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紹闖 周 宇(無錫市文化館214000)
數字時代的群眾文化傳播媒介轉型
——論當代文化館服務的轉型升級
馬紹闖 周 宇(無錫市文化館214000)
在數字時代來臨的今天,傳統(tǒng)的服務方式已經難以滿足日益發(fā)展的社會的需求,以文化館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服務轉型已迫在眉睫。本文從數字時代的文化傳播媒介發(fā)展現狀入手,提出了存在于現階段文化館建設中的幾個問題,并力圖探索對策。
群眾文化;傳播媒介;文化館建設
所謂數字時代,是與數字化革命的概念密不可分的。數字化革命,即第三次工業(yè)革命,是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和可再生能源的應用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遺傳工程、太陽能、風能等高新技術的興起和發(fā)展。數字化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造成了經濟結構的轉型,傳統(tǒng)工業(yè)經濟轉變?yōu)橐孕畔⒐芾頌橹鞯闹R經濟,使得獲得信息和傳播信息變得異常簡單與迅捷。數字時代的來臨,極大地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和媒介,原本的信息傳播方式已經很難滿足人們的需求?;ヂ摼W的應用、新媒體的誕生打破了人們原有的生活方式,許多原本只能在線下進行的服務,變得可以在線上進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成為了當代文化館服務方式的主流。為了符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提高當代文化館等群眾文化服務單位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更好地履行公益文化服務單位的職責,當代文化館的群文信息傳播媒介也面臨著必須轉型的境地。
所謂傳播媒介,有兩層含義,一是指傳遞信息的工具和手段,二是指從事信息的采集、選擇、加工、制作和傳輸的組織或機構,本文所說的傳播媒介主要是指第一種含義。作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和手段的傳播媒介,也可以再繼續(xù)細分。傳統(tǒng)的傳播媒介,包括報紙、雜志、電視、廣播四大類,而當代的傳播媒介則可以根據媒體的性質分為紙媒(包括雜志、報紙、書籍等)、電子媒體(電視、廣播、電話等)和第五媒體(即新媒體,包括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手機短信、移動電視、網絡博客、桌面視窗等)。傳統(tǒng)的群文工作,以傳統(tǒng)媒介為傳播方式,主要采用的是紙媒的方式,通過編輯報紙、雜志等紙質媒體來進行群文工作的宣傳和輔導工作,擴大其影響。在新媒體尚未興起的時代,這是最具有影響力的傳播手段。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傳統(tǒng)的傳播媒介已經漸漸為時代所淘汰,代之而起的是新媒體的發(fā)展。
隨著信息獲得的途徑越來越多,越來越便捷,紙媒的衰落幾乎已經成為了一個必然的趨勢。先是實體書和雜志的銷售大幅下滑,許多老牌的雜志紛紛???,而后連報紙這種紙媒中銷量最大的媒介也受到了波及,2014年1月1日,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14年的《新聞晚報》宣布??F溆嗟膫鹘y(tǒng)媒體在沖擊之下紛紛轉型,力圖謀求與新媒體的合作,在數字時代繼續(xù)生存發(fā)展。
隨著互聯網和手機移動終端的日益普及,新媒體正以其強勁的勢頭席卷整個媒體業(yè)。所謂的新媒體泛指利用計算機(計算及信息處理)及網絡(傳播及交換)等新科技傳播的媒體,相對于傳統(tǒng)媒體來說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均產生了質變,一般來講,具有數字化、互動性、超文本、虛擬性、網絡化、模擬性的特點。
截止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6.68億,手機上網的用戶已經達到了5.95億。QQ、微信、微博等即時通訊工具的長足發(fā)展,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異常方便,這些迅捷的通訊工具的使用,使得輿論不再為傳統(tǒng)的媒體所壟斷,普通民眾的話語權日益擴展,影響日益擴大??梢哉f,在數字時代,網絡和以網絡為基礎的傳播媒介已經成為了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不同于傳統(tǒng)的“發(fā)布——接收”、只有一個權威的信息傳遞模式,在新媒體中,每個參與者都能夠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形成多中心的信息傳遞格局。這意味著每個參與者都有可能成為權威,完全改變了傳統(tǒng)媒體時代所存在的“一言堂”的情況。對于文化館的文化服務來說,原本單向的發(fā)布信息變?yōu)榱穗p向的互動,所有的服務(不論線上線下)都能以最快的方式得到反饋及評價,而這評價又會以最快的速度在市民之中進行傳播??梢哉f,新媒體的介入對文化館的服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1.群文訊息傳播方式的滯后
在新媒體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傳統(tǒng)的以雜志、報紙等紙媒為主要媒介傳播的群文傳播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雖然許多文化館也在不斷探索前進,建立了自己的網站、論壇等作為與群眾進行交流和傳播群文信息的平臺,但是其內容往往設計的極為簡單,更新也較為滯后,不能夠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文化需求。如何通過更好、更方便的形式傳播群文資訊,群文信息,擴大文化館等群文文化單位的影響,使得文化館的服務對象不再集中于一老一小,而是將更多的年輕人納入到文化館公共文化服務的體系中,是建設高水平文化館需要解決的難題。
2.群文服務內容、形式的革新
文化館的職責涉及到多方面,就性質而言,“群眾藝術館是組織、指導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培訓業(yè)余文藝骨干及研究群眾文化藝術的文化事業(yè)單位,也是群眾進行文化藝術活動的場所。文化館是開展社會宣傳教育、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組織輔導群眾文化藝術(娛樂)活動的綜合性文化事業(yè)單位和活動場所。”文化館的傳統(tǒng)文化服務,包含書法、攝影、樂器、聲樂等藝術門類的培訓與輔導工作及展覽、演出,而傳統(tǒng)上,這些工作主要是通過面對面的學習、交流而進行的。面對面的學習交流當然必不可少,但只有這種傳播方式則顯得較為單一,無法滿足現階段群眾文化服務的需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社會主義文化改革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建設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內容涉及方方面面,對于文化館來說,如何更好地為群眾所接受,使得文化服務惠及更多的大眾,這是當代文化館轉型擺在面前的難題。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在今天,不僅僅意味著多樣的、富于個性與適應性的學習內容,也意味著多樣化的傳播途徑。在網絡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依托網絡而進行的多媒體教學已經悄然興起,成為了傳統(tǒng)面對面教學的一個重要補充。網絡似乎成為了解決以上問題的重要方式。而如何利用現有科技的力量,將群眾文化工作開展得更加有聲有色,使得群文工作的步伐跟上時代,這是在群文工作改革過程中所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
3.文化館文化資源的更新
文化館是省、市一級重要的文化服務單位,從立館至今,積累下不少的文化資源,這既包括書籍、文獻、視頻等資料,也包括一些硬件的配套設施。但是,數字時代的世界是一個信息爆炸的世界,不少文化館的硬件配套設施和文化資料資源并不能與時俱進,及時更新,而是顯得比較陳舊,這造成了不少文化館的服務與時代脫節(jié),難以滿足人民現階段的需要。
就藝術門類而言,一般的市級文化館都設有美術、攝影、聲樂、器樂、戲劇、文學等門類,但對于一些新興而普及度極高的藝術門類,如微電影等,卻沒有予以應有的重視。
1.建設高水平群文交流平臺,推進線上活動與線下的結合
鑒于互聯網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普及,積極引入計算機人才,搭建高水平群文交流平臺已經迫在眉睫。高水平群文交流平臺的建設能夠使得群文工作者更好地了解群眾文化的需求,擴大文化館公益文化服務的受眾,使得更多的民眾能夠接觸到群文的服務,了解群文的資訊,極大地提升文化館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就目前文化館的情況來說,雖說文化館內業(yè)務干部占據主流,但是配備有專業(yè)計算機人才的卻很少。良好的網上平臺能夠集成多種服務形式,比如培訓班及日?;顒拥念A定、退訂、評價、個性化定制,信息的采集與反饋,甚至許多大型活動的報名、初賽、復賽與征集?;ヂ摼W的普及與便捷使得它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合理地配置資源,讓原有的有限文化資源獲得最大的效能。
2.資源數字化,拓寬傳播途徑
館藏的線下資源如果只能夠通過線下傳播,就會受到極大的限制,只能夠服務于極少數人。因此,從擴大資源的角度來說,對于館藏的一些資料和文獻、視頻,能夠進行數字化的盡可能數字化,同時,對于一些基礎的普及性的培訓內容,可以組織人員攝制成視頻教程上傳網站資源,方便大眾學習和查閱,不失為一個提高文化館服務水平的好方法。
3.加強館際交流,共享文化資源
各地的文化館經過數年的積累,都有著較為深厚的資源,而不同的文化館依據各自的文化傳統(tǒng)和文化資源,又有著極大的互補性。中國地域遼闊,發(fā)展也極不均衡,優(yōu)勢地區(qū)與弱勢地區(qū)的差異也十分巨大。一地文化館的資源固然是有限的,很可能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但如果能夠加強文化館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分享文化資源,就能夠極大地拓展一時一地的文化館資源,從而提高公益文化服務的水平,文化服務的檔次。如果能夠依托現有的各地區(qū)的文化館資源,集成一個大型的數據庫,那對于后期文化館、站的建設,將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4.投入資金,加強硬件、軟件配套設施建設
文化館的硬件設施無法跟上,將會極大地影響到文化館服務水平的提升。因此投入資金,進行文化館舊有設施的更新與淘汰是非常必要的。對于知識和資料及時更新,引入最新的專業(yè)和教學知識, 也是提升文化館效能的一個重要途徑。只有走在人民的前面,才能夠更好地發(fā)揮文化館在當代社會文化領域中的指引作用。
5.專業(yè)人才的進出與提升
新時代對于群文的業(yè)務骨干的專業(yè)素質和道德素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的一進一出,是把握人才管理的兩個關鍵。
就人才的培養(yǎng)而論,組織業(yè)務骨干參與培訓,觀摩學習,能夠很好地加強業(yè)務骨干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服務能力,使得他們不斷學習并拓展原來的業(yè)務領域,更好地為大眾服務。
本文從數字時代傳播媒介的轉變入手,提出現階段文化館建設在提高服務水平、適應時代要求過程中遇到的挑戰(zhàn)和存在的問題,并試圖給出對策,希望能夠為促進高水平公益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略盡綿薄之力。文化館的服務轉型不是一時一地之功,而是需要大量的政策、資金、人才投入,以及幾代人的共同努力的。但是文化館作為群眾文化普及的重要媒介,對于提升整個民族的素質和文化水平都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當代文化館建設將是惠及民眾的大工程。
[1]《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5.7.
[2]周慶山.《傳播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群眾藝術館文化館管理辦法》.文化部,1992.2.
馬紹闖,本科學歷,中級職稱,研究方向: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