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金花
摘 要 敘述了教學設計以學生為本,“投其所好”式的導入新課,“量體裁衣”式的教學策略,“靈活多變”的課堂小結,與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學生的認知水平、性格特點等具有統(tǒng)一性、相容性。
關鍵詞 細胞的生活 教學實踐 教學策略 生物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用“沒有最好,只有更合適”來評價一篇教學設計,從廣義上講都是對該教學設計的一種肯定。從狹義上講,則是從不同的角度評價該教學設計,“好”更多的是站在評價者的角度,更側重評價者的主觀意向。“合適”則是評價者在評價時站在學習者的角度,更側重學習者的情況進行的較為客觀的評價。教學設計是教師為了學生的學而設計的,設計教學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好奇心,促進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因此,一篇好的教學設計應站在學生的角度,選擇教學手段,選用教學媒體、,運用教學策略……即依學情而設計,依學情而實踐,依學情而調(diào)整。
1 導入
俗話說的好: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本節(jié)課的新課導入中,筆者設計了三種方案。
方案一:展示尤溪縣的特產(chǎn)——金桔、蘆柑。
師問:同學們是否知道金桔和蘆柑產(chǎn)自哪里?吃過嗎?談談里邊可能含有的物質(zhì),并說明你判斷的依據(jù),這些物質(zhì)存在于金桔、蘆柑的什么結構中?
師追問:這些物質(zhì)是如何進入細胞的?
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串式,導出課題。
方案二:展示大面積燒傷病人的圖片。
教師利用課件展示圖片,如展示醫(yī)生醫(yī)治此病人的措施是自體皮膚移植,但會造成病人的其他傷害,需要進行皮膚培養(yǎng)后再移植,并提出問題:如何培養(yǎng)皮膚細胞?需要什么條件?這樣導出本課課題。
方案三:復習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結構的異同點。
教師提出問題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是否也存在著共性和不同之處呢?這樣導出課題。
方案一適合于筆者所任教的七年級12班,該班學生的特性是來自農(nóng)村的留守兒童較多,好動好奇心強,特別是對探究身邊的事物比較感興趣。因此,教師應盡量利用學生生活中常見的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探究,從而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同時不會使學生對生物學學習產(chǎn)生反感情緒。方案二適用于七年級13、14班的學生,這兩個班級的學生對外界的事物永遠都是有著其他班所沒有的好奇和探究的熱情,只要教師找到學生的好奇點、興趣點,無論學生多么的疲倦、心情多么的糟糕,好奇心和探究的熱情一定可以被“挑逗”起來。方案三適用于耐性足、性格較為溫順的班級,比如七年級16班,學生對于知識的完整性、延續(xù)性比較善于思考,而對于具有較強的學術型的15班同樣適用,一樣能讓學生認真思考,激發(fā)學習本課的興趣。
因此,“投其所好”的導入便是更合適的導入,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好奇心,提升學習效率。
2 教學手段或教學方法、教學策略、媒體的選擇
構建主義教學觀認為,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各種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真實的問題情景。而教學媒體不是教師講解、演示的工具,教學媒體應該是學生進行發(fā)現(xiàn)、探究、接受新信息,并最終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工具,是學生學習的幫手。
教學媒體的選擇是為了實現(xiàn)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點和突破教學難點。
2.1 教學難點一
分子是構成水、酒精等物質(zhì)的微粒之一。由于七年級的學生還未學習化學,因此很難理解這個知識點。
方案一:教師演示:① 將10 mL的水倒入10 mL的酒精中,引導學生觀察體積和是否等于20 mL,并思考原因。② 將10 mL的沙子倒入10 mL的黃豆(用于種子萌發(fā)實驗),觀察體積是否等于20 mL,從而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水和酒精這兩種物質(zhì),存在著人們?nèi)庋劭床灰姷奈镔|(zhì)——分子“堆積”而成的;這些分子之間存在著像黃豆、沙子一樣的間隙,還可以不斷的運動。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初步構建許多物質(zhì)是由分子構成的結論。
這種微觀變宏觀的教學手段將抽象的概念變得形象直觀,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從而突破該難點。
方案二:演示實驗+媒體播放:教師將少量的品紅溶液滴入到裝有清水的小燒杯中,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會出現(xiàn)此現(xiàn)象的原因。教師播放分子擴散的動畫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構成物質(zhì)的分子由高濃度往低濃度方向擴散的過程,即為品紅的溶解過程,從而達到突破該難點的目的。
方案一比較適合七年級12班的學生,方案二適合七年級13~16班的學生。
2.2 教學難點二
七年級學生還未學習物理,因此對能量理解難度較大。為了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闡述細胞膜能控制物質(zhì)的進出,有些小分子物質(zhì)可以自由進出,有些大分子物質(zhì)則需要其他物質(zhì)的運輸,即載體的運輸,因此需要一定的能量。同時,教師提出問題什么是能量呢?這樣實現(xiàn)自然過渡。
方案一:列舉生活中的案例。如沼氣池中的沼氣燃燒用于煮飯的是熱能,燈炮發(fā)出的光是光能,用于照明的是電能。燈泡發(fā)熱為熱能。從而得出能量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時還能相互轉化。
方案二:教師通過演示開水加熱白磷發(fā)生燃燒現(xiàn)象(圖1),解釋能量存在和相互轉化的現(xiàn)象。
方案一的例子適合12班。方案二涉及有關化學知識,現(xiàn)象明顯,教學效果不遜色于方案一。
2.3 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既是重點,又是難點
方案一:用圖2所示的動畫,展示細胞中的能量轉換器的功能,形象直觀易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方案二:利用教材中汽車發(fā)動機的工作原理進行類比,人攝取食物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結合植物細胞和動物細胞結構區(qū)別進行講述,也能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但是七年級學生的形象思維比較弱,主要以直觀思維為主,顯然方案一更加合適。
“量體裁衣”的教學策略,便是更合適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策略。教師利用這種教學策略,學生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學習效率,更好地養(yǎng)成生物學科素養(yǎng)。
3 課堂總結
課堂總結常常會被教師忽略。一堂課是否完美,課堂總結往往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課堂總結的形式可以多樣:① 通過教師結合板書內(nèi)容重述,強調(diào)本課的學習目標;② 引導學生共同回顧本課的學習目標,并對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起到歸納總結強調(diào)的知識目標的作用;③ 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暢談本課的學習收獲,這種方式相對開放,任由學生談本課的知識體系,或是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收獲等。這三種方法的選擇往可以依據(jù)課堂的教學進度而定,時間比較緊時,且班級學生比較不活躍,當可選擇①;時間比較緊時,但班級學生相對比較活躍、樂于配合時,教師的當可選擇②;班級學生活躍、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樂于表達的班級,課堂教學進度也比較快,則可選擇③。方案三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本節(jié)課的教與學的情況,即可以得到比較及時客觀的課堂教學實效的反饋。但若將方案三用在前兩個班級學生中,課堂可能會出現(xiàn)冷場、甚至無法到達預期的教學效果。
“靈活多變”的課堂總結在體現(xiàn)教師的智慧、課堂應變能力的同時,還給學生提供了展現(xiàn)自我、發(fā)展自我的平臺,同時還是評價、了解一節(jié)課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情況,并能更好地為下一節(jié)課在選擇教學策略和方法上提供有力的實踐依據(jù)。
人無完人,課亦無完課。因為學習者是動態(tài)的,而評課者亦是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進行綜合評價。只有依據(jù)學習者的實際和當?shù)氐慕虒W條件、資源,教師努力發(fā)揮自己和團隊的智慧,方有可能設計出更加適合學情的教學方案。教學資源的選擇或設計與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學生的認知水平、性格特點等具有統(tǒng)一性和相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