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萍
(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大連,116029)
自尊的認知加工偏向研究簡述
李雪萍
(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大連,116029)
自尊作為個體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與心理健康緊密相連,自尊不僅有水平高低之分,還有不同類型之別。關于自尊的認知加工偏向的實證研究多集中于兩個主要的認知環(huán)節(jié)——注意和記憶。下面就對這方面的研究做以簡要介紹。
自尊;認知加工偏向;注意偏向;記憶偏向
自尊作為人格的核心因素之一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視。在心理學領域,自尊研究在西方已經(jīng)有一百多年的歷史,但對自尊的概念這一基本問題仍沒有達成一致,研究者多從自己的時代和研究背景對自尊做出界定。國內學者總結自尊是個體對自我能力和自我價值的情感體驗,屬于自我系統(tǒng)的情感成分,具有一定的評價意義[1]。認知加工偏向又稱認知偏差。倪婕(2006)曾這樣定義認知偏差:認知偏差是指有問題的、錯誤的、不良的觀念或想法,這種觀念或想法會導致個人的學習(工作)、生活、交往產生問題,造成不適應的情況,甚至會導致情緒障礙[2]。目前,有關自尊的認知加工偏向的研究主要側重在注意和記憶兩個方面。
2.1 自尊的注意偏向研究
很多研究表明,人們具有自我提升需要(self-enhancement needs),以便維護自尊。這種自我提升動機促使人們尋求關于自我的積極信息,另一方面,自我概念的一致性需要使人們傾向于選擇與自尊相一致的信息,避免或拒絕與自尊不一致的信息,表現(xiàn)為自我驗證(self-verification)。
對不同個體之間注意偏向的研究很多,但主要集中于臨床患者和非正常群體間的比較。這些比較研究均發(fā)現(xiàn),臨床患者對與自己的病癥密切相關的信息特別敏感,存在注意偏好。如臨床焦慮比亞臨床焦慮的個體對威脅性評價有更大的注意偏好;飲食失調患者比健康人對食物詞匯有更大的注意偏好;對自己身體不滿的女性比對自己身體滿意的女性對形體詞匯有更大的注意偏好等。
國內也有少量關于自尊的注意偏向研究。朱丹研究了不同自尊水平的個體對面部表情辨別力,結果發(fā)現(xiàn),低自尊個體更容易注意生氣表情,高自尊個體對高興表情的辨別力更高。
注意偏向的基本實驗范式有情緒Stroop任務(emotional Stroop task)和視覺探測任務(visual probe task)。測量注意偏向的傳統(tǒng)方法是情緒Stroop任務,如今被廣泛地應用于對焦慮、抑郁患者的注意偏向的研究中的是改良后的情緒Stroop任務。這一任務的基本做法是假定一些特定刺激是與這些焦慮、抑郁等問題有關的注意信息源(Williams,Mathews,&MacLeod,1996)。關于視覺探測任務,Maeuod等人(1986)最早使用視覺探查任務(visual probe task)來探查高焦慮者注意偏向。
2.2 自尊的記憶偏向研究
記憶偏向是指在控制了一般的記憶能力后,那些在某種人格特質上得分高的個體比那些得分低的個體對某一特殊類型的先前經(jīng)驗的回憶或再認更好或更糟的傾向[3]。國內學者石偉(2004)把自尊的記憶偏好稱為自尊的記憶效應,具體指自尊水平與自我相關信息的效價的交互作用對這些信息回憶量的影響[4]。
Tafarodi等(1998)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低自我喜愛感而高自我能力感的個體,比低自我喜愛感且低自我能力感的個體更容易記住消極的人格特質詞匯;高自我喜愛感而低自我能力感的個體,比高自我喜愛感且高自我能力感的個體更容易記住積極的人格特質詞匯。Tafaredi等(2003)通過創(chuàng)設能力成敗和特質好壞的場景,分別誘發(fā)被試的高低自我能力感和高低自我喜愛感。結果發(fā)現(xiàn),低自我能力感被試更容易記住低能力詞匯,低自我喜愛感的被試更容易記住低社會價值詞匯[3]。
國內關于自尊的記憶偏向研究不多。石偉(2004)發(fā)現(xiàn),自尊水平與詞性的交互作用對特質形容詞的回憶量有顯著影響。具體而言,對于正向詞的回憶量,高自尊組顯著高于低自尊組。對于負向詞的回憶量,高自尊組與低自尊組無顯著差異;而在高自尊組,正向詞的回憶量顯著高于負向詞的回憶量。在低自尊組,正向詞的回憶量與負向詞的回憶量無顯著差異。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自尊的這種記憶選擇性并非暫時的心境使然,而是特質自尊作用的結果[4]。田錄梅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高自尊水平的被試對正向形容詞的回憶量大于對負向形容詞的回憶量,表現(xiàn)出積極的記憶偏向,而自尊水平低的被試情況正相反[5]。
關于記憶偏向的內部機制,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心境一致性效應(mood—congruency effects)和特質一致性效應(trait-congruency effects)。心境一致性效應認為,個體學習或記憶與自己當前心境相一致的刺激比不一致的刺激效果更佳;當人們處于良好的心境狀態(tài)時,他們傾向于用積極的眼光去知覺和解釋事件。特質一致性效應認為,那些在積極情緒特質上得分高的人會注意并記住相應的愉快的刺激,而在消極情緒特質上得分高的人則會注意并記住那些不愉快的刺激。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支持特質一致性效應。
綜上可見,目前對自尊的認知加工偏向研究還比較少,有些問題還沒有解決:例如,對自尊的認知加工偏向的研究目前主要是探討記憶偏向,對注意、知覺等領域的研究還很少見。另外,對偏向的發(fā)生性質,是自動化的還是策略性的,研究不夠深入。
[1]田錄梅,李雙.自尊概念辨析[J].心理學探新,2005,2:26-29.
[2]倪婕.中小學生的認知偏差及其影響因素的結構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6.
[3]Tafarodi R W,Marshall T C,Milne A B. Self—esteem and memory.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Social Psychology,2003,84(1):29~45.
[4]石偉.自尊的記憶效應的實驗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4.
[5]田錄梅.自尊的認知加工偏好及其對情感反應的影.東北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7.
李雪萍(1989-),女,河北石家莊人,遼寧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青少年人格發(fā)展與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