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偉
(福建省泉州師院附屬豐澤小學,福建泉州362000)
徜徉在課程改革的浪潮中,伏案沉思,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或流于膚淺,或有所曲解,因此教學時出現基礎知識備受冷落、賞識評價過度泛濫、學科本體嚴重迷失等不正常現象,最終桎梏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實踐能力的發(fā)展。如何以開放的心態(tài)構建真正的“語文”課堂,是每一名語文教師必須面對的課題。
建構主義理論的奠基者皮亞杰認為,學習活動是學生基于本身的知識認知,在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碰撞、不斷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來的,學生主體、聯系生活、主動發(fā)現是建構主義學習觀點的核心。延伸到具體的課改實踐過程中,筆者認為它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即不斷地用新知識檢驗已有的舊經驗,在新舊之間的激烈碰撞中完成學習活動。因此,語文教學課堂要基于小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創(chuàng)設種種生動的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與好奇,深化課程改革。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們如果能相互討論,他們更容易發(fā)現、解決較為復雜的問題,有利于深化他們的思維能力、人文情感。教學過程中,我們發(fā)現,采取小組合作的課堂模式,平時不大發(fā)言的學生也開始有了豐富的表情,有時還會提出極富創(chuàng)造性的言論,這種學習方式比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喋喋不休,學生無動于衷的方式要好許多。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相等,終身教育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故而,我們應在教學過程中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他們從日常的街道廣告牌中認字、識字、糾正錯別字;在看電視、聽廣告中品咂語言,發(fā)展能力;注重口語交際;強化協(xié)作實踐,全方位地提升小學生的綜合能力,構建真正的“語文”課堂。
隨著世界形勢的急劇變化與發(fā)展,教育的核心不再是教給學生多少知識,更在于引導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提出的元認知教育理論的核心即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升華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造能力。在積極實踐語文課改的過程中,元認知理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每個學期的開學一周,我們可以讓學生自主翻閱教材,在獲得整體的學習印象之后,協(xié)助學生一起制訂本學期的教學目標,分析自己的具體學情,確定學習方法,包括識字寫字、課內外閱讀、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綜合實踐能力各個方面,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習慣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日記,一般都是用來記錄每天的精彩瞬間,為以后留下一個美好的回憶,并為今后的寫作積累素材。元認知理論中,日記還可以引導學生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與方法,在補充、延伸課堂學習的同時,還有助于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與能力。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的本質不是在于傳授,而是在于激勵、喚醒。元認知理論中,組織學生自我評價也是賞識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有助于強化他們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感悟、審美情趣,有助于引導學生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優(yōu)化學習效果。
以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兼收并蓄融化在日常教學的一點一滴當中,將非常有助于我們改掉課堂教學的不足,將小學語文課堂改革向著縱深方向推進。
與原生態(tài)唱法一樣,生態(tài)課堂即摒棄種種華而不實的花架子,還原真實。當然,它并不是復古、保守的代名詞,更不是要還原到應試制度下教師條分縷析、聲嘶力竭,學生們昏昏欲睡、死記硬背的條條框框當中,回歸生活、彰顯生命、營造生動才是生態(tài)課堂最完美的詮釋。
以《三峽之秋》課堂教學為例,筆者秉承“大道至簡,返璞歸真”的教改原則,在扎實識字,充分誦讀的基礎上,以開放的心態(tài),構建了一節(jié)充滿活力的生態(tài)課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就我們生活的城市,我引導學生先勾勒秋天里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的景色。有學生談到了早晨起來天空靜悄悄的,特別高,藍得像一塊大水晶,自己忽然想起來“秋高氣爽”這個詞語是如此得貼切;有學生談到了中午的陽光還是十分溫暖的,在它的懷抱里,玉米姑娘笑得裂開了嘴,大豆還笑破了肚皮,就像那個可愛的豬八戒,高粱是最害羞的,臉都漲得通紅……與課文相對比,展開對話,學生們便在生活中理解了三峽秋天的美麗景色。
緊抓“露水閃耀、新鮮明凈、綠葉金實”“像一條巨蟒,翻滾著,呼嘯著,奔騰流去”“青色透明、峭壁倒影、平靜輕緩”等詞句,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時間段體會三峽的秋景,也體會字里行間所躍動著的生命的活力,這活力有來自于三峽秋景自然之美的,也有來自于作者心靈深處對自然美景、祖國山河真摯而深沉的熱愛。
這節(jié)課的課堂活動,筆者刪繁就簡,只設計了一個“有感情地朗讀”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引導學生體驗作者精美的語言,細膩的情感,學習文章多彩的修辭,質樸的寫法。朗讀過程中,筆者也利用了多媒體播放音樂,渲染情境,但它舒緩低沉,似有似無,極盡烘云托月之效,營造了活潑、靈動的課堂氛圍,卻絲毫沒有沖淡課堂中的語文味道。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過程,它應當在師生平等的對話過程中進行。當然,對話并不是簡單的師生問答,也不是一個熱火朝天,吵得面紅耳赤的課堂表象就可以詮釋得了的。組織教師、學生、文本之間進行多元對話,可以構建一個生機勃勃的創(chuàng)造型語文課堂,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綜合能力,這或許才是課程改革進程中真正的“語文”課堂。下面,筆者以《西門豹治鄴》一文為例,談一下多元對話語文課堂應注意的幾點問題。
傾聽不僅是尊重,更是深入、有效地開展對話的基礎。如一名學生在分析西門豹與老大爺的對話時,談到了西門豹沒有直接詢問官紳,而是深入百姓進行調查,說明他是一個腳踏實地、體察民情的人,另一名認真傾聽的學生馬上聯系到最后部分寫開鑿渠道、灌溉田地的故事,說與前文的故事情節(jié)相輔相成,相互照應,體現了西門豹的這一性格特點。這就是認真傾聽所帶來的好處,現在許多語文課堂小組合作中,如果每名同學都能學會傾聽,就一定會大幅度地提升我們的合作效果。
討論“西門豹為什么非要等到河伯娶親的時候折騰一番,而不直接懲治官紳”的問題時,筆者給了學生們充分的時間深入地思考。發(fā)言時,學生們談到了由于百姓有著嚴重的迷信思想,所以先要采取措施,破除迷信,百姓才能跟著西門豹開鑿渠道,灌溉田地;談到了如果沒有這個環(huán)節(jié),或許官紳們還會煽動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起來鬧事,給西門豹的工作帶來麻煩;談到了從中可以看出西門豹是一個深謀遠慮、管理有方的人。對話的前提是思考,沒有深入地思考,對話只會流于泛泛,缺乏實效。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創(chuàng)新教法,構建高效課堂的過程中,我們應永葆開放的心態(tài),兼容并蓄,根據具體學情,文本材料,課堂生成來調整策略,摒棄語文課堂中表面、膚淺、喧嘩等不良現象,構建真正的“語文”課堂,為切實提升課堂教學效率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1]劉宇明.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4,(01).
[2]李明羌.淺談新課改理念下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J].新課程,2010,(6).
[3]謝靖.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新課程,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