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佳音
摘 要 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問題一直是國家和教育工作者十分關注的問題,本文希望通過分析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客觀的、有針對性、可操作的解決路徑。
關鍵詞 理工科 人文素質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5.12.011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Humanities Quality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raining Methods
CAO Jiayin
(Schoo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94)
Abstract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the national and educators of great concern, the paper hopes to analyze humanistic quality engineering majors occurred during the issue, objective, targeted, actionable solutions.
Key words engineering; humanities quality; training
“人文”來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指人性,教養(yǎng)。“人文”映射在人類的思想和行為上時,表現出的就是人文素質。自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人文素質就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當今時代人們常常提到的人文素質“缺失”,本質是公民人文素質的發(fā)展落后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萍及l(fā)展帶來物質的快速和大量豐富,使人類沉醉其中,并且更加追求科技和經濟進步,失去培養(yǎng)人文素質的積極性,當人類對科技的使用和發(fā)展方向失去控制,表現出來的就是人文素質的缺失。
關于人文素質的內涵,應該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共通的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遵循人文精神。①
1 理工類大學人文素質培養(yǎng)現狀及原因
在21世紀初期,主張人文與科學有機結合的教育家楊叔子院士用“五精五荒”來描述當時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質:精于科學,荒于人學;精于電腦,荒于人腦;精于網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權力,荒于道力。②早在1995年,我國就開始了人文素質教育試點工作,根據試點情況出臺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并在高校建立了32個國家級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在國家和高校的高度重視下,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
然而,二十年過去了,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情況卻依然值得擔憂。主要表現在:缺乏基本的人文知識;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缺乏完善的人格修養(yǎng)。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1 良好的教育理念得不到貫徹
理工類高校在成立之初往往沒有文法、藝術、管理等學科,缺少人文精神的沉淀,高校教育者也會忽略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伴隨著大學教育改革發(fā)展,理工類高校開始重視人文社會科學建設,提出了很多好的教育理念,人文素質培養(yǎng)工作也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然而,受制于薄弱的人文學科基礎、沉重的科研壓力等,提高人文素質培養(yǎng)水平的教育理念沒有得到有效貫徹。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效果不是即時顯現的,沒有論文數量、競賽得獎的顯示度高,但它的長遠影響卻是不容忽視的。雖然在高校各類評估和排名中,人文素質培養(yǎng)指標成為重要組成部分,但對于理工科高校而言,科研水平、論文數量、競賽獎項、升學率、就業(yè)率等指標卻成為了一把雙刃劍。部分高校在實踐中有效利用指標體系,結合高校自身實際,可以建立更加完善的培養(yǎng)模式;一味唯指標論,卻容易走入發(fā)展的怪圈,良好的教育理念不能貫徹,人才素質培養(yǎng)也只是蜻蜓點水,浮于形式。
1.2 人文素質課程設置水平仍需提高
培養(yǎng)計劃是高校實現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總體實施方案,各高校在培養(yǎng)計劃制定、課程安排上都投入了大量心血。以某理工科“211”高校培養(yǎng)計劃為例,大學本科課程由通識教育必修課、學科教育必修課、專業(yè)教育必修課、個性發(fā)展選修課組成,其中通識教育必修課主要就是為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修養(yǎng)、身心品質、社會責任感而設置的一組平臺課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外國語言、軍事體育、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等必修課程,共計36個學分,占理工科學生總學分的21%,但其中“兩課”、外語等國家規(guī)定課程占了學分。這些課程對于提升學生政治信仰和道德水平是重要的,但是人文素質包括了文、史、哲、經濟、法律、政治等諸多內容,僅僅依靠“兩課”、外語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是遠遠不夠的。在選修課程中,人文素質選修課有127門,但是沒有系統(tǒng)培養(yǎng)關聯,一般是有什么教師就開什么課,缺乏承接性和針對性,而且每個學生最多只能修兩門,這對完成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目標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1.3 教師觀念需要改善
理工科高校教師大致可分為教授理工科課程和教授人文科學課程兩類,教師多數精于自身專業(yè)學科,缺乏科學精神或者人文精神積累,使得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在課堂上的融合程度較低。更令人遺憾的是,部分教師認識不到兩種精神互補互助的內涵,甚至會引導學生排斥另一種學科精神,這不僅使得理工科學生的人文素質得不到提高,還讓理工科高校中的人文學科學生缺乏尊重其他學科的精神。此外,教授通識教育必修課程的教師會出現照搬教材、生硬晦澀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缺乏吸引力和影響力,很難實現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作用。
1.4 學生自我培養(yǎng)的意識及途徑不足endprint
近年來,大學生自我意識、功利意識急劇增強,一些希望在自己專業(yè)上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理工科學生,將精力大部分放在理工科課程上,在選修課程的選擇上放棄人文素質課程,依然選擇科學素質課程,再加上必修的通識教育課程平乏無味,常常應付了事,因此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力度就顯得非常薄弱。還有一些學生則是希望多學習人文科學知識,但是理工科學校的人文素質課程以及校園文化活動滿足不了其需求。
1.5 校園和社會氛圍亟待加強
理工科高校中的人文學科相對薄弱,文科教師和學生較少,很難自發(fā)形成濃厚的人文氛圍。教育管理的重點往往集中在學生安全、課業(yè)成績、科技競賽等,在營造文化氛圍上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不夠。社會輿論對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呼聲很高,但實際上對大學生的認知指標主要定位于專業(yè)水平和就業(yè)率,沒有形成有效的輿論氛圍。
2 我國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路徑
多年來,教育工作者們已經在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這個課題上做了大量研討、探索。本文希望針對理工科大學生這個群體,提出一些路徑分析。
2.1 明確目標定位
大學,是連接家庭、學校、社會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一個人成長最重要的階段之一。理工科大學生不僅要完成學業(yè),掌握科學技能,也要學會與他人、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才能成為具備完善人格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理工科大學需要正視大學生人文素質亟待提高的現實,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用發(fā)展和辯證的眼光看問題,摒棄功利思想,把對“人”的培養(yǎng)放在首要位置。
2.2 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方案
制訂培養(yǎng)方案要有全校一盤棋的理念,充分整合資源,合理借助外部資源,跳出傳統(tǒng)桎梏,高屋建瓴,目標長遠。理工科大學可以借鑒國外課程設置方法,規(guī)劃制作人文素質課程組,實現素質教育的延續(xù)性和深入性;建設文科理科結合的課程模式,挖掘專業(yè)課程中的人文內涵、精神和價值;發(fā)揮慕課、多媒體課程的優(yōu)勢,擴大人文素質課程數量;優(yōu)化必修課、選修課比例,以及人文素質課學分設置,提高人文素質課時量;正確處理“兩課”與人文素質課之間的關系,堅持“兩課”的指導地位,創(chuàng)新“兩課”教學方法,優(yōu)化教學內容,充分發(fā)揮其他人文素質課的補充及強化作用。
2.3 重視實踐教育
理工科大學生在實驗室的動手能力能夠得到充分鍛煉,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能力也需要得到重視和鍛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實踐教育既可以提高學生對社會、對他人的認知和交往能力,又能幫助學生找到書本與現實的結合點,提高對知識的認知。理工科大學要做好對學生實踐活動的引導和教育工作,幫助他們找到合適的實踐方式;鼓勵學生走出教室,走上操場,開展體育鍛煉;提供學生活動場地和經費,鼓勵學生根據興趣愛好建立社團,自主舉行課外活動;邀請各行各業(yè)的優(yōu)秀人才到學生中間,為學生開設主題豐富的講座、論壇等學習交流活動。
2.4 提升教師素質
理工科大學的文科教師和理工科教師獨立性較強,需要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和溝通,從而在各自的課堂上做好相應的教育和引導工作。理工科教師要主動加強自身人文素質修養(yǎng),探索科學研究方法與人文精神之間的聯系,從人本角度和時代角度思考科學規(guī)律,不僅可以加深課程內涵,還能提高教學的品位和質量。文科教師要自覺理解理工科學校校園文化的歷史和內涵,將時代精神、民族氣節(jié)與校園文化相融合,將社會、自然、人類中的點點滴滴與科學精神相融合,既能吸引理工科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實現良好教學效果,又能使文科教育成為理工科高校辦學水平的增長點,獲得更多尊重和投入,實現良性循環(huán)。
2.5 營造人文氛圍
青年學生的成長需要引導,人為引導是一方面,環(huán)境氛圍也是一種重要的引導方式。要重視人文素質類圖書資料積累,這是大學最基本的文化氛圍;要重視人文教育活動的宣傳工作,提高教育教學信息化水平,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讓學生時刻可以接觸人文活動或宣傳;重視“儀式”的作用,合理利用“儀式”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更容易激發(fā)其奮斗、拼搏等積極行為,學校也可以通過“儀式”將文化“滲透”到學生思想和校園氛圍中。
該論文為南京理工大學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理工類高校學生人文素質培養(yǎng)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編號:DSKT14033
注釋
① 丁楠,眭國榮.探索理工高校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有效途徑[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0(11):37.
② 楊叔子.現代大學與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