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 鑫(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
試述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在視唱練耳教學運用的重要性
——以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為例
佟 鑫
(大同大學音樂學院,山西 大同 037009)
摘 要: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是世界音樂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高校音樂學院的視唱練耳教學中,涉及到民族民間音樂元素的視唱練習所占的比例卻較少,這一現(xiàn)狀既不利于學生了解自己國家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同時也不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魅力。有鑒于此,如果在教學實踐中能夠把民族民間音樂的元素融入到視唱練耳的課堂中,不但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而且也有利于幫助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相關知識,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
關鍵詞:民族民間音樂;視唱練耳;文化自覺;文化認同
視唱練耳是我國高校音樂教學中重要的一門專業(yè)基礎課程,在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的教學設置中,視唱練耳不僅音樂學的專業(yè)必修課,同時也是舞蹈學的必修課。根據(jù)《山西大同大學2015級人才培養(yǎng)方案》制定:舞蹈學專業(yè)的視唱練耳課程開設分為兩個學期,第一學期24學時,第二學期32課時,總計56課時。舞蹈專業(yè)的學生由于自身的音樂基礎比較薄弱,在音準、識譜及節(jié)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問題,因此這門課程的學習對他們而言具有一定的難度。通常,在對舞蹈專業(yè)的學生進行教學時,教師往往會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比如以灌輸理性和教條的理論知識為主,而忽視了音樂之美的體會和感悟,容易造成課堂氣氛死板、無法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何在有效地教學時間里提高舞蹈專業(yè)學生的視唱水平和理論知識是我們目前音樂教育教學的普遍難題。筆者認為,如果在視唱練耳課堂中嘗試引入民間音樂元素是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主要包括民間歌曲、民間舞蹈、民間器樂、民間說唱以及戲曲五大音樂類別;在調式方面,既包括了五聲調式,也包括五聲性的六聲調式及七聲調式;在旋律方面,民族民間音樂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色彩;相比西方大小調而言,民族音樂旋律更加自然流暢、細膩婉約、特色鮮明,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呈現(xiàn)出了眾多與西洋音樂不同的音樂特征,所以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很好地融入民族民間音樂元素,一方面可以避免目前西方音樂作品在教材中占絕對比例而造成的教學內容枯燥單一的局面,另一方面,多元化的民族民間元素也能使學生領略到不同的音樂之美。豐富的民族民間元素不僅能夠調動課堂氣氛,還能夠提高學生對世界音樂多元化的理解,讓學生在欣賞音樂和享受音樂之美的過程中掌握領域更寬、涵蓋更廣的相關理論知識,從而提高自身的音樂審美能力。
(一)視唱練耳課堂教學內容現(xiàn)狀
當前,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在我國視唱練耳教學課堂中的運用程度并不高,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在教材中這一部分所占比例較小。如山西大同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選用的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許敬行和孫虹編著的《視唱練耳(一)》修訂版,經(jīng)過仔細統(tǒng)計,在這本教材中,西洋大小調式的視唱作品占到總練習數(shù)的87%,而中國民族民間調式作品僅占了13%??v觀其他版本,由上海音樂學院教研組編寫的《單聲部視唱練耳》這套教材,中國民族調式的作品所占比例為27%;由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熊克炎編寫的《視唱練耳教程》涉及到民族傳統(tǒng)調式的音樂作品占14%;而中國民族調式視唱作品所占比例較高的是陳雅先先生編著的《樂理與視唱練耳》,達到40%。此外,不僅僅是教材中視唱練耳的教學內容傾向于西方音樂作品,所有教材中有關中國民族民間的音樂作品也只是選取了具有代表性的音樂形式,既不全面也不豐富。其中以民歌作品所占比例最大,諸如其他民間音樂類別,如戲曲、歌舞、器樂等體裁在教材中極少體現(xiàn),甚至民間說唱音樂作品完全未涉及到。所以針對這一教學現(xiàn)狀,專業(yè)工作者應該整理選用更多的、更為全面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把這些民族調式的作品有效地運用到音樂院校視唱練耳教材和教學中去,讓學生能夠在視唱練耳的課堂上有機會來接觸到更多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
(二)視唱練耳課堂教學方法現(xiàn)狀
視唱練耳課堂是音樂高校的綜合課堂,既要訓練提高學生的基本音樂技能,同時也要加強對學生音樂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這種“綜合能力”不僅僅包括掌握西洋音樂大小調等音樂理論,更應該幫助學生實現(xiàn)民族民間“音樂自覺”,即了解本民族傳統(tǒng)的音樂內容、歷史淵源、形成發(fā)展過程等相關知識,所以關于民族音樂的視唱及聽辨以及相關的理論學習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我們目前的視唱練耳課堂往往會出現(xiàn)教學與實踐脫節(jié)的狀況,單純地把它當成了一門技能課,忽視了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而各個科目的教材都是統(tǒng)一的科學系統(tǒng),所以除了豐富本門課程中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外,還要注意視唱練耳教材與其他教材彼此的橫向關系,體現(xiàn)在教學方法上即教師不能再局限于專門科目進行枯燥乏味的技能練習,而是把識譜教學、聽辨練習、節(jié)奏感訓練、音樂表現(xiàn)能力等視聽訓練與多科目理論知識的講授相結合。在學習民族民間音樂作品時讓學生理解并習得我國傳統(tǒng)音樂理論,體會并掌握獨具特色的中國民族音樂作品和音樂知識。在學習中國傳統(tǒng)音樂文化背景知識和樂理知識的基礎上對視唱、聽辨音等能力進行訓練,兩者相輔相成,不局限于傳統(tǒng)教學中常見的單純運用西方音樂理論來分析學習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作品的框架中。如果教師對于不同民族特色和音樂風格的作品進行透徹講解,不僅可以讓學生接觸到豐富多彩的音樂類型和音樂形式,而且可以幫助他們了解中國傳統(tǒng)音樂作品中獨具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包容性,同時這種綜合性的教學方式也能達到既增加樂理知識、提高視聽練耳水平,又能提升學生對本專業(yè)的民族舞蹈編排和作品理解等多重教學目的。
(一)豐富視唱練耳的教學內容
如上所述,目前大多數(shù)視唱練耳教材都是以西方音樂作品為主,樂理知識也是以西洋音樂大小調體系為主線,所以無論是學生視唱和聽辨音能力的訓練,還是樂理知識的涵蓋范圍都具有很大程度的狹隘性。增加民族民間元素所占比例既可以豐富教材內容,同時也能拓寬其音樂知識的覆蓋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可以通過多樣性的視聽辨音訓練手段來提高自身的音樂水平,如在大同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的課堂教學中,筆者嘗試利用民間音樂中豐富多彩的民族樂器作品來做節(jié)奏方面的訓練,遠比傳統(tǒng)教學中只利用鋼琴作為訓練方式更具多元性;利用戲曲或曲藝作品的旋律模唱練習也可以增加舞蹈專業(yè)學生的視唱練耳難度,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豐富的教學手段和教學策略也能讓學生全身心沉浸于民族民間音樂氛圍中,在各具地方特色的民族音樂海洋中暢游,從而了解本土音樂知識,提高音樂審美能力。
(二)傳承和發(fā)展民族民間音樂
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心理、思維和審美觀念的體現(xiàn),具有民族性,同時,它自產生之日起也具有了多元性和包容性。民族民間音樂多與音樂創(chuàng)作者所經(jīng)歷的民族習俗、日常生活及宗教信仰等關系密切,而這些傳統(tǒng)音樂得以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及不同的民間藝人口中傳唱,并在傳唱過程中依據(jù)個人喜好或受眾的藝術審美進行不斷地修改和處理。在傳承方面,民族民間音樂既可通過樂譜記錄,也可以沒有樂譜,而是以藝人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流傳在特定區(qū)域或受眾群中,受到本民族和人民大眾的喜愛,也成為了整個民族和族群的集體記憶。民族民間音樂中所蘊含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是其經(jīng)久不衰、始終活躍的精髓所在,也是我國各民族、各地區(qū)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的重要紐帶。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民族音樂也具有了多樣性和地域性,如何讓學生在練好視唱練耳的同時能夠更全面地了解我國民族音樂中不同體裁類別的音樂特征和音樂風格,也是值得我們研究和實踐的。在本學院舞蹈專業(yè)的視唱練耳教學中,作為主講教師,我也嘗試著把大同地區(qū)特有的民間音樂運用到課堂上,比如大同“耍孩兒”、陽高“二人臺”、渾源扇鼓、廣靈秧歌及北路梆子等,從音樂的表演風格、調式特點和唱腔曲調等多方面的角度指導學生學習,在建立相關理論基礎知識的前提條件下,再來模唱音樂曲調、模打音樂節(jié)奏,最后又利用舞蹈專業(yè)的特點,讓學生們嘗試去表演、去實踐,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獲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時也實現(xiàn)了因地制宜、利用地域特色文化來開展教學,對我們當?shù)氐拿耖g音樂文化的推廣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總而言之,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民族文化、民族血緣、民族身份認同等具有重要的傳錄作用,對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弘揚具有重大價值,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蘊含著的豐富珍貴的文化寶藏和文明資源是我們進行音樂教育的重要寶庫,而我們對民族民間音樂的利用和教學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弘揚和發(fā)展創(chuàng)新。所以,民族民間音樂元素在視唱練耳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十分重要,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民族民間音樂的魅力,感知中國的音樂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在實現(xiàn)“音樂自覺”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認同感。
(三)實現(xiàn)民族文化認同
“長期以來的西洋大小調體系的訓練,使我們遺忘了民族音樂的精華。……我們民族的音樂不能丟,我們要以我們民族獨有的特色向世界展示中國音樂的魅力,這絕不是西洋大小調所能辦到的。”①正如居其宏所說,當前我國高校音樂專業(yè)的視唱練耳課堂充斥著西洋音樂作品和理論,使得學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傾向也日益嚴重,學生的音樂思維模式也被西洋大小調體系所占據(jù),導致他們對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知之甚少,甚至連了解的興趣都沒有。有鑒于此,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增加民族民間音樂元素,讓學生大量接觸以民族民間音樂為載體的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及地域文化,掌握相關的民族民間音樂風格和理論,讓他們對包容眾多民族和地域的音樂文化產生興趣,甚至喜歡上民族民間音樂形式,并通過這種全新的教學手法來進行視唱練耳的訓練,以積累民族民間音樂知識。在教學實踐中,把更多的民間音樂元素融入到視唱練耳課堂中,既有利于學生對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甚至是萌發(fā)對民族民間音樂進行深入研究的志向,同時也有利于繼承和弘揚自己祖先創(chuàng)造的文化財富和音樂成果,積極向世界介紹推廣這筆珍貴的藝術財富,增強文化認同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從而實現(xiàn)自身的民族文化認同。
民族民間音樂中流淌著中華民族歷經(jīng)幾千年來沉淀下來的民族氣質和民族精神,它產生并發(fā)展于人民勞動、民族生活這一肥沃土壤,接受人民的情感、理想、智慧等滋養(yǎng),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國音樂乃至世界文化、世界音樂的藝術瑰寶。在當前流行音樂占主流、西洋音樂為主導的社會風氣中,音樂教學對民族文化和民族民間音樂的繼承和弘揚顯得尤為重要。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我們要扎根于民族民間音樂這片沃土,選擇更多優(yōu)秀的、具有代表性的、多層次的民族音樂作品,幫助學生提高民族文化的認知、提升民族音樂審美情趣。在吸收國外先進優(yōu)秀的音樂知識基礎上做到回歸本土,既能豐富視唱練耳教學內容,也能繼承和發(fā)展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實現(xiàn)民族民間音樂的創(chuàng)新,同時也有能幫助學生在實現(xiàn)民族“音樂自覺”的基礎上做到“文化自覺”,增強其文化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p>
注釋:
① 程天健.中國民族音樂概論.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84.
[參考文獻]
[1] 程天健.中國民族音樂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佟鑫(1983-),女,大同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民族民間音樂、中國音樂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