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勝,董海英,邢百梅
(開封市祥符區(qū)農業(yè)發(fā)展中心,河南 開封 475100)
小麥在抽穗揚花之后,田間往往會出現“枯白穗”現象,直接影響穗粒數和千粒重,從而影響產量,甚至影響到小麥的品質。近幾年來,筆者對“枯白穗”田間癥狀進行了認真觀察,同時對形成原因進行了綜合分析,并提出了具體預防措施。
“枯白穗”田間癥狀表現有多種類型,主要癥狀有抽棵死,田間僅個別小麥穗出現枯白死穗現象;點片死,田間點片狀小麥穗出現枯白死穗現象。還表現為整穗枯白、麥穗上個別小穗枯白、穗白而植株未完全枯死、植株及穗全部枯死等。
造成“枯白穗”的原因主要是根腐病、莖基腐病、紋枯病、稈枯病、全蝕病、赤霉病等。小麥生長后期“枯白穗”田間癥狀為穗枯死,植株也枯死,點狀或片狀發(fā)生,麥穗無籽?;蜃蚜o鯊C或籽粒黑胚或籽粒上有褐斑。
根腐病在小麥整個生長期均可發(fā)病,根、莖、葉、籽粒都能受害,以根部為重。籽粒胚部受害后變?yōu)楹诤稚?,成為黑胚粒,籽粒其他部位受害呈現黑褐色斑塊;幼芽鞘受害后出現褐色斑痕,嚴重時腐爛死亡;根部受害產生褐色或黑色病斑,嚴重者腐爛,造成苗枯、穗枯;葉片受害后,先出現梭形小病斑,后擴大為長圓形深褐色斑塊,邊緣不規(guī)則,色較淡。葉鞘、莖節(jié)及穗部穎片上生有褐色小長方形或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斑。發(fā)病嚴重時,穗軸、小穗軸變褐色,出現褐斑和白穗。
揚花至成熟期,小麥基部1~3節(jié)(甚至更多)變?yōu)楹稚蚩Х壬?,潮濕條件下,莖稈上出現紅色或白色的霉層。嚴重時麥穗沒有籽?;蜃蚜o跏??!翱莅姿搿卑l(fā)生早時在小麥揚花期、籽粒形成期出現(4月底5月初);發(fā)生晚時在小麥灌漿時出現(5月中下旬);苗期發(fā)生時葉鞘變褐色,嚴重時根部變褐腐爛,麥苗發(fā)黃死亡。
該病在小麥生育期內均可能發(fā)生,一般在5月中下旬出現,苗期發(fā)病率較高,主要表現為“枯白穗”、枯孕穗、倒伏、花稈、爛莖等癥狀。小麥苗期感病后,病部初呈暗綠色小斑,后逐漸擴大成云紋狀大斑,造成莖壁失水壞死,最后形成枯株白穗。潮濕條件下,病部出現白色的菌絲體或白色粉狀物,后期病部表面產生褐色菌核。
麥苗出土后一個月,開始出現感病癥狀,在土面下葉鞘有灰白色菌絲塊,之后在周圍形成褐色邊緣的橢圓形病斑,同時葉尖開始發(fā)黃。返青后病斑擴大,常連接成云紋狀,葉鞘內有白色菌絲層,拔節(jié)后中下部莖稈與葉鞘間菌絲層變成灰白色,葉鞘表面有明顯突出的小黑點狀的子囊殼,嚴重時莖基部全部枯焦,生長緩慢,于抽穗前枯死。輕病株在基部1~3節(jié)點處彎曲倒折,形成“枯白穗”。
小麥赤霉病在苗期到穗期都有發(fā)生,引起苗枯、基腐、稈腐、穗腐,其中穗腐危害最大。穗腐發(fā)生初期,在麥殼上或小穗基部出現小的水浸狀淡褐色病斑,逐漸擴大為枯黃色。潮濕時病部產生粉紅色霉層,后期出現黑色小粒。輕時只局限于一至幾個小穗發(fā)病,嚴重時全穗枯腐;稈腐發(fā)生初期劍葉的葉鞘基部變棕褐色,后擴展到節(jié)部,長出一層紅霉(分生孢子),引起病部以上枯死;苗枯發(fā)病后,芽鞘與根變褐枯死,殘余種子呈粉紅色;基腐(腳腐)指初期莖基變褐軟腐,引起植株枯萎死亡,腐爛處易拉斷,斷口褐色,帶有粘性的腐爛組織。
小麥全蝕病為典型的根部病害。苗期,發(fā)病植株矮小,下部葉片發(fā)黃,種子根和地中莖成灰黑色;拔節(jié)期,病菌在莖基部1~2節(jié)的葉鞘內和病莖表面形成灰黑色菌絲層;抽穗后,菌絲層顏色逐漸加深呈黑膏藥狀,上面密布黑褐色小顆粒樣子囊殼。發(fā)病早的不易抽穗,成叢或成片枯死,發(fā)病遲的多呈枯死白穗。
根據主導病害發(fā)生類別,選用相應的高產、優(yōu)質、抗病品種。
根據主導病害類別,選用適宜的包衣劑或拌種劑。全蝕病可選用全蝕凈等拌種;根腐病、稈枯病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拌種;莖基腐病可選用立克秀拌種。多種病害混發(fā)時,也可以選用復配藥劑包衣。農藥用量嚴格按照產品說明書要求。
一是精細整地。深耕細耙,2~3年深耕一次,耕深25~30cm,細耙、打畦,提高整地質量,為小麥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耕作層。
二是加強肥水管理。有機肥和化肥合理搭配,氮、磷、鉀等大量元素肥料和鈣、鎂、硫、鐵、鋅、硼、銅、錳、鉬等中微量元素合理搭配;基肥和追肥合理分配,根據產量水平、土壤供肥性能、肥水條件、管理水平適當施肥。根據天氣情況,適當補充土壤水分,確保各生育時期都有適宜的水分供應。
三是適時適量播種。根據品種特性、地力水平、整地質量等,適期播種,適量下種。
不同的植物病害需要不同的藥物進行防治,當小麥病害發(fā)生時要及時進行防治。一般在小麥起身期噴灑禾果利、甲基托布津等防治紋枯病,預防根腐病、莖基腐病、稈枯病、赤霉病等;在小麥拔節(jié)—孕穗—抽穗期,噴施戊唑醇、多菌靈等防治白粉病、銹病,預防莖基腐病、赤霉病、根腐病等;在小麥灌漿期噴粉銹寧、多菌靈,防治銹病、白粉病,補治赤霉病、根腐病等。此外,在防病害的同時可加上殺蟲劑、葉面肥,實現一噴多防。
[1] 馬月珠.小麥枯白穗發(fā)生原因及防治技術[J]. 現代農業(yè)科技,2015(5):149.
[2] 韓海軍.小麥枯白穗的發(fā)生與防治[J]. 農家參謀,2010(5):11.
[3] 張振坤,張俊領.柘城縣小麥枯白穗的形成原因與防治技術[J]. 河南農業(yè),2015(9):35.
[4] 楊鳳章.小麥白穗的成因及防治措施[J]. 種業(yè)導刊,2014(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