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恒 張積家
(1江蘇師范大學語言科學與藝術(shù)學院,徐州 221009)
(2英國伯明翰大學英語及應(yīng)用語言學系,伯明翰B152TT)(3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北京 100872)
空間與時間是物質(zhì)存在的基本形式。人們可以通過身體直接獲得空間經(jīng)驗,卻沒有用于感知時間的器官(Evans,2013)。古羅馬哲學家奧古斯丁(A.Augustinus,公元354~430年)說過:“每個人似乎都知道時間是什么,但每個人又都不知道什么是時間。”Lakoff和Johnson(1980)認為,人們對于時間的理解必須依靠其他概念(如運動、空間和事件)才能夠完成??缯Z言和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利用空間來隱喻時間是一種非常普遍的隱喻機制(Boroditsky&Ramscar,2002;de la Fuente,Santiago,Román,Dumitrache,&Casasanto,2014;李恒,2015)。Clark(1973)指出,在人類語言中,主要存在著“自我移動”(the ego moving metaphor)和“時間移動”(the time moving metaphor)兩套時空隱喻系統(tǒng)。在“自我移動”隱喻系統(tǒng)中,認知主體在靜止的時間長河中面向未來移動,落在身后的情景是過去經(jīng)歷的,出現(xiàn)在前面的事物是未來要到達的。在“時間移動”隱喻系統(tǒng)中,時間被看作為一條運動的河流,認知主體相對靜止。如果以主體所在的時間為參照點,早于該點的時間(過去)確定為“前”,晚于該點的時間(未來)確定為“后”。
Boroditsky(2000)認為,在不同語言中包含的時空隱喻模型存在差異。講話者通過對語言中“時間是空間”隱喻的反復(fù)使用,形成了特定的時間認知。例如,英語母語者偏好使用“自我移動”隱喻系統(tǒng),如在回答“會議改期問題”(The meeting originally scheduled for next Wednesday has been moved forward two days)時,傾向于認為會議將在“周五”召開。這說明,英語母語者更可能形成“未來在前,過去在后”的時間意象圖式(Evans,2013;Yu,1998)。這一發(fā)現(xiàn)得到了大量實驗證據(jù)的支持。Casasanto(2008)利用一個實驗?zāi)康妮^為隱蔽的時間圖表任務(wù),要求被試采取俯視的視角,將兩個與“過去”時間和“未來”時間相聯(lián)系的物體任意地放在一前(對應(yīng)于上方)一后(對應(yīng)于下方)的兩個方框之內(nèi)。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英語母語者傾向于將表示“過去”時間的物體放在后方的方框內(nèi),將表示“未來”的物體放在前方的方框內(nèi)。Cienki(1998)通過多通道研究發(fā)現(xiàn),英語母語者習慣于用手指前方表示未來,用手指后方表示過去。十分有趣的是,研究表明,與英語母語者不同,漢語母語者的時間隱喻主要使用“時間移動”隱喻。賴姿吟(2002)通過調(diào)查臺灣大學校園人群對會議改期問題的回答后發(fā)現(xiàn),漢語母語者傾向于采取“時間移動”視角,即偏好使用“過去在前,未來在后”的時間隱喻。這一發(fā)現(xiàn)在非言語任務(wù)中也得到證實。Boroditsky,Fuhrman 和McCormick(2010)在“三維空間自由排列時間”任務(wù)中,首先指向被試正前方空間的一個點,然后說:“這兒代表‘今天’,你會把‘昨天’放到哪里?”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漢語母語者將“過去或較早的時間點”指向距離“自我”較遠的空間,將“未來或較晚的時間點”指向距離“自我”較近的空間,說明其偏好使用“時間移動”隱喻。為什么不同的語言中包含不同的時空隱喻模型?“隱喻構(gòu)念觀”(metaphorical structuring theory)認為,講話者通過對語言中時空隱喻的反復(fù)使用,形成了特定的時間認知(Boroditsky,2000)。在語言的引導下,講話者會在心理層面上形成與語言相對應(yīng)的時空隱喻。例如,在英語中存在著更多的用“前”表示未來、用“后”表示過去的表達,因此,英語母語者傾向于使用“自我移動”隱喻,認為“未來在前,過去在后”。在漢語中,存在著更多的用“前”表示過去、用“后”表示“未來”的說法,因此,漢語母語者偏好使用“自我移動”隱喻,認為“過去在前,未來在后”。
有學者指出,“時間移動”隱喻和“自我移動”隱喻并不足以涵蓋語言中所有的時間表達。Moore(2006,2014)認為,“時間移動”隱喻和“自我移動”隱喻實質(zhì)上是一種“自我”參照系統(tǒng),用表示“現(xiàn)在”的時間作為參照點,以區(qū)分“過去”和“未來”。然而,在許多語言中,還存在另外一類時間表達,主要通過空間域中物體本身的序列或物體的前后關(guān)系映射而來,不牽涉“自我”和“現(xiàn)在”,體現(xiàn)“早于”和“晚于”的時間關(guān)系。例如,艾馬拉人(Aymara)存在著一類特殊的時間參照點隱喻,習慣將種植周期的起始與“前”和“后”對應(yīng)。農(nóng)作物種植時間的早晚與觀察者的視角無關(guān)。在此基礎(chǔ)上,Nú?ez和Sweetser(2006)提出,時空隱喻系統(tǒng)可以分為“自我參照點”(指示性時間句),如“我們馬上要到圣誕節(jié)了”。和“時間參照點”(順序性時間句),如“三月后面是四月”。有研究顯示,人們對于兩種參照系統(tǒng)下的時間句加工存在著明顯的差異。Casasanto和Jasmin(2012)發(fā)現(xiàn),當要求英語母語者用手勢表達包含指示性時間句時,通常以手指前方表示“未來”,指向后方表示“過去”,與語言表達中的時空隱喻恰好一致。然而,在表達順序時間句(例如,“你如何用手勢表達‘比父輩更早的一代時’”)時,被試傾向于使用左右方向上的手勢。
國外有關(guān)時間隱喻系統(tǒng)的研究主要關(guān)注英語母語者。國內(nèi)對漢語母語者的時間隱喻的考察多限于理論思辨和語料分析(楊曉紅,張志杰,2010;蔡淑美,2012)。在實證研究方面,已有研究主要關(guān)注漢語母語者如何用“左/右”表達順序性時間詞和蘊含時間順序的詞或圖片。例如,宋宜琪、張積家和許崢燁(2013)發(fā)現(xiàn),漢語母語者在視覺通道中和運動通道中對順序性時間詞存在“左右”時間隱喻,加工時間序列靠前(后)的詞會加速對呈現(xiàn)在屏幕左邊(右邊)的箭頭的識別,亦會加快對朝向左邊(右邊)的箭頭的按鍵反應(yīng)。宋宜琪和張積家(2014)通過對隱含時間順序關(guān)系的詞對與物體圖片對的語義相關(guān)判斷發(fā)現(xiàn),形狀變化物體隱含的“先前/后來”的時間概念與“左/右”的空間概念之間存在著對應(yīng)關(guān)系。但是,還沒有研究考察漢語母語者如何利用“前/后”方向表征順序性的時間。而且,已有研究亦存在某些不足:(1)都要求被試按鍵對刺激反應(yīng),涉及手部的運動。Jamalian和Tversky(2012)發(fā)現(xiàn),運動的手勢會對時間認知造成影響。向前運動(遠離身體)的手勢可能啟動被試使用“自我移動”隱喻,而向后運動(靠近身體)的手勢可能促使被試使用“時間移動”隱喻。在實驗中,被試利用手部做出按鍵反應(yīng),會激活某些運動經(jīng)驗,從而影響到對不同時間隱喻的在線加工。(2)“自我參照點系統(tǒng)”主要以說話者的身體為中心,區(qū)分“前/后”。然而,大多數(shù)實驗都通過在被試前方的計算機屏幕呈現(xiàn)時間句,這樣,“前”與“后”都在被試身體的前方,只是遠近不同。這就意味著被試必須在身體之外建立一個虛擬的指示中心,以不同的視角重新認識“前/后”,這就有可能對實驗結(jié)果造成一定影響。
為了克服上述不足,參考Walker,Bergen和Nú?ez(2014),張積家和宋宜琪(2012)的聽覺任務(wù)范式,采取詞匯判斷任務(wù),以被試的身體作為基準線,分別在其前方和后方1米處通過兩個音響呈現(xiàn)指示性時間句或順序性時間句,要求被試利用麥克風對事件發(fā)生時間(“過去”還是“未來”)做口頭判斷。采取該范式的目的在于讓被試在實驗中保持相對靜止,避免利用手部做出按鍵反應(yīng),可以有效地排除運動經(jīng)驗對時空隱喻選擇的影響。此外,聲音呈現(xiàn)位置剛好與被試身體的前后方對應(yīng),被試無需在身體之外建立一個外在的參照點。實驗?zāi)康氖强疾鞚h語母語者是否利用前后方位來表征順序性時間句和指示性時間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考察被試在利用前后方位來表征順序性時間句和指示性時間句時是否存在著差異。由于在本實驗中兩類時間句的差異非常小(僅有主語人稱不同),被試在時間特別緊張的情況下,如果在同一個實驗中交叉聽到兩類時間句,有可能會對句子造成誤聽。此外,兩類時間句之間是否會相互影響,目前尚不清楚。基于上述考慮,本文采取兩個獨立的實驗分別考察漢語母語者對兩類時間句的加工。
北京某高校二年級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40名,女生22名,男生18名,平均年齡為19.9歲,均為漢語母語者,視力和聽力正常,能夠準確地定位聽覺刺激是來自前方還是來自后方,皆為右利手。
采用2(句子的時序類型:過去/未來)×2(刺激的呈現(xiàn)位置:前/后)兩因素被試內(nèi)設(shè)計。因變量是被試判斷句子時序的反應(yīng)時和錯誤率。
20個指示性時間句,10個句子表達過去的事件(如“你第一次學會走路”),10個句子表達未來的事件(如“你第一個孫子出生”)。已有研究表明,對主語為第二人稱的指示性時間句,讀者在閱讀時,會將其理解成描述自身狀態(tài)的句子,因此牽涉到“自我”,故時間關(guān)系會隨著“自我”視角的變化而變化(Nú?ez&Cooperrider,2013;Walker et al.,2014)。測試句的字數(shù)基本相等(最短為8字,最長為9字),均是對日常生活事件的描述,以保證被試能夠準確理解。每一句子均包含前、后兩種呈現(xiàn)位置。為了避免重復(fù),按照對抗平衡法將句子平衡為兩份實驗材料A或B,每份實驗材料包含20個句子。每一句子的兩種呈現(xiàn)位置分屬于A或B。40名被試隨機分為兩組,每組被試隨機接受一份實驗材料的測試。在測試時,句子的呈現(xiàn)順序隨機化。
實驗在安靜的隔音房間內(nèi)進行,利用基于MATLAB軟件的Psychtoolbox編程,儀器為MacBook Pro筆記本電腦。要求被試在聽到刺激以后,又快又準地說出句子發(fā)生在“過去”還是發(fā)生在“未來”。每一句子僅播放一次,被試回答后就進入下一試次。麥克風自動錄音,計算機自動記錄被試的反應(yīng)時,計時單位為ms,誤差為±1 ms。如果被試在3000 ms內(nèi)沒有做出反應(yīng),計算機自動進入下一試次。在正式實驗前,被試先完成5次練習測試,以便熟悉實驗程序和操作。使用SPSS 10.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
M
±2.5SD
之外的數(shù)據(jù),占全部數(shù)據(jù)的3.5%。結(jié)果見表1。表1 被試對指示性時間句的平均反應(yīng)時(ms)
重復(fù)測量的方差分析表明,句子的時序類型的主效應(yīng)顯著,F
(1,39)=170.14,p
<0.001,η=0.64,F
(1,18)=14.79,p
<0.001,η=0.28。刺激呈現(xiàn)的空間位置的主效應(yīng)不顯著,F
(1,39)=1.04,p
>0.05,F
(1,18)=0.60,p
>0.05。句子的時序類型和刺激呈現(xiàn)的空間位置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
(1,39)=0.00,p
>0.05,F
(1,18)=0.002,p
>0.05。實驗1表明,被試判斷表達過去事件句子的反應(yīng)時顯著短于判斷表達未來事件的句子。過去的事件一般是被試親身經(jīng)驗過的,因而有一定的記憶痕跡,其中內(nèi)含的時間信息導致被試對相關(guān)記憶模式的快速識別與提取;未來的事件是一種虛擬的想象,被試較難于將它們與表象、故事或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加工的難度比較大,反應(yīng)時間因而就長。
然而,實驗1并未發(fā)現(xiàn)句子的時序類型和刺激呈現(xiàn)的空間位置的交互作用。無論表達過去事件或未來事件的句子呈現(xiàn)在何處,都未影響被試判斷的反應(yīng)時。這說明,漢語母語者在聽覺任務(wù)下不能夠?qū)χ甘拘詴r間句形成有關(guān)時間和空間的聯(lián)結(jié)。Nú?ez和Sweetser(2006)認為,指示性時間句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以“自我”為參照點,用于表征時間的語言大多都是動態(tài)的。因此,很可能,運動經(jīng)驗是導致漢語母語者產(chǎn)生“前/過去,后/未來”的時空隱喻的必要條件。由于在實驗1中被試只需要口頭做出判斷,身體在實驗過程中保持相對靜止,因此無法在前后方向上形成相關(guān)的時間空間隱喻。與之不同,順序性時間句不涉及自我參照,主要通過空間始源域中物體本身的序列映射產(chǎn)生。因此,是否有運動經(jīng)驗不會影響被試對順序性時間句的加工。實驗2將探討這一問題。
北京某高校二年級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生40名,女生19名,男生21名,平均年齡為20.1歲,均為漢語母語者,視力和聽力正常,能夠準確地定位聽覺刺激來自于前方或者后方,皆為右利手。
2(句子的時序類型:過去/未來)×2(刺激的呈現(xiàn)位置:前/后)兩因素被試內(nèi)設(shè)計。因變量是被試判斷句子時序的反應(yīng)時和錯誤率。
40個順序性時間句,包括20個“較早”事件的句子(如“他上幼兒園的時候”),20個“較晚”事件的句子(如“他進入了更年期”)。與實驗1中的順序性時間句使用第一人稱代詞不同,實驗2使用第三人稱代詞,如“他小學五年級轉(zhuǎn)學”和“他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因此,順序性時間句不涉及“自我”參照(Nú?ez&Cooperrider,2013)。句子的字數(shù)、內(nèi)容以及排列方式均與實驗1相同。在順序性時間句條件下,被試會先后聽到兩個時間句,要求其判斷并對麥克風快速說出后一個句子與前一個句子相比,其發(fā)生時間是“較早”還是“較晚”(為了平衡兩個實驗聽覺刺激的呈現(xiàn)時間,在實驗1指示性時間句條件下,測試句播放前會有一段相同時長的提示音)。之所以采取“早/晚”的問答方式,原因在于指示性時間句可能不涉及“現(xiàn)在”的時間參照(楊曉紅,張志杰,2010)。例如,“他上幼兒園的時候”與“他小學五年級轉(zhuǎn)學”可能都是發(fā)生在“過去”的事件,但二者卻在時間上有早晚。
M
±2.5SD
之外的數(shù)據(jù),占全部數(shù)據(jù)的4.2%。結(jié)果表2。重復(fù)測量的方差分析表明,句子的時序類型的主效應(yīng)不顯著,F
(1,39)=2.20,p
>0.05,F
(1,38)=0.86,p
>0.05。刺激呈現(xiàn)的空間位置的主效應(yīng)不顯著,F
(1,39)=0.25,p
>0.05,F
(1,38)=0.01,p
>0.05。句子的時序類型和刺激呈現(xiàn)的空間位置的交互作用顯著,F
(1,39)=30.68,p
<0.001,η=0.24,F
(1,38)=19.78,p
<0.001,η=0.34。簡單效應(yīng)分析表明,當表達較早事件的句子呈現(xiàn)位置為前時,反應(yīng)顯著快于呈現(xiàn)位置為后時,p
<0.05;當表達較晚事件的句子的呈現(xiàn)位置為后時,反應(yīng)顯著快于呈現(xiàn)位置為前時,p
<0.05。表2 被試對順序性時間句的平均反應(yīng)時(ms)
與實驗1不同,實驗2并未發(fā)現(xiàn)被試對表達較早事件的句子的加工快于對表達較晚事件的句子的加工。這是由于順序性時間句所表達的事件的時間性質(zhì)和主體性質(zhì)所致。首先,順序性時間句表達相對的時間關(guān)系,不表達絕對的時間關(guān)系,因此,相比較才有意義,脫離開具體的語境,很難說某一時間詞表達的是較早的時間還是較晚的時間。其次,順序性時間句表達的均是別人的經(jīng)驗。例如,雖然“他第一次學走路”和“他開始上小學了”在時間序列上有早晚之分,但是,二者所表達的都是過去的事件,都是他人經(jīng)歷過的事件,因此,它們表達的事件在時間認知中的重要性和突顯性是相等的,從而導致被試對表達較早事件的句子和表達較晚事件的句子的加工速度也不存在顯著差異。
實驗2表明,當表達較早事件的句子呈現(xiàn)位置為前時,判斷反應(yīng)快于呈現(xiàn)位置為后時;當表達較晚事件句子的呈現(xiàn)位置為后時,判斷反應(yīng)快于呈現(xiàn)位置為前時。這說明,漢語母語者在前后方向上存在著“前/較早,后/較晚”的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這可能是由于在漢語中存在著大量的以“前”、“后”分別表示“早于”和“晚于”關(guān)系的表達。較早的事件總是發(fā)生在較晚的事件的前面,較晚的事件問題發(fā)生在較早的事件的后面,例如,“勞動節(jié)在國慶節(jié)的前面”、“春節(jié)在國慶節(jié)的后面”。
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不僅是修辭的工具,更是人類的思維方式。隱喻的本質(zhì)就是用簡單、具體而又可及的認知域去理解復(fù)雜、抽象和難以觸及的認知域(Lakoff&Johnson,1980)。由于人類缺少直接感知時間的器官,因而便以具體可及的空間概念作為始源域,以抽象不可及的時間概念作為目標域,從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時間空間隱喻(Evans,2013)。
然而,人類空間認知的參照框架是豐富多樣的,既有不隨著環(huán)境事物或視角的改變而發(fā)生變化的絕對參照框架,也有以觀察者自身為參照物的相對參照框架,還有取決于觀察者與背景物之間關(guān)系的固定參照框架(Levinson,1996)。Moore(2014)等人認為,在語言中既存在著“時間移動”隱喻和“自我移動”隱喻等“自我參照”的時間隱喻系統(tǒng),也存在著以空間固有序列為基礎(chǔ)、不因觀察者的視角變化而發(fā)生改變的“時間參照”時間隱喻系統(tǒng)。本研究采用聽覺刺激-口頭問答任務(wù),考察漢語母語者對隸屬于兩種不同時空隱喻系統(tǒng)的指示性時間句和順序性時間句的在線加工表現(xiàn)。實驗1發(fā)現(xiàn),被試對指示性時間句的加工不受聽覺刺激的呈現(xiàn)位置影響,時間概念與空間知覺之間無法形成對應(yīng)的自動化聯(lián)結(jié)。實驗2發(fā)現(xiàn),對于順序性時間句,漢語母語者對出現(xiàn)在前方的“較早”的事件和出現(xiàn)在后方的“較晚”的事件反應(yīng)快,出現(xiàn)了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即漢語母語者更傾向于用“前”來表示過去,用“后”來表示未來。
雖然先前不少學者認為語言中的時間隱喻包括指示性時間句和順序性時間句,但是,這一區(qū)分大多是理論思辨的結(jié)果,缺少實證研究的支持,也缺乏對二者的內(nèi)在認知機制差異的探討。例如,楊曉紅和張志杰(2010)認為,“自我參照”系統(tǒng)和“時間參照”系統(tǒng)的內(nèi)涵不夠清晰,沒有明確說明各自包含的時間隱喻表達。少數(shù)針對“時間參照”系統(tǒng)的實證研究在設(shè)計上也與“自我參照”系統(tǒng)的研究類似。本研究利用聽覺任務(wù)發(fā)現(xiàn),前人對兩種時空隱喻系統(tǒng)的劃分具有心理現(xiàn)實性,不同的空間參照框架在向時間系統(tǒng)映射時存在差異。以下是對兩類時間句的認知加工模式的說明。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們在對指示性時間句加工時,會激活相應(yīng)的空間經(jīng)驗,出現(xiàn)了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Sell和Kashak(2011)要求英語母語者在閱讀完指示性時間句之后,同時快速地做出按鍵反應(yīng)。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被試在加工表征“過去”和“未來”的時間句時,會傾向于按下離身體較近或較遠的鍵,符合英語中“過去在后,未來在前”的時間隱喻圖式。這說明,時間概念確實需要在空間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通過隱喻映射機制來表征,并且人們往往意識不到概念加工的這一感覺基礎(chǔ)。
然而,實驗1卻發(fā)現(xiàn),對漢語母語者而言,表示“過去”和“未來”的指示性時間句無論出現(xiàn)在前方或是后方,都無法促進認知加工。這與已有的研究結(jié)果不甚吻合。筆者認為,這主要是由于兩種不同類型的時間參照點系統(tǒng)的本質(zhì)不同所造成的。無論是“時間移動”隱喻還是“自我移動”隱喻,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時間空間隱喻,用于表示時間的空間語言也大多是動態(tài)的,需要運動經(jīng)驗的參與。例如,英語和漢語在表達指示性時間句時,通常會涉及運動性的描述,“We’re approaching the Christmas”、“我們就這樣一直走到了現(xiàn)在”。從先前的實驗研究中也可以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對指示性時間句的研究都涉及到大量的運動經(jīng)驗,因此容易造成啟動效應(yīng),使被試更傾向于使用“時間移動”隱喻或“自我移動”隱喻。Boroditsky和Ramscar(2002)發(fā)現(xiàn),處于不同運動方式的英語母語者在回答“會議改期問題”時,可能選擇不同的時間視角來回答。例如,已經(jīng)到達目的地準備下車的旅客的答案通常是“星期五”,使用的是“自我移動隱喻”;在乘車中途的旅客會回答“星期一”,采取的是“時間移動隱喻”。后一種被試看似沒有運動,實際上可以明顯地感覺到火車在運行,因此更有可能認為自我不動,時間移動。更有研究表明,即便是虛擬的空間運動也會影響被試對時間隱喻系統(tǒng)的選擇。Matlock,Ramscar和Boroditsky(2005)發(fā)現(xiàn),被試在閱讀完“沿著海岸線延伸的道路”這樣的想象運動句后,會呈現(xiàn)出強烈的“自我移動”選擇偏向。這說明,運動經(jīng)驗是影響講話者使用自我參照點時空隱喻系統(tǒng)的關(guān)鍵因素。然而,被試在實驗1的聽覺任務(wù)中全程保持相對靜止,主要利用麥克風做出回答。由于沒有運動經(jīng)驗參與,漢語母語者較難建立起自我參照框架,進而難以形成時間的空間隱喻表征。
在實驗2中,漢語母語者對順序性時間句的判斷表明,當“較早”的事件出現(xiàn)在身體的前方,或“較晚”的事件出現(xiàn)在身體的后方時,加工速度較快,出現(xiàn)了“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Boroditsky(2000)提出的“隱喻構(gòu)念說”(metaphorical structuring theory)認為,個體在發(fā)展早期會獲得大量的具體可感的空間經(jīng)驗,而時間概念太過抽象,因此往往借助于空間隱喻來表征。從概念層面看,個體將空間的特征投射到時間領(lǐng)域。由于在不同的語言中兩種時空隱喻類型和數(shù)量有不同,在語言的引導下,講話者會在心理層面建立起特定的時空關(guān)系。雖然漢語既可以用“前”表示未來,用“后”表過去,也可用“前”表示過去,用“后”表未來,但從語料的分布來看,主要存在著“前/過去,后/未來”的時間隱喻(Yu,1998;蔡淑美,2012)。由于漢語中存在大量“過去在前,未來在后”的表達,漢語母語者通過長期學習和使用,內(nèi)隱地建立起了“前、后”方向與相關(guān)時間的聯(lián)系。例如,由于“前天”、“后天”這些詞語的頻繁使用,個體會在心理上把時間投射到前后軸線上,把較早的時間表征為位于前方,把較晚的時間表征為位于后方(金泓,黃希庭,2012)。當被試在實驗中聽到包含時間信息的句子時,前后方向的空間信息會自動激活。當包含特定信息的時間句出現(xiàn)在對應(yīng)的空間位置時,就能夠促進與隱喻映射方向一致的概念的表征與加工,并以同化(assimilative)的方式影響個體對相關(guān)時間表達的判斷與行為,即出現(xiàn)了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
本研究的結(jié)果也與某些實驗結(jié)果有不同。Fuhrman等人(2011)表明,當要求英語母語者和漢語母語者利用一個外接按鈕盒對順序性時間句快速做出反應(yīng)時,“較早”和“較晚”的時間并不能啟動被試對應(yīng)的空間圖式(“前”或“后”)。這是由于該實驗要求被試利用鍵盤上離身體較近和較遠的鍵對“過去”和“未來”做出反應(yīng),可能造成被試無法明確地建立起“前”、“后”兩個方向,因為兩個按鍵實際上都處于被試的前方。但對于實驗2的被試而言,以身體為基準線,前后方向明確,故可以建立起對應(yīng)的時間隱喻。從對手勢的研究來看,Casasanto和Jasmin(2012)發(fā)現(xiàn),英語母語者更多地以左右方向而不會以前后方向的手勢表現(xiàn)順序性時間句。然而,上述研究并不足以說明利用前后方向表征時間不具有心理現(xiàn)實性,原因是:(1)手勢表征主要涉及手部的運動,受限于眾多的因素。從語用學的角度看,“前/后”方向上的手勢更容易侵占他人的空間,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此人們有可能會有意識地減少在“前/后”方向上手勢的使用,而使用“左/右”方向的手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們一定不會用“前/后”軸表征時間;(2)Casasanto和Jasmin(2012)的調(diào)查主要針對英語母語者,但李恒(2014)發(fā)現(xiàn),漢語母語者依然傾向于利用前后方向的手勢表征時間。這說明,時間手勢的使用帶有較為明顯的文化特征。比起對手勢的研究,在線的任務(wù)可以更好地揭示出人們對時空隱喻的心理表征。
實驗1和實驗2說明,Nú?ez和Sweetser(2006)提出的“自我參照點”和“時間參照點”兩類時空隱喻系統(tǒng)具有心理現(xiàn)實性,而且二者在空間表征方面有差異。漢語母語者對指示性時間句的加工表明,自我參照點系統(tǒng)的形成更有可能基于真實的運動經(jīng)驗,并且隨著經(jīng)常使用,虛擬的運動經(jīng)驗也能夠?qū)ο鄳?yīng)的心理表征產(chǎn)生作用。然而,一旦認知主體保持相對靜止,就難以激活該參照點系統(tǒng)。與之不同,時間參照點系統(tǒng)更多地依靠空間方位的使用,不以“自我”為參照點,不會因為觀察者的視角不同而發(fā)生改變。漢語母語者對順序性時間句的加工說明,即使沒有運動經(jīng)驗的參與,個體也能夠依靠固化的空間隱喻圖式來理解時間。此外,對指示性時間句和順序性時間句的加工恰好對應(yīng)了“第一人稱視角”和“第三人稱視角”,二者加工的差異體現(xiàn)了具身認知和離身認知的不同。張積家和馬利軍(2013)指出,具身認知強調(diào)第一人稱視角的體驗,離身認知強調(diào)第三人稱視角的描述。從認知機制來看,一方面,人們可以利用詞匯、語序和句法知識等信息幫助其迅速完成一些理解程度淺的概念加工,如順序性時間句,這一過程不需要認知主體的運動經(jīng)驗即可以完成,因此是一種離身認知。另一方面,指示性時間句是一種人們從自身知覺運動經(jīng)驗中發(fā)展起來的語義概念,為了獲得關(guān)于時間概念的完整信息,人們需要啟動自身的知覺運動系統(tǒng),完成對第一人稱視角時間概念的語義模擬和精確表征。
(1)對順序性時間句,漢語母語者可以利用前后方向來表征時間,相應(yīng)的空間位置可以促進時間加工,出現(xiàn)了隱喻一致性效應(yīng);
(2)對指示性時間句,由于缺少運動經(jīng)驗,漢語母語者無法將身體設(shè)定為參照點,表征未來和過去的時間概念與表征前后的空間概念之間也無法形成對應(yīng)的自動化聯(lián)結(jié)。
(3)“時間參照點”與“自我參照點”是兩類不同的時空隱喻系統(tǒng)。
Boroditsky,L.(2000).Metaphoric structuring:Understanding time through spatial metaphors.Cognition,75
,1–28.Boroditsky,L.,&Ramscar,M.(2002).The roles of body and mind in abstract thought.Psychological Science,13
,185–189.Boroditsky,L.,Fuhrman,O.,&McCormick,K.(2010).Do English and Mandarin speakers think about time differently?.Cognition,118
,123–129.Cai,S.M.(2012).Cognition perspectives,mechanism,syntactic and semantic constraints on Mandarin temporal indication ofqian
(前 )andhou
(后 ).Contemporary Linguistics,14
(2),129–144.[蔡淑美.(2012).現(xiàn)代漢語“前、后”時間指向的認知視角、認知機制及句法語義限制.當代語言學,14
(2),129–144.]Casasanto,D.(2008).Who’s afraid of the big bad Whorf?Cross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 temporal Language and thought.Language Learning,58
,63–79.Casasanto,D.,&Jasmin,K.(2012).The hands of time:Temporal gesturesinEnglishspeakers.Cognitive Linguistics,23
,643–674.Cienki,A.(1998).Metaphoric gestures and some of their relations to verbal metaphoric counterparts.In J.P.Koenig(Ed.),Discourseand cognition:Bridging thegap
(pp.189–205).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Clark,H.(1973).Space,time,semantics,and the child.In T.E.Moore(Ed.),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 language
(pp.27–63).New York:Academic Press.de la Fuente,J.,Santiago,J.,Román,A,Dumitrache,C.,&Casasanto,D.(2014).When you think about it,your past is in front of you:How culture shapes spatial conceptions of Time.Psychological Science,25
,1682–1690.Evans,V.(2013).Language and time:A cognitive linguistics approach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Fuhrman,O.,McCormick,K.,Chen,E.,Jiang,H.D.,Shu,D.F.,Mao,S.M.,&Boroditsky,L.(2011).How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forces shape conceptions of time:English and Mandarin time in 3D.Cognitive Science,35
,1305–1328.Jamalian,A.,&Tversky,B.(2012).Gestures alter thinking about time.In N.Miyake,D.Peebles,&R.Cooper(Eds.),Proceedings of the 34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
(pp.503–508).Austin: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Jin,H.,&Huang,X.T.(2012).A new issue in the study of the spatial metaphor of time:The left-and-right representation of time.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
,1364–1371.[金泓,黃希庭.(2012).時空隱喻研究的新問題:時間表征的左右方向性.心理科學進展,20
,1364–1371.]Lai,Z.Y.(2002).The psycholinguistic process of time perspective in Chinese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Taiwan University,Taipei.[賴姿吟.(2002).中文時間觀點的心理語言學處理
(碩士學位論文).臺灣大學,臺北.]Lakoff,G.,&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Levinson,S.(1996).Frames of reference and Molyneux’s question:Cross linguistic evidence.In:P.Bloom&M.Peterson(Eds.),Language and space
(pp.109–169).Cambridge,MA:MIT Press.Li,H.(2014).A cognitive study of space-time metaphor in Chinese speakers’gestures.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
(6),38–43.[李恒.(2014).漢語使用者時空隱喻手勢的認知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
(6),38–43.]Li,H.(2015).The influence of stress on Chinese speakers’understanding of time metaphors.Modern Foreign Languages,38
,770–778.[李恒.(2015).壓力感對漢語使用者時間隱喻理解的影響.現(xiàn)代外語,38
,770–778.]Matlock,T.,Ramscar,M.,&Boroditsky,L.(2005).On the experiential link between spatial and temporal language.Cognitive Science,29
,655–664.Moore,K.E.(2006).Space-to-time mappings and temporal concepts.Cognitive Linguistics,17
,199–244.Moore,K.E.(2014).The spatial language of time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ress.Nú?ez,R.E.,&Cooperrider,K.(2013).The tangle of space and time in human cognition.Trends inCognitive Sciences,17
,220–229.Nú?ez,R.E.,&Sweetser,E.(2006).With the future behind them:Convergent evidence from Aymara language and gesture in the cross-linguistic comparison of spatial construals of time.Cognitive Science,30
,401–450.Sell,A.J.,&Kashak,M.P.(2011).Processing time shifts affects the execution of motor responses.Brain and Language,
117,39–44.Song,Y.Q.,&Zhang,J.J.(2014).Temporal-spatial metaphor in conceptualrepresentation:Can spatialinformation be activated when processing the temporal reference which implied in the changing shape of objects?.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6
,216?226.[宋宜琪,張積家.(2014).空間隱喻和形狀變化對物體內(nèi)隱時間概念加工的影響.心理學報,46
,216?226.]Song,Y.Q.,Zhang,J.J.,&Xu,Z.Y.(2013).Modality effect of orientation derived from Mandarin speakers processing time series:Visual attention versus motor response.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5
,1200–1216.[宋宜琪,張積家,許崢燁.(2013).漢語講話者的時間隱喻的視覺-運動通道效應(yīng).心理學報,45
,1200–1216.]Walker,E.J.,Bergen,B.K.,&Nú?ez,R.(2014).Disentangling spatial metaphors for time using non-spatial responses and auditory stimuli.Metaphor and Symbol,29
,316–327.Yang,X.H.,&Zhang,Z.J.Spatial frames of reference in temporal metaphors.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8
,1–9.[楊曉紅,張志杰.(2010).時間隱喻中的空間參照框架.心理科學進展,18
,1–9.]Yu,N.(1998).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 perspective from Chinese
.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Zhang,J.J.,& Ma,L.J.(2013).Thoughts of Marxist philosophy on embodied cognition and its value.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5),93–105.[張積家,馬利軍.(2013).馬克思、恩格斯的具身認知思想及其價值.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5),93–105.]Zhang,J.J.,&Song,Y.Q.(2012).Modality specificity of horizontal metaphoric representation of time:A comparison study between the blind and sighted people.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4
,40–50.[張積家,宋宜琪.(2012).盲人的時間水平方向隱喻的通道特異性.心理學報,44
,4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