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玲 陳 輝 史 巖 林蓓蕾 陳 靜
(鄭州大學護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
社區(qū)腦卒中主要照顧者抑郁狀況及影響因素
劉東玲陳輝1史巖林蓓蕾陳靜
(鄭州大學護理學院,河南鄭州450000)
摘要〔〕目的了解社區(qū)腦卒中主要照顧者的抑郁情況,并分析其影響因素。方法方便抽取146例腦卒中主要照顧者,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對其抑郁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腦卒中主要照顧者SDS平均分〔(51.42±13.63)分〕顯著高于中國人群常模,抑郁發(fā)生率為45.9%。影響腦卒中主要照顧者抑郁狀況的因素包括照顧者的年齡、每天照顧時間及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結論腦卒中照顧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狀況,需引起社區(qū)護理人員的關注和重視,早期發(fā)現問題,及時疏導,預防抑郁及其他心理障礙的發(fā)生。
關鍵詞〔〕腦卒中;照顧者;抑郁
1河南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
第一作者:劉東玲(1979-),女,博士,講師,主要從事社區(qū)護理、護理教育研究。
腦卒中患者長期照顧者易出現不良情緒,據報道〔1〕,60%的照顧者有身心障礙,容易出現焦慮、抑郁及敵對等不良情緒,可以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和疾病的預后。抑郁相關研究大多主要集中在醫(yī)院調查〔2~5〕。本研究旨在了解社區(qū)腦卒中主要照顧者抑郁狀況及其影響因素。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采用便利抽樣,于 2012年5~7月,在鄭州市3個社區(qū)選擇腦卒中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入選標準:①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診斷標準,并經CT或磁共振成像(MRI)證實的腦卒中患者,與患者存在血緣關系、婚姻關系或撫養(yǎng)關系的監(jiān)護人,如患者的配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每個患者家庭只選擇1名;②年齡18~65歲;③承擔腦卒中照顧的主要職責,在所有照顧者中照顧時間最長;④照顧時間在3個月以上;⑤出院后居住在某市內。⑥意識清楚,無智力障礙及失語,能夠理解并自愿完成所有測評者。共調查了146例患者及其主要照顧者。照顧者中男52人,女94人,年齡24~87〔平均(61.2±14.8)〕歲;其中患者配偶98人,患者其他家屬48人;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3人,初中51人,高中或中專44人,大專及以上18人;家庭月經濟收入在2 000元以下者占30.1%;照顧者每日提供的平均照顧時間為8 h;經濟方面存在壓力的照顧者有99人。腦卒中患者中男80例,女66例,年齡46~85〔平均(65.3±10.3)〕歲;腦卒中發(fā)作1次者94例,2次者28例,3次者及以上者24例;患病1年以下52例,1年≤患病年限<2年16例;2年≤患病年限<3年12例,患病年限≥3年66例;合并1種疾病86例,合并2及以上疾病者60例;自費醫(yī)療的有33例,公費醫(yī)療有113例。
1.2調查工具(1)一般資料:包括:①照顧者的人口社會學資料,如: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及宗教信仰等;②照顧情況:主要照顧者與患者之間的關系、照顧時間、是否存在每天照顧時間等。③患者的人口社會學資料及腦卒中發(fā)作次數、疾病種類、患病年限、腦卒中類型、有無合并其他疾病等。(2)抑郁自評量表(SDS)〔6〕: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用于衡量抑郁狀態(tài)的輕重程度及其在治療中的變化,評定時間跨度為最近1 w。本量表包括20個項目。4個維度分別是:精神病性情感癥狀、軀體性障礙、精神運動性障礙及抑郁的心理障礙。每個項目均為1~4級評分法,1=完全沒有,2=有些,3=中等程度,4=非常明顯, 20個項目得分相加即得到基礎分,基礎分乘以1.25即得標準分。評定指標:無抑郁情緒(1~49分)、輕度(50~59分)、中度(60~69分)和重度(70分及以上)。(3)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共10個條目,包括大便、小便、梳妝、上廁所、進食、轉移、行走、穿衣、上下樓梯及洗澡,每項根據是否需要幫助和幫助的程度及所花時間長短給予15、10、5或0分,總分為100分,得分越高,獨立自理性越好。根據計分將ADL分為3個等級,其中0~55分為生活自理障礙,全部日常生活需接受幫助;60~95分,基本自理,需部分協(xié)助;100分完全獨立。
1.3調查方法根據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建立的居民健康檔案數據庫,事先選定研究對象,通過社區(qū)工作人員與照顧者取得聯(lián)系,確定研究時間。調查由研究者和經統(tǒng)一培訓的社區(qū)護士、護理專業(yè)學生共同完成。照顧者當面填寫,如照顧者不識字或有填寫困難的,由研究人員口述,協(xié)助其填寫。問卷填寫完畢,當場檢查問卷是否填全,若有缺失,立即補填,再次核定無誤后收回。共發(fā)放問卷160份,回收有效問卷146份(91.2%)。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及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結果
2.1主要照顧者的抑郁狀況腦卒中主要照顧者SDS平均分(51.42±13.63)顯著高于國內人群常模(33.46±8.50)(t=22.15,P<0.01),146例照顧者中得分>50分的有67例(45.9%)。
2.2主要照顧者ADL狀況ADL評分<60分52人、60~95分54人、100分40人。
2.3影響主要照顧者抑郁狀況的因素經分析(P=0.10)得出照顧者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提供照顧的時間、每天照顧時間、是否有慢性病、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與腦卒中患者之間的關系及腦卒中患者ADL與照顧者抑郁狀況有關。見表1。
表1 影響社區(qū)腦卒中主要照顧者照顧者
1)以平均數為界
為明確以上因素對照顧者抑郁狀況的影響程度,將各因素作為自變量,將抑郁狀況總分作為因變量采用逐步回歸法(P入=0.05,P出=0.10)建立多元回歸模型。根據多元線性回歸的要求,將多分類變量年齡、受教育程度、與腦卒中患者之間的關系分別設置啞變量。照顧者的年齡、每天照顧時間、與患者的關系及腦卒中患者ADL進入回歸方程。根據標準化歸回系數比較結果可得出,3個變量對模擬方程的貢獻依次為:患者ADL、年齡及每天照顧時間。決定系數R2為0.313,說明這3個因素僅能夠解釋照顧者抑郁狀況的31.3%。殘差圖顯示,殘差服從均數為0,方差為δ2 的正態(tài)分布。多因素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影響社區(qū)腦卒中主要照顧者抑郁狀況的多因素分析
1)年齡≥60歲賦分為1;年齡≤40歲,及年齡40~60歲賦分為0;2) 配偶賦分為1;父母,子女及其他關系賦分為0
3討論
照顧者抑郁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或愉快感,存在自罪感、自我評價低、睡眠障礙或出現食欲下降、思維遲鈍、聯(lián)想緩慢、注意力難以集中。Kamel等〔7〕使用SDS對照顧者進行抑郁篩查,結果顯示,腦卒中照顧者抑郁發(fā)生率約41.1%,Cameron等〔8〕采用電話結構式診斷性訪談的方法調查社區(qū)腦卒中照顧者,也得出類似結果(42.3%)。本研究結果抑郁發(fā)生率較其他研究〔7,8〕稍高,這可能與人群樣本構成、腦卒中后評估時間及診斷工具等不同有關。本研究采用SDS,其檢出率比診斷性訪談估計的檢出率稍高〔9〕。腦卒中照顧者抑郁可以直接影響腦卒中患者的照顧質量,造成患者的心理狀況不佳〔8〕,甚至影響疾病的預后。社區(qū)工作人員應關注照顧者的心理社會因素,定期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康復護理,減輕照顧者的抑郁癥狀,提高照顧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照顧者的年齡是影響其抑郁狀況的因素之一,相關研究〔3,4〕指出,年齡越大、體力減退、身體狀況不佳,加上沉重的照顧工作,會導致生理和心理方面承受較大壓力,身體長期處于緊張超負荷狀態(tài),容易出現心理障礙。本研究中照顧者平均年齡61.2歲,同時73.1%的照顧者合并有慢性疾病,自身身體健康狀況較差。他們在提供照顧的同時,自己也許就是潛在的被照顧者,若健康狀況較差則難以應付繁重的照顧工作,抑郁狀況就會較重。這提示社區(qū)工作人員要積極對照顧者年齡較大的提供幫助,政策上的給予經濟補助,鼓勵患者的其他親屬照顧,以減輕老年照顧者的壓力,促進其心理健康。
本研究結果與Kamel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照顧時間越長,業(yè)余時間失去更多,照顧者的生活、人際、社會交往就越受到影響,其角色沖突越明顯,從而引起心理負荷加重并出現抑郁等負性情緒。王曉玲等〔2〕研究結果也顯示每日平均照顧時間超過10 h的配偶其SDS分高于每日平均照顧時間低于10 h的。研究〔7〕認為每天照顧時間與照顧者接受的社會支持密不可分,得到的社會支持多了,照顧時間就會減少許多,心理狀況也相對好轉。同時,照顧知識的缺乏是影響照顧時間的一個因素,具備專業(yè)的照顧知識,可以提高照顧質量,節(jié)約照顧時間,從而提高照顧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示要進一步完善社區(qū)服務項目,系統(tǒng)講授康復知識,定期訪視,提供專業(yè)指導。同時積極建設腦卒中患者社區(qū)日間暫托服務,讓照顧者有休息的時間,以提高其心理健康。
本研究結果與Shanmugham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本研究中63.6%的患者有中度到完全的生活依賴,這無疑增加了照顧者的負擔。因此,積極地降低患者的日常生活依賴程度,可以有效提高主要照顧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醫(yī)護人員應給予有計劃的指導,積極進行康復鍛煉,促進患者功能恢復,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ADL,減輕照顧壓力,促進照顧者的心理健康。此外,Balhara等〔11〕認為腦卒中急性期的生活依賴程度與照顧者的抑郁顯著相關,而6個月和18個月時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不再具有顯著性,他們認為可能與突發(fā)的應激事件及患者急性期病情反復危重對照顧者的刺激比其他更大有關。
此外,照顧者的性別〔11〕、與照顧者的關系、患者醫(yī)療支付方式〔12〕等與抑郁發(fā)生有關,這在本研究中沒有發(fā)現,其原因可能是與其他因素相比,這些因素對照顧者抑郁狀況的影響作用相對較小。此外,多種因素共同作用時,各自變量之間如果存在明顯的共線性,將會嚴重影響模型的擬合,在本研究中,雖然各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的共線性問題(容忍度為0.756~1),但仍有一定的相關,這可能是這些因素沒有進入回歸方程的另一原因。建議在今后的研究中增加樣本量或利用Meta分析擴大樣本量。
參考文獻4
1Berg A,Palomaki H,Lonnqvist J,etal.Depression among caregivers of stroke survivors〔J〕.Stroke,2005;36(3):639-43.
2王曉玲,周志明,岳炫燁,等.腦卒中患者配偶的焦慮抑郁狀況及影響因素〔J〕.醫(yī)學研究生學報,2009;(5):503-7.
3邱艷茹,李斯儉.腦卒中患者家庭照顧者的應對方式和抑郁狀況的調查〔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8;25(16):26-9.
4姜小鷹,王麗霞.腦卒中患者家庭主要照顧者的照顧壓力及護理方案〔J〕.中國護理管理,2007;7(4):23-6.
5杜麗娜,徐宏,岳仕鴻,等.腦卒中患者主要照顧者心理狀態(tài)與應對方式狀況及其相關性〔J〕.現代臨床護理,2013;12(1):65-8.
6季建林.醫(yī)學心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30-1.
7Kamel AA,Bond AE,Froelicher ES.Depression and caregiver burden experienced by caregivers of Jordanian patients with stroke〔J〕.Int J Nurs Pract,2012;18(2):147-54.
8Cameron JI,Cheung AM,Streiner DL,etal.Stroke survivor depressive symptoms are associated with family caregiver depression during the first 2 years poststroke〔J〕.Stroke,2011;42(2):302-6.
9Berg A,Lonnqvist J,Palomaki H,etal.Assessment of depression after stroke: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screening instruments〔J〕.Stroke,2009;40(2):523-9.
10Shanmugham K,Cano MA,Elliott TR,etal.Social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nd depression among family caregivers of stroke survivors〔J〕.Brain Inj,2009;23(2):92-100.
11Balhara YP,Verma R,Sharma S,etal.A study of predictor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stroke patient-caregivers〔J〕.J Midlife Health,2012;3(1):31-5.
12Rittman M,Hinojosa MS,Findley K.Subjective sleep,burden,depression,and general health among caregivers of veterans poststroke〔J〕.J Neurosci Nurs,2009;41(1):39-52.
〔2014-08-17修回〕
(編輯趙慧玲/杜娟)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1-6240-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