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曙明(遼寧省瓦房店市中心醫(yī)院傳染病科,遼寧 瓦房店 116300)
?
探討脂類代謝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療效的影響
陳曙明
(遼寧省瓦房店市中心醫(yī)院傳染病科,遼寧 瓦房店 116300)
【摘要】目的 探討脂類代謝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的臨床影響。方法 選取遼寧省瓦房店市中心醫(yī)院傳染病科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48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療,且檢測脂類代謝指標,探討會如何影響臨床療效。結果 48例中31.3%出現(xiàn)脂肪肝病變,10.4%為大泡型,4.2%為小泡型,16.7%為混合型;接受抗病毒治療后45.8%SVR,54.2%NR;SVR組HCV RNA載量、TG、CHO均低于NR組,對比差異明顯(P<0.05)。結論 慢性丙型肝炎TG水平較高且出現(xiàn)脂肪肝合并癥可能關聯(lián)于抗病毒治療持續(xù)應答率降低。
【關鍵詞】脂類代謝;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
丙型肝炎屬于臨床常見肝臟炎癥性疾病,誘因為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據(jù)WHO統(tǒng)計[1],目前全球丙型肝炎慢性感染者在2億以上,屬于全球流行性疾病。其中有80%急性丙型肝炎感染者會向慢性丙型肝炎(CHC)發(fā)展,20%~30%會發(fā)展為嚴重肝臟疾病比如肝細胞或肝硬化等。當前臨床主要應用利巴韋林聯(lián)合干擾素對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開展抗病毒治療,效果較好,但是有學者報道脂類代謝會對抗病毒治療療效產(chǎn)生影響。本文為細致探討其影響,現(xiàn)選取患者48例為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遼寧省瓦房店市中心醫(yī)院傳染病科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48例為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其臨床資料。48例男女比例為27∶21,年齡為18~75歲,平均(42.7± 8.6)歲。所有患者均與2000年全國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標準中丙型肝炎診斷標準相符[2],將HIV于重疊HBV感染患者排除,且排除惡性腫瘤、甲狀腺疾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均首次采用抗病毒治療。
1.2 一般方法:所有患者均接受抗病毒治療,30例采用135~180 μg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2a,18例采用1.0~1.5 μg/kg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2b,均為皮下注射,每周1次、每天應用800~1200 mg利巴韋林,持續(xù)12個月。檢測HCV RNA載量:采用FQ-PCR(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嚴格依據(jù)試劑盒操作步驟,主要應用HCV試劑。停藥6個月后HCV RNA檢測若能在檢測下限值以下則為SVR(持續(xù)病毒學應答),治療6月后或過程中HCV RNA仍為陽性則為NR(無應答)。再檢測血脂,應用全自動生物化學分析儀對總膽固醇(CHO)與三酰甘油(TG)予以檢測,再行肝臟病理檢查:取得肝組織標本后即刻用甲醛溶液40 g/L固定,脫水后石蠟包埋切片,HE染色后參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診斷標準予以分期和分級。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軟件SPSS20.0統(tǒng)計學處理上述數(shù)據(jù),用(±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對比用t檢驗,對比以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慢性丙型肝炎脂肪肝病理類型:48例患者中,有15例(31.3%)出現(xiàn)脂肪肝病變,其中5例為大泡型(10.4%),2例為小泡型(4.2%),8例為混合型(16.7%)。
2.2 NR與SVR血脂與病毒載量對比:48例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療后SVR22例(45.8%),NR26例(54.2%)。SVR組HCV RNA載量為(5.20±0.42)log10拷貝/mL,NR組為(5.96±0.94)log10拷貝/mL,對比P<0.05,t=2.07;②TG:SVR組為(1.56±0.24)mmol/L,NR組為(3.32±0.46)mmol/L,對比P<0.05,t=16.16;③CHO:SVR組為(3.17±0.58)mmol/L,NR組為(3.79±0.96)mmol/L,對比P <0.05,t=2.34。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為全球性公共健康問題,機體遭受HCV感染后易出現(xiàn)慢性化趨勢,向肝硬化或肝癌發(fā)展[3]。當前臨床公認最有效的抗病毒療法為干擾素聯(lián)合利巴韋林,主要應用聚乙二醇干擾素,有較長半衰期,且用藥方便,但是費用昂貴,多數(shù)患者難以承受。但是放棄治療會增加疾病向肝硬化及肝癌發(fā)展風險。
干擾素聯(lián)合利巴韋林雖然為臨床治療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療法,但是只能使約50%患者獲得持續(xù)病毒學應答,有諸多因素會對HCV感染轉歸與抗病毒療效產(chǎn)生影響,其中代謝因素特別是脂質(zhì)代謝逐漸獲得臨床關注。據(jù)調(diào)查,出現(xiàn)程度不一且形式不一的高脂血癥HCV感染者占70.5%,其中HCV RNA陽性者占61.3%,HCV RNA陰性但抗-HCV陽性者占25.4%,說明高脂血癥發(fā)生關聯(lián)于HCV復制。
本組結果表明接受抗病毒治療后45.8%SVR,54.2%NR;SVR 組HCV RNA載量、TG、CHO均低于NR組,對比差異明顯(P <0.05),由此說明脂類代謝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療效果。與魏莉等[4-5]研究結果相近。
總而言之,慢性HCV感染脂肪肝病變風險較高,且脂類代謝紊亂會降低慢性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療療效,可在安全條件下使用他汀類藥物或減輕體質(zhì)量,由此避免脂類代謝過多影響抗病毒治療持續(xù)應答率。
參考文獻
[1] 王瑞,劉玉佩,錢靜,等.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后患者體內(nèi)持續(xù)病毒學應答率影響因素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3,53(27):7-10.
[2] 李銀萍,??∑?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抗病毒治療與胰島β細胞功能的關系[J].中華傳染病雜志,2014,32(3):187-189.
[3] 魏莉,劉江奎.脂類代謝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療效的影響[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2,6(5):447-450.
[4] 魏莉,劉江奎.脂類代謝對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療效的影響[J].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2,6(5):447-450.
[5] 杜飛,張錦前,鄭志凌.慢性丙型肝炎并脂肪肝血清A-FABP與病毒及代謝的相關分析[J].臨床誤診誤治,2013,26(2):68-71.
中圖分類號:R512.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8-01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