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南通二甲鎮(zhèn)是藍印花布的故鄉(xiāng),在近現代的發(fā)展歷程中,其經營模式由私營走向公私合營,并于20世紀90年代重建家庭式染坊模式;裕興染坊框架染色法與復色工藝的成功嘗試,振興染坊靛藍染色工藝的復興與藍印花布裝飾性形式與風格轉變,成為該地區(qū)現代轉型期藍印花布工藝發(fā)展狀況的歷史縮影。
[關鍵詞] 藍印花布;南通二甲;裕興染坊;
[Abstract] Er-jia town in Nantong is the hometown of blue print cloth. In modern development course, its business pattern consists of private to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and then to rebuild family-dye pattern in the 1990s. It is successful work for staining of framework and repigmentation process in Yuxing dyehouse, revival of indigo dyeing and change in decorative form and style in Zhenxing dyehouse. This process variations has become a microcosm of the history of this region
[Key words] Blue print cloth; Erjia town in Nantong;Yuxing dyehouse; Zhenxing dyehouse
基金項目:54批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中國傳統(tǒng)手工藝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研究(編號:2013M541578),校級重點項目,中國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承襲與創(chuàng)新模式研究(編號:2013NXY01)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國傳統(tǒng)印染技藝始于先秦時期直接染色的“畫繢”裝飾工藝,并延續(xù)至秦漢時期?!爱嫛?,是以筆沾染料在服飾等面料上著色,形成圖案紋樣;“繢”是指以刺繡或其他工藝修飾圖案和服飾邊緣部分;“畫繢”的服飾裝飾工藝主要為商周貴族階層所用,其形成的不同紋飾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社會等級意義,后因這一工藝功效較低,且著色度較差,逐漸被印花技術取代。根據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印花敷彩紗銀灰色藤蔓底紋判斷,西漢時期我國先民已可以熟練運用小幅鏤空花版直接漏印染色的技藝;“新疆民豐尼雅出土的東漢藍印花布殘片,新疆于田屋于來克古城北朝遺址出土的藍底白花毛布殘片”,特別對于原認為蠟纈作品的“藍底白花毛布殘片”,葉又新根據花紋“斑點互不連接”,且“有拖漿現象”,判斷這件作品極有可能是采用“鏤空花版和防染漿劑印染而成”。[1]唐時服飾,染纈的裝飾工藝十分盛行,其中阿斯塔納北區(qū)出土的棕色地白花絹是采用漏空花版印染工藝。[2]文獻直接論及的“灰藥布”,見于宋代《嘉定縣志》。文中言:“出安亭,宋嘉泰中,古人歸姓始為之,以灰藥布染青,俟乾拭去,
青白成文,有山水樓臺人物花果鳥獸諸像?!盵3]明清時期,采用漏空花版印染的藍印花布已廣泛流行于民間。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編成的《古今集成·職方典》中,關于蘇州府物產考記載:“藥斑布出嘉定及安定鎮(zhèn),宋嘉泰中(公元1201-1204年)有歸姓者創(chuàng)為之。以布抹灰藥而染青,候干,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詩詞各色,充裘面(被面、帳簾)之用?!逼渲袑τ凇八幇卟肌钡某霎a地、創(chuàng)始人、工藝流程、紋飾特色、用途,進行了高度概括。
從目前傳承與發(fā)展而言,南通藍印花布的印染技藝,紋飾主題運用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歷史上的南通染色業(yè)伴隨著元末明初棉紡業(yè)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以靛藍染色為主,依次有染紅、染黑的自然染色。清《光緒通州志》中記載了南通地區(qū)制靛的工藝。
一、二甲染坊業(yè)的發(fā)展歷程
南通海門、通州、如皋、如東、海安等地均是南通歷史上藍印花布產地。南通通州自南北朝后期有人定居以后,初以煮鹽為業(yè),明代開始了以家庭棉紡與糧油食品加工為主的農業(yè)生產活動,至清代中期,逐漸成為中國較有影響力的“棉布之鄉(xiāng)”。以南通通州為代表,盛于清代的南通傳統(tǒng)手工紡織土布,對以靛藍染色為主的南通民間傳統(tǒng)印染業(yè)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藍印花布的發(fā)祥地通州二甲鎮(zhèn)[4],有多家印染作坊保持著傳統(tǒng)藍印花布的手工印染的加工與生產模式,并延續(xù)至今。
二甲染坊業(yè)中,據目前所掌握的資料顯示,清道光年間余東曹氏家族開設的“曹裕興染坊”是該地區(qū)成立時間較早、規(guī)模較大的一家染坊,迄今已有170余年的歷史,是名符其實的百年老店。該染坊染布品種多樣,有老藍花布、月白布、青布、黑布等,累積的各式花版十分豐富,染缸數目、進靛量、日染布量頗具規(guī)模,在當地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民國年間,二甲鎮(zhèn)及周邊一帶開設染坊近20余家,如“復茂、鴻裕、紅和、德和、孫鼎豐等”,1929年由忠義鄉(xiāng)周錫廣開設的“仁和染坊”,[5]均達到一定的規(guī)模,使這一民間手工印染技藝得以繼承與發(fā)展,并培養(yǎng)出大量經驗豐富的看缸師傅與制、刻版藝人。
據吳元新整理并記載,1954年4月,二甲成立了南通第一家國營染布廠,通州市二甲印染廠[6];同年,由南通縣人民政府接收鴻裕染坊資產,成立二甲印染坊;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將曹裕興、仁和、德和、裕和、裕彤、馮義成、王復興、陸永興、孫琪富[7]、紅玉染坊、俞氏染坊[8]等大大小小多家私營染坊與二甲印染坊合并,成立“地方國營南通縣二甲印染廠”;1960年更名為“南通縣二甲染織廠”;1962年再次更名為“南通縣二甲供銷社印染門市部”;[9]1980年,該企業(yè)品牌化路線獲得豐碩成果,藍麒麟牌藍印花布獲江蘇省著名商品稱號; 1998年,曹喜山之子曹建雄與其子女(圖1、2)于二甲重新建起自己的藍印花布染坊(圖3)[10],續(xù)寫了“裕興染坊”的百年歷史;2001年10月,國營通州二甲印染廠改制為通州市二甲印染廠有限公司。endprint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因二甲印染廠由當地多家傳統(tǒng)印染作坊合并而成,因此廠內有很多如周錫山、曹金琪等技藝純熟、經驗豐富的民間印染師傅,他們一方面在制版、刻版、印染工藝中不斷摸索,以使生產的印花布適應于不斷改變的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亦不斷帶出新人,目前二甲“振興染坊”創(chuàng)始人王振興即是于1958年進廠學習,從事藍印花布的印染工作,直至從印染廠退休以后,于1995年在二甲成立“振興染坊”,加工生產藍印花布至今。
二、二甲染坊業(yè)的工藝性創(chuàng)新
(一)裕興染坊的框架染色法與復色工藝
1.框架染色法的運用:筆者于2014年前去跟蹤調研的時候,發(fā)現裕興染坊染色工藝發(fā)生了較大變化,由傳統(tǒng)的竹片挑起式改為框架式下染缸浸染。框子是以粗細不等的鋼筋制作而成的方形框架結構,每一部位的鋼筋粗細均要經過精心計算。過細,鋼筋強度不夠,難以承受印染布匹的重量;過粗,則份量過重,導致操作不便。染布前待染的布固定在框架上,然后兩人抬動框架放入染缸浸染。這一工具性改進有以下好處:其一,采用框架染色,在染色過程中,避免了傳統(tǒng)竹片挑起染色過程中碰掉布上灰漿而導致次品藍印花布的產生,尤其在梅雨季節(jié),這一現象尤為明顯,采用框架染色方式次品率大大減少;其二,框架式染色工藝只需兩人操作,在反復浸染的過程中,框架提上放下等待之余,均可以騰出人工做其它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效,并減輕了工作強度。裕興染坊根據染色需要,小布卷染法,竹片挑起法等,均會使用,但是大布印染主要采用的是框架染色法。
2.復色染色:復色工藝是藍印花布染色中的系統(tǒng)工程,從刻版、刮花,到兩次染色,均與傳統(tǒng)染色工藝有些許差異,其工序更加繁瑣,但是,復色工藝的研發(fā),使藍印花布深淺層次豐富,增加了藍印花布的藝術品位,更為現代消費者所喜愛,為藍印花布工藝美術品化走向解決了重要的技術問題。曹建雄師傅說,傳統(tǒng)藍印花布沒有復色工藝,南通二甲的復色工藝是在20世紀80年代,二甲印染廠的一個團隊共同研發(fā),曹建雄師傅是其中的重要成員,并因復色工藝的成功研發(fā)而獲得南通輕工局的嘉獎。
在裕興染坊重新開設以后,因日本客戶對于藍印花布復色要求[11],進行了大量的生產。做復色的先后次序要把握一個原則:就是藍底先做,灰少的先做。其大致工序是,先將白點用防染漿蓋住,然后下染缸染最淺色,待干了以后,將需要防染的淺色部分再用防染漿蓋住,下染缸染深色,全部染好后,曬干,一塊刮灰,這樣就可以染出白、淺藍、深藍三種顏色。在對版的問題上,雙面復色對版較雙面花(雙面花的對版要用拷貝,透過燈光才能看到上面是否對上去)對版的要求略低。雙面復色主要是看紋飾的豐富層次,即便有少許疏忽,都不會影響美觀,而雙面對花,則要雙面完全一致,掌握好干潮度,準確帶版。復色版子對版,依靠版子上的標準點來解決基本問題,有經驗的刻版師傅,會不完全依靠這個標準點,如曹建雄師傅會在版子適當位置上挑選幾朵花,同時也在復色版子上面把它刻掉,刻掉以后,把它也作為標準點使用。刮漿的時候,在復色版子上去以后,就要找這個點,把它對上去,這是目前對復色對版采用的主要方法。當下藍印花布復色的變化,只是在花型上進行的變化,其核心工藝技術沒有太多的改變。
(二)振興染坊靛藍染色工藝的復興與藍印花布裝飾性轉變
振興染坊由王振興[12](圖4)于1995年創(chuàng)辦,屬于傳統(tǒng)家庭式印染作坊。家庭成員分工明確,長子王建烽曾在印染廠工作,熟悉藍印花布制作的全套工藝,在振興作坊中全面負責藍印花布的加工生產;二兒子一家負責刮花;小兒子負責染色。振興染坊產品主要采用接單定制的經營模式,產品除供應國內市場外,主要用于出口日本和韓國。振興染坊加工生產白底藍花、藍底白花、雙面印花、復色、套色藍印花布的印染制品,在材質方面進行了一些改進嘗試,將藍印花布使用傳統(tǒng)土布向麻布、棉麻混紡、棉麻絲混紡、絲綢等材質進行突破。染坊中有“小青缸”和“長缸組”等成套生產設備。
1.傳統(tǒng)靛藍染色工藝的恢復
王振興一直嘗試恢復傳統(tǒng)靛藍的自然染色工藝,并實驗性地在自家菜園里種植了幾株藍草,據王振興介紹,種植的藍草來自于浙江中雁蕩,而不是本地的蓼藍,或許是水土不服,2013年的幾株藍草生長尚好,而14年本年栽植的藍草,原本7月份應是莖葉最為茂盛之時,卻蔫蔫地沒有伸展開來。王振興在自家院門口的篷子里泡著一缸藍草的莖葉,每有客人來訪,他便會將封閉的缸口打開,撈出里面腐爛的藍草莖葉,引領客人參觀。但是,振興染坊使用的靛藍染液并非自己制作,而是購買自浙江省樂清市的中雁蕩,膏狀靛藍染液已從早年的3元一斤,到2014年的7-9元一斤,原料成本不斷增加。
土靛染色與合成靛藍染色的染缸、染色工藝有所不同。振興染坊使用的染缸為“小清缸”,是傳統(tǒng)土靛染色用小型染缸(圖5),因在冬季染色要生火保持一定缸溫,因此下面留有灶口。小清缸染色要由經驗豐富的師傅看缸,以決定能否用以染色??锤讕煾到涷炇欠窭系剑耖g將之分為了三個等級,分別是:一等師父看蕭棚(缸上面的竹編的蓋子)上的沫花,看看沫花顏色即知當天能否染色;[13]二等師傅要把擺棍擺一擺(即攪一攪),看上面的沫花顏色好不好,以此判斷這個顏色能不能染;三等師傅看飛杯,即用瓷碗裝小半碗染液,用手往上一試,黃色迅速向周邊飛走,飛上去了,這種狀態(tài)的顏色說明缸是正宗的,顏色當日可染。endprint
土靛染色,早、晚要在缸中分別加入一定量的石灰水與發(fā)酵后米酒[14],一般是早灰、晚酒,即早上加灰,頭天晚上加酒,被稱作發(fā)酵發(fā)染。在將要染色的前一天,加約半斤左右米酒,石灰水要加一斤左右。土靛染出后的藍印花布既有一股淡淡的酒香,又有一股淡淡的中草藥的味道。日本久?,斏俺5秸衽d染坊定制藍印花布,對于土靛染好的布匹要求不要漂洗,以最大化保留土靛植物染色特有的味道。
2.藍印花布裝飾審美功能的轉型與創(chuàng)新
中國傳統(tǒng)藍印花布,不論是做窗簾、床單,還是大量的服飾用料,均是用于制作衣飾類實用品,但是隨著日本衣飾面料類訂單的減少,傳統(tǒng)印染染坊藍印花布開始從實用功能向審美功能轉化。振興染坊在2007年前主要做藍印花布的服飾面料,從2007年后,開始大量制作富有裝飾意味的桌布、墻飾、卷軸畫、屏風等,從中可明顯感覺到藍印花布形式特點的轉變。圍繞這一功能轉化,在紋樣主題選擇、紋樣設計、刻版、染色、裝裱等諸多工藝環(huán)節(jié),均做出相應調整。
2007年后制作的藍印花布工藝品包括復色《梅蘭竹菊》、《秋之韻》(圖6)、《春暖》、《板鷂風箏》、《孔雀臺布》(圖7)、《龍鳳呈祥》(圖8)、《魚》、《春夏秋冬》(圖9)等多件作品,并在各類展賽中多次獲獎。復色《梅蘭竹菊》題材來自一個韓國客戶,淺顏色、中色、深色三套套版,十分藝術化?!肚镏崱吠瑯邮琼n國一個客戶的復色藍印花布訂做品,對方提供素材,振興染坊根據藍印花布的工藝特點進行了再設計,最終呈現出中國傳統(tǒng)花鳥畫的藝術效果。
近年國內市場亦對于這樣一類工藝品有所接受,題材往往是百姓喜聞樂見的吉祥題材,比如說魚紋等,常常用來作為饋贈禮品?!犊兹搁_屏》臺布,為北京一個客戶制作,紋飾來自于古代一個黑白瓷瓶,做法與藍印花布的白底同,由王建烽(圖10)刻版,因紋飾太精細,整個花版刻了一個多月,做成后藍底白花,富有視覺張力。
三、二甲藍印花布染坊面臨的生存壓力
20世紀70年代以前,機制洋布對于裕興染坊沒有形成較大的沖擊,但是新世紀以來,機印花布以其造價低廉、紋飾工整、制作高效的特點迅速占領市場,并對傳統(tǒng)手工藍印花布的生存形成了致命的打擊。高度仿真的機印藍印花布,紋飾工整美觀,往往從事藍印花布加工生產者才能明確區(qū)分,但是其十元左右、甚至幾元一米的價格[15],會令客戶在最終下訂單時,在手工制品與機印品的選擇中選擇機印布。
傳統(tǒng)手工制品的制作,有其自身的工藝特點與制作規(guī)律,產品本身具有高情感性與低工效性。裕興染坊在參加國內多次廣交會中,部分客戶選中了帶去參展的紋樣,并認可了手工產品的價格,但是在商談交貨期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很大的分歧,客戶一般要求在十天、或十幾天的時間內交貨,這樣的交貨時間要求,對于像藍印花布這樣的手工印染作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幾乎很難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稍微大一點的訂貨量,若是在梅雨季節(jié),則要停工。手工傳統(tǒng)藍印花布制作,要受到氣候、自然條件、人工、生產條件的制約,不適于短期內的大批量生產,因此雙方洽談往往因此而終結。
除了以上因素以外,適于家庭染坊使用的制作藍印花布的棉布纖維的缺失,亦給手工染坊造成極大的壓力。裕興染坊一直使用80支高支布進行藍印花布染制,后來南通織布廠不再織造這一類型棉布,裕興染坊只有尋找廠家進行訂制,在訂制的過程中,遇到諸多難以解決的問題,一般小的織布廠沒有技術條件去織造此類棉布,而大的織布廠訂制此類棉布有最低下單量,幾萬、甚或十幾萬米(平均7元左右/米)方可下單訂制,這對于一個家庭印染作坊[16]顯然是無法承受的。
藍印花布從其誕生時起,以其色彩的淡雅、素樸,相對其它草木染色造價的低廉,主導著民間服飾日用色彩的主旋律。20世紀化學染料、化學纖維的普及,對于藍印花布的生產、使用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作為明清以來藍印花布的發(fā)祥地,南通通州藍印花布生產與消費成為中國藍印花布近現代歷史發(fā)展的縮影。改革開放前相對封閉的社會環(huán)境,使中國傳統(tǒng)藍印花布的手工技藝得以完整保留,改革開放后,機印“洋”花布、化纖材料的大量普及,使藍印花布的使用范圍有所萎縮,80年代的二甲藍印業(yè),印染重心已由服飾走向床品、門簾、包袱布、包頭巾等日用品,90年代,至新千年的前十年,通州二甲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私人染坊,加工藍印花布產品以外單為主導(主要是來自日本與韓國的訂單),使用功能、運用的紋飾、工藝,在中國傳統(tǒng)紋飾、技藝的基礎上有較大改變;當下由于受到國際政治、經濟環(huán)境的影響,國外訂單開始銳減,由此開始了南通藍印花布國內市場的轉型,藍印花布的再設計、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發(fā)掘、走向當代審美與日用、功能性轉換等,均成為南通各大染坊切合時代需求、發(fā)展藍印花布的不同機遇與挑戰(zhàn)。
注釋:
[1]葉又新.山東民間藍印花布[M].濟南:山東美術出版社,1986:8.
[2]同[1].
[3]轉引自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M].北京:識出版社,1985:248.
[4]二甲鎮(zhèn),位于通州市的東南部,與海門市毗鄰,作為通州市的工商重鎮(zhèn),家紡業(yè)十分發(fā)達。該鎮(zhèn)由原二甲鎮(zhèn)、袁灶鄉(xiāng)、余西鄉(xiāng)、余北鄉(xiāng)合并而成。
[5]吳元新,吳靈姝.南通藍印花布[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11:119.
[6]據曹建雄回憶,二甲印染廠亦是通州市第一家加工床品的單位。
[7]同[5].
[8]紅玉染坊、俞氏染坊并入二甲印染廠的歷史,是根據曹建雄的口述整理而成。
[9]據裕興染坊曹建雄回憶,20世紀50年代,機器印花被稱作“洋花布”,被看作當時的奢侈品,采用進口化學染料進行彩色印染亦有加工,加工程序與藍印花布相似,尼龍衫在該年代開始漸漸流行,但是普通老百姓在該年代仍然以穿用藍印花布做的服飾為多;在60年代的民間,彩色印染開始多了起來,至70年代,藍印花布主要用于做被單、包袱布、包頭巾等,做衣服漸漸減少。二甲印染廠在6、70年代亦曾采用德國進口的大紅色,絳色化學染料制作漿印花,二甲印染廠的紋飾以傳統(tǒng)紋飾為主,其中當年常用的一種紋飾與上海印染廠紋飾相同。廠里最初做小缸,即圓形缸,做小布,即被稱作尺一五(尺寸為一尺一寸五)的小土布, 1980年后開始做一部分處理前90公分寬的寬幅布,又叫大布,該布經過處理、退漿以后,變成84、85公分,最小83公分,為了使版子與之協(xié)調,版子跟著加寬,85公分幅寬的布,版子做成90公分;目前裕興染坊使用的布處理前1.2米寬,經過染前脫脂處理后縮水至幅寬1.1米左右,油紙本身是1.2米寬,因此裕興染坊制的版子頭部會接一塊油紙上去,刮花工作臺上的玻璃、染缸大小都是按照這個尺寸定制,目前,這一尺寸是裕興染坊能做的最大限度,再寬一些的布就不太好做。版子的寬度要根據布的寬度來定。曹建雄師傅家中目前還存有當年做的小版子,小版子花型一般較為簡單,廠里給每個制版師傅定了每月20幅的指標,做的快的,會加至25幅;負責刮花的師傅則要刮花小布五匹,刮灰4匹。
[10]據曹建雄回憶,其實早在1994年的時候,已開始在家中開始做些小的藍印花布,貼補家用,1999年,在日本一個老板支付的4萬元預付款的資助下,共花費了13萬多元購買一處廢棄了的棉倉,并進行整修、加固、改造,建成目前使用的藍印花布染坊,該染坊進深16余米,建筑面積達600平方米,上下高度為5.6米,帶一長滿草的院落,整個格局基本滿足了做藍印花布刮花、印染、漂洗、晾曬。對于最適合制作藍印花布的染坊,曹健雄師傅有自己的觀點,他認為,染坊房間最好是泥土地,或磚頭地,上面長有青苔,這樣刮灰后可以掛起來慢慢晾干,慢慢晾干是最好的方式。曹師傅在最初購買這一染坊的時候,已經做成水泥地,這是讓曹師傅略有些遺憾的地方,但是在后來的冰裂紋藍印花布制作中,曹師傅又較為充分地利用了水泥地進行布面滿灰后鋪在地面上進行晾干,然后掰成冰裂紋。
[11]二甲裕興染坊所接國外訂單中,百分之九十的日本客戶要復色,他們認為復色使產品上了一個檔次,價格也更高,但是國內市場,因價格提高,并未完全接受。
[12]王振興,男,1939年5月10日出生于江蘇通州二甲鎮(zhèn)。1958年參加工作,先后任二甲印染廠出口產品檢驗負責人,生產技術科科長,經營科科長。1990年退休后,受聘于南通市旅游工藝品研究所,南通市工藝美術研究所亦聘請他開發(fā)藍印花布產品,現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藍印花布印染技藝傳承人。以上資料由“振興”染坊提供。
[13]因為每天都在做藍印花布的缸上面的蓋子,最有經驗的師傅只要打開看一看沾在其上的沫花,就知道顏色好不好。
[14]原泡糯米酒,不摻水,聞起來有很濃郁的酒香。
[15]南通二甲手工藍印花布的價格一般要在40元/米,或更高的價格。
[16]裕興染坊倉庫里備有十幾個面料品種供客戶選擇,因此不能花這么多的錢去儲備一種面料。
李雪艷
設計藝術學博士,南京曉莊學院副教授,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在站博士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