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梅
[摘要] 目的 對比分析腹腔鏡下剔除子宮肌瘤與開腹手術的臨床療效。 方法 整群收集該院2011年2月—2015年2月期間診治的64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患者的治療方式將其分為腹腔鏡手術組(32例)與開腹手術組(32例),開腹手術組患者按照傳統(tǒng)開腹手術方式治療,腹腔鏡手術組則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切口大小、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總時間、醫(yī)療費用以及術后鎮(zhèn)痛藥物使用比率、感染率。 結果 腹腔鏡手術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總時間明顯短于開腹手術組(P<0.05),切口大小明顯小于開腹手術組(P<0.05),術中出血量和醫(yī)療費用均明顯低于開腹手術組(P<0.05),術后鎮(zhèn)痛藥物使用比率和感染率亦明顯低于開腹手術組(P<0.05)。結論 腹腔鏡下剔除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優(yōu)于開腹手術治療。
[關鍵詞] 喘嗽寧片;支氣管哮喘發(fā)作期熱哮型;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737.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5)12(a)-0028-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between laparoscopic and open surgery for the removal of uterine myoma. Methods 64 cases with uterine myoma diagnos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1 to Febr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he laparoscopic surgery group (32 cases) and open surgery group (32 ca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eatment mode. The open surgery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 and the laparoscopic surgery group were treated by the 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the duration of procedure, length of incision,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postoperative anal exhaust time, length of stay, medical expenses and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use ratio and the infection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open surgery group, the laparoscopic surgery group had much shorter duration of procedure, postoperative anal exhaust time, length of stay(P<0.05), obviously shorter length of incision(P<0.05), obviously less 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medical expenses(P<0.05), significantly lower postoperative analgesic use ratio and the infection rate (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is better than open surgery for the removal of uterine myoma.
[Key words] Chuansuning tablets; Exacerbation of heat-type bronchial asthma; Clinical efficacy
臨床表明,子宮肌瘤是所有女性生殖器中發(fā)生率最高的良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大約為25%,尤其在40歲左右的女星群體中具有很高發(fā)病率[1]。目前臨床上對子宮肌瘤的治療主要通過手術方式,因該類腫瘤為良性,因此可對患者實施子官肌瘤剔除術治療。以往的時候主要通過開腹肌瘤剔除術或子官切除術,雖能夠成功的剔除子宮肌瘤,但在剔除的過程中也會對機體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患者手術后需要較長的恢復時間。而隨著近年來微創(chuàng)技術的大力推廣,在子宮肌瘤的治療中也逐步引入了微創(chuàng)手術,腹腔鏡子宮剔除則是典型的微創(chuàng)手術類型,且經(jīng)歷了長久的發(fā)展和大力的臨床案例證實,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2]。該研究整群選取該院2011年2月—2015年2月期間診治的64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給予患者腹腔鏡下剔除子宮肌瘤與開腹手術進行治療,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整群收集該院2011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64例子宮肌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存在一致的手術指征:患者均有明確的保留子宮的要求;患者的紫銅大小均小于妊娠3個月;直徑超過3 cm的多發(fā)子宮肌瘤數(shù)量在5個以內(nèi);子宮肌瘤的位置在肌壁間突向漿膜面或者漿膜下;患者的單發(fā)子宮肌瘤直徑在10 cm以內(nèi);根據(jù)患者的治療方式將其分為腹腔鏡手術組(32例)與開腹手術組(32例),腹腔鏡手術組年齡27~51歲,平均年齡(37.53±10.16)歲,患者的體質(zhì)量數(shù)為22~26 kg/m2,平均體質(zhì)量數(shù)(24.05±0.64) kg/m2,子宮肌瘤數(shù)目:有19例為單個,15例為多個,子宮肌瘤大小為2~8 cm,平均(5.14±0.68) cm,有9例患者存在腹部手術史,患者的子宮肌瘤類型包括:有4例為漿膜下肌瘤,有3例患者為闊韌帶肌瘤,另外27例患者為混合型;開腹手術組年齡26~52歲,平均年齡(37.89±10.44)歲,患者的體質(zhì)量數(shù)為22~27 kg/m2,平均體質(zhì)量數(shù)(24.46±0.71) kg/m2,子宮肌瘤數(shù)目:有18例為單個,16例為多個,子宮肌瘤大小為3~8 cm,平均(5.26±0.72) cm,有10例患者存在腹部手術史,患者的子宮肌瘤類型包括:有5例為漿膜下肌瘤,有4例患者為闊韌帶肌瘤,另外25例患者為混合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平均體質(zhì)量數(shù)、子宮肌瘤數(shù)目、子宮肌瘤大小、腹部手術史、子宮肌瘤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開腹手術組患者按照傳統(tǒng)開腹手術方式治療,手術操作嚴格按照《婦產(chǎn)科手術學》[3]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方法進行,對所有患者實施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并按照規(guī)范開腹進入腹腔,在肌瘤突出處將肌層切開,并將子宮肌瘤剔除,最后對患者實施縫合,并關閉腹腔。
腹腔鏡手術組則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對所有患者實施全身麻醉,叮囑患者保持平臥,按腹腔鏡子宮剔除術操作規(guī)范在臍輪下緣作一長度為1 cm的切口,并對患者實施氣腹針穿刺,將CO2氣體注入為患者建立人工氣腹,注意將氣腹壓力控制在13 mmHg左右,并對患者實施Troear穿刺,置零度腹腔鏡對子宮肌瘤、盆腔臟器等情況進行詳細的探查;另外是在下腹部臍與左髂前上棘連線外1/3處作一長度為1 cm的切口作為第二孔,在下腹部臍與右髂前上棘連線外1/3處作一長度為5 mm的切口作為第三孔,對患者實施Trocar穿刺放置手術操作器械,在此操作過程中將患者頭部調(diào)低30°,并根據(jù)子宮肌瘤的位置、體積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如患者為帶蒂電凝蒂部后切斷,如果患者為蒂粗者,則采用2-0號薇蕎線對患者實施“8”字縫合止血。如果患者沒有帶蒂子宮肌瘤患者,則應采用催產(chǎn)素注入肌瘤旁的子宮肌層,計量為10單位,并給以患者20單位的縮官素加液體持續(xù)靜脈滴注,充分利用單極電鉤在子宮肌瘤最突出的位置將肌瘤假包膜切開,其長度大約為子宮肌瘤的3/4,切口后通過大抓鉗對子宮肌瘤進行鉗夾,邊牽拉邊將肌瘤向一個方向旋轉(zhuǎn),其目的主要是使肌瘤于包膜內(nèi)分離剔除肌瘤,在對患者電凝基底部后將其切斷;對于子宮肌瘤體積很大的患者應先采用腹腔鏡肌瘤粉碎器粉碎后取,然后再利用2-0號薇蕎線對子宮肌瘤腔進行縫合以及對盆腔進行沖洗,并詳細檢查子宮壁切口是否出現(xiàn)滲血情況,再將CO2氣體排除,給予患者實施皮內(nèi)縫合皮膚切口。
1.3 效果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切口大小、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總時間、醫(yī)療費用以及術后鎮(zhèn)痛藥物使用比率、感染率[4]。
1.4 統(tǒng)計方法
將數(shù)據(jù)納入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中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其中的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比較方法進行比較,以率(%)進行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進行比較,以(x±s)進行表示,P<0.05代表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切口大小、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總時間、醫(yī)療費用對比情況
腹腔鏡手術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切口大小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總時間、醫(yī)療費用明顯低于開腹手術組患者,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鎮(zhèn)痛藥物使用比率和感染率對比情況
腹腔鏡手術組患者術后鎮(zhèn)痛藥使用比率以及術后感染率分別為9.38%、3.13%,明顯低于開腹手術組患者的43.75%、21.86%,兩組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子宮肌瘤是女性群體中的一種常見良性腫瘤,大部分患者的癥狀不典型,主要表現(xiàn)為月經(jīng)周期縮短或延長、陰道不規(guī)則性出血等癥狀,出血量較多可引發(fā)貧血等后果[5]。在所有的子宮肌瘤手術方法中,子宮肌瘤剔除術是最為常用的類型,這種手術能夠很好的保留盆底解剖生理結構的完整性,同時還能夠確?;颊咦訉m生理功能的正常,使患者的生育能力得到保留,同時,子宮肌瘤剔除術不會影響到患者的下丘腦-原垂體-原子宮軸-原卵巢[6]。
同時,子宮肌瘤剔除術又分為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和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在以往時候應用較廣泛,該手術的優(yōu)勢是手術操作不會受到子宮肌瘤數(shù)量、部位以及體積的影響,而這種手術是在開腹狀態(tài)下進行手術,嚴重干擾了患者的腹腔,加上腹腔切開會造成較大的創(chuàng)傷,不僅增加了術中出血量及患者的痛苦,同時也容易引發(fā)感染等并發(fā)癥,且手術后患者往往會出現(xiàn)瘢痕,影響外形美觀[7]。隨著近年來腹腔鏡技術的廣泛應用,腹腔鏡子宮剔除術在子宮肌瘤患者的治療中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臨床表明,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是一種微創(chuàng)手術,最大的優(yōu)勢是減少了手術創(chuàng)傷,從而減輕了術后疼痛和患者的痛苦,患者在手術后更短的時間內(nèi)便可恢復,且一般不會出現(xiàn)瘢痕,不會對腹部美觀造成影響]本研究認為,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手術整個過程在腹腔鏡直視下完成,能夠獲得更好的手術暴露,并能夠避免由于腹壁肥厚或者肥胖患者手術后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等意外情況發(fā)生,從而有效的避免了切口疝等并發(fā)癥發(fā)生,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手術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住院總時間明顯短于開腹手術組(P<0.05),切口大小明顯小于開腹手術組(P<0.05),術中出血量和醫(yī)療費用均明顯低于開腹手術組(P<0.05) ,術后鎮(zhèn)痛藥物使用比率和感染率亦明顯低于開腹手術組(P<0.05),表明了腹腔鏡下剔除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優(yōu)于開腹手術治療。這一結果與唐滿意等[8]學者報道的觀點一致。
綜上所述,針對子宮肌瘤患者給予腹腔鏡下剔除治療臨床療效較好,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較少,同時住院時間短,恢復較快,易被廣大患者所接受,值得臨床廣泛應用及推廣。但醫(yī)生在進行該項手術操作時必須具備良好的手術技巧,尤其是在鏡下縫合的處理上,同時,患者必須具備腔鏡下剔除治療的適應證,才能更好的將該項手術技術的臨床價值發(fā)揮出來。
[參考文獻]
[1] 黃敏玲.子宮肌瘤剔除術行腹腔鏡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的臨床比較[J].中外醫(yī)療,2010,29(27):93.
[2] 謝海容.宮腹腔鏡下微創(chuàng)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研究[J].中外醫(yī)療,2011,30(12):13.
[3] 杜鵬.論113例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分析[J].中外醫(yī)療,2014,33(6):71,73.
[4] 方慧芬.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與開腹手術的對比研究[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2(9):1077-1078.
[5] 董軼美.瘤體血運止血帶阻斷法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應用[J].山東醫(yī)藥,2011,51(34):83-84.
[6] 姚雯,鄭道英,李小梅,等.3種術式剔除子宮肌瘤的對比研究[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3,24(8):184-185.
[7] 陳衛(wèi)東.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剔除子宮肌瘤的比較[J].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13,18(9中旬刊):620-621.
[8] 唐滿意,李平貴.腹腔鏡與開腹手術子宮肌瘤剔除的臨床效果比較[J].醫(yī)學信息,2011,24(8下旬刊):46.
(收稿日期:2015-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