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婷
(周口師范學院 河南 周口 466001)
本文從京劇風格之民族聲樂作品的風格韻味把握、綜合藝術表現(xiàn)兩個方面對京劇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特點進行了歸納和總結(jié)。對于不同類型的作品,演唱者需要把握不同的演唱風格,選擇不同的音色、語言和感情基調(diào)來表現(xiàn)。
中國聲樂教育家金鐵霖教授曾指出:“‘味’:是指演唱聲樂作品的風格和韻味。培養(yǎng)民族聲樂的學生,只做到‘聲情并茂’、‘字正腔圓’還不夠,還應當掌握科學的演唱技巧和表現(xiàn)方法,唱出聲樂作品所特有的風格和韻味來,這樣才能更加完美、準確地表達聲樂作品的內(nèi)容”[1]。因此,把握好作品的風格和韻味是演唱者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和表達作品情感的關鍵。除了前面提到的“字正腔圓”外,作品的風格和韻味還體現(xiàn)在音色、節(jié)奏和裝飾音的潤腔技巧中。
(一)音色高亢明亮。京劇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對音色的要求是相當高的,除了自身的天然音色之外,我們往往通過歌唱的共鳴強度來調(diào)整音色,歌唱的共鳴對音色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演唱這類風格的作品時,音色具有高亢、明亮、圓潤、純凈等特點。因此,歌唱時聲音的著力點稍靠前,集中在上顎,運用鼻腔和頭腔的共鳴成分比較多,通過打開喉嚨,拉緊咽壁,聲音通到鼻腔,來獲得頭腔共鳴。無論采用哪種共鳴方式,都不能丟掉胸腔的支撐點,不然很容易使氣息越唱越浮,聲音越唱越扁。具備良好的共鳴才能使唱腔明亮圓潤,聲線柔美通暢。因此,共鳴決定音色,音色是體現(xiàn)作品風格和韻味的關鍵因素。
(二)“心中有板”。在演唱京劇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時,節(jié)奏也是值得演唱者去注意的。京劇中的節(jié)奏都是由“板”和“眼”構(gòu)成的,京劇的板式有很多種,如導板、原板、慢板、散板、搖板等等,其中散板和搖板是比較難唱的。散板,無板無眼,節(jié)奏和速度上的處理都比較自由,情緒的表達受節(jié)奏、速度的約束較小,但是演員在演唱時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散板不散,不能無限制地延長節(jié)奏,否則就會讓唱腔變散,失去演唱效果。很多京劇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的節(jié)奏采用的是散板,一般用于作品的開頭或結(jié)尾。例如在作品《卜算子·詠梅》中的第一句唱詞“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就是采用的散板,之后開始上板。搖板又稱為“緊拉慢唱”或“緊打慢唱”,即伴奏的部分快,演唱的部分慢。唱腔似散板,但節(jié)奏是緊湊的流水板。例如作品《梅蘭芳》中的唱詞“梅也似雪,蘭也似雪”采用的節(jié)奏就是搖板。在演唱時要根據(jù)唱詞內(nèi)容、氣口以及情緒相對應地自由發(fā)揮,拖腔時要注意長短,把握好演唱的尺度,做到“心中有板”。
(三)巧用氣口。演唱作品時,由于樂曲節(jié)奏不同,樂句長短不一,因此需要演唱者進行合理的換氣。氣口使用地方的不同也會影響到演唱的韻味,比如在作品《梅蘭芳》的第一句唱詞“那一輪女兒的如水明月”的演唱中,如果按照聲樂的演唱習慣來使用氣口的話,在“女”及“明”字前使用就完全可以了,這樣既保持了連貫的氣息和統(tǒng)一的聲音,又顯得整個樂句完整連貫。但為了突出京劇的風格和韻味,可以適當多加一些氣口。比如“一”字、“明”字和“月”字可以分別在附點處設計一個氣口,但對氣口的處理方式又有所不同,“一”和“明”字的氣口可以采用“聲斷氣不斷”的處理方式,“月”字是這個樂句的最后一個字,氣口的換氣可以稍緩一些,給人一種句尾的感覺。
(四)裝飾音潤腔。潤腔也是形成演唱特色和演唱風格的表現(xiàn)手段,其中裝飾音在潤腔技巧的運用中起到對旋律調(diào)味加以美化和裝飾唱腔的作用。裝飾音包括倚音、波音、滑音、直音、顫音等,有的作品在譜面上會有標示,有的則沒有。對裝飾音的添加要符合字的四聲規(guī)律,也就是說唱腔和字的聲調(diào)要吻合,否則會導致字音的不準確,唱成別的字。在京劇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中,為了能更好地表現(xiàn)作品的風格以及使演唱者唱出韻味,作曲家對裝飾音的使用也比較多,例如作品《梅蘭芳》中的唱詞“源自于男兒的心火剛烈”當中的“自”、“男”和“兒”字就是單順波音,僅僅兩小節(jié)內(nèi)就出現(xiàn)了三次,“于”字是個小三度的前倚音。在唱裝飾音時,氣息的使用要婉轉(zhuǎn)靈活,不要唱得太滿、太實。在拖長音時,京劇習慣用到比顫音慢而幅度大的搖音,搖音是指通過對氣息的控制而形成的比主干音小三度或大二度間的“大波浪式”搖動。因此,在演唱京劇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時,在長音保持的地方可以適當?shù)匕褮庀㈩潉臃茸兇蟆?/p>
在人類所生活的世界里,融匯交織著各種情感,喜有千萬種,悲有千萬種,聲樂藝術就是人類通過歌唱將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而表演藝術是將人深藏于心中的情感,用一種直觀的方式展現(xiàn)于觀眾面前。在這兩者的相互結(jié)合下,能使人的情感表達體現(xiàn)得更充分、更完整、更立體。演唱是一種“唱”和“演”結(jié)合的藝術,在舞臺演唱中,觀眾不僅要聽,還要看。所以我們在演唱具有京劇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時,在掌握“氣”“腔”“聲”“情”的基礎上,也要重視表演。
京劇藝術在表演方面有較為完善的體系,講究“手、眼、身、法、步”。對于演唱而言,表演主要是運用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來實現(xiàn)的。表演需要遵循一些原則,首先,表演形式要和作品統(tǒng)一,就是說表演時運用的一些表情、眼神、手勢、氣勢等,要以作品表達的思想內(nèi)容、意境、情感為依據(jù),運用準確的手段進行表現(xiàn)。其次,表演要和歌唱統(tǒng)一,聲樂藝術是“演”和“唱”結(jié)合的藝術,但要注意以唱為主,以演為輔。形體表演要和聲樂表演協(xié)調(diào),做到“錦上添花”,而非“畫蛇添足”。
(一)面目表情靈活。面部表情是表演中刻畫人物心理、表達作品情感的重要手段。在清代的黃幡綽等人的著作《梨園原·面目板》中就有提到:“凡演戲之時,面目上須分出喜、怒、哀、樂等狀。面目一板,則一切情狀俱難發(fā)揮,不足以感動人心,則觀者非但不啼不笑,反生厭惡也?!彼员硌輹r面部表情一定要有“喜、怒、哀、樂”之分,要準確生動,有感染力。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從前奏一開始,眼睛就要入“戲”,到演唱結(jié)束后眼神延長幾秒再收,要運用眼神的“轉(zhuǎn)、藏、放、收”以及“虛、實、明、暗”等來表現(xiàn)作品情感上的變化。
(二)肢體靈活。在歌唱表演中,往往是手勢與手臂相結(jié)合運用,其中經(jīng)常會用到“攤手”的動作。例如作品《千古絕唱》第一句的歌詞“看山高水長,萬里風光”,演唱者在演唱時要以景入情,可以假想眼前浮現(xiàn)出這么一幅風景,眼神“放”至遠處凝望,同時手勢用“攤手”的動作伸向遠方,把觀眾帶進“山高水長,萬里風光”的意境當中去。手勢動作的運用還要依據(jù)作品的歌詞內(nèi)容來定奪,例如在作品《梅蘭芳》第一部分的演唱中,可以用蘭花指來塑造女子柔美嬌艷的角色??偟膩碚f,在動作的運用上要有明確的安排,要有清楚的方向,動作幅度要適中,線條圓滑、舒展,柔中帶剛,銜接自然,體現(xiàn)動態(tài)美。
作為一名演唱者,在舞臺上不光是“唱”歌,還有“表演”“翻譯”“朗誦”等多重角色?!俺薄把荨苯Y(jié)合,形神兼?zhèn)?,細膩地表達作品的思想感情,從而使觀眾真切地體會到作品所表達的內(nèi)涵,進而達到與觀眾、作者在心靈上的溝通。想要完整地把京劇風格的民族聲樂作品演唱好,在具備民族聲樂演唱技巧的同時,還要吸取運用京劇中的咬字吐字及潤腔特點。筆者旨在通過對京劇風格之民族聲樂作品的演唱分析,希望能給演唱者提供一些幫助和啟發(fā),以便更好地把握和演唱好此類風格的作品。
[1]金鐵霖.金鐵霖聲樂教學藝術[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2]劉吉典.京劇音樂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3.
[3]李曉貳.民族聲樂演唱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1.
[4]蘇雪安.京劇聲韻[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63.