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光
摘 要:海上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是一種特殊的軍事行動,是當前我海軍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海上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艦船器材保障是指為保障遂行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任務艦船所進行的器材應急保障工作,它直接關系到行動艦船的在航率和完好率,直接影響艦船的戰(zhàn)斗力,是我海軍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海上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器材應急保障;對策
1 海上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艦船器材保障的特點
(一)保障品種的多樣性。海上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樣式主要包括:護航護漁、海外撤僑、搶險救災、安保警戒、國際救援等行動,其任務的多樣化,決定了保障器材種類的多樣性,對器材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如為第五批赴亞丁灣護航艦船進行的器材保障任務中,我部發(fā)放器材涉及16個專業(yè),203項器材,共計1463件之多。
(二)保障時間的緊迫性。由于海上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的突然性和難以預見性,決定了艦艇部隊受領任務時的緊迫性和器材保障準備的倉促性,要求保障人員必須高效、精準、按時完成艦船器材保障任務。如2009年4月,我海軍赴緬甸執(zhí)行維和救災任務,遂行任務艦船緊急調取我部器材連夜送往某地,要求在艦艇離港前完成器材保障任務。這對器材保障人員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就要求器材保障部門要有過硬的專業(yè)素質,隨時做到發(fā)得出、供得上,并且安全高效。
(三)保障任務的艱巨性。遂行海上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艦船器材保障任務時,有時條件非常艱苦,困難重重,尤其任務艦船遠離本土,這對我艦船器材保障部門提出了嚴峻考驗。如2010年4月,正在亞丁灣護航的某艦萬向連接軸發(fā)生故障,需立即更換。我保障部門立即聯系外交、民航等多部門,將器材空運至第三國,順利完成任務。
2 海上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艦船器材保障工作中存在問題
(一)應急準備不夠充分。一是應急保障預案的制定、修訂不夠完善,對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多樣化任務特點研究不夠透徹,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復雜情況估計不足;二是器材應急保障演練不夠經常,演練內容設置不全面,缺乏針對性、時效性和規(guī)范性;三是緊急保障器材儲備不夠充足。
(二)人員專業(yè)素質偏弱。編制體制調整后,倉庫專業(yè)技術干部和技術兵編制員額大幅減少,具有大專以上學歷和經專業(yè)院校培訓的人員不多,專業(yè)人才與信息技術人才普遍缺乏,由于倉儲設施和技術裝備相對還較落后,設施設備陳舊老化,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程度較低,保障方法和手段較為單一,多數器材收發(fā)作業(yè)仍以手搬肩扛為主,物資器材的統計、分發(fā)停留在手工作業(yè)的基礎上,費時費力效率較低,器材保障水平受人員素質的影響較大,難以適應現代信息化戰(zhàn)爭高效、精準的保障要求。
(三)信息網絡建設滯后。由于當前信息化建設滯后,加之缺乏統一規(guī)范、數據管理效率低、通用性和共享性差,器材保障資源信息無法共享,造成我部與上級機關以及各保障單位之間的相關信息交流不夠暢通,難以實現器材保障的實效性和高效性,很大程度上制約器材保障工作的發(fā)展。
3 提高海上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艦船器材保障能力的對策
(一)提高器材應急保障能力。訓練是提高器材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徑。一是抓好實戰(zhàn)化訓練。將器材應急保障貫穿于年度裝備保障訓練中,要結合器材緊急收發(fā)、野戰(zhàn)倉庫開設、綜合演練等大項活動開展實戰(zhàn)化訓練,既要練官兵的快速反應能力、協同能力,還要練機關的協調組織指揮能力,確保官兵遂行應急器材保障任務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二是抽組成立應急保障分隊。針對海上非戰(zhàn)爭軍事行動任務多樣、情況多變的特點,抽組各專業(yè)骨干力量成立器材應急保障分隊,及時修訂完善器材應急保障預案,將所涉及到的人員、裝備、任務分工等事項明確到個人,并且定期組織演練。在人員調整變動后及時進行補充,確保領受任務后能夠高效、快捷的完成器材應急保障任務。三是緊抓各種時機歷練。艦船器材應急保障工作是龐大復雜的系統工作,實效性很強,并且影響任務艦船的戰(zhàn)斗力。因此作為器材保障人員,必須充分利用各種時機,按照實裝實案實訓的要求,在近似實戰(zhàn)的環(huán)境中,練器材保障技能,努力提高器材應急保障水平。
(二)加快器材保障人才培養(yǎng)。信息化器材保障,不僅需要大量精通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等專業(yè)人才,而且還需要能夠熟練使用信息化系統、熟悉倉庫業(yè)務、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一是通過崗位培訓強化素質。充分發(fā)揮現有骨干的專業(yè)優(yōu)勢,通過以老帶新、"傳幫帶"的方式,盡快使全體官兵具備遂行器材應急保障任務的能力。二是通過院校培訓強化素質。主動與院校等部門進行溝通,為專業(yè)骨干提供學習深造的機會,對倉庫所涉及的器材存儲、包裝、管理等專業(yè)進行重點培訓,補齊在技術、技能、管理方面存在的短板。三是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培養(yǎng)保留機制。積極為信息化人才的工作、學習、生活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營造拴心留人環(huán)境,進而保留一批高層次和高素質的專業(yè)骨干力量。
(三)創(chuàng)新器材保障模式。傳統艦船器材保障模式中存在信息網絡不暢、資源不能共享、供需時差較大等諸多不利因素,為克服不利因素,確保器材保障實現快捷、精確、高效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需要創(chuàng)新保障模式。一是構建信息保障平臺。以現有艦船器材信息數據庫為支撐,著力構建能夠適應新使命任務的通用艦船器材保障信息平臺。通過信息、網絡、計算機、網絡技術,及時采集、處理艦船器材信息,實現提出需求、市場采購、器材配送一體化,減少保障層次,降低保障費用,提高保障效率。二是建立健全軍民聯合保障機制。積極尋求與地方物流企業(yè)的合作,充分利用地方已發(fā)展成熟的物流體系,加速推進海軍艦船器材保障模式的現代化,充分利用軍民融合的優(yōu)勢,最大限度的利用地方保障資源,努力實現與地方器材資源、信息的高度共享,優(yōu)化軍地器材儲備結構,加強與地方的密切協調,實現軍隊儲備與地方儲備相結合,實現庫存器材"零庫存"管理,從而提升器材儲備效益。三是采取主動靠前保障方式。采取由倉庫直達艦艇部隊的主動保障方式,實施點對點保障,以提高裝備器材保障反應速度和工作效率。同時建立器材保障前送、配送機制,統籌應急器材調配。根據器材保障任務特點,發(fā)揮地方物流資源優(yōu)勢,對較遠區(qū)域艦艇實施物流配送保障,建立以軍內力量為主、物流力量為輔的軍地聯動保障機制,逐步形成軍地一體、順暢高效的器材配送體系。
(四)提高機動保障能力。一是按編制配齊保障裝備。配齊和更新硬件裝備能夠有效提高裝備器材供應鏈的反應速度和工作效率,滿足戰(zhàn)時裝備器材需求變化快、時效性高的要求。二是研制具有針對性的器材保障裝備。實現由單一功能向多功能綜合保障轉變,提高保障裝備的機動性和自我防護能力。重點研制發(fā)展倉庫艦船器材快速機動保障方艙、自動化裝運平臺及資產可視化技術裝備等。三是加快海軍艦船器材指揮自動化系統建設。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各類資源信息的采集、處理、組織指揮、物資供應、技術保障等,實現資源共享、遠程支援。
參考文獻:
[1]李光.艦船密閉區(qū)域氣密特性研究[J].中國艦船研究,2015(04).endprint
科技經濟市場2015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