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慧
(湖北省咸豐縣唐崖土司城遺址管理處,湖北 咸豐 445600)
?
淺談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現(xiàn)狀及保護對策
姚慧
(湖北省咸豐縣唐崖土司城遺址管理處,湖北咸豐445600)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遺產一樣,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結晶,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印記,能夠將人類的智慧和精神境界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但是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著很多問題,本文首先從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和現(xiàn)狀出發(fā),發(fā)現(xiàn)土家族人民正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保護的對策和方案。
【關鍵詞】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策
在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以及與這些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一是傳統(tǒng)的口頭文學和作為口頭文學載體的語言;二是傳統(tǒng)的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曲和傳統(tǒng)雜技等等;三是傳統(tǒng)技藝、醫(yī)藥和歷法;四是傳統(tǒng)禮儀、節(jié)慶等民間習俗;五是傳統(tǒng)體育和游藝;六是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世代居住在湘、鄂、渝、黔武陵山地區(qū),有著豐富多彩的民族風俗。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土家族人民“數(shù)典不忘祖”的歷史見證,是土家族人民生活的年輪和活化石。它不僅能夠體現(xiàn)土家族人民智慧、民俗風情以及民族精神,還是土家族民族價值觀和審美觀的外在表現(xiàn)。土家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常豐富的,我們可以把土家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下面幾個內容:
(一)語言文化
我國土家族有自己獨立的語言但是沒有自己的文字。土家語不同于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歷史上湖北恩施地區(qū)曾廣泛使用土家語,但后來由于長期受到漢文化的浸潤和現(xiàn)代化進程的影響,土家語的使用范圍和使用群體不斷急劇縮小,土家族語言已經深度瀕危。如今完整的土家族語言體系已不復存在,只留下一些土家語片段,如在恩施地方方言的稱呼中還有稱外祖父為“嘎公”,外祖母為“嘎婆”的等等。
(二) 歌舞藝術
土家族的歌舞文化和表演藝術是多種多樣的,下面簡述一些土家族的歌舞藝術。
1.南劇
南劇,又稱南戲和施南調,最早起源于鄂西土司時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五大地方戲劇之首。其劇目有近千個,大多是傳奇戲和歷史故事,如被譽為“峽谷之音”的《八義圖》,還有根據咸豐縣唐崖土司的真實歷史故事改編的《女兒寨》和《土司夫人》等等。南劇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它是在鄂西地區(qū)多元文化交融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戲劇,是土家文化、巴文化和漢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產物。
2.擺手舞
擺手舞是流行于湘西、鄂西、渝東南土家族地區(qū)的一種古老的傳統(tǒng)舞蹈,它融土家族歌、舞、體育、娛樂于一體,其舞蹈動作取材于日常生活,主要有“大擺手”和“小擺手”之分。擺手舞是土家族民間文化的綜合載體,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來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它在土家族的社會與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有著極其重要的社會價值。
3.哭嫁歌
哭嫁,是起源于湘、鄂、渝、黔土家族聚居地區(qū)的一種婚禮習俗,在以前土家女兒大多都是經過唱山歌相愛結婚的,在出嫁前半個月左右就要“哭嫁”。 哭嫁是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準,而且還有專門的哭嫁歌??藜迺r,親戚好友都會來陪哭,而且哭得越傷心、越感人越好。
(三) 特殊的喪葬習俗
土家族民間有很多送葬習俗,其中有一種悼念死者的非常隆重的送葬儀式——撒爾嗬最為常見,又叫“跳喪”和“打喪鼓”。土家族人把喪事當作喜事辦,認為人死后其靈魂還在,表達了土家族人樂生樂死的觀念。土家族人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流傳“跳喪”,如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地區(qū)還依然保留著“跳喪”的習俗。撒爾嗬有20多個類型,花樣豐富,如“四人穿花”“雪花蓋頂”等,尤其是“燕兒銜泥”更是絕妙。目前,撒爾嗬正在加速散失與失傳。
(四) 傳統(tǒng)的手工藝品
土家族傳統(tǒng)的手工藝主要是“西蘭卡普”織錦工藝、吊腳樓工藝、土家族編織工藝,作為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更是土家族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代表,這是必須保留并傳承下去的。
(五) 傳統(tǒng)的飲食文化
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區(qū)生物資源豐富,在其飲食文化中保留了眾多古老的文化因子,如鄂西土家族的社飯、油茶湯、咂酒、臘肉、糍粑、合渣等。油茶湯常常出現(xiàn)在土家族的餐桌上,尤其以湖北省咸豐縣唐崖鎮(zhèn)的最為地道,其味道獨特,內容豐富,湯里有茶葉、陰米、花生、荷包蛋和豆皮等。土家族人在農歷2月2日社日那天都會吃社飯,社飯做工復雜,主要食材有野蒿、臘肉、糯米、豬腸、板栗等。這些文化因子是研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但是在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基本上都已消失了。
(六) 民族民居
吊腳樓是湘、鄂、渝、黔地區(qū)土家族普遍使用的傳統(tǒng)民居,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吊腳樓源于古代的桿欄式建筑,形式多樣、活潑,結構獨特,整個構建均采用榫卯結構,不使用一根鐵釘,融合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的優(yōu)點,集美觀、堅固、實用于一體,堪稱建筑、繪畫和雕刻等藝術的結晶。它滿足了土家族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需要,是“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研究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很多學者鉆研的目標,都對其現(xiàn)狀有一定的分析。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量龐大,內涵豐富,但其保護傳承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三峽大學武陵土家族研究中心主任黃柏權教授分析了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嚴峻現(xiàn)實后,分析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可分為消失、瀕危、變異、衰退幾種狀態(tài)。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遭遇了三次大的沖擊,其中現(xiàn)代化的沖擊破壞最大,使民族民間文化已處于式微的狀態(tài)。后來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及其立法保護工作也逐步受到土家族地區(qū)各級政府的重視。200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竭力爭取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區(qū),并獲批準為全國第二批3個綜合試點區(qū)之一;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四位一體總格局是政治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大建設協(xié)調發(fā)展。這就規(guī)定了我國在一個時期內的建設方針和目標。按照中央精神,圍繞總體格局,各地各級政府在“十二五”計劃及中長期發(fā)展綱要中都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戰(zhàn)略目標和重大措施。如湖北省委、政府制定的加快建設鄂西生態(tài)文化旅游圈戰(zhàn)略,這是湖北“兩圈一帶”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戰(zhàn)略的中心內容就是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為核心內容,綜合保護開發(fā)民族文化、地域生態(tài)文化及其周邊特色歷史文化構建的。這就直接把土家族文化保護傳承工作納入了省級政府直接支持建設發(fā)展的重要工作,為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進一步推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而,全面了解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現(xiàn)狀,深入分析其成因是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基石。
(一)國家政府合理規(guī)劃,依法保護
土家族民俗文化沒有得到有效的整體的開發(fā)。在民俗文化的合理規(guī)劃方面,可以參照鳳凰古城的相關做法,請學界人士制作相關的一系列規(guī)劃。如請建設部城市規(guī)劃中心編制了《鳳凰縣旅游發(fā)展總體規(guī)劃》,根據這個《規(guī)劃》制定了《古城保護條例》,依照《條例》成立了古城保護專門隊伍。
(二)國家政府補貼
政府對傳承人的補貼都是統(tǒng)一標準,但補貼對經濟狀況不好的傳承人來說也只是車水杯薪。因此我們建議可以區(qū)分保護的輕重緩急給予不同地區(qū)、不同民俗文化項目,根據不同傳承人經濟狀況,分別由中央和地方財政給予有差別的補助。財政狀況好些的政府可將民俗文化傳承視為職業(yè),專門為從事民俗文化保護與傳承的人員核定事業(yè)性編制,以工資形式發(fā)放傳承津貼;對于財政狀況差的政府,多下?lián)苎a貼,使他們可以踏實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三)加強傳承意識
“非物資文化遺產的本質不在于‘物’與‘非物’,而在于文化的‘傳承’,其核心是傳承文化的人??梢园衙褡迕耖g文化運用到城市設計中來。在建設城市時,建設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廣場,提供市民展示民族文化的舞臺,不僅能夠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還能夠讓民族文化自然而然地傳達給市民。讓市民成為最好的傳承人。
(四)加大宣傳力度
加大宣傳力度需要擴展壯大土家族博物館,保留古老的
民間記憶。土家族聚居地區(qū)現(xiàn)有湘西博物館和恩施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多為收藏考古發(fā)掘的文物為主,對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收藏較少,在土家族地區(qū)應該建設一些有特色的私人博物館和專題博物館等。
目前,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處境不容樂觀,從現(xiàn)狀上看,正面臨著消失、瀕危、變異、衰退等等威脅。保護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活動勢在必行,為了把 土家族文化繼續(xù)發(fā)展下去,就需要政府和土家族人民的相互配合和努力。
參考文獻:
[1]巴桑吉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xiàn)狀及其對策.商業(yè)時代, 2009 (31): 126-127.
[2]黃柏權.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現(xiàn)狀及保護對策.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24(2):44-51,55.
[3]李真.湘西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問題與對策.凱里學院學報,2008(5):6-10.
[4]周興茂,張牛.重慶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類、現(xiàn)狀與保護.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753-758.
【中圖分類號】C95
【文獻標識碼】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