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興,黃 斌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北京 100029)
麻杏蟬桔湯治療頑固性咳嗽臨床觀察
張振興,黃 斌△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北京 100029)
麻杏蟬桔湯為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黃斌教授的經(jīng)驗方,該方充分體現(xiàn)其氣機升降理論的思想精髓。故以氣機升降理論為切入點,探討麻杏蟬桔湯在咳嗽病中的運用,希冀為頑固性咳嗽的中醫(yī)治療拓展新的思路。
氣機升降;麻杏蟬桔湯;頑固性咳嗽;黃元御
黃斌教授是北京市中醫(yī)藥大學國醫(yī)堂中醫(yī)專家,北京市朝陽區(qū)第二批中醫(yī)藥專家下基層暨學術經(jīng)驗繼承工程指導老師。從事中醫(yī)教學、臨床工作近30年,在學術上崇尚張仲景學說,推崇黃元御理論,重視扶助陽氣,善調氣機升降。筆者作為黃斌教授的師承弟子,有幸侍診左右,親睹其運用基于升降理論的麻杏蟬桔湯治療頑固性咳嗽,療效滿意。筆者臨證亦喜用麻杏蟬桔湯加減化裁治療各類咳嗽,常獲良效,現(xiàn)結合筆者的臨床經(jīng)驗將黃斌治療頑固性咳嗽的學術思想總結如下。
《黃帝內經(jīng)》奠定了氣機升降理論的基礎,《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謂“升降出入,無器不有”[1],即充分體現(xiàn)了臟腑氣機升降觀。金元時期,氣機升降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李東垣創(chuàng)立了脾胃升降理論,認為五臟六腑的升降運動是以脾胃升降為樞紐,治療偏于升發(fā)脾胃陽氣[2]。到明清時期,氣機升降理論達到鼎盛階段。具有代表性的的醫(yī)家有張景岳、李宗源、黃元御、周學海等[3],其中尤以清代著名醫(yī)家黃元御對氣機升降的觀點闡述得頗具特色。黃元御重視中氣,認為中氣是氣機升降的樞紐,正如《四圣心源·勞傷解》所說:“脾升則腎肝亦升,故水火不郁,胃降則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滯?;鸾祫t水不下寒,水升則火不上熱。平人下溫而上清者,以中氣善運也。[4]”可見黃元御的中氣斡旋、土樞四象、一氣周流思想,進一步充實和完善了氣機升降理論。
中醫(yī)認為,咳嗽是由于外感六淫、臟腑內傷而引起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所致的癥狀。黃元御認為,咳嗽與肺胃的關系最為密切,因為咳嗽的病機是肺氣上逆,而肺氣的斂降與胃土的右轉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在《四圣心源·咳嗽根原》指出:“咳嗽者,肺胃之病也。胃土右轉,肺金順下,霧氣降灑,津液流通,是以無痰;呼吸安靜,上下無阻,是以不嗽。胃土上逆,肺無降路,霧氣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礙,則咳嗽發(fā)作。其多作于秋冬者,風寒外閉,里氣愈郁故也。[5]”對于咳嗽病的主要根源,黃氏一針見血地認為就是肺胃氣機的升降失常。
頑固性咳嗽指咳嗽為主要或惟一癥狀,不伴有肺部其他癥狀或體征,胸部X線檢查無明顯異常,傳統(tǒng)常規(guī)的抗生素治療往往無效的咳嗽[6]。其病程長,咳嗽嚴重且頑固,給病人帶來很大痛苦和不便。這類頑固性咳嗽病機比較復雜,從臟腑角度分析,既有脾虛生痰、痰濕阻肺,又有風熱郁肺、肺氣不宣;既有木火刑金、肺燥津虧,又有肝風犯肺、肺失宣降,往往是“風”、“熱”、“燥”、“痰”幾種因素交織在一起,使肺氣不能宣發(fā)肅降而咳嗽不止。復雜的病機給辨證施治帶來很大困難,一般治法往往療效差強人意。
4.1 基本方
黃斌結合頑固性咳嗽的臨床癥狀,在臨床中不斷實踐摸索逐漸形成了治療此類咳嗽的經(jīng)驗方根“麻杏蟬桔湯”。該方根的基本組成為麻黃5 g,杏仁10 g,蟬蛻6 g,桔梗10 g。其中,麻黃宣肺,杏仁降氣,一升一降,共同促進恢復肺氣的宣發(fā)肅降功能;杏仁苦潤,蟬蛻咸寒,一潤一咸,共同起到滋肺潤燥的作用;蟬蛻疏風透熱,桔梗宣肺散熱,一疏一散,共同透散郁遏肺臟的風熱邪氣;杏仁潤肺化痰,桔梗排痰利咽,一化一排,共同實現(xiàn)祛痰利咽、疏通氣道的功能。該方根用最精簡的藥物組成,達到了疏風、散熱、潤燥、祛痰的作用,進而恢復肺氣的宣發(fā)肅降功能。此方根重在宣降肺氣、開肺散邪,無論有無表證均可選用。
4.2 辨證分型
在實際臨床應用時,除用基本方宣降肺氣,還要根據(jù)影響一氣周流的因素來辨證分型施治用藥以驅除邪氣,進一步恢復氣機升降。
4.2.1 外邪犯肺 證候:咳嗽,咳痰稀薄色白或痰黏難咯,咽喉作癢或痛,鼻塞流清涕,惡寒發(fā)熱,伴頭痛、舌苔薄白、脈浮或浮數(shù)。偏風寒者治以基本方加荊芥、防風等疏風解表;偏風熱者加菊花、黃芩等疏風清熱解表。
4.2.2 痰濕蘊肺 證候:咳嗽痰多,痰黏膩或濁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因痰而咳,痰出咳平,每于晨間或食后咳嗽尤甚,進甘甜油膩食物加重,胸悶脘痞、嘔惡、食少、體倦、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濡。治以基本方加蒼術、法半夏、橘紅、蘇子、炒薏苡仁、益智仁、白芥子等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4.2.3 肝火犯肺 證候:氣逆而咳,嗆咳連聲,痰滯難咯,或干咳少痰,咳時面紅目赤、胸脅引痛,性情急躁而怒,怒則咳嗽加劇,甚則痰中帶血或咯吐鮮血,舌質紅或舌邊尖紅、苔薄黃少津、脈弦數(shù)。治以基本方加梔子、白芍、柴胡、枳殼、青皮、陳皮、川貝母等清肝瀉火、化痰止咳。
4.2.4 肺陰虧耗 證候: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黏,甚或痰中帶血、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手足心熱、夜寐盜汗、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以基本方加南沙參、麥冬、玉竹、百合等滋陰清熱而潤肺燥。
4.2.5 肺氣虧虛 證候:久咳不愈、咳聲低弱無力,痰液清稀色白量多,伴神疲懶言、倦怠乏力,動則氣短,食少,面色無華,自汗,惡風,易感冒,舌淡苔白、脈細弱。治以基本方加玉屏風散合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減(黃芪、白術、防風、桂枝、白芍、厚樸、杏仁、辛夷、蒼耳子)益氣固表,調和營衛(wèi),通利鼻竅[7]。此外,黃斌在臨證中善于使用專病專藥來消除兼癥、加強療效。如咽喉疼痛不利者加射干、僵蠶、青果、木蝴蝶等,消腫利咽;咽癢甚者加僵蠶、蜂房等軟堅散結、祛風止癢;過敏現(xiàn)象明顯者加蒼耳子、烏梅、防風等疏風脫敏;久咳不止者加百部、款冬花、紫菀、訶子肉、五味子等止咳斂肺。
王某,女,66歲,2015年1月14日初診:主訴咳嗽、咯痰1月余?;颊?個月前因受涼感冒后出現(xiàn)咳嗽,咳大量白痰,屢服消炎藥和清熱鎮(zhèn)咳中藥不愈,遂來就診?,F(xiàn)咳少量白痰、頭暈、胸悶、納呆,大便不爽、小便頻數(shù),舌暗紅、苔白膩、脈弦滑,證屬肺脾氣虛、肺氣郁閉,治以宣肺健脾、理氣化痰。方藥以麻杏蟬桔湯加味:麻黃3 g,杏仁6 g,蟬蛻5 g,桔梗10 g,蘇梗10 g,蘇子10 g,炒萊菔子15 g,茯苓15 g,干姜10 g,草豆蔻10 g,姜半夏10 g,厚樸10 g,蓽茇10 g,細辛3 g,肉桂6 g,7付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2015年1月21日二診:咳嗽較前明顯減輕,納增,仍有尿頻、頭暈癥狀,舌暗,苔白,脈沉弦。效不更方,原方加益智仁15 g、白果10 g、五味子10 g,7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5年1月28日三診:咳嗽基本痊愈,偶有咽痛,尿頻、頭暈癥狀消失,納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脈沉細。上方去萊菔子、厚樸加青果10 g,繼服7劑。1周后電話隨訪諸癥消失。
分析:此例患者咳嗽月余,病程較長,按氣機升降理論分析,病機既有肺氣宣降失常,又有脾胃升降失常,治療重在宣降肺氣、調理脾胃。方中麻黃配杏仁,開肺降氣止咳;蟬蛻甘寒清熱、質清上浮,長于宣肺,且蟬蛻能利咽止咳,尤其對喉癢之咳有迅速止喉癢而愈咳嗽的作用;桔梗長于降逆而開結,清咽喉而止腫痛??梢姡樾酉s桔湯切中頑固性咳嗽的主要病機和主癥要害。方中法半夏、厚樸、草豆蔻、萊菔子、蘇梗、蘇子、茯苓健脾燥濕,降逆化痰止咳;干姜溫肺化飲,蓽茇溫脾開胃。諸藥合用,意在調脾胃升降,使中土斡旋,以降右路,協(xié)助收斂肺氣以止咳。復診時加白果、益智仁專為尿頻一癥而設,三診加青果對治咽痛,以上3味藥皆為專病專藥治療兼癥的體現(xiàn),用之適宜效如桴鼓。
頑固性咳嗽是目前臨床上的常見病癥,然而此癥的治療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對此癥復雜的病因病機認識不夠深入和全面。如果從氣機升降理論探討頑固性咳嗽的病因病機,就可以做到執(zhí)簡馭繁,易于把握;有了明晰的辨證立法,用藥也就更加準確,更具有針對性。我們認為無論外感內傷治咳之法總以調理肺胃氣機升降為首務,一旦肺胃氣機升降恢復或大致恢復,咳嗽即可告愈?;谏道碚摰穆樾酉s桔湯治療頑固性咳嗽正是從三個層面達到治療的目的:一是以麻杏蟬桔湯為主體根方,站在氣機升降的角度立法用藥,抓住治療咳嗽的主要矛盾;二是以影響一氣周流的因素為靶點各個擊破,同時也不放過引發(fā)咳嗽的次要矛盾;三是以專病專藥的臨床經(jīng)驗對癥治療咳嗽簡便快捷,好學易記,便于推廣。
綜上所述,以升降理論為指導,根據(jù)具體脈證靈活運用麻杏蟬桔湯加減治療頑固性咳嗽的方法,不僅辨證思路清晰,用藥簡潔,且安全有效,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1]蔡仲遜.中醫(yī)經(jīng)典中醫(yī)歌賦[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70.
[2]魯兆麟.中醫(yī)各家學說專論[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214-215.
[3]劉瑞,花寶金.明清著名醫(yī)家對氣機升降理論的學習探討[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4,20(10):1326.
[4]黃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52
[5]黃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3:87.
[6]陳國榮,伍小藝,羅瑤.頑固性咳嗽的中醫(yī)辨治體會[J].北方藥學,2011,8(5):80.
[7]陳建章.中醫(yī)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4:25-28.
R256.11
A
1006-3250(2016) 02-0277-02
2015-05-05
張振興(1977-),男,主治醫(yī)師,醫(yī)學碩士,從事中醫(yī)臨床基礎研究。
△指導老師:黃 斌,E-mail:huanbin6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