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中瑜 傅榮 葉紅芳 姚靜
(1.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 內(nèi)科, 江蘇 南京 210008;2.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臟科, 江蘇 南京 210029)
遠距離照護在門診心臟起搏器患者中的應用*
拾中瑜1傅榮1葉紅芳1姚靜2
(1.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 內(nèi)科, 江蘇 南京 210008;2.南京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臟科, 江蘇 南京 210029)
【摘要】目的探討遠距離照護模式在門診心臟起搏器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在門診就診的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9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例。對照組給予起搏器患者常規(guī)門診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門診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遠距離照護。分別于干預1、3和6個月時評價患者的自我效能及生活質(zhì)量,并于干預6個月后評價患者對此種護理模式的滿意度。結(jié)果觀察組患者納差、肩部脹痛、頭暈、黑蒙、心悸及焦慮的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在干預后1、3、6個月時的自我效能評分及生活質(zhì)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也高于對照組(P<0.05)。結(jié)論遠距離照護能夠提高門診心臟起搏器患者的自我效能,改善其生活質(zhì)量,體現(xiàn)了優(yōu)質(zhì)護理的內(nèi)涵。
【關鍵詞】遠距離照護; 永久心臟起搏器; 生活質(zhì)量; 自我效能
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是治療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1]。但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作為一種創(chuàng)傷性治療,手術創(chuàng)傷可誘發(fā)或加重炎癥[2]。有研究報道,約11.5%的患者會出現(xiàn)電極脫位、囊袋血腫等并發(fā)癥[3],少數(shù)患者會出現(xiàn)如心包積氣等嚴重并發(fā)癥,甚至危及患者生命[4]。遠距離醫(yī)療是一種通過通訊和信息處理技術為患者提供快捷、高效和經(jīng)濟的醫(yī)療服務[5]。遠距離照護模式是遠程醫(yī)療的一種,不僅可以解決患有慢性疾病或行動不便患者的長期家庭健康照護問題,還可以緩解醫(yī)療技術人員和醫(yī)療資源不足。本研究旨在探討遠距離照護模式對門診心臟起搏器患者的應用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4年1月~2014年6月于我院門診就診的永久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9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43例,平均年齡(67.4±9.5)歲。納入標準:①首次植入心臟起搏器的患者。②年齡≤80歲。③患者有一定的溝通交流能力,可以完成調(diào)查問卷。④患者有固定的聯(lián)系方式。⑤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身心疾病的患者,如急性腦梗死、腫瘤或消化性潰瘍等。②有精神疾病史或不能進行溝通交流的患者。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對照組)和遠距離照護組(觀察組)各45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及起搏器安裝類型等一般臨床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心臟起搏患者常規(guī)護理,由??谱o士在醫(yī)生協(xié)助下對門診就診的心臟永久起搏器患者進行常規(guī)健康指導,內(nèi)容包括:患者的飲食、運動、用藥、自我檢測和起搏器故障及并發(fā)癥等多方面的起搏器相關知識指導以及問題答疑。觀察組在對照組常規(guī)門診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實施遠距離照護模式:①成立由心內(nèi)科??谱o士為主,心內(nèi)科醫(yī)生參與的管理團隊。②病人通過本研究建立的固定遠程聯(lián)系方式(電話、公共網(wǎng)絡平臺)將在家自我管理所遇到的問題定期上傳,由專業(yè)的醫(yī)療、護理管理團隊根據(jù)病人所提出的問題,對患者進行遠程健康指導。③與患者保持每兩周1次的電話溝通,對患者提出的與疾病相關的問題予以專業(yè)咨詢和解答;同時通過遠距離照護監(jiān)督患者服藥、復診檢查等。針對不同患者的心理問題進行個性化心理疏導;通過短信及本研究組自制的宣傳報紙,定期向患者宣傳日常注意事項,保健常識、并發(fā)癥預防及緊急情況如何自救等健康知識,進行全面的健康指導。④建立網(wǎng)絡平臺,開發(fā)起搏器患者網(wǎng)絡交流網(wǎng)站,通過該平臺向患者提供最新相關資訊。
1.3評價指標①記錄患者干預后6個月內(nèi)不適癥狀的發(fā)生情況,如患者有無心悸、胸悶、頭暈、黑朦等癥狀出現(xiàn)。②在干預前及干預后1、3、6個月時采用自我效能量表評價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感,該表共10個項目,采用4級評分,總分40分,分值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好。③在干預前及干預后1、3、6個月評價患者生活質(zhì)量:采用張代民等[6]起搏器患者生存質(zhì)量量表編制調(diào)查表,內(nèi)容包括軀體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以及對疾病的一般認識,共4個維度34個條目,采用Likert5分制,每個條目答案分別為:根本沒有、幾乎沒有、有一些、大多數(shù)有、非常明顯,分別計作1~5分,總分170分,分值越高說明生活質(zhì)量越高。④評價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采用自行設計的“起搏器植入術后滿意度調(diào)查表”,內(nèi)容包括住院期間護士的服務態(tài)度、技術水平、健康教育、關愛患者及心理支持5個項目,每個項目得分為100分,≥90分為滿意,60~89分為基本滿意,<60分為不滿意,問卷回收率100%。
2結(jié)果
2.1兩組患者不適癥狀發(fā)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納差、肩部脹痛、頭暈、黑蒙、心悸及焦慮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6個月內(nèi)不適癥狀發(fā)生情況比較[n(×10-2)]
2.2兩組患者不同時段自我效能評分比較觀察組干預后1、3、6個月時的自我效能評分與干預前相比,升高顯著(均P<0.05);觀察組在干預后1、3、6個月時的自我效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同時段自我效能評分比較±s)
注:與干預前比較,①P<0.05
2.3兩組患者不同時段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觀察組在干預后1、3、6個月時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同時段生活質(zhì)量評分比較±s)
注:與干預前比較,①P<0.05
2.4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觀察組患者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10-2)]
3討論
隨著心臟起搏技術的發(fā)展成熟, 心臟起搏器已得到廣泛的臨床應用,但起搏器安置患者常因為對起搏器知識知之甚少,常引起對起搏器的恐懼感及術后極大的心理壓力,甚至引起患者的焦慮及抑郁,從而影響患者長期的生活質(zhì)量[7,8]。因此,對于起搏器患者的護理對其提高起搏器專業(yè)知識的認知,保障其健康行為起到重要的作用[9]。目前國內(nèi)已有將遠程護理模式應用于糖尿病患者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0]。
本研究將遠距離照護模式應用于門診心臟起搏器安置患者,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干預前對照組和觀察組自我效能評分無明顯差異。而干預后1、3、6個月時觀察組的自我效能評分顯著高于干預前和對照組(P<0.05)。自我效能可激發(fā)創(chuàng)傷患者的自我照顧動機,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說明遠距離照護對提高起搏器安置患者在家的自我管理有顯著效果。同時本研究還顯示,觀察組患者干預后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干預前,而對照組在干預后的生活質(zhì)量評分雖有所升高,但差異不明顯,且顯著低于觀察組(P<0.05)。說明遠距離照護模式能顯著改善起搏器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而且患者對遠距離照護模式滿意度亦顯著高于傳統(tǒng)護理方法。
4結(jié)論
遠距離照護對于門診起搏器患者來說,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護理模式。能使患者更好地接受醫(yī)護的健康教育,掌握更豐富的疾病知識,幫助患者進行良好的自我管理,提高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增進患者對醫(yī)護的感情,是一種由醫(yī)院走向家庭且可以節(jié)省人力資源的護理形式,可保證患者由醫(yī)院治療到居家護理的平穩(wěn)過度。
【參考文獻】
[1]來欣, 王晞. 心臟起搏器的臨床應用進展[J]. 疑難病雜志, 2014,13(11):1197-1199.
[2]陳青梅, 付世全, 張玉. 心臟起搏器植入患者手術前后C-反應蛋白變化及意義[J]. 檢驗醫(yī)學與臨床, 2014,11(14):1905.
[3]姜會蘭. 永久性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并發(fā)癥原因分析及健康教育對策[J]. 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 2014,(4):674-676.
[4]SadoDM,LimWY,ThomasM.Cardiologyregistrarsandpermanentpacemakercomplicationrates[J].ClinMed, 2014,14(3):324.
[5]李雪斐, 拜爭剛, 姚倩, 等. 中國遠程醫(yī)療研究現(xiàn)狀分析[J]. 中國循證醫(yī)學雜志, 2013,13(10):1194-1199.
[6]張代民, 郭濤, 李淑敏. 起搏器患者生存質(zhì)量量表的編制及信效度分析[J]. 中國臨床康復, 2002,6(23):3490-3491.
[7]郭艾武, 王蓬波, 范杰, 等. 永久心臟起搏器置入患者合并心理問題現(xiàn)狀分析[J].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yī)學雜志, 2011,03(4):287-289.
[8]曾桂英, 吳林靜, 陳巧松. 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質(zhì)量調(diào)查[J]. 中華護理教育, 2013,10(10):475-476.
[9]陸克琴. 延續(xù)護理在永久心臟起搏器患者中的應用[J]. 中華全科醫(yī)學, 2014,12(1):144-146.
[10]張蝶, 王芳, 張敏, 等. 遠距離照護模式對門診糖尿病患者疾病控制的影響[J]. 護士進修雜志, 2014,29(4):302-304.
Effect of “remote care” model for outpatient with cardiac pacemaker patientsSHIZhongyu1,FU Rong1,YE Hongfang1,et al
(1.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Nanjing Drum Tower Hospital,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08, China;
2.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jing Med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9,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remote care” model o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outpatient with cardiac pacemaker patients. Methods90 outpatient with permanent pacemaker implant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outpatient care for pacemaker.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outpatient care was given the “remote care”. Self-efficacy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recorded after one month, three months, six months of the intervention respectively, and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with the intervention of such care model was evaluated after six months of the intervention. ResultsThe occurrence of anorexia, shoulder pain, dizziness, amaurosis, palpitations and anxiety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self-efficacy scores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at 1,3,6 month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P<0.05).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Remote care” can improve the self-efficac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outpatient with permanent pacemakers. It should reflect the connotation of quality care.
【Key words】Remote care model; Permanent pacemakers; Quality of life; Self-efficacy
(收稿日期:2014-12-24; 編輯: 母存培)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000618)
【中圖分類號】R 473.5; R 54
【文獻標志碼】A
doi:10.3969/j.issn.1672-3511.2015.09.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