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春花
(中國礦業(yè)大學 外文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翻譯行為影響因素體系研究
錢春花
(中國礦業(yè)大學 外文學院,江蘇 徐州221116)
摘要:翻譯行為及其影響因素體系研究,有助于從行為科學層面探尋翻譯的內涵,也有利于譯者翻譯能力的提升以及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文章首先構建了翻譯行為體系,在此基礎上對翻譯行為的影響因素及其影響機理進行了理論分析,再通過調查研究及因子分析,對翻譯行為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檢驗,最終構建了由3個類別和18個因子構成的翻譯行為影響因素體系,并根據(jù)因子載荷系數(shù)識別了翻譯行為的關鍵影響因素,從而對譯者翻譯能力培養(yǎng)和翻譯教學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翻譯行為;影響因素;體系;因子分析
收稿日期:2015 - 03 - 09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翻譯行為的構成體系、影響因素及影響機理研究”(項目編號:13CYY007)
作者簡介:錢春花(1976- ),女,博士生,中國礦業(yè)大學外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翻譯研究。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105X(2015)06-0086-06
引言
翻譯行為研究能夠確定譯者行為特征,解釋其思維運作機制,進而有助于翻譯教學[1]。而對翻譯行為影響因素的梳理,有助于探尋提升譯者翻譯能力的途徑,也有利于翻譯人才的能力培養(yǎng)。
翻譯行為的研究,始于德國學者Holz-Manttari。她于1984年從交際理論角度用“翻譯行為”來代替“翻譯”,以表示翻譯中的各種跨文化交際行為[2]。Bell支持這一觀點,認為翻譯本身就是語言、人際、情境、動機等的復雜交際行為[3]。關于翻譯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一些學者在其研究中提及或論及一些影響翻譯行為(或與翻譯活動有密切關系)的因素,如:意識形態(tài)[4][5]、翻譯動機[6]、翻譯能力[7][8][9]、委托人和讀者[10]、行為特征[1]、源語語篇[11]、譯者心智[12]、心理素質[13]、譯語文化[14]、譯者意向[15]、歷時語料[16]、翻譯創(chuàng)造性[17]、文化差異性[18]、翻譯行業(yè)和產業(yè)[19]、翻譯策略[20]、譯者情感、翻譯技術、翻譯工具、翻譯資源、翻譯理論發(fā)展、出版者、贊助人、翻譯研究者、翻譯評論者、政治環(huán)境等。學者們所提及或論及的這些翻譯行為影響因素為文章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極大的理論支持,但遺憾的是,尚未發(fā)現(xiàn)對翻譯行為影響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和系統(tǒng)研究。為此,現(xiàn)階段需要解決以下兩個問題:能否找到各具體翻譯行為的關鍵影響因素,從而建立影響因素體系?如何根據(jù)翻譯行為的關鍵影響因素制定針對性的譯者培養(yǎng)措施?
文章在梳理前人的研究基礎之上,從理論上對翻譯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建立因子體系分析模型,再通過調查實證研究,對翻譯行為影響因素體系進行理論構建,根據(jù)翻譯行為的關鍵影響因素提出針對性的譯者培養(yǎng)措施。
一、 理論研究
翻譯實際上是一個涉及兩種語言、文化、情景及動機的復雜交流過程[11],是譯者思維運作的動態(tài)過程[21],對這些行為的梳理有助于探尋翻譯的內在機理。從譯者認知心理的角度看,翻譯經歷了理解、記憶、注意、決策及語言轉換等過程[22]。Nida將翻譯過程分為分析、轉換和重構三個步驟[23]。在轉換過程中,譯者行為具有廣泛、復雜、不定的內涵,因為譯者不僅要實現(xiàn)語言轉換,還要實現(xiàn)文化轉換、交際轉換和美學轉換等。此外,后續(xù)加工是翻譯必不可少的步驟,在實現(xiàn)翻譯轉換后,譯者會進行一系列再認知、再決策、再轉換,并檢查有無詞語誤譯和漏譯、句間的邏輯性、譯文整體流暢性,去掉初稿中的斧鑿痕跡,以譯出語的語法標準檢查和衡量譯文,并進行修改和潤飾,完成終稿。另外,適應追懲[24]是譯者在接受外界的批評和質疑后,多維度地適應包括社會、時局、讀者等外部環(huán)境而調整翻譯策略的譯后行為。基于以上對翻譯全過程的理解可知,翻譯行為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不管是譯前、譯中,還是譯后,均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
1. 譯前行為影響因素
翻譯行為的第一步就是問題識別。首先要考慮此次翻譯處于何種環(huán)境,誰是此次翻譯的驅動者,這些外部環(huán)境包括政治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和經濟環(huán)境等;其次要考慮誰是此次翻譯的驅動者,因此委托人、贊助人等權力要素也影響譯者的問題識別。之后,譯者還須對翻譯所涉及的關鍵主體進行理念認知,這是翻譯作為一種跨文化交際行為的前提條件,要實現(xiàn)讀者、譯者和作者意識形態(tài)[4][5]的交際,需要準確解讀作者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情感因素,并有效傳遞給讀者,因此也要考慮讀者的思維方式及審美觀念,譯者本身的倫理觀和翻譯理念也影響這一過程,所以,作者理念、譯者理念是譯前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除了問題識別和理念認知,譯者在翻譯轉換前還應進行資源選擇,主要有詞匯、語料、策略和工具等方面的選擇。Verschueren認為首先是語言、語碼和語體選擇,再進行話語構建成分(即詞匯)、話語和語段選擇,然后是話語構建[25]。除了詞匯選擇,歷時語料也是翻譯的重要資源,其豐富度和可獲得性對提升翻譯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譯者還需要對翻譯策略進行有效選擇,選擇直譯還是意譯,歸化還是異化,都需要譯者根據(jù)翻譯情境和翻譯需求而定。最后,資源選擇還應包括翻譯工具的選擇,它能提高翻譯效率和質量,還能夠有效降低成本,面對較大工作量的任務時,譯者大多選擇了翻譯工具,網絡的發(fā)展使其越來越方便,也越來越重要。所以,翻譯工具的可獲得性也是翻譯行為的影響因素之一。綜上,政治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權力要素、作者理念、譯者理念、讀者理念、翻譯資源是影響譯前行為的主要因素。
2. 譯中行為影響因素
翻譯首先要實現(xiàn)語言的轉換,這是翻譯工作最基本的任務,即通過詞匯、句法實現(xiàn)譯出語向目的語的轉換,在這一過程中,譯者的語言能力體現(xiàn)譯者的專業(yè)特征,是翻譯能力的重要成分[8][9],這是翻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對翻譯質量起到特別重要的作用。此外,語言轉換還受到作者的寫作風格、語言結構及表達方式等作者語言因素,以及源語語篇、文本類型等文本因素的影響。因為語言轉換本身就涉及原語、譯出語和譯者語言三種語言(當譯者和作者屬同一語言,或譯者和讀者屬同一語言,就只涉及兩種語言),如果作者語言結構、表達方式、語言習慣與譯者和讀者差異性較大,語系、語族相隔太遠,語言轉換準確度就較低,反之則較高,同樣,文本因素亦然。因此,我們將譯者語言能力、作者語言、讀者語言和文本因素歸結為語言轉換的影響因素。
其次,翻譯要實現(xiàn)文化的轉換。翻譯是跨文化行為,在這個文化傳遞過程中,原語文化對譯者的有效認知有影響,而譯語文化也對譯者在詞語選擇、語言建構方面有影響,要求譯者在作者和讀者之間建立一座文化橋梁,所以文化差異性是文化轉換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歸屬于譯者文化能力因素。
再次,翻譯要實現(xiàn)交際維的轉換。這是除了語言維、文化維以外,翻譯要實現(xiàn)的另一個重要維度的轉換[24],要求在譯文中體現(xiàn)原文的交際意圖,除了明確表達以外,還要知道表達的方式,把握讀者的心理需求和知識理解能力。顯然,譯者意向是一項重要的影響因素,直接決定譯者的利益取向和翻譯動機,甚至反映其精神追求,這就是不同譯者譯出不同文本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交際維轉換需要譯者不但知道“做什么”,還需要知道“怎么做”,要求譯者擁有較強的操作能力,具有廣闊的知識面,實踐操作經驗豐富。此外,翻譯技術水平和技術手段也是翻譯操作的影響因素。基于此,我們認為譯者意向、操作能力、翻譯技術是交際轉換的重要影響因素。
最后,翻譯要實現(xiàn)美學轉換。如果譯者沒有接納原文的美學內涵,就無法在譯出語中表達明確的美學意向,讀者更不能接收到原文的美學意圖。在人文作品的翻譯中,譯者的情緒、偏好、心智、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非常重要,我們將其歸屬于譯者情感因素。因此,我們選取譯者情感和譯者創(chuàng)造力為美學轉換的主要影響因素。
綜上,譯者語言能力、作者語言、讀者語言、文本因素、文化能力、譯者意向、操作能力、翻譯技術、譯者情感、譯者創(chuàng)造力等是影響翻譯轉換行為的影響因素。
3. 譯后行為影響因素
一般說來,翻譯轉換后最重要的工作是檢查詞語、句法、流暢性,進一步潤飾、校改,直至完成終稿,這一系列后續(xù)加工過程與譯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語言能力相關,也受到翻譯市場因素、讀者評價的影響。此時譯者會站在需求方和讀者的立場上,重新審視譯出語文本,更多考慮翻譯市場需求方和讀者的接受度。此外,適應追懲是譯者必須接受讀者反饋、譯界評價和市場選擇的行為,如果不適應市場需求,可能被市場淘汰,或者與發(fā)行方、贊助人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相沖突,被直接退稿、中止發(fā)行。所以,譯后行為的影響因素有譯者專業(yè)素養(yǎng)、語言能力、市場要素、翻譯評論和讀者評價等因素。
二、 研究設計
前文對翻譯子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構建了翻譯行為影響因素體系,但僅限于理論分析,說服力不夠。由于翻譯行為是譯者認知心理的反應,所以本研究借鑒認知科學的研究方法,對譯者進行認知層面的調查研究。根據(jù)表1所示的翻譯子行為影響因素及釋義,采用大樣本調查方式,進行統(tǒng)計檢驗。
表1 翻譯子行為影響因素及釋義
1. 問卷設計
變革能力是可以管理的。華為有一個經典三問,每年華為都要求各個層面的管理干部問員工三個問題:我們過去的成功經驗是什么?我們這些成功經驗哪些還能用?哪些已經成為發(fā)展的障礙不能用了?這種思維就是變革的思維,通過不斷地詢問,淘汰掉過時的思維理念,投入新的模式,應對新的變化。
采用5級Likert量表設計,受訪者以“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回答問題。我們分別對譯前行為影響因素(8項)、譯中行為影響因素(10項)、譯后行為影響因素(5項)進行差別化問項設計,即針對不同類屬的影響因子設計不同格式的問題,如對于“譯前行為”8個影響因子,設計為:“我在翻譯前會分析作者和讀者的政治立場和意識形態(tài)等因素”、“我在翻譯前常常會分析作者的價值觀念和情感因素”等;而對于譯中行為10個影響因子,設計為:“我認為譯者的雙語能力、修辭、合成等語言能力在翻譯轉換時作用明顯”、“我認為作者的語言背景、寫作風格等語言因素在翻譯轉換時影響較大”等。
2. 調查對象
我們選擇北京和上海8家翻譯公司的職業(yè)翻譯共57人,江蘇3所高校的翻譯學教師78人,以及江蘇3所高校的翻譯碩士(筆譯方向)112人為調查對象,發(fā)放問卷247份,回收有效問卷231份,有效率為93.5%。
3. 描述性統(tǒng)計結果
231人中,男性46人(19.91%),女性185人(80.09%);25歲以下33人(14.29%),26~35歲110人(47.62%),36歲以上88人(38.09%);本科32人(13.85%),碩士及以上199人(86.15%)。
三、 結果分析
對實證數(shù)據(jù)進行信度、效度分析,以確定問卷可信度和有效性,再進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驗證性因子分析,剔除無效因子,從而確定關鍵影響因子。
1. 信度、效度分析
信度用于測驗被訪者回答問題是否具有穩(wěn)定性和一貫性。一般用Cronbach’s α值*此系數(shù)由Lee Joseph Cronbach 在1951年提出,是目前社會科學研究最常使用的信度分析方法。一般探索性研究,Cranbach’s α系數(shù)在0.6以上,基準研究在0.8以上,被認為可信度較高。來反映整體問卷的信度,以Cronbach’s α值大于0.7為可接受標準。本研究用SPSS 18.0分別對譯前、譯中和譯后三類影響因子進行測量,Cronbach’s α值分別為0.793、0.920和0.881,然后做一次整體數(shù)據(jù)處理,結果為0.863,這說明問卷內部一致性尚可,可以接受問卷調查結果。
2. 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次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目的在于檢查各個觀測變量與各個因子之間的相關程度,即問卷題項是否歸屬于對應的影響因子類別。采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法進行因子分析,旋轉后因子提取結果如表2所示:“經濟環(huán)境”、“讀者理念”、“市場要素”的因子負載系數(shù)小于0.4(本研究設定因子負載系數(shù)不能低于0.4),刪除這3個因子后,將剩下的20個因子作第二次正交旋轉因子分析,結果顯示,剩余的20個變量分別歸屬于3類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5.26%。
表2 第一次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轉因子分析
3. 驗證性因子分析
本次驗證性因子分析的目的是檢驗影響因子與被影響因子(即譯前、譯中、譯后)之間因果關系的相關程度,并通過路徑系數(shù)的大小來判斷該因子在這類因子中的重要性,從而識別出關鍵影響因子。我們通過LISREL 8.70軟件對調研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擬合指標*χ2/df為卡方值和自由度之比,RMSEA為漸進誤差均方根,GFI是優(yōu)良擬合指數(shù),AGFI為矯正擬合優(yōu)度指數(shù),RMR為均值平方殘差的平方根,IFI為增量擬合指數(shù),CFI為比較擬合指數(shù)。如表3所示:
表3 擬合指標及結果評價
然后,用LISREL 8.70軟件打開經過表2中刪除3個因子后剩下的20個因子所構成的Excel數(shù)據(jù)表,建立協(xié)方差矩陣后,在軟件中畫出關系路徑圖,運行程序后生成各影響因子和大類因子之間的路徑系數(shù),標準化處理后,結果顯示,“讀者語言”和“翻譯評論”的因子載荷系數(shù)分別為0.51和0.47,均小于0.6(本研究的最低要求),說明這2個因子不屬于大類因子,應當予以刪除(圖1)。刪除這2個因子后重新運行程序,因子載荷系數(shù)均大于0.6,生成T值,均大于2.58,說明各個解釋路徑具有很好的顯著性。
圖1 路徑分析及因子載荷
通過路徑分析和因子載荷分析,刪除“讀者語言”和“譯者情感”這2個因子后,圖1中剩下的18個因子分別類屬于3類因子,構成了翻譯行為影響因素體系,包括6個譯前行為影響因素,8個譯中行為影響因素和4個譯后行為影響因素。此外,因子載荷系數(shù)表明了各個影響因素對各翻譯行為的影響程度,譯前行為影響因素中,“翻譯資源(0.95)”、“譯者理念(0.87)”和“作者理念(0.80)”的影響程度較大;譯中行為影響因素中,“語言能力(0.88)”、“文化能力(0.87)”、“操作能力(0.86)”和“翻譯技術(0.82)”對翻譯行為的影響較大;譯后行為則是“專業(yè)素養(yǎng)(0.89)”和“翻譯評論(0.84)”對其影響程度較大。根據(jù)其影響程度,我們將這些因素歸為翻譯行為的關鍵影響因素。
四、 結論、啟示與展望
由以上研究可知,翻譯行為影響因素體系包含了3個類別及18個影響因素,即譯前行為影響因素,按其重要性排序,分為翻譯資源、譯者理念、作者理念、權力要素、文化環(huán)境和政治環(huán)境6個因素;譯中行為影響因素,按其重要性排序,分為語言能力、文化能力、操作能力、翻譯技術、創(chuàng)造力、譯者意向、文本因素、作者語言8個因素;譯后行為影響因素,按其重要性排序,分為專業(yè)素養(yǎng)、翻譯評論、語言能力和讀者評價4個因素。
本研究通過理論分析,得到了23個影響因子,然后通過調查研究,刪去了“經濟環(huán)境”、“讀者理念”、“市場要素”、“譯者情感”和“讀者語言”等5個因子,說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并未過多考慮這些因素,或者受這些因素的影響較小。對于“讀者理念”和“讀者語言”這兩個因素,我們專門對部分受訪者進行了回訪,發(fā)現(xiàn)譯者在翻譯時通常情況下不會考慮讀者的實際情況,因為有時候他們不知道誰是讀者,或者不愿意去了解和分析讀者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語言背景等,這在以后的翻譯能力培訓中需要加強。另外,本研究還通過因子載荷分析,識別了翻譯行為的關鍵影響因素,這對于翻譯能力培養(yǎng)和翻譯教學具有一定的啟示:首先,在譯前行為影響因素中,翻譯資源、譯者理念和作者理念是關鍵因素,這說明詞匯、語料、策略和工具的豐富性和可獲得性在當代翻譯中具有重要作用,譯界應加大力度進行語料庫建設、翻譯策略研究和翻譯工具的開發(fā),提升翻譯效率和質量,另外在翻譯教學中應加強翻譯文化、翻譯思維和通過文本透視作者價值觀的能力培養(yǎng);其次,在譯中行為影響因素中,語言能力、文化能力、操作能力和翻譯技術較為關鍵,說明在翻譯能力培養(yǎng)中不僅要加強其雙語能力、語言造詣、綜合合成、表達修辭和創(chuàng)造力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也要在翻譯技術手段及其運用方面進行專門培訓,此外國際文化方面的課程也必不可少,增強譯者對國際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最后,在譯后行為影響因素中,專業(yè)素養(yǎng)和翻譯評論較為重要,說明譯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對于翻譯的后續(xù)加工及整體質量起著重要的作用,應加強譯者職業(yè)道德及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此外也要重視譯者對需求方和讀者的分析能力,培養(yǎng)其以市場為導向的觀念。
盡管在翻譯行為及其關鍵影響因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本研究仍然存在不足之處,尚未對翻譯行為的驅動機制進行研究,以深層次探尋翻譯“黑匣子”,所以后續(xù)研究在于翻譯行為復雜系統(tǒng)構建及其驅動機制,從而進一步提出譯者翻譯能力的提升和培養(yǎng)措施。
參考文獻:
[1] Pavlovic N.More ways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mind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protocols[C]//Ins Gopferich et al (eds),Behind the Mind: Methods,Models and Result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Research.Sam funds literature Press,2009:81-105.
[2] Holz-Manttari J.Translatorisches Handeln:Theorie and Methode[M].Helsinki:Suomalainen Tiedeakatemia,1984.
[3] Bell R.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M].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1.
[4] 王東風.一只看不見的手——論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實踐的操縱[J].中國翻譯,2003(5):16-23.
[5] 羅選明.關于翻譯與中國現(xiàn)代性的思考[J].中國外語,2012(2):5-6.
[6] 許鈞.翻譯動機、翻譯觀念與翻譯活動[J].外語研究,2004(1):51-55.
[7] 苗菊.翻譯能力研究——構建翻譯教學模式的基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4):47-50.
[8] Alves F,Vale D.Probing the unit of translation in time: Aspects of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a web application for storing,annotating, and querying translation process data[J].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9,10(2):251-273.
[9] 劉和平.翻譯能力發(fā)展的階段性及其教學法研究[J].中國翻譯,2011(1):37-45.
[10] 孫致禮.譯者的職責[J].中國翻譯,2007(4):14-18.
[11] 黃國文.一個簡單翻譯過程模式的功能分析[J].外語研究,2009(1):1-7.
[12] Gopferich S,Jaaskelainen R.Process research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competence:Where are we and what do we need to do?[J].Across Languages and Cultures,2009,10(2):169-191.
[13] Diamond B,Shreve G.Neural and physiological correlates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in the bilingual brain: Recent perspectives[C]//Shreve G,Angelone.Translation and Cognition.John Benjamins,2010:289-322.
[14] 楊仕章.論翻譯活動中的文化過濾[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1(4):86-90.
[15] 屠國元,李文競.翻譯發(fā)生的意向性解釋[J].外語教學,2012(1):97-100.
[16] 王克非,秦洪武.英漢翻譯與漢語原創(chuàng)歷時語料庫的研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6):822-834.
[17] 譚業(yè)升.創(chuàng)造性翻譯中的交互視角化[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6):83-87.
[18] 王寧.民族主義、世界主義與翻譯的文化協(xié)調作用[J].中國翻譯,2012(3):5-12.
[19] 穆雷,楊冬敏.從翻譯企事業(yè)員工的現(xiàn)狀和市場需求看專業(yè)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3):57-60.
[20] 王樹槐,徐敏.翻譯過程策略的實證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3):61-67.
[21] 李占喜.《翻譯過程研究的方法與策略》介紹[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2(9):789-793.
[22] Groot, D. A. The cognitive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ree approaches [C]//Danks, Shreve, Fountain, McBeath. Cognitive Processes in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age Publications,1997:29-30.
[23] Nida E A,Taber C 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82:123.
[24] 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2):5-9.
[25] 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Edward Arnold (Publishers) Limited,2000,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