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波 何文杰 涂長玲 劉 坤
(昆明醫(yī)科大學(xué)第三附屬醫(yī)院 云南省腫瘤醫(yī)院干療科,云南 昆明 650118)
?
核苷酸還原酶M1表達對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化療療效的影響
江波何文杰涂長玲劉坤
(昆明醫(yī)科大學(xué)第三附屬醫(yī)院云南省腫瘤醫(yī)院干療科,云南昆明650118)
摘要〔〕目的探討核苷酸還原酶M1(RRM1)的表達對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化療療效的影響。方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治療組通過免疫組織化學(xué)法檢測肺癌組織RRM1的表達,根據(jù)RRM1的表達選擇化療藥物,RRM1低表達選擇吉西他濱(1 000 mg/m2第1、8天,每21 d為1個周期)化療,RRM1高表達選擇紫杉醇(175 mg/m2第1天,每21 d為1個周期)化療;對照組只需根據(jù)醫(yī)生的意愿選擇吉西他濱或紫杉醇化療。結(jié)果治療組中不同性別、組織類型及分期患者的RRM1表達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治療組的療效及疾病控制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的治療方式與不良反應(yīng)均無明顯差異。結(jié)論根據(jù)RRM1的表達對老年晚期NSCLC患者進行選擇性用藥。
關(guān)鍵詞〔〕 核苷酸還原酶M1;非小細胞肺癌;化療
第一作者:江波(1973-),女,碩士,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肺癌的化療和靶向治療及其肺癌生物標志物的研究。
過去10年間,肺癌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在≥70歲的人群中明顯上升〔1〕。因此,老年肺癌的治療是腫瘤學(xué)界面臨的越來越普遍的問題。第三代化療藥物(吉西他濱、紫杉醇、多西他賽等)單藥化療是非選擇性老年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的基本治療,可延長生存期、改善生活質(zhì)量。但是目前老年晚期NSCLC的化療療效不容樂觀,單藥間比較療效相近,有效率約20%〔2〕。如何選擇性用藥以更好地提高不同化療藥物的療效是臨床醫(yī)師面臨的難題。本研究探討老年晚期NSCLC根據(jù)肺癌組織的核苷酸還原酶M1(RRM1)表達選擇化療藥物的可行性,從而為老年晚期NSCLC化療藥物的選擇提供依據(jù)。
1材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09年10月至2013年3月我科收治的老年晚期NSCLC患者80例,患者均未接受過抗腫瘤化療藥物治療。均經(jīng)病理組織學(xué)或細胞學(xué)檢查確診,無化療禁忌證,預(yù)計生存時間>3個月。分為兩組。治療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齡70~76歲,中位年齡73.6歲,其中腺癌22例,鱗癌18例,ⅢB期12例,Ⅳ期28例。對照組:40例,男29例,女11例,年齡70~77歲,中位年齡74.2歲,其中腺癌24例,鱗癌16例,ⅢB期10例,Ⅳ期30例。化療前生活質(zhì)量(PS)評分0~2分,血常規(guī)、肝腎功、心電圖均正常。病理組織分型按WHO組織學(xué)分類(1998)標準,分期按1997年國際抗癌聯(lián)盟(UICC)制訂的標準。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2RRM1檢測 治療組40例患者的肺癌組織標本均在化療前采用SP免疫組化法檢測RRM1蛋白表達,RRM1抗體工作濃度均為1∶100,以已知陽性標本為陽性對照,以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標本經(jīng)4~5 μm厚石蠟切片,常規(guī)脫蠟、水化、微波修復(fù)抗原后,按SupervisionTM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每張切片加3%H2O2100 μl孵育10 min,棄去PBS液,再在切片上滴加一抗,室溫孵育4 h,PBS清洗3 min,重復(fù)3次;棄去PBS液,每張切片滴加生物素標記的二抗工作液,室溫孵育30 min DAB顯色,蘇木素復(fù)染,脫水,透明,中性樹膠封固,鏡檢。采用雙盲法閱片,Olympus光學(xué)顯微鏡高倍鏡下隨機選擇5個視野,每個視野計數(shù)100個細胞。胞質(zhì)中RRM1染色為棕黃色者評定為陽性細胞。樣本含<50%的陽性染色細胞為RRM1(-)即低表達,≥50%陽性染色細胞為RRM1(+)即高表達。
1.3治療方法(1)治療組:40例患者的肺癌組織標本均進行了RRM1的表達檢測,RRM1低表達者化療采用吉西他濱單藥化療,吉西他濱1 000 mg/m2第1、8天,每21 d為1個周期;RRM1高表達者化療采用紫杉醇單藥化療,紫杉醇175 mg/m2第1天,每21 d為1個周期;(2)對照組:40例患者均未進行肺癌組織標本RRM1的表達檢測,根據(jù)臨床醫(yī)師的意愿,選擇吉西他濱或紫杉醇進行單藥化療,藥物劑量、方法與治療組相同;兩組患者均治療2~6周期,疾病進展或患者不能耐受時停藥。
1.4療效及不良反應(yīng)評價標準參照RECIST實體瘤近期療效評價標準進行療效評價,分為完全緩解(CR)、部分緩解(PR),疾病穩(wěn)定(SD),疾病進展(PD)。客觀有效率(RR)為(CR+PR)/總數(shù)×100%,疾病控制率(DCR)為(CR+PR+SD)/總數(shù)×100%;不良反應(yīng)按照WHO分級標準評定。
1.5統(tǒng)計學(xué)方法應(yīng)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χ2檢驗及Pearson分析。
2結(jié)果
2.1治療組RRM1的表達40例治療組的肺癌組織標本中RRM1高表達18例(見圖1),表達率為45%。不同性別(男43.8%,女50%),組織類型(腺癌41.7%,鱗癌50%)及分期(ⅢB期50%,Ⅳ期42.9%)患者的RRM1表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χ2=0.795,P=0.427;χ2=0.846,P=0.405;χ2=0.389,P=0.733)。
圖1 RRM1免疫組織化學(xué)染色情況 (SP,×400)
2.2近期療效兩組中80例患者均可評價療效,無1例達完全緩解。治療組患者中,PR10例(25%),NC7例(17.5%),PD23例(57.5%);對照組患者中,PR5例(15%),NC5例(12.5%),PD20例(72.5%)。治療組與對照組的客觀有效率分別為25%和15%,兩組差異顯著(χ2=8.146,P=0.008);治療組與對照組疾病控制率分別為42.5%和27.5%,兩組差異顯著(χ2=9.348,P=0.005)。
2.3治療方式與不良反應(yīng)(1)治療組中,22人接受了吉西他濱化療,共完成化療79個周期,平均完成3.6個周期,化療不良反應(yīng)主要表現(xiàn)為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yīng)等,Ⅲ級及以上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為13.6%;另有18人接受了紫杉醇化療,共完成化療68個周期,平均完成3.8個周期,化療不良反應(yīng)主要表現(xiàn)為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yīng)等,Ⅲ級及以上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為5.6%;(2)對照組中,20人接受了吉西他濱化療,共完成化療78個周期,平均完成3.9個周期,化療不良反應(yīng)主要表現(xiàn)為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yīng)等,Ⅲ級及以上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為10%;另有20人接受了紫杉醇化療,共完成化療80個周期,平均完成4個周期,化療不良反應(yīng)主要表現(xiàn)為骨髓抑制、胃腸道反應(yīng)等,無Ⅲ級及以上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
3討論
近年研究顯示多種分子標志物對化療療效有一定的預(yù)測作用〔3〕。RRM1是核苷酸還原酶影響吉西他濱療效的成分〔4〕,是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一個可能有助于指導(dǎo)臨床是否選擇吉西他濱化療的分子標志物。有基礎(chǔ)及臨床研究顯示RRM1高表達與吉西他濱耐藥有關(guān)〔5〕。一項來自于75例NSCLC患者腫瘤活檢組織的RRM1的表達水平顯示:低水平RRM1表達的患者經(jīng)過吉西他濱/順鉑聯(lián)合化療后療效會更好;但這種預(yù)測價值在應(yīng)用長春瑞濱/順鉑和紫杉醇/順鉑方案化療的患者身上看不到〔6〕。Bepler等〔7〕進行的一項臨床研究,接受吉西他濱/卡鉑化療的局部晚期NSCLC患者中,RRM1表達與腫瘤縮小成負相關(guān)(r=-0.498,P=0.002),也就是說,瘤內(nèi)RRM1低表達患者化療療效好于高表達者。Jennifer等〔8〕在研究兩個對吉西他濱耐藥的NSCLC細胞株時發(fā)現(xiàn)RRM1呈陽性表達,認為其可以作為預(yù)測吉西他濱化療敏感程度的生物標志物。
本研究選擇老年人為研究對象,化療藥物選擇了第三代單藥化療去除了鉑類藥物間相互作用的影響,使研究因素較單一,因此能較好地反映RRM1的表達與吉西他濱療效間的關(guān)系。本研究說明老年晚期NSCLC患者RRM1低表達者能從吉西他濱的化療中獲益,初步提示根據(jù)RRM1的表達對老年晚期NSCLC患者進行選擇性用藥的合理性。
參考文獻4
1 高志強,韓寶惠,沈潔,等.晚期非小細胞肺癌RRM1蛋白表達與吉西他濱聯(lián)合順鉑化療療效的關(guān)系〔J〕.中國肺癌雜志,2011;14(4):340-4.
2陳良安.EGFR-TKI在非小細胞肺癌二線治療與一線治療中的療效比較〔J〕.解放軍醫(yī)學(xué)雜志,2011;36(8):783-7.
3Lee JJ,Maeng CH,Baek SK,etal.The immunohistochemical overexpression of 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regulatory subunit M1(RRM1)protein is a predictor of shorter survival to gemcitabine-based chemotherapy in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J〕.Lung Cancer,2010;70(2):205-10.
4羅揚,馮鳳儀.核苷酸還原酶亞單位M1和內(nèi)切修復(fù)交叉補體1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研究進展〔J〕.癌癥進展,2008;6(2):152-6.
5Kim SO,Jeong JY,Kim MR,etal.Efficacy of gemicitabine in patients with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according to promoter polymorphisms of the 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M1 gene〔J〕.Clin Cancer Res,2008;14(10):3080.
6Rosell R,Scagliotti G,Danenberg KD,etal.Transcripts in pretreatmentbiopaiesn from a three-aim randomized trial in meta-static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Oncogene,2003;22(23):3548.
7Bepler G,Kusmartseva I,Shama S,etal.RRM1 modulated in vitro and in vivo efficacy of gemcitabine and platinum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J Clin Oncol,2006;8(11):1292.
8Jennifer D,Davidson Y,Liandong M,etal.An increase in the expression of 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large subunit is associated with gemcitabine resistance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cell lines〔J〕.Cancer Res,2004;64(76):3761-6.
〔2014-06-17修回〕
(編輯曹夢園)
通訊作者:何文杰(1979-),男,碩士,主治醫(yī)師,主要從事肺癌的化療和靶向治療研究。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1-6152-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