園,水碓周遍天下”,卻因逼自己女兒還債,逼兒子還衣服等吝嗇之舉而“獲譏于世”。[24]但在唐宋社會,隨著財富觀念的變化,“勤儉成清白,誠義佐名節(jié)”[25],勤儉持家常常作為被稱道的品質。史載,蘇軾的母親“孝恭勤儉”,曾“罄出服玩鬻之以治生,不數年遂為富家。府君(蘇洵)由是得專志于學,卒為大儒……”[26]。
財富力量崛起的原因之一是莊園的經營效益較高?!爱敃r,土地向部分有投資能力的人集中,不僅可對土地進行投資,而且能夠實行規(guī)模經營,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生產發(fā)展的”。[20]80-91張錦鵬教授也認為:“唐宋時期農業(yè)增長不僅呈現數量擴張型增長,而且呈現了質量提高型增長。推動唐宋時期農業(yè)質量提高型增長的決定因素是制度,尤其是私有土地產權制度”[27]。可見,土地莊園化促進了土地資源優(yōu)化配置,順應生產力發(fā)展的時代需要,提升了農業(yè)生產效益。因此,莊園經濟才得以沖破體制障礙,在唐宋得到新的發(fā)展。社會上“疆畛相接,半為豪家;流庸無依,率是編戶”[28]的局面形成,是商品經濟分化的結果,同時也是莊園規(guī)模比較優(yōu)勢發(fā)揮的結果。
正是因為莊園經濟效益總體上高于分散的小農經營,唐宋時期為數不少的莊園主得以經營致富。蘇洵在文集中描寫的富民之家,同時也是一個莊園經營的生動寫照:“富民之家地大業(yè)廣,阡陌連接,募召浮客,分耕其中,鞭笞驅役,視以奴仆,安坐四顧,指麾于其間……”[29]。“‘富民’雖然包括少數靠工商業(yè)致富的人,如唐代富商王元寶等人就被時人稱為‘富民’,但絕大多數是鄉(xiāng)村中靠土地經營致富的人。更何況在古代社會,即使是大工大賈,也多占有土地……”。[30]18-19由此看來,富民中擁有莊園或經營莊園致富的應當不在少數。
由于勞動的商品化和勞動力參與分配,唐宋莊園的發(fā)展大大超越了前代的水平?!缎绿茣份d“涇州大將焦令諶,取人田自占,給與農,約熟歸其半”[31],即收取五成地租。依據租佃契約,無地或少地的莊客或佃戶,在交納定額租或交分成租之后,可以享有土地增殖的部分收益,因而勞動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了。莊園里的勞動者人身依附關系減輕,不再被強制束縛在某一特定的莊園之中,而是可以自行支配勞動時間,便于他們更好地優(yōu)化配備勞動資源,實現勞動收益的最大化。例如以戶為單位的家庭成員分工合作,不僅形成了男耕女織的優(yōu)勢互補,還能夠充分運用勞動的余暇時間,完成自營菜地、養(yǎng)殖漁牧等增值活動。正是因為人身的自由,一些客戶自立門戶,依靠勞動的收益增殖發(fā)家致富,取得取得了土地所有權,如《唐會要》載:“寶應二年九月敕:客戶若住經一年以上,自貼買得田地,有農桑者,無問于莊蔭家住,及自造屋舍,敕一切編附百姓”。[32]
盡管客戶可以通過租佃契約獲取勞動所得,但莊園收益的大部分還是歸于莊園主。莊園主通過土地經營快速致富,大大推進了富民莊園發(fā)展的歷史進程。漢唐時期“豪強地主大肆兼并土地,造成自耕農減少,大批賦稅收入被地方官史、豪強所掌握”,[33]中唐以后,幾乎所有莊園都必須按律征稅,隨著“兩稅法”實施,莊園成為國家稅負的直接承擔者,逐步形成了“農夫輸于巨室,巨室輸于州縣,州縣輸于朝廷”[34]的國家財政體系。兩稅法“唯以資產為宗”[35]的征稅標準,不僅規(guī)定“先富后貧”[36],而且征收主體是“二等以上人戶”[37],這些因“多貲”而多稅的“人戶”,要么是經營土地致富的莊園主戶,要么是工商致富后在鄉(xiāng)村購置了莊園的富民。客戶和“貧下戶各免支移”[38],意味著佃農和小自耕農免稅或只承擔極少的稅負。史料中雖有“天下田疇,半為形勢所占”[39]的說法,但“當時地主階級占有的土地,約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45%上下”[40]。也就是說,當時的莊園富戶占有土地不到全國一半,但卻承擔起了全國的大部分稅賦,“成為國家賦役的主要承擔者”[41]。由此可見,經過“兩稅制”等政策變革,莊園已從常?!案槐确饩薄胺滞ザ苟Y”的經濟獨立體,轉變?yōu)閲宜兄氐呢斦еK?,宋人說:“富室連我阡陌,為國守財爾……兼并之財,樂于輸納,皆我之物……外之租稅足以贍軍,內之甲兵足以護民。城郭與村鄉(xiāng)相資,無內外之患者此也”[42]。葉適也認為“富人者,州縣之本,上下之所賴也”[43]。
總之,秦代以前的莊園主以封建貴族和軍功貴族為主,西漢時期豪強地主莊園有所發(fā)展,這一時間配置土地資源的決定因素,主要是封建貴族的政治特權。魏晉至隋唐時期,中央集權衰落,門閥世族莊園和塢堡莊園興起,士族與軍事首領共掌莊園,其土地資源配置的決定因素主要是軍事和地方割據。隨著唐宋變革的深化,莊園格局為之一變: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使莊園從封閉走向開放,契約式租佃廣泛發(fā)展,部曲奴隸解放和土地財富的快速積累,進一步促進莊園經濟發(fā)展;與此同時,莊園已從一種分散和割據的力量逐步轉變?yōu)橐环N“為國養(yǎng)民”,“為國守財”的社會穩(wěn)定力量。
參考文獻:
[1]柳宗元.柳河東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43-44.
[2]錢穆.國史大綱: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38,修訂第三版.
[3]薩孟武.中國政治思想史[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8:7-8.
[4]史仲文、胡小林.世界全史:11卷[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6:11.
[5]范文瀾.中國通史:第三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9.
[6]曹貫一.中國農業(yè)經濟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454.
[7]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0:70
[8]侯家駒.中國經濟史:第二版[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71-78.
[9]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0]馬克壵.論地主經濟[J].世界歷史,2002(1):4-18.
[11]盛邦和.關于中國莊園歷史特點與命運再探[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21-25.
[12]宮崎市定.從部曲走向佃戶.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五).北京:中華書局,1993.
[13]杜慶余.論漢代田莊的形成基礎[J].唐都學刊,2009(5):21-25.
[14]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5]魏收.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3032.
[16]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2628.
[17]酈道元.水經注[M].長沙:岳麓出版社,1995.
[18]鄭欣.門閥、莊園與政治:中古社會變遷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21.
[19]李延壽.北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1202.
[20]林文勛.唐宋社會變革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1]王應麟.困學紀聞:卷2[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2.
[22]胡宏.五峰集[M].臺北: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6.
[23]董誥.全唐文(第9部,卷816,戒子孫)[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4]王欽若.冊府元龜(卷936,總錄部,吝嗇躁競)[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5]董誥.全唐文(卷785,秘書監(jiān)穆公夫人裴氏元堂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3.
[26]司馬光.武陽縣君程氏墓志銘.蘇洵文集(附錄,卷上)[M].
[27]肖建樂.中國唐史學會第九屆年會暨唐宋社會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J].云南大學學報,2004(5):87-90.
[28]皇甫湜.皇甫持正文集(卷3,制策)[M].四庫叢刊本.
[29]蘇洵.嘉祐集(卷5,田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0]林文勛.中國古代“富民”階層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8:18-19.
[31]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153,列傳78,段顏)[M].北京:中華書局,1975.
[32]王溥.唐會要(卷8,籍帳)[M].北京:中華書局,1955.
[33]許正文.從漢州唐道的設置看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J].唐都學刊,2001(3):19-21.
[34]王柏.賑濟利害書.魯齋王文憲公文集(卷7)[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12.
[35]陸贄.陸贄集(卷22)[M].北京:中華書局,2006,02.
[36]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70之21)[M].北京:中華書局,1957.
[37]徐松.宋會要輯稿(食貨70之25)[M].北京:中華書局,1957.
[38]脫脫,等.宋史(卷174.食貨志上二·賦稅)[M].北京:中華書局,1977.
[39]張如愚.山堂先生群書考索(后集卷51)[M].揚州:廣陵書社,2008,10.
[40]楊際平.中晚唐五代北宋地權的集中與分散[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3):1-17.
[41]薛政超.唐宋“富民”與鄉(xiāng)村經濟關系的發(fā)展[J].中國農史,2011(1):84-96.
[42]王明清.揮麈后錄余話(卷1)[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3]葉適.水心別集(卷2民事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責任編輯朱偉東]
Types and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Ancient Chinese Manors
LIN Wen-xun, CUI Yong-sheng
(SchoolofHumanities,YunnanUniversity,Kunming650091,China)
Abstract:As an economic and social pattern, manorial organization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of historical evolution development during the history of China, namely, the feudal aristocratic manor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the despotic manor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hereditary gentry manor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rich society manor in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The changes, growth and decline of the political factors and economic factors have led to the different historical styles and features at different times.
Key words:manor type; feudal aristocracy; powerful landlords; hereditary gentry; rich society
作者簡介:林文勛,男,云南曲靖人,云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古代經濟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7-06
中圖分類號:K20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300(2016)01-0072-05
【歷史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