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妍妍唐萬鵬( 遼寧省遼陽市中心醫(yī)院病理科,遼寧 遼陽 000; 遼寧省遼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病理科,遼寧 遼陽 000)
?
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瘤的病理特性與鑒別診斷價值研究
時妍妍1唐萬鵬2
(1 遼寧省遼陽市中心醫(yī)院病理科,遼寧 遼陽 111000;2 遼寧省遼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病理科,遼寧 遼陽 11100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瘤的病理特性與鑒別診斷價值。方法 將12例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瘤標本,運用HE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方法,分析其病理特性,并就其組織發(fā)生、病理診斷及鑒別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jié)果 巨檢見10例包膜完整;鏡檢所有腫瘤均具有黏膜相關(guān)組織結(jié)外邊緣區(qū)B細胞淋巴瘤一般特點,8例為B小細胞性淋巴瘤,4例為中心細胞性淋巴瘤;免疫組化染色見12例均呈LCA陽性,CD20陽性,CD79α陽性,4例Kappa陽性,8例呈Lamda陽性。結(jié)論 HE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檢測對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瘤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關(guān)鍵詞】甲狀腺;淋巴瘤;鑒別診斷;病理分析
甲狀腺惡性淋巴瘤是發(fā)生于甲狀腺的比較少見的腫瘤,而原發(fā)性甲狀腺淋巴瘤占甲狀腺惡性淋巴瘤的5%[1-2],多繼發(fā)于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本組收集原發(fā)性甲狀腺淋巴瘤12例,結(jié)合免疫組化方法就其組織發(fā)生,病理診斷及鑒別診斷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組12例,男2例,女10例,年齡35~75歲,平均52.3歲?;颊呷朐簳r主要癥狀均為頸部無痛性腫塊,且其他部位未見腫瘤。病史最長者1年,最短者為1個月。術(shù)前診斷均為甲狀腺腺瘤。
1.2 標本及染色方法:本組12例均來自2009年7月至2015年6月本院病理科病檢及會診標本。組織均經(jīng)石蠟包埋,4 μm連續(xù)切片,分別作HE染色和免疫組化染色。其中LCA,CD20,CD79α,Kappa鏈,Lamda鏈,TG(甲狀腺球蛋白),CK和SP試劑盒購自福州邁新生物制品公司。
2.1 巨檢:12例腫塊均位于甲狀腺內(nèi),腫瘤最大者9 cm×5 cm×3 cm,最小1.5 cm×l.5 cm×l.0 cm。其中10例包膜完整,2例與周圍分界不清;切面大多灰白、灰褐色,其中1例呈魚肉狀,2例并囊性變和出血壞死。
2.2 鏡檢:所有腫瘤均具有黏膜相關(guān)淋巴瘤的一般特點,由彌漫一致的瘤細胞構(gòu)成,異型性明顯。其中8例為B小細胞性淋巴瘤,瘤細胞略大于正常淋巴細胞,核深染,染色質(zhì)呈粗顆粒狀,有的可見輕度不規(guī)則核溝;胞質(zhì)淡染,寬窄不一,并可見特征性“淋巴上皮病變”,即瘤細胞浸潤甚至破壞甲狀腺濾泡,并填塞濾泡腔,部位可見殘留的甲狀腺濾泡結(jié)構(gòu)。4例為中心細胞性淋巴瘤,瘤細胞核大,部分瘤細胞具有圓形空泡狀核,核仁明顯;胞質(zhì)嗜雙色性;個別瘤細胞可見浸潤甲狀腺濾泡,但尚沒有形成“淋巴上皮病變”。12例均可見包膜及血管的侵犯;其中8例合并有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
2.3 免疫組化染色:12例均呈LCA陽性,CD20陽性,CD79α陽性,4例呈Kappa陽性,8例呈Lamda陽性,而CK及TG均呈陰性。
3.1 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瘤的組織學發(fā)生:繼發(fā)性甲狀腺淋巴瘤常來自淋巴結(jié)淋巴瘤的播散[3-4],而本組病例無淋巴結(jié)及其他部位淋巴瘤存在,故均為原發(fā)性腫瘤。原發(fā)性甲狀腺淋巴瘤與甲狀腺自身免疫疾病有關(guān)[5],多數(shù)患者血清可發(fā)現(xiàn)甲狀腺自身抗體。主要由于甲狀腺部位無黏膜組織,本身亦無淋巴組織,只有在自身抗原刺激下,血管中的淋巴細胞在甲狀腺部位反應性增殖,進而發(fā)展為淋巴瘤,故原發(fā)性甲狀腺淋巴瘤多繼發(fā)于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6]。在WHO的建議分類中,本瘤屬黏膜相關(guān)組織結(jié)外邊緣區(qū)B細胞淋巴瘤[7]。有文獻認為甲狀腺淋巴瘤多為B細胞表達,僅少數(shù)為T細胞表達[8]。國內(nèi)雷承寶和張玉婷分別報道了甲狀腺淋巴瘤2例,均為B細胞源性[9-10]。本組12例均為B細胞淋巴瘤,無T細胞淋巴瘤。
3.2 甲狀腺原發(fā)性惡性淋巴瘤的病理診斷及鑒別診斷:本瘤好發(fā)于老年女性患者,男女比例約為1∶2.5,平均年齡60~65歲[11-12],而本組平均年齡略輕。其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頸部無痛性腫塊,因此易誤診為甲狀腺瘤,最終確診須依靠病理檢查。光鏡下:瘤細胞彌漫,核深染異型,可見特征性的“淋巴上皮病變”。而在免疫組化染色下可見:腫瘤表達LCA陽性,CD20陽性,CD79α陽性,CK陰性。
在鑒別診斷上,需與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和甲狀腺小細胞未分化癌相鑒別。本組中,8例合并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而低度惡性甲狀腺淋巴瘤往往在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基礎(chǔ)上惡變而來,故二者鑒別尤為重要。慢性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增生具有多樣性,但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可有多少不等的漿細胞存在,不具有淋巴瘤的單一性及異型性;免疫組化染色CK等均陽性。另外,甲狀腺小細胞型未分化癌具有成巢傾向,網(wǎng)狀纖維分布于腫瘤細胞巢周圍,而不是單個瘤細胞周圍,且不具有特征性“淋巴上皮病變”;在免疫組化染色時未分化癌表達CK陽性,TG陽性,LCA陰性[13]。
近年來有學者利用PCR技術(shù)通過對Ig基因重排的檢測,在DNA水平判斷B淋巴細胞的克隆性,可輔助臨床病理診斷。但是由于PCR檢測技術(shù)影響因素較多,有一定的假陽性率存在,因此Ig基因重排檢測結(jié)果只能作為診斷的參考指標,免疫組織化學染色仍然是診斷的主要手段。
參考文獻
[1] 龍官保,蘇暢,滿江紅.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瘤病理特性與病理學研究[J].中華病理雜志,2015,44(3):163-166.
[2] 范郎娣.王德延腫瘤病例診斷學[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2009: 1577-1585.
[3] 龍洋,邊彤,郝運來.甲狀腺黏膜相關(guān)淋巴組織淋巴瘤的病理診斷價值與臨床病理學研究[J].診斷病理雜志,2015,22(8):66-68.
[4] 譚郁彬,張乃鑫.外科診斷病理學[M].天津:天津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8:333-339.
[5] 葉玉玲,董郡.外科病理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08: 1311-1317.
[6] 梁國權(quán).淋巴瘤與瘤樣增生病理學[M].貴陽:貴州科技出版社,2008:238-243.
[7] Christopher D,F(xiàn)letcher M.腫瘤組織病理學[M].濟南:山東科技出版社,2008:630-637.
[8] 雷承寶.淋巴細胞性甲狀腺炎伴原發(fā)性腺非霍金淋巴瘤1例[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5,44(1):11-12.
[9] 陳杰,吉林海,艾仁靜.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瘤的病理鑒別診斷價值與病理學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2015,42(1):31-33.
[10] 張玉婷.甲狀腺黏膜相關(guān)淋巴組織淋巴瘤1例[J].診斷病理學雜志,2015,22(7):52-53.
[11] 李華麗,尚正平,張雅文.甲狀腺原發(fā)性淋巴瘤病理診斷價值與病理學研究[J].中國腫瘤臨床,2015,42(4):253-255.
[12] 楊琨,榮陽,榮根滿,等.腫瘤自體CIK細胞免疫治療前后T細胞亞群的變化[J].中華臨床醫(yī)學研究雜志,2006,12(16):2155-2156.
[13] 魏玉娜,車麗娟,吳靜.甲狀腺炎伴原發(fā)性腺非霍金淋巴瘤的病理診斷與臨床研究[J].中華病理雜志,2014,43(2):93-96.
中圖分類號:R736.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8-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