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暉
剖宮產與自然分娩對產婦產后子宮復舊的影響
韓 暉
【摘要】目的 探討剖宮產與自然分娩對產婦產后子宮復舊的影響。方法 回顧性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寧晉縣婦幼保健院產科住院分娩并在門診行產后保健檢查的產婦478例。按分娩方式將其分為自然分娩組(248例)和剖宮產組(230例)。比較兩組產婦產后1~3 d子宮底下降高度、產后出血與子宮復舊情況。結果 第2天、第3天自然分娩組產婦的子宮底下降高度均明顯高于剖宮產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自然分娩組產婦出血量明顯少于剖宮產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自然分娩組產婦子宮復舊的優(yōu)良率為89.9%,明顯高于剖宮產組的70.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自然分娩產婦子宮復舊情況優(yōu)于剖宮產分娩產婦,產后出血較少,選擇分娩方式時應嚴格掌握剖宮產適應證,以利于產婦產后康復。
【關鍵詞】剖宮產;自然分娩;子宮復舊
【中圖分類號】R71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5846(2015)10-0095-02
寧晉縣婦幼保健院,河北邢臺 055550
隨著現(xiàn)代麻醉醫(yī)學和剖宮產技術的發(fā)展,剖宮產術在產科的應用日益廣泛,目前已成為處理各種異常分娩、病理妊娠以及解決妊娠并發(fā)癥和降低母嬰病死率的有效方法。合理行剖宮產術可降低圍生期高危孕婦及圍生兒的病死率,但盲目使用會對產婦產后分娩恢復產生不利影響,且會提高圍生兒的病死率[1]。近年來,我國各大醫(yī)院的剖宮產率逐年升高,術后子宮復舊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2]。本研究就剖宮產與自然分娩對產后子宮復舊的影響進行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入我院產科住院分娩并在門診行產后保健檢查的產婦478例,均為初產婦,排除子宮畸形、子宮肌瘤及其他并發(fā)癥。按分娩方式將產婦分為自然分娩組(248例)和剖宮產組(230例)。其中自然分娩組產婦年齡21~38歲,平均(27.9±2.5)歲,孕期38~41周,平均(39±5)周;剖宮產組產婦年齡20~39歲,平均(28.2±2.3)歲,孕期37~42周,平均(38±4)周。兩組產婦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于產后1~3 d測量兩組產婦的子宮底高度,并記錄產后24 h失血量,產后6周內(每周行B型超聲檢查)觀察子宮復舊情況。
1.3 子宮復舊判定標準[3]優(yōu):子宮3徑之和≤18 cm,子宮收縮正常,3周內惡露干凈;良:子宮3徑之和為18~25 cm,子宮收縮正常,3周內惡露干凈;差:子宮3徑之和為25 cm以上,子宮收縮功能異常,3周內惡露不凈。子宮復舊優(yōu)良率(%)=(優(yōu)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產后1~3 d子宮底下降高度比較 產后第1天,兩組產婦的子宮底下降高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第2天、第3天自然分娩組產婦的子宮底下降高度均明顯高于剖宮產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產婦產后1~3 d子宮底下降高度比較(cm,?±s)
2.2 產后出血情況比較 兩組產婦的大出血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自然分娩組產婦出血量明顯少于剖宮產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產婦產后出血情況比較
2.3 子宮復舊情況比較 自然分娩組產婦子宮復舊的優(yōu)良率明顯高于剖宮產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產婦的子宮復舊情況比較
子宮復舊是指娩出胎盤后子宮恢復至非孕狀態(tài)的過程,通常為6周,從形態(tài)學改變來看,子宮復舊主要表現(xiàn)為宮體肌纖維縮復與子宮內膜再生[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