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慧昳楊 林(1 云南省大理大學全科醫(yī)學,云南 大理 671000; 云南省第四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云南 大理 671000)
?
失眠癥及其癥狀學的研究進展
黃慧昳1△楊 林2
(1 云南省大理大學全科醫(yī)學,云南 大理 671000;2 云南省第四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云南 大理 671000)
【摘要】失眠癥患者伴有焦慮和抑郁癥狀嚴重影響著其生活質量,同時伴有記憶力減退的失眠癥患者其社會活動功能也受到嚴重影響,失眠癥患者也受社會心理因素影響較多,如其心理健康狀況,社會支持較少,遭遇較多負性生活事件等,因此探討與失眠癥相關的癥狀學是十分必要且有價值的。
【關鍵詞】失眠癥;焦慮抑郁;記憶力減退
△碩士研究生
失眠癥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也是現(xiàn)代社會極為常見的疾病之一。近年來關于失眠癥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表明:全世界患有不同程度失眠癥的患者有30%~35%。國外患有不同程度失眠癥的人約有35.2%[1]。據2002年全球失眠調查顯示,我國有43.4%的人曾經受過或正在經受著不同程度的失眠[2]??梢娛甙Y正廣泛危害著全球人類。而我們知道,人類的一生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充足的睡眠不僅可以釋放疲勞、撫慰精神,還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莎士比亞將睡眠比作:“生命宴席上的滋補品”??梢娝叩闹匾?。然而失眠癥到底有多可怕,它不僅僅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睡眠,而且失眠癥患者伴發(fā)的焦慮、抑郁、記憶力減退等相關癥狀更加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
失眠癥是以入睡和(或)睡眠維持困難所致的睡眠質量或數(shù)量達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響白天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3]。從而引起人的疲勞感、不安、全身不適、無精打采、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它的最大影響是精神方面的,如抑郁、焦慮,嚴重的會導致精神分裂。200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慢性持續(xù)性失眠癥患者伴有焦慮和抑郁癥狀,失眠的患者有80%伴有焦慮,其主要以女性多見[4]。失眠癥患者的焦慮水平明顯高于正常睡眠者,且其狀態(tài)焦慮和特質焦慮水平都明顯高于正常睡眠者。這表明著失眠癥患者的焦慮不但表現(xiàn)為緊張性焦慮,而且為一種習慣性焦慮。約有68%的焦慮患者存在睡眠問題[5]。焦慮患者伴有失眠主要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睡不實易醒、多夢。有研究表示,失眠與焦慮存在正相關性,且相關度達63.3%[6],說明失眠與焦慮相伴而存?,F(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示,失眠癥患者具有高度一致的個性心理特征,多表現(xiàn)為過分焦慮、內心易沖突、強迫性思維、過分擔憂自身健康等神經質個性[7]。失眠癥患者焦慮抑郁癥狀常常同時存在,國外報道20%~28%失眠癥患者存在抑郁癥狀,且符合重性抑郁癥或心境惡劣的診斷[8]。抑郁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情感低落、思維遲緩以及言語動作減少,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目前認為,失眠癥與抑郁癥存在著密切的雙向的關系。經研究顯示,失眠是抑郁病程中出現(xiàn)自殺觀念及自殺行為增加的獨立危險因素。因此,失眠是影響抑郁癥發(fā)病進展及預后的重要因素。抑郁病患者經過成功的抗抑郁治療后仍將殘留失眠癥狀,并且將顯著增加抑郁癥復發(fā)的概率,而抑郁癥患者在初始治療中合用改善睡眠藥物比單用抗抑郁藥物起效更快、預后更好[9]。因此失眠癥與抑郁癥也存在著正相關性。
失眠癥引起記憶力減退這個因素不容忽視,失眠癥患者記憶力明顯下降表現(xiàn)為記憶商數(shù)、長時、短時、瞬時記憶受損[10]。美國的研究學者認為,專門負責鞏固記憶的大腦區(qū)域“尖波漣漪”大部分都在人們深度睡眠時出現(xiàn)。而失眠癥患者的深度睡眠大大減少,直接影響其記憶水平。記憶力對一個人的學習效率與思維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因此,記憶力減退的失眠癥患者中社會活動功能與學習效率將明顯受到影響,研究顯示,失眠癥患者記憶力減退以女性居多。隨著時代發(fā)展,社會進步,女性在社會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以前只是男人可以勝任的工作,現(xiàn)在女人們也可以做。而女人在社會中原來所承擔的責任現(xiàn)在同樣需要承擔。女人們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因此失眠癥患者中女性記憶力減退比例明顯高于男性。
失眠無聲無息的出現(xiàn)在我們的生活中,備受失眠困擾的患者也越來越多。而失眠帶來的危害卻無處不在,如自殺率提高,失眠的人群容易情感脆弱,常伴焦慮、抑郁等精神癥狀;工作效率下降,晚上失眠,第二天上班會頭暈頭脹、注意力無法很好的集中;長期失眠,記憶力減退明顯,以及會引起人過早衰老,誘發(fā)各種疾病發(fā)生。希望失眠可以引起人們的關注與重視,我們在臨床工作中診斷與治療失眠癥時,還應考慮患者是否伴有焦慮、抑郁與記憶力減退等問題,并同時給予正確處理。
參考文獻
[1] 范瑞明,楊麗.失眠癥的臨床治療進展[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10):149.
[2] 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共識專家組(草案)[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2):141.
[3] 賈建平,陳生弟.神經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414.
[4] Mellinger GD,Balter MB,Unlenhuth EH.Insomia and its treatment: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J].Arch Gen Psychiatry,1995,42(3):225-232.
[5] 于國洲,于利峰,張建梅.焦慮癥患者的睡眠質量及其相關影響因素[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18 (8):146.
[6] 王筱君,閻紅,李俊.失眠與焦慮、抑郁相關性的臨床研究[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22):5325-5326.
[7] Kales A,Vgontzas A.Predisposition to and persistence of chronic insomnia:Importance of psychobehavioral factors[J].Arch Inter Med,1992,152(8):1570-1572.
[8] Kajimura N,Kato M,Sekimoto M,et al.A polysomno graphic study of sleep patterns in normal human with low or high_anxiety personality traits[J].Psychiatry Clin Nerosci,1998,52(3):317-320.
[9] Stancr L.Gomorbnlty of msommx xnd depression[J].Sleep Med Rev,2010,14(1):35-46.
[10] 宋國萍,苗丹民,皇甫恩.睡眠和記憶之間關系的研究田[J].心理科學,2004,27(6):1454-1456.
中圖分類號:R74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8-0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