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疆華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中蒙醫(yī)院內科,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100
化痰通絡方加減治療小中風38例臨床觀察
溫疆華
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中蒙醫(yī)院內科,內蒙古鄂爾多斯017100
【摘要】目的:觀察化痰通絡方加減治療小中風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75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37例和治療組38例.對照組采用西醫(yī)基礎治療,治療組應用化痰通絡方加減口服治療,觀察兩組療效.結果:治療組能明顯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結論:化痰通絡方加減治療小中風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小中風;中風先兆;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化痰通絡方加減
小中風,亦稱中風先兆,現代醫(yī)學稱之為: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國際上把TIA定義為:一條或多條腦血管缺血導致該供血區(qū)局灶性腦功能障礙,出現局灶性神經系統(tǒng)癥狀、體征并持續(xù)數分鐘至數小時,不超過24h.研究表明1/3的TAI病人將發(fā)展為卒中,故小中風的積極治療在中風病的防治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筆者應用化痰通絡方加減治療小中風,取得滿意療效,現報告如下.
1. 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我科門診及住院符合條件的75例TIA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齡41~70歲,平均55歲;對照組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齡45~75歲,平均58歲.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風先兆的診斷標準.診斷標準參照第四次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診斷要點[1],經頭顱CT檢查排除腦梗死和腦出血等其他顱內病變.中醫(yī)辨證屬痰瘀互結型.其中30例有高血壓病史,高脂血癥患者12例,糖尿病患者14例,冠心病患者8例,心房纖顫患者4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17例.75例患者均表現為反復發(fā)作的短暫性言語運動感覺障礙,其中陣發(fā)性眩暈21例,發(fā)作性肢體、舌面、手指、足趾麻木或肌肉抽跳18例,短暫性言語賽澀11例,一過性上下肢運動障礙或偏身癱軟16例,昏厥發(fā)作9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具有可比性.
1. 2治療方法對照組37例患者口服拜阿司匹林腸溶片100mg,1次/日,晚上服,同時積極治療基礎疾病,血壓高者予降壓治療,高脂血癥者予降脂治療,血糖高者予降糖治療.治療組38例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化痰通絡方加減治療,方藥組成:膽南星10 g,橘紅15 g,半夏10 g,石菖蒲15 g,郁金12 g,瓜蔞10 g,丹參10 g,地龍10 g,酒大黃6g.采用傳統(tǒng)方法煎取藥液,將兩煎藥液(約200 ml)混合和勻,早晚分服,連續(xù)服用28d.
1. 3療效判定參照1993年全國腦病協(xié)作組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風先兆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中有關評分量化標準[2],主要評定眩暈、肢體麻木、運動障礙、語言、暈厥的發(fā)作情況.以療效百分數為主要評定標準,療效百分數=(治療前總分數-治療后總分數)/治療前總分數× l00%.臨床治愈:療效百分數≥90%;顯效:療效百分數為50%~89%;有效:療效百分數為20%~49%;無效:療效百分數<20%,乃至療效百分數為負數,甚至發(fā)生中風.
1. 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 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 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組38例,臨床痊愈8例,顯效11例,有效16例,無效3例;有效率為92. 1%.對照組37例,臨床痊愈5例,顯效7例,有效18例,無效7例,有效率為81. 1%,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 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例(%)]
患者薛某,男,63歲,工人,2010年03月15日就診.患者形體肥胖,既往高血壓病史8年,平日口服替米沙坦片80mg、1次/日,血壓控制穩(wěn)定,血脂中膽固醇6. 1mmol/L,甘油三酯2. 7mmol/L.3日前突然右下肢麻木伴乏力,乏力呈間斷發(fā)作,持續(xù)時間最長達20min,曾行核磁檢查:未見責任病灶.患者就診時血壓140/90mmHg,神清,精神可,無言語不利,右下肢麻木感,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腱反射對稱,雙側感覺對稱.患者胸悶、偶有胸部刺痛感、煩躁、痰多,不寐、口干口苦,飲食可、大便干燥、舌色暗、舌邊有瘀點、舌苔黃膩,脈弦滑,根據患者上述癥狀,辨證為痰瘀互結型.用化痰通絡方加減
治療,藥物:膽南星10g,橘紅15g,半夏10g,石菖蒲15g,郁金10g,瓜蔞10g,丹參12g,地龍10g,茯苓15g,酒大黃10g,生甘草6g.用藥5日后患者右下肢乏力、麻木癥狀明顯好轉,治療28d后,麻木癥狀消失,乏力癥狀未再發(fā).
中風先兆證預示中風即將發(fā)生,對中風先兆的認識古代醫(yī)學家早有論述,最早可追溯到《內經》,《素問·調經論》中把中風先兆稱為“微風”,指出“形有余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血氣未并,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鄒憶懷[3]等認為,中風先兆證的病機以“內風旋動”為主,內風觸動血脈中素有之痰濁瘀血,上擾清竅,橫竄四肢,發(fā)為中風先兆證.因此,對小中風應采取積極的治療,防患于未然.小中風多以實癥為主,痰瘀互結是中風先兆乃至中風發(fā)生的重要致病因素,單一化痰或祛瘀治療效果均不理想,治療上歷代醫(yī)家多使用化痰與活血化瘀相結合的方法治療本病.化痰通絡方治療可以通過降低血粘度、清除自由基、抑制血小板聚集,從而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循環(huán),達到治療目的[4].化痰通絡方針對痰瘀互結的病機特點,以熄風化痰為主,加以活血通絡治療,臨床有較好的療效.方中半夏與膽南星為對藥,二藥合用,半夏燥濕健脾,以絕生痰之源,膽南星清化痰熱,熄風止痙,專走經絡,善祛經絡之風痰.丹參、地龍、酒大黃以活血通絡,諸藥合用,共奏熄風化痰,活血通絡之效.《本草匯言》載“丹參,善治血分,去滯生新,調經順脈之藥也”,丹參具有很好的抗動脈粥樣硬化及抗氧化的作用[5].《本草綱目》曰“地龍,性寒而下行,……治足疾而通經絡也”,地龍亦有增強纖溶、抗凝的藥理作用[6],大黃的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大黃具有改善微循環(huán)、降纖、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作用[7],諸藥配伍,共奏活血化瘀,熄風化痰之功效.
參考文獻
[1]新德.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 379.
[2]中國中醫(yī)藥學會內科學會腦病專業(yè)委員會第6次會議.中風病先兆證診斷與療效判定標準[J].北京中醫(yī)學院學報,1993,16(6): 66-67.
[3]鄒憶懷,王永炎.中風先兆證病因病機及防治的初步探討[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5,18(5): 12.
[4]郭正杰.中西醫(yī)結合治療中風先兆證斜例療效觀察[J].湖南中醫(yī)雜志,2000,16(3): 8,56.
[5]周武雄,鐘慈聲,袁偉,等.血管吻合術后過氧化氫的形成及丹參素對超氧自由基的作用[J]上海醫(yī)科大學學報.1998,25(2): 115-117.
[6]張大祿,陳百泉.地龍的纖溶、抗凝、溶栓和血流變作用研究[J].中藥材.2003,26(6): 448~451.
[7]黃河清,李明富.血脈舒抗家兔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J].中醫(yī)雜志.1998,39(2): 113.
收稿日期:( 2014. 12. 22)
作者簡介:溫疆華,E-mail: 17573568@ qq. com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6-0048-02
【文獻標志碼】A
【中圖分類號】R25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