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霞
?
·理論探索·
同源同治
——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的心肺康復
李海霞
同源同治;中醫(yī)理論;心肺康復;心肺同源
西醫(yī)是微觀醫(yī)學,采用分析法,有微觀精確性,缺少宏觀準確性。在傳統(tǒng)的系統(tǒng)生理學和系統(tǒng)醫(yī)學方面,在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方面,都是細化到細胞和分子生物學,因此在心臟和肺疾病治療上都是心病治心,肺病治肺。心內科主導的心臟康復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以后,大家更多地將目光聚焦于“心功能的改善”和“心理的疏導”,而忽視了“心肺同源”。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阜外醫(yī)院的孫興國教授[1]認為:只有在整體整合生理學醫(yī)學全新理論體系指導臨床上廣泛開展心肺運動及康復,將人體心肺代謝等功能一體化自主調控理論與以病人為核心的臨床醫(yī)療實踐緊密結合,可以精準地制定個體化高強度康復運動為核心的整體康復方案進行有效的健康管理和慢病康復治療,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醫(yī)學“轉化”和“整合”,從而助益健康中國的實現(xiàn)。孫主任的理論接近中醫(yī)的整體觀理論。中醫(yī)強調從宏觀角度看問題,將人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強調辨證論治。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心肺疾病的病因和治療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們提出心肺同源同治的觀點來論證中醫(yī)理論指導下的心肺康復是密不可分的。
中醫(yī)學將心、肺、肝、脾、腎統(tǒng)稱為五臟,雖與現(xiàn)代解剖學上的臟器名稱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義上卻不完全相同。中醫(yī)學中的“臟”,雖以一定的古代解剖知識為基礎,但主要是基于長期對生理、病理現(xiàn)象的觀察,以及反復的醫(yī)療實踐,從治療效應來分析和反證機體的某些生理功能。所以,一個臟的功能,可能包括幾個現(xiàn)代醫(yī)學意義上的臟器的功能。
現(xiàn)代醫(yī)學主要是以解剖形態(tài)學的基礎來概括臟器的生理功能。因此,一個“現(xiàn)代醫(yī)學臟器”的功能,可能分散在好幾個“中醫(yī)學臟器”的功能之中。總之,中醫(yī)學中的臟,不單純是一個解剖學概念,更重要的是一個生理、病理學方面的綜合概念。
1.1心的生理特性與功能《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中醫(yī)學認為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血和藏神。心主血,主要是指心能推動血液運行,這與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心是血液循環(huán)的動力器官基本相同。心藏神,即心主神志,是說心有主管精神活動的功能。人的精神活動,為大腦的生理功能之一,中醫(yī)學把這一功能,歸屬于心,所以《內經》上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就是說心為一身之主,主宰著人的神志。后來,除明代醫(yī)家提出“神明之心”以外,清代許多醫(yī)家明確指出,神明之心并非主血脈之心,而實質是指腦。但是,中醫(yī)學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異常仍歸結為心的功能異常,主要從心著手治療。所以,中醫(yī)學“心”的功能除包括心血管功能外,還包括大腦的某些功能以及神經和體液調節(jié)等,中醫(yī)學中的“心”是這些生理功能的綜合概念。
“心主血脈”,心主血,血液由水谷精微與肺之清氣經心赤化為血,并依賴心氣推動在身體里面不斷流動,心主血脈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個是心臟和脈管內的血液,也就是心血要充盈;二是這個心氣要足,一陰一陽,二者平衡,心臟泵血功能才能正常,不管是心血(陰)還是心氣(陽),如果出了問題二者都會受到影響。比如說胸痹,沒有心氣,血液無法生化流動,人就不能活,心主血脈,脈管和心臟是連在一起的,是個封閉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心氣旺盛,脈管通利,血液運行不受阻,流通順暢,血液得以通行全身進行濡養(yǎng),身體才能健康正常。
《內經》中記載心臟外觀色赤,形狀有大小堅脆之分,為陽中之太陽,五行之性屬火,與夏氣相通而惡熱。心為君主之官,主藏神,心合脈、充脈,主血,部于表,華于面,即心主血脈。心在液為汗,心主言,在志為喜,在聲為笑,心開竅為舌,心與小腸相表里。
1.2肺的生理特性與功能《素問·靈蘭秘典論》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就是說肺是輔佐之官,是幫助心臟治理調整身體的。肺:中醫(yī)學中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氣、司呼吸,主宣發(fā)、肅降、通調水道,肺朝百脈。總的看來,肺主氣、司呼吸的功能,與現(xiàn)代醫(yī)學的肺臟呼吸功能是基本一致的。肺主宣發(fā)是指肺氣主向上和升宣、向外周的布散,肺主肅降是指肺氣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潔凈通暢的作用。由于肺有宣發(fā)和肅降的功能,可疏通和調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平衡的作用,所以肺有通調水道的作用。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脈都要會聚于肺,通過肺的氣體交換(吐故納新),再輸送至全身。中醫(yī)認為這些功能與肺的呼吸功能有相似之處。
肺在人體位置最高,為五臟六腑之蓋,為陽中之少陰,五行屬金,與秋燥之氣相而行降斂之性。肺主氣,司呼吸,肺者,氣之本,諸氣者皆屬于肺氣肅降,通調水道;肺朝百脈,治理調節(jié);肺氣宣發(fā),外主皮毛;肺開竅于鼻,在液為涕;肺主藏魄,在志為悲憂,在音為商,在聲為哭,肺與大腸相表里。
其二,語音聽寫功能,即使用語音輸入法將語音信息轉換成文字信息,以增強閱讀體驗。當前,把語音以≤60秒的速度轉換成對應的文字信息,讓機器能夠聽懂人類語言并達到超過95%的準確率,這也是人工智能的一大技術能力,已具備支持中英文多語種與粵、豫、川等方言識別,以及以180字/分的語音輸入速度方便快捷地實現(xiàn)信息溝通的技術能力。人工智能還可基于用戶語音特征建立個性化的詞條語言模型,用于調整識別參數而持續(xù)優(yōu)化識別效果,提高個性化詞條識別準確率。由于使用超大規(guī)模語言模型,語音聽寫對所識別語句能智能預測其對話語境,同時具有提供智能斷句和中英文標點智能預測的能力。
1.3心肺相關理論鄭楊等[2]在心肺相關理論方面有如下幾個方面探討:心之與肺,一則為君,一則為相,各為氣血所主,二者密切相關。并從心肺位置、經絡、陰陽、生理病理功能、五行角度等進行系統(tǒng)闡述。
1.3.1位置相鄰、經絡相連、陰陽相應心肺同居胸中,位于上焦。心為五臟之首,與肺相鄰最近。心與肺的經脈部分布于胸脅及上臂內側,心經起于心中,出屬心系,其直行者從心系出來,退向上行繞過肺。心肺屬陽,陰陽相應,《素問·金匿真言論篇》云:“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额惤洝芬嘣疲骸靶姆尉佑诟羯希柵K也,心為陽中之陽,肺為陽中之陰”。心陰與肺陽互為體用關系,心陰得肺陽而血化,氣益順暢,肺陽為心陰之用,肺陽得心陰而肺自靜。
1.3.2功能相關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心肺之間的生理病理關系,主要體現(xiàn)心主血與肺主氣。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間的關系。心肺在血液、宗氣、呼吸、心肺之陰陽相互滋養(yǎng)等方面有密切聯(lián)系。
1.3.2.1血液生成和運行方面血液主要由營氣和津液所組成,脾胃的運化功能在血液的化生中占重要地位,但血液的生成還要通過肺宣發(fā)和朝百脈的作用,方能化生為血。血液運行方面: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心主血脈,血液運行必須依賴心氣的推動。而肺主宣發(fā)、肺朝百脈,只有肺氣宣發(fā)肅降才能助心行血。氣能生血、行血和攝血。氣能生血:脾胃是生產血的地方,脾胃之氣健旺,造血能力強,血就容易充足。氣能行血:血液的運動,有賴于氣的推動,具體表現(xiàn)在心氣的推動、肺氣的敷布、肝氣的疏泄等方面。氣的運行遇到了阻礙,也會影響到血的運行。氣能攝血:脾氣對血液的統(tǒng)攝作用,使其正常運行于脈內,而不是溢出脈外造成出血。說的是血能載氣、養(yǎng)氣。血是氣的載體,氣存在于血中,依附于血才不至于渙散,又跟隨血運載到全身。血還能不斷為氣的運行提供營養(yǎng),達到養(yǎng)氣的作用。
1.3.2.2呼吸方面《難經·四難》明言:“呼出心與肺”。說明呼吸功能的正常與肺主氣、心主血的功能密切相關,是心肺聯(lián)合功能的體現(xiàn)。心肺功能正常是維持人體氣血運行的根本保證。
1.3.2.3宗氣方面宗氣又稱大氣,指積于胸中之氣。宗氣由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相互結合而成。由于心肺的功能正常,宗氣才具有貫通心脈而行氣血,出息道而司呼吸的作用,從而使血液循環(huán)和呼吸運動之間相互協(xié)調,保持平衡。
1.3.2.4心肺陰陽互相滋養(yǎng)心陰有賴于肺陰的滋養(yǎng),以防心火偏亢。心陽不足,肺金失于溫煦,肺氣失宣降可發(fā)生喘息、咳唾的疾病,如陽虛肺瘓證等。
1.3.3.1火旺伐金各種原因引起的心火內盛,火灼肺金而病于肺,即可見心忡,心煩,咽干,失眠,多夢等心火內擾癥狀,或可見鼻衄,咳嗽息粗,咯血,便秘等火熱傷肺的癥狀,臨證治療以瀉心火為主,心火降熄,則肺熱自除。
1.3.3.2金燥侮火是指肺金之氣太過,不受心火的制約,反乘傷心火,心屬火,心病易生火熱,若肺氣太過,氣有余便是火。心火也為之灼,在臨床所見咳嗽,咯吐黃痰,喘促氣粗,便干等肺熱壅盛癥狀的同時,同時有心煩不寐,面赤舌紅或口舌生瘡等心經熱盛癥狀[3]。
1.3.3.3金弱火旺是指因肺金本臟虛弱,而表現(xiàn)心氣相對偏盛或心邪實盛的病變。如肺陰虛證,因肺的陰液耗傷,肺失滋潤,肅降無常,故可見咳喘少痰或無痰,口、鼻、皮膚干燥、五心煩熱、盜汗等;同時,陰虛內熱,熱極化火,虛火擾亂心神,神不守舍,又見心悸,怔仲,心煩,失眠,舌紅少津,脈細數等。
1.3.4中國古代官制文化與中醫(yī)心肺相關從《內經》中可知,用君臣相傅論臟腑,即運用社會關系模式來類比說明臟腑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心與肺的關系定為:心為君主之官,肺為相傅之官,心是身形之君,主出神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肺對心君輔佐,和對全身臟腑營衛(wèi)陰陽的調節(jié),君臣密切相關。君主之官是指心在五臟六腑當中是統(tǒng)攝臟腑的,是十二官之主,猶如一個國家的君主那樣,對全身各臟腑的功能活動起著指揮和協(xié)調作用,從而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狀態(tài)。心與肺為君臣關系,功能上密切相關,《類經·卷十八》記載:“氣自為臟腑之主,故五臟之系皆入于心,心之總系復上貫于肺,通于喉,而息由此出,肺為相傅之官”。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曲黎敏教授[4]認為:相即宰相,傅即師傅,在人體當中,心雖然是最高位,處于南方,但是從人體解剖來方面來講,肺比心的位置高,所以肺可以做君主的師傅,肺的治節(jié)出焉,就是指肺的治理和調節(jié)。如果肺的功能很好,人正常的氣機才能表現(xiàn),肺不僅調控正常的氣機,還主管分配全身之氣血的作用。
中醫(yī)學認為,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最細微的物質。人體的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它流行于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無處不到,時刻推動和激發(fā)著人體的各種生理功能活動。氣的運動稱作氣機。氣的運動形式雖是多種多樣,但在理論上可將它們歸納為升、降、出、入4種基本運動形式。
氣的升降和出入,是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運動。從局部來看,并不是每一種生理活動,都必須具備升降出入,而是各有所側重,如肝、脾主升,肺胃主降等。從整個機體的生理活動來看,則升和降、出和入之間必須協(xié)調平衡,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因此,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又是協(xié)調平衡各種生理功能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心肺都是氣升降出入的場所,氣的升降出入運動,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氣的升降出入運動之間的協(xié)調平衡,稱作“氣機調暢”,如果升降出入的平衡失調,即是“氣機失調”的病理狀態(tài)。
氣機失調有多種形式。如冠心病的氣滯,哮喘時氣的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時,稱作氣逆;心衰病人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過,稱作氣陷;人將亡時的氣不能內守而外逸時,稱為氣脫。這些氣的病理狀態(tài),都會在人體中引起一定的反應,從而導致人體內部發(fā)生紊亂,失去相應的平衡,因此氣功、八段錦、太極拳等對于心肺功能的改善是非常好的鍛煉方式。
生理功能上,肺主氣,維持心臟正常功能活動,肺朝百脈,助心行血,保證血液正常運行,肺主治節(jié),保證心有“節(jié)”,心與肺相互滋生,宗氣為心肺共同所主,血液的生成與運行與心肺密切相關,呼吸運動為心肺共同完成,津液代謝為心肺共同運化,心藏神與肺藏魄相互影響。 病理上,心與肺相互影響,肺病傳心,心病傳肺,并從解剖位置、氣血、經絡、形神、病機與外界環(huán)境六個方面揭示心肺相關的內在機制。心、肺同現(xiàn)代解剖之心、肺基本符合。心肺在人體中位置毗鄰,氣血是心肺相關的信息單元,心血肺氣互為體用,經絡是心肺相聯(lián)系的信息通路,形神關系是心肺相關的最高概念,心與肺的關鍵病機是肺氣虛致痰致癖,痰癖是病理相關的中介,人體的開放性通過心肺偶聯(lián)實現(xiàn),對心肺相關理論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的整理與闡釋。
在臨床上,根據心肺相關理論形成了心病治肺[5],肺病治心,心肺同治的治療指導思想。該理論應用于指導臨床辨治肺心病、冠心病。
指導肺心病的治療:補養(yǎng)肺氣,早期防治肺心病;調心肺氣血貫穿肺心病治療的始終;治療肺心病注意祛痰清肺,益氣活血;調氣血的同時調心神,形神同調。指導冠心病的治療:冠心病的預防,益肺固表為先;冠心病治療,當心肺同治,同時提出心肺相關理論的應用前景,可指導臨床“無證可辨”、“治未病”的治療以及臨床常見病的治療如病毒性心肌炎、鼻病。其運用廣泛,為臨床心、肺疾病等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豐富了中醫(yī)臨床辨證論治體系。同時使五臟相關理論更為豐富與完整。
在臨床上看到胸悶喘憋的病人,單從臨床癥狀上無法區(qū)分是心病還是肺病,因此中醫(yī)是整體理論指導下的辨證治療。劉學法[6]用心肺相關治療冠心病,認為胸痛心痹無論是輕證或重證,痛證或氣病,均是由于肺氣虛或肺失于宣降導致心氣壅塞、肺氣郁閉、甚則心脈痹阻,臨床出現(xiàn)胸悶、憋氣、氣短、心慌甚則胸痛等冠心病常見系列癥狀。歷代醫(yī)家也已注意到胸痹心痛可從肺、從氣治之。在治法、用藥方面都十分重視心肺的關系,從肺臟特點選方用藥,以達到氣充則血暢,水液通調,無瘀、痰、水阻塞心脈之隱患。認為辨治冠心病時應以氣血為綱,心肺同治。
從心肺同治出發(fā)治療疾病,臨床上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治療肺與心往往出現(xiàn)協(xié)同作用,治肺可以起到養(yǎng)心、寧心、醒神的作用;治療心可以起到益肺、斂肺、助肺的恢復功能。在治療肺的同時固護心,則治療肺的功效倍增。因此心肺同源同治是心臟康復的一個大前提。
[1]孫興國.整體整合生理學醫(yī)學新理論體系概論Ⅲ:呼吸循環(huán)代謝一體化調控環(huán)路中神經體液作用模式[J].中國應用生理學雜志,2015,31(4):308-315.
[2]鄭楊,林琳,張靜.心肺相關理論探討[J].遼寧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4):84-85.
[3]周宇.肺心病心肺相關中醫(yī)證候研究規(guī)律[J].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1.
[4]曲黎敏.《靈蘭秘典論》的五臟解讀(二)—肺為相傅之官[J].家庭醫(yī)學,2008,11:40.
[5]張元貴.中醫(yī)心肺相關理論及其臨床應用探討[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9.
[6]劉學法.從心肺相關論冠心病的證治[J].光明中醫(yī),1999,14(4):12.
(本文編輯郭懷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No.8130313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基本科研業(yè)務費自主選題項目(No.Z070803);中藥量效關系的自適應設計—貝葉斯預測模型預測研究(No.Z0254)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0053),E-mail:2272236055@qq.com
R242
A
10.3969/j.issn.1672-1349.2016.16.041
1672-1349(2016)16-1942-03
2016-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