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從平
【摘要】閱讀是學習者自我建構(gòu)的過程,沒有沉靜地閱讀,就沒有沉靜地釋放和習得。教師應該充分發(fā)揚高中學生的自學能力,積極營造環(huán)境,充分放手,讓學生盡情地享受閱讀,習得言語能力。
【關鍵詞】沉靜;閱讀;釋放;習得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走進高中語文課堂,我們會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境:老師口若懸河、旁征博引,學生靜坐傾聽,但是,歷經(jīng)歲月的淘洗,從前的老師們口干舌燥地講解能被學生記住多少呢?
高中學生已經(jīng)擁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如果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的潛能,教師仍然一廂情愿地沉醉在自我的世界里,課堂革命性的改變必定成為空話,學習低效的局面依然如故。
“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訓練過程中培養(yǎng)的,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把著力點放在能力訓練上?!盵1]為此,有人提出,“教學要‘真實、樸實、扎實還不夠,還要‘厚實?!駥嵳n堂首先要厚實底蘊,多提升一些自身的才情與靈性。”[2]
近年來,言語教學被提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言語語文本體論被很多人所接受。語文的課堂如果離開了言語的習得,勢必丟掉了語文學科地位,而淪為人文教育的附庸了,那么,這樣的語文課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所以,筆者認為,我們的語文課堂要想成為“真實、樸實、扎實、厚實”的課堂,就必須讓學生在沉靜閱讀中釋放和習得。
一、沉靜閱讀
閱讀是學生自主體驗的過程,沒有沉入文字之中,無法獲得初步的感知。現(xiàn)實的語文課堂恰恰沒有給予學生更多的時間閱讀,要么被老師主宰著,作學者似的講授,要么被大量的練習占據(jù)。
從閱讀的規(guī)律看,閱讀是一種讀者與作者、文本對話的活動。讀者通過輸入文字信息,想象文本的情境,產(chǎn)生豐富的想象和神奇地聯(lián)想,進行二次創(chuàng)造,還原了文本中的形象、畫面,進而傾聽作者心靈的絮語。同時,每一個讀者就是一個鮮活的個體;個體之間總會有諸多差異性。而“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我們要摒棄以老師的講解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的弊端,引導學生依據(jù)自己的認知能力,融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憑借自己的直觀感受,去體味領悟,去認識發(fā)現(xiàn),去創(chuàng)造完善,去感悟文本的內(nèi)蘊”[3]。個性化的閱讀體驗豈能是老師的所謂的講授可以代替的呢?
再從語文學科特點看,言語能力訓練首先必須讓學生接觸大量的語言材料,感知語言規(guī)律,獲得第一手習得言語的資料。如果離開了閱讀,學生何以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呢?
一位教師因為外出培訓,他所任教的語文課程,并沒有要求由其他老師任教,而是特意安排學生自主管理,閱讀《紅樓夢》、課文中要求必修的古詩文,結(jié)果,該班學生的語文總成績并沒有出現(xiàn)滑坡,而作文得分反而高出該校的平均值。
這個案例引人思考:正是沒有了老師的“制約”,學生才擁有了足夠的時空,自由地閱讀,而自由地閱讀,才使他們能夠沉靜地走入文本,遨游在文字的森林里,產(chǎn)生種種真切的體驗。
二、沉靜釋放
閱讀應該是精神自由的活動,當輸入足夠多的信息后,讀者就會具備了加工的條件。通過儲備和輸入信息的順應、同化等活動,就會產(chǎn)生了表達的沖動。我們語文課堂往往以備考為理由,以應試為唯一目標,白白地扼殺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剝奪了學生自由表達閱讀所得的機會,充其量只給學生一點兒的揮灑才情的機會。所以,我們應該真正地給予學生沉靜釋放心得的機會。
筆者教授《荷塘月色》一文時,先讓學生自主地閱讀本文,然后,直接讓學生充分交流閱讀感受:
生1:荷塘月色的景美,作者多么會使用比喻??!那淡淡的月光,凄美的荷塘,還有那淡淡的喜悅……
生2:讀完此文,我覺得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是一個人在孤獨地狂歡,而這狂歡里充滿著滿腹憂愁。文章一開始便說“這幾天我心里頗不寧靜”,后來多次提示這一點。這是為什么?當我查閱資料時,才知道原來那時朱自清的心情一直悶悶不樂……
……
從學生的感受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對這篇散文的感知角度、程度等,一方面使學生找到了釋放的出口,一方面也為教師的教學提供有益的參考,能夠判斷出學生所達到的閱讀水準,進而有針對性地展開閱讀指導??梢?,讓學生自由地徜徉在閱讀的世界里,用文字表達著閱讀的呼吸,是對學生閱讀的最大的尊重。
三、沉靜習得
“習得”是演習獲得的意思,沒有實實在在的學習、溫習、演習、實習,就不會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應試教育的主要理論依據(jù)就是訓練。我們當然須得接受應試教育合理的一面。言語能力是真功夫;閱讀是真功夫形成的前提。從閱讀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言語能力形成點,就應該快速演習。
比如《荷塘月色》一文中用“頗不寧靜”的心情統(tǒng)帥全文的行文技法,我們不妨建議學生依葫蘆畫瓢,也寫一段心情文字,在某種心情的映照之下,敘述、描寫,抑或發(fā)幾句議論、感慨之類。該文那句句比喻、通感、引用,那淡淡意境的營造,那絕妙的疊詞,那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或明或暗地自由運用,無不將感情抒寫得充沛。于是,我們建議學生將這些技法寫出來,轉(zhuǎn)變成一段段相近的文字,大家一起分享。如此的活動,學生一方面會增進對作家優(yōu)秀語言的研讀,一方面能夠形成屬于自己的言語能力。
當然,這種言語演習,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口頭的,可以讀給自己聽,也可以和大家分享,可以展示給鄰座同學,也可以揮灑于小組、班級內(nèi)??傊?,在這種如切如磋、如砥如礪的氛圍中,學生的言語能力漸漸地就被訓練出來。
由此觀之,沒有沉靜地閱讀,就沒有沉靜地釋放和沉靜地習得,沒有這樣的活動又哪來的閱讀實效呢?
參考文獻
[1]盛豐華.鉛華洗凈歸樸實,回歸課堂顯本色[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15(4).
[2]陳林靜.常態(tài)課的“虛”與“實”[J].江蘇教育,2009(9).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