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梅
摘 要: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課堂結尾更值得去研究與探索。一堂好課不僅要有引人入勝的精妙導入,更應有余味無窮的精彩結尾,從而使整堂課渾然一體,收到“課雖結,意未盡,思不止”的美妙效果。結合蘇人版思想品德教材的實例談了多樣的思想品德課的結課藝術,如歌曲收尾、詩歌收尾、圖形收尾、實踐收尾等,讓讀者既有理論上的收獲,又有實踐方面的指引。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學;課堂結尾;方法;實例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一堂精彩的好課應有一個引人入勝的導入,一個精彩紛呈的高潮,但也少不了一個“課雖結,意未盡,思不止”的結尾。課堂結尾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堂教學過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正所謂“編簍編筐,重在收口,描龍畫鳳,貴在點睛”?!笆湛凇焙汀包c睛”便是課堂結尾的神圣使命。作為教師,如果能在課堂的最后幾分鐘匠心獨運,巧妙結尾,定會讓學生覺得意猶未盡,回味無窮。
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幾種常用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的結課藝術,僅作引玉之磚。
一、歌曲收尾,余音繞梁
音樂是人類的第一語言,人類最深切的情感往往是用音樂來表達的。課堂收尾時,播放一首貼合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的歌曲,往往能收到喚醒學生的情感體驗,鼓舞學生的實踐熱情的教育效果。
執(zhí)教蘇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天下父母心》一課時,課本43頁小偉的信和45頁母親的賬單開啟了學生對父母之愛的認知,課堂上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對父母之愛的認識,進一步深化了學生的思考。我在此基礎上深情地總結道:
我們的歡樂,
是父母臉上甜蜜的微笑。
我們的痛苦,
是父母眼里深深的憂傷。
我們的成長,
是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
“記憶中的小腳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愛交給她,只為那一聲爸媽。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生兒養(yǎng)女一輩子,滿腦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時間都去哪兒了?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柴米油鹽半輩子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這時,周筆暢《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歌聲在不知不覺間輕輕響起。
直達心底的樸實歌詞,鉆心入肺的至深親情,《時間都去哪兒了》這首歌將父母之愛表達得淋漓盡致、震撼人心,再加上周筆暢深情的演繹,更增添了這首歌的感染力。課雖在《時間都去哪兒了》的歌聲里終止,但歌聲卻展開了學生思維的翅膀,父母之愛的旋律卻久久在學生和教師心中回蕩、慢慢地流淌……
二、詩歌收尾,詩情畫意
詩歌用高度精練的語言表達了深刻的思想,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正如詩人謝冕所言:“詩不僅能夠把我們的生活感受表達得曲盡其妙,而且還能夠幫助人們在精神上創(chuàng)造出一個更為理想的境界……能夠理解并欣賞優(yōu)美的詩歌,無疑將豐富我們的生活,久而久之,它將使我們的趣味變得更加高雅,心靈變得更加美好?!庇靡皇着c課堂主題一致的詩作為課堂結尾,往往能收到讓人流連忘返的效果。
我在教學蘇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不同身份有不同責任》這一課時,是這樣結尾的。
當學生認識了人因不同的社會身份而負有不同的責任,知道了責任來自于社會道德、習俗和法律等方面的要求以后,我和學生一起根據中學生的社會角色,繪制中學生自己的責任圖。學生從中感受到責任沉甸甸的分量和承擔責任的自豪感。于是,我說:
我們的家庭因“責任”而和睦;我們的校園因“責任”而優(yōu)美;我們的社會因“責任”而和諧。社會需要每個公民都積極承擔起與自己社會身份相應的責任,做到在家庭是一位好成員,在單位是一位好職工,在社會是一位好公民。老師這兒有一首小詩,我們一起看一看(輕輕朗讀詩歌):
小時候,責任是一張暖暖的小床,我在里頭,父母在外頭。
長大后,責任是一塊黑板,我在下頭,老師在上頭。
后來啊,責任又是一張暖暖的小床,我在外頭,兒女在里頭。
這首以責任為主題的詩,既把我們對身份與責任之間關系的生活感受表達得曲盡其妙,又將理論與現實、課堂與生活很好地結合起來。在柔和的音樂聲中,在深情的朗讀聲中,學生深刻地體會到——責任如此溫暖,世界如此美妙!當鈴聲響起的那一刻,我和同學們還在這首詩營造的理想境界中流連忘返,回味著,思考著……
一節(jié)內容深刻的課,加上一首意味雋永的詩,再加上師生的共同創(chuàng)造,課堂的功效被放大。
三、圖形收尾,啟迪思維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指出:“你作為教科學基礎知識的老師,不應當單純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應當成為青年思想的主宰者?!苯處煴仨氁陨鷦拥恼Z言,飽滿的感情,激起學生情感的波瀾。如果此環(huán)節(jié)能輔之以簡單的圖形,不僅能使復雜的知識、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直觀,易于理解,從而順利歸納一節(jié)課所學的主要內容,升華學生認識;而且能啟迪學生思維,提升教育主題。請看:
在執(zhí)教蘇人版思想品德七年級下冊《法律護我成長》一課時,我用上面一把傘的圖形作為課堂結尾。(上課過程中已經把板書內容設計成傘的形狀)我邊畫傘邊用形象的語言歸納:
在我們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的道路上,有《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為我們保駕護航;有家庭、學校、社會、司法這四道防護線組成的保護傘為我們遮風擋雨。我們感激黨和國家的關懷,我們感恩父母和老師的關愛。
“一把傘”的結尾能畫龍點睛地概括一節(jié)課的主要學習內容。
“一把傘”的結尾進一步提煉、升華了學生認識——青少年的健康成長需要四道防線,更需要自身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一把傘”的結尾激活了學生的思維——珍惜良好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健康成長,回報社會。
四、實踐收尾,融入社會
英國學者麥克菲爾也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課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會現實,實質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庇纱丝梢?,廣大教師理應在課堂之外,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采訪、調查、訪問等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校園里、家庭中、社會上實踐思想品德課上的認識。
如蘇人版思想品德八年級上冊《孝敬父母長輩》一課的課堂結尾,讓學生給父母寫一句感恩的話,并把紙剪成最能表達自己心情的形狀,放在父母第二天上班時最容易發(fā)現的地方等。
開展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探究、體驗、感悟、內化、踐行,從而實現學生知、情、意、行的統一。使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fā)展。引領學生積極實踐,融入社會的課堂結尾,有利于使思想品德課真正成為溫馨的、有魅力的、可信可行的道德生活課程。
結尾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結尾是一門藝術,只要我們勤于思索,巧于構思,敢于創(chuàng)新,一定能演繹出“課雖結,意未盡,思不止”的精彩課堂結尾,從而將課堂推向一個新高度,使整堂課渾然一體。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