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昊(四川音樂學院610000)
論油畫《巖間圣母》中的異端思想
周 昊(四川音樂學院610000)
《巖間圣母》是達芬奇與1483年受米蘭圣弗朗西斯科教堂的委托所做的祭壇畫。該作品不但展現(xiàn)出達芬奇卓越的藝術才能,更因其神秘的象征意味而受到世人的關注。本文先從藝術的角度對《巖間圣母》這幅畫作進行賞析,進而再從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和達芬奇?zhèn)€人的人文主義和反教會思想入手,解析這幅畫作背后所暗含的玄機。
巖間圣母;達芬奇;文藝復興;人文主義;反教會;圣約翰
與《最后的晚餐》和《麥琪的禮拜》相同,《巖間圣母》也是達芬奇受教會之托而創(chuàng)作出的宗教題材藝術作品。同這些畫作一樣,《巖間圣母》既有著無與倫比的藝術魅力,又展現(xiàn)出達芬奇豐富科學知識。同時,它也為達芬奇帶來了不少麻煩并引發(fā)出人們無窮的猜想與爭論。
在構圖方式和表現(xiàn)技法上,《巖間圣母》都凸顯出達芬奇獨特的個人藝術特色。在構圖上,達芬奇繼續(xù)采用金字塔式結構。四個人物分居于畫面的三個部分。處于中心位置的圣母瑪利亞位于頂端,年幼的圣約翰、耶穌和大天使烏列則分別坐在圣母下方的左右兩側(cè)。這種三角形式的構圖一直受到達芬奇的青睞,它能有效的凸顯出莊重而穩(wěn)定的人物空間關系,最適合要求具有肅穆、沉靜意味的宗教題材作品。在技法上,達芬奇以薄霧渲染和明暗對比相結合的方法營造出撲朔迷離而又對比強烈的藝術效果。遠處那彌漫的薄霧與晨光融為一體,顯得柔和而充滿了神秘氣息,透過中景那陰暗的巖石和散發(fā)著濕氣的蕨類植物,觀眾的視角被鎖定在畫面中心的四位人物身上。這種層層推進,逐步渲染的藝術技法使得達芬奇能夠充分的把握住畫面的節(jié)奏感并能細膩的描摹出各種微小的細節(jié)。同時,這些細節(jié)絕不僅僅只是畫面中的一種裝飾。達芬奇對植物和巖石性狀的描摹是如此的精確嚴謹,以至于它絲毫不亞于一個植物學家或地質(zhì)學家的勘察記錄。而這些背景裝飾也成為達芬奇作品的一個亮點,即便是幾百年后的今天,畫家們也很難像他這樣有著如此淵博的科學知識和如此細膩的耐心去刻畫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色調(diào)上的強烈對比也成為這幅作品的另一個特點。身著深藍色衣服的圣母坐于一棵樹下。山洞的巖蓋和樹蔭遮住了晨光,使圣母深色的披肩與暗處的背景融為一體。但同時,又強烈的反襯出她白皙的面龐。此時,她面容祥和,正伸出左手撫慰著圣約翰,象征著圣母對人類使徒的呵護。另一只手伸向年幼的耶穌,似乎要撫摸他的頭。與圣母相對應的是大天使烏列,她身著一件鮮紅色的外袍,正沐浴在清晨的陽光下。與處于暗處的圣母形成強烈的冷暖對比效果。這種一暗一亮,以冷一短的對比方式有力的突出了人物形象。在遠處那朦朧淡雅的背景襯托下,畫面的主體人物立刻清晰起來。烏列的身體朝向圣母,頭部卻略微傾側(cè)。他一手支地,一手指著圣約翰,清秀的面孔與金色的長發(fā)流露出女性化的特征。畫面的左側(cè),圣約翰正雙手抱拳,對耶穌單腿跪拜。而耶穌則盤腿而坐,向圣約翰賜福。縱觀整幅作品,它無論是在人物的神情刻畫上還是在背景氣氛的渲染上都顯得生動自然,細膩精準。它標志著達芬奇此時已進入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在藝術手法上已達到了如火純青的地步。
但在另一方面,《巖間圣母》之所以聞名于世,除了其卓越的藝術魅力外,還因為由它身上引發(fā)出了無窮的爭議與猜想??梢哉f,從它問世的那一刻起,各種紛爭便不斷出現(xiàn)。達芬奇完稿后,不但沒有因此而獲得豐厚的畫酬,反而被教會告上法庭,吃上了長達二十年的官司。其原因便是教會認為達芬奇所繪的內(nèi)容與原先的要求不相符。違背了當時官方所規(guī)定的宗教畫要求。最終,達芬奇迫于無奈,只得再重新繪制另一幅《巖間圣母》交差,才得以平息這場風波。在許多人看來,這只不過是該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一小段插曲。但實際上,它反映出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畫家普遍的反宗教情結和達芬奇的異端傾向。而只有分清文藝復興時期宗教繪畫與宗教題材繪畫的區(qū)別,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達芬奇等人的藝術作品。眾所周知,15世紀的歐洲正處于文藝復興蓬勃發(fā)展的時段。這場復興運動的目的便是打破歐洲教會勢力的神權統(tǒng)治,宣揚人文主義精神。而它的關鍵便是否定教會統(tǒng)治的合法性,顛覆傳統(tǒng)教會所編造的種種謊言,撕開他們虛假的外衣。由此,以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等文藝復興三杰為首,一批人文主義畫家在藝術領域開始了人文主義宣傳與反宗教運動。在他們當中,達芬奇的反教會傾向最為突出,他的畫作時常會令主教們感到坐立不安?!稁r間圣母》即屬于此類作品。
按照教會當時的說法,畫中圣母、圣約翰與耶穌的頭上應呈現(xiàn)出金色的光暈,而達芬奇卻并沒有表現(xiàn)出來。以此,圣弗朗西斯科教堂的修士們拒絕接受此幅畫作。然而,問題真的只是因為缺少三個金色的光暈么。教士們早就看出了這幅畫作真正的弊病所在,只是他們無法明說罷了。若我們從新審視此畫并拿達芬奇修改后的第二幅作品進行比較便不難發(fā)現(xiàn),這里面確實是大有文章。按照常理,圣母應該撫摸的是自己的兒子耶穌,可為何要將圣約翰抱入懷中呢?而她另一只手與其說是準備撫摸耶穌,不如說是一種拒絕的姿勢。那張開的手掌明顯呈現(xiàn)出向外推送的否定意味。再看大天使烏列,他眼睛直視觀眾,一只手卻指向約翰。因此,問題的焦點便落在了圣約翰身上。彷佛圣約翰才是故事的主角。再看《圣經(jīng)》中有關對“耶穌受洗”的描述。耶穌原是為躲避希律王的屠殺才逃難到約旦河的。也就是說他當時的身份只是一個落魄的逃難者。《圣經(jīng)》中說道:“與其說他是個王,不如說是流浪的仆人。”而圣約翰卻是此地一個小有名氣的先知,它擁有眾多的追隨者,并被很多人視為上帝耶和華之子。二人相見后,起先是耶穌要想約翰行禮受洗,約翰不受,反拜耶穌為主,并在耶穌的堅持下為耶穌進行了洗禮。也就是說,耶穌是由一個凡人完成洗禮的,在經(jīng)過圣約翰的洗禮后,上帝之音也才正式認可他是上帝之子,并是上帝唯一指派的救世主。即《圣經(jīng)》中所言:“這是我的愛子,我給了他所有的愛?!边@段圣經(jīng)中的記述著實令羅馬教會尷尬萬分。畢竟,受凡人的洗禮與上帝之子的身份完全不相符。因此,長久以來教會都在規(guī)避此類話題。在描述耶穌受洗的藝術作品中,多只強調(diào)耶穌受洗后所顯現(xiàn)的神跡和圣約翰對耶穌心悅臣服的崇敬之情?;蛟S是做賊心虛,達芬奇畫中天使烏列手指圣約翰和圣母對耶穌的否定姿勢另教會心神不安。認為他是在刻意強調(diào)圣約翰的領袖地位。因為歐洲自古便暗地里流傳著“約翰圣主論”(即約翰才是上帝之子,耶穌最初不過是圣約翰的信徒)達芬奇的這種表現(xiàn)手法確實會令教會對他的創(chuàng)作動機產(chǎn)生懷疑。從第二幅《巖間圣母》來看,其最大的特點便失去掉了烏列的手勢。并將圣母的姿勢描繪的更加溫柔。同時,還為約翰加上了圣基督徒的十字架,以增加約翰對耶穌的臣服意味??梢哉f,達芬奇與教會開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這驚得教會一身冷汗,但卻為自己招致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宗教官司。
最后,在筆者看來,解析《巖間圣母》這幅作品的藝術魅力固然是必不可少的,但分析藝術家背后的創(chuàng)作動機卻更加重要。這點達芬奇和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身上顯得尤為突出。而這不但是我們美術研究者的學術任務,也是我們專業(yè)的樂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